曹明竹
春日的某天,我讀了一本書——《額爾古納河右岸》。一位鄂溫克老嫗的一生,也把我的記憶帶回到十年前到訪過的呼倫貝爾。顛簸了近千公里的車程,那是我隨父母第一次見到如此遼闊豪邁的草原。第一次坐在蒙古包門口看夕陽,第一次策馬奔騰在草原上,眼前是目不暇接的綠意,把此起彼伏的尖叫聲留給身后的空曠。合上書本,我開始幻想著,再一次回到草原上,坐在牧民搭建起的氈房里,喝奶茶、吃羊肉……
夏天到了,這一天終于來了。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那久違的、草原盛夏的風。
■“那達慕”,為這場草原盛會慕名而來
車子大清早便駛離了城市,駛過穿城而過的河流,經(jīng)過一座不太高的小山,一眨眼,我們已經(jīng)身在草原了。還未進入我們的目的地——哈薩爾游牧部落,已經(jīng)先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熱情。停車場上密密麻麻停滿了前來參加盛會的車輛,入口處是身著戰(zhàn)甲的蒙古騎士列著馬隊整齊地歡迎著各方到來的客人。
每一位入場賓客都先要接受哈達與蒙古歡迎酒:一條象征純凈天空的藍色哈達被放置在頸上,在完成了“敬天、敬地、敬祖先”的一系列儀式之后,端起碗來豪飲而下。豪邁地向前走一步,今天,我們都是這蒙古部落的一員。
很早就在課本上讀到過,在遙遠的內(nèi)蒙古大草原,有一場熱情的盛會——那達慕大會,相傳自成吉思汗以來便有,多用來慶祝勝利、豐收。時至今日,那達慕大會已經(jīng)演變?yōu)椴菰鞑柯涿磕暌欢鹊目駳g盛會,吸引了許多游客慕名而來。簡單的開幕式過后,那達慕上最經(jīng)典的各項比賽便逐一展開。生在馬背上的草原民族,向來崇尚強壯的身體和強大的武力,通過各種方式來展示“戰(zhàn)斗能力”便成了那達慕的重頭戲。比賽名稱都是以蒙古語來命名,其中“瑟日比賽”的“瑟日”譯為“脊梁骨”。在比賽中,通常選用牛骨的第一個或第二個骨節(jié),在不借助任何外力和工具的情況下,將骨節(jié)敲斷。想要敲碎堅硬的牛骨絕非易事,蠻力更是行不通,往往要借助獨特的發(fā)力技巧和受力位置,才能一擊成功。每一塊斷開的牛骨節(jié)落地,都伴隨著沸騰的歡呼聲。
相比其他運動,摔跤這種原始粗獷的比賽項目顯然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出草原漢子那滿溢著的男性荷爾蒙,更是一種力與美的直接表達。冬天凜冽的寒風和夏日的燥熱酷暑,勾勒出草原男子的面貌:深邃的眼窩、突出的顴骨、健康的膚色,最主要的,是那一身剛勁結(jié)實的肌肉。按照事先分配好的順序,一組又一組選手接連登場,或是一擊制勝,或是膠著了幾個回合后一個突然的發(fā)力鎖定勝局。隨著一輪輪勝負的決出,留在場中央的選手越來越少……直至最后一摔,草原上力量的最強者便擁有了這里的至高榮耀。
■滿洲里,一座絕美的邊境小城
這一晚,我們計劃宿在邊境小城滿洲里。抵達時幾近深夜,城市里卻燈火通明。邊境小城有許多,像滿洲里這般氣派的卻不多。金色的燈光勾勒著頗具歐式風格的建筑樓體,筆直寬敞的街道向前無限延伸。顧不得旅途勞累,小伙伴們紛紛拿出相機,想把這醉人的夜景定格在鏡頭中。
第二天清晨拉開窗簾,酒店的湖景房迫不及待獻上了令人驚艷的窗景:連綿的草甸成為絕佳的背景,典型的俄式建筑——紅色尖頂?shù)臉欠繕?gòu)成了畫面中最顯著的元素。一半草原的豪邁,一半歐式的優(yōu)雅,這座小城擁有讓人沉醉的魔力。吃過早飯,便開始了當天的行程。洋蔥頭形狀的教堂頂與彩繪套娃,這兩個元素彼此融合,便有了滿洲里的“童話世界”——套娃廣場。十年前,這里還是一個由幾組彩繪套娃和生肖雕像組合起來的小廣場。如今,卻已經(jīng)成為一個集俄式建筑、套娃藝術(shù)、俄羅斯大馬戲、游樂場等為一體的綜合性主題樂園。
大馬戲表演絕對是不容錯過的精彩演出。經(jīng)過一個簡單的開場,那些獅子老虎便被送回后臺,接下來演員們的表演,才是大馬戲真正值得喝彩的環(huán)節(jié)。雜技、魔術(shù)、特技……五臺開足馬力全速前進的摩托車在特制的球體中劃出流光溢彩的弧線,現(xiàn)場彌漫著汽油燃燒的尾氣味,也充斥著此起彼伏的喝彩聲。壓軸登場的,是大馬戲的經(jīng)典演出項目——空中飛人。在事先設(shè)置好的高空秋千上,演員們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在空中飛騰、旋轉(zhuǎn),留下一道道完美的拋物線。這是一項危險系數(shù)很高的節(jié)目,每個環(huán)節(jié)對手臂力量要求都很高,尤其是接拋動作,對演員們的默契程度要求更是嚴格,任何一點差池與閃失,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在這尖叫與喝彩背后,是日復(fù)一日的艱辛付出。盡管沒有翅膀,但人類用汗水與努力學會了“飛翔”。
■最美草原,走進真正的蒙古包
