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雙雙 肖海根 陳飛平 李 華
①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 ②江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開展好中小學勞動教育,發(fā)揮勞動教育的整體育人價值,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遵循。通過分析研學旅行與勞動教育的相互關系,以研學旅行作為實施勞動教育的現(xiàn)實依托,進一步明確提出貫穿勞動教育研學實踐、舉辦勞動教育研學講座、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研學課程、建設勞動教育研學基地、豐富勞動教育研學項目、搭建勞動教育研學平臺和完善勞動教育研學評價這七個現(xiàn)實路徑,對促進勞動教育價值歸位、研學旅行蓬勃發(fā)展和學生勞動素養(yǎng)整體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人生在勤,勤則不匱,沒有勤奮的勞動就沒有幸福的生活。新時代,勞動以勞動教育的形式得以繼承、推崇與發(fā)展?!读x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賦予勞動教育舉足輕重的地位。勞動教育摒除“勞動+教育”的分割式內涵,是在勞動中教育人,在教育中促勞動的新型教育,是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所必須要接受的教育。通過在中小學生對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等方面進行培養(yǎng)與塑造,勞動教育已然成為幫助學生樹立自理、自立、自強意識、淬煉勞動技能、塑造勞動習慣和品質、培養(yǎng)勞動精神的新型教育形態(tài)。雖然勞動教育成為五育的重要組成,但是與德智體美其他四育相比,勞動教育所處的位置仍然較為邊緣,實施手段和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沒有把勞動教育元素很好地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對勞動教育認識的不足導致學生輕視勞動,無法獲得勞動成就感[1],學生缺乏對勞動價值的深刻認識,勞動積極性不高[2]。勞動教育成為學生眼中的純粹勞動,育人價值蕩然無存。因此,如何重塑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使勞動教育“落地生根”并“繁茂生長”成為中小學校面臨的一項難題,亟待解決。
2013年,研學旅行作為“教育+旅游+研究”的新名詞成為教育界的關注熱點;2016年,研學旅行成為學校教學計劃的一部分。2019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明確要加強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課程資源和服務平臺建設[3]。2023年,教育部印發(fā)的《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執(zhí)行規(guī)劃(2023-2027年)》規(guī)定研學旅行在高職組技能大賽雙年數(shù)設賽[4],這標志著后疫情時代下研學旅行的涅 槃重生,在增長知識見聞、提高實踐能力、塑造健康體魄和陶冶審美情操等方面,研學旅行的綜合育人價值得到教育人士的廣泛認可。
迎合新時代下勞動教育實施途徑的創(chuàng)新轉變,滿足勞動教育內容廣泛、實踐性強和周期性長的特點,研學旅行以其自身獨特的育人優(yōu)勢成為勞動教育的實施載體。
理論政策上,研學旅行與勞動教育都是國家的必修課程,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一部分,兩者同根同宗;育人宗旨上,立德樹人是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的最終育人任務,兩者目標一致;實施手段上,研學旅行與勞動教育都以實踐參與為根本依托,實踐性的課程性質要求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解決問題;責任主體上,研學旅行與勞動教育都要求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多方合力;實施場所上,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都要求學生走進自然和生活,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下開展一系列實踐育人的活動;評價方式上,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都強調科學、多元的評價方式,既要求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有機結合,又強調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的全面具體。
綜上所述,依托研學旅行開展中小學勞動教育是現(xiàn)實可行的,這不僅迎合國家對勞動教育的時代訴求,把握和重塑勞動教育的整體育人價值,而且有利于研學旅行的健康與蓬勃發(fā)展。
依托研學旅行開展勞動教育的現(xiàn)實路徑體現(xiàn)在貫穿勞動教育研學實踐、舉辦勞動教育研學講座、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研學課程、建設勞動教育研學基地、豐富勞動教育研學項目、搭建勞動教育研學平臺和完善勞動教育研學評價這七個方面。
勞動教育研學時長在兩日內為宜,可在周末開展;也可利用寒暑假期時間充足且靈活的特點,在寒暑假以夏令營和冬令營的形式開展,確保研學實踐實施的完整且高效。研學旅行出發(fā)前,學校、研學服務機構和家長溝通一致,協(xié)同合作,家長做到真正“放手”,讓中小學生獨立收拾行裝,準備洗漱用品和日常換洗衣物,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立自強的勞動意識,形成初步的個人生活自理能力。研學實踐中,研學導師講解具體研學日程安排并加強對學生日程安排執(zhí)行情況的監(jiān)督,確保每位中小學生都能夠根據(jù)日程做到按時起床、吃飯、打掃住宿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參加集體活動等事宜,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研學導師分配給每位中小學生一定的勞動“作業(yè)”,讓學生參與勞動實踐,親歷親為,學生感受勞動帶來的身體上的疲累,感受勞動的艱辛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從而樹立尊重勞動人民、尊重勞動的勞動觀念;在勞動實踐中,中小學生互幫互助,一起完成勞動任務,養(yǎng)成團結合作、認真負責的勞動品質;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現(xiàn)實遇到的問題,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嘗試的勞動思維。
中小學校定期舉辦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研學講座活動,邀請優(yōu)秀、專業(yè)的研學導師團隊進入校園宣講。研學導師結合勞動教育與研學旅行的相關文件,根據(jù)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方案,講解勞動研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基本勞動知識,明確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研學導師分享勞動研學實例,給學生展示研學實踐圖片,播放勞動研學視頻,為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勞動研學的魅力、感受勞動的偉大提供新視角;同時,研學導師從自己的研學旅行經(jīng)歷出發(fā),分享自身的真實感受與成長歷程,使學生了解勞動教育對個人終身發(fā)展的重要性,真正明白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從而增強勞動自覺性,促進正確勞動價值觀的養(yǎng)成。
首先,中小學校、研學服務機構和研學基地合力開發(fā)凸顯勞動教育主題的項目式研學課程。項目式學習是基于生活中的真實任務和挑戰(zhàn),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習得知識和提高能力的動態(tài)學習方法。例如,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和不成熟的身心特點,從激發(fā)興趣入手,提供小學生1-4個星期的飼養(yǎng)小兔子的項目式研學課程。在研學基地,研學導師將小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位學生的分工不盡相同。研學導師給小學生講解兔子的生活習性與喂養(yǎng)技巧,為學生提供必備的喂養(yǎng)工具,給予學生適當?shù)闹笇?。通過與兔子真實地接觸,小學生主動記錄兔子的飲食作息時間,按時給兔子喂食、飲水和清理糞便。在項目式課程結束時,每組學生展示喂養(yǎng)兔子的成果。在這一研學過程中,小學生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喂養(yǎng)方法,增長了基本的生活常識和勞動知識,鍛煉了動手能力與照顧他人的能力,體會了飼養(yǎng)人員的不易,從而樹立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的勞動觀念和不怕臟、肯吃苦的勞動精神。針對中學生半幼稚性半成熟的心理特點和身體各方面迅速生長的生理特點,提供中學生田園烹飪項目式研學課程。在研學田園基地,研學導師提出“如何做出一道家常菜?”這一挑戰(zhàn)性問題,為中學生提供基本的烹飪工具并講解烹飪時的安全注意事項,同時將中學生分為若干烹飪小組。首先,每組學生討論決定