從滿洲里到額爾古納,需要沿著中俄邊境線行駛一段距離,蜿蜒的額爾古納河一路相伴,目光所及是綠意滿滿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此時在我們腳下的,是有著“最美邊境公路”之稱的中俄邊防公路。這條路所經(jīng)過的,都是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美景的“精華”——草原、河流、羊群……眼前的一切,向我們詮釋了“最美的風景在路上”。
不管看過多少次,草原上的日落總是充滿著迷人的魅力。尤其是在下過雨后,空氣像被洗滌了一樣干凈。吃過晚餐走出室外,殘陽如血,把蒙古包映射得也嬌羞了起來。每天夕陽時分,大草原就拱手獻上它全部的溫柔。
一鉆進牧民家的蒙古包,撲面而來的就是一股被奶制品經(jīng)年累月浸潤的味道。奶制品特有的膻氣混合著發(fā)酵過后的酸味,一股腦地涌入鼻腔。簡陋、悶熱、空氣不流通,現(xiàn)代人往往無法接受這種嚴苛的居住條件,但這確確實實是曾經(jīng)草原上人們所住的最傳統(tǒng)的蒙古包。若不是到訪牧民家,這種蒙古包,我們游客其實很難有機會真正走進去。
緊貼著地面的小矮桌上,主人早已準備好他們最常見也最喜愛的待客飲品:羊奶、酸奶和熱氣騰騰的奶茶。說它們是草原人的“生命之源”毫不夸張,牧民們長期靠牛和羊這兩種動物作為最主要的飼養(yǎng)牲畜,更是將它們身上的物產(chǎn)利用到了極致:肉可以吃,奶可以飲用以及做成各種奶制品,皮毛可以用來做衣服、毯子,甚至用來搭建蒙古包。喝由磚茶煮成的咸奶茶,是蒙古族人們的傳統(tǒng)飲茶習俗,有些人家在煮奶茶時甚至會加入幾粒風干的牛肉干,讓煮出來的奶茶更加醇香。熱奶茶中再加入炒米、奶酪、奶皮子等,趁著熱氣一口喝下,感覺周身都暖和了起來,哪怕在馬背上長途顛簸,也不會感到饑餓。
■徜徉白樺林,看馴鹿一家走過
占地面積近1000公頃的額爾古納市的原始白樺林景區(qū),是目前距市區(qū)最近的一片原始森林景觀,也是大興安嶺呼倫貝爾草原中惟一一塊純白樺林自然景觀。在這里密集生長的,是額爾古納的市樹——白樺樹,挺拔、筆直、潔白得一塵不染。
密密麻麻的枝葉遮天蔽日,這里的白樺樹,周身上下都是寶:樺皮可以做屋頂防雨材料,又可以引火,是制作樺皮畫、樺皮飾品的上好原料;樹干可以做建筑材料,還可以榨營養(yǎng)豐富的樺汁飲料;就連寄生在樹上的菌類——樺樹茸,都是一種絕佳的天然保健品。
一陣鈴鐺聲由遠及近,那是生活在白樺林中的馴鹿在散步。這種以往只出現(xiàn)在圣誕老人傳說中的動物,印象中似乎應(yīng)該出沒于寒冷隱秘的北歐森林,但在這一片原始森林中,這種充滿靈性的動物和古老的鄂溫克部落,共同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鄂溫克族是中國惟一飼養(yǎng)馴鹿的少數(shù)民族,馴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善于狩獵的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chǎn)和交通運輸工具。這種靈氣十足的動物,與這個古老的民族,世世代代守護著他們深愛的森林和草原。
走出景區(qū),對面山谷的景色吸引了我的目光:群山、綠草、星星點點的樹木和一整片油菜花,把天地之間的色彩調(diào)配得剛剛好?!翱丈叫掠辍睂⒋碎g的空氣蕩滌得有些清甜,這景色說不上哪里獨特,卻讓人百看不厭,擁有讓人目不轉(zhuǎn)睛的魅力。
■海東青音樂節(jié),難忘這一聲蒙古長調(diào)
燈光、煙霧、樂隊的嘈雜聲,額爾古納的傍晚,小城的一隅沸騰了起來。海東青音樂節(jié),是屬于草原音樂的一場嘉年華。
海東青,是威武霸氣的草原雄鷹,從草原深處起飛,翱翔于天際。
從草原誕生的樂隊和音樂人,在這個盛夏的夜晚,用節(jié)奏和歌聲表達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眷戀。從馬頭琴到搖滾樂,草原上的音樂似乎天生有一種狂野不羈的感染力。即便是從未聽過的陌生旋律,也能讓我們迅速融入、沉浸其中,并隨著旋律搖擺起來。
音樂節(jié)重磅登場的,是一種源自草原的獨特音樂——蒙古長調(diào)。長調(diào)是蒙古族一種特有的民歌形式,多以抒情的曲調(diào)呈現(xiàn),用意歌頌?zāi)撩竦奶飯@式生活方式,曲風婉轉(zhuǎn)悠揚,帶有一種縹緲遼闊的意境。歌手登場,高亢悠揚的長調(diào)便隨之響起。節(jié)奏時而疾飛向上,時而低啞吟唱,后一句追趕著前一句的回聲,不斷盤旋上升。霎時間,草原黑漆漆的深夜仿佛注入了新的血液,翻滾著、激蕩著,隨著歌聲傳向天際。
在這個盛夏,帶著驚奇的際遇,我沉浸在這片遼闊的草原之中。有欣喜,有依戀,也有不舍。遼闊的草原、翠綠的山谷、蜿蜒的碧水……我們后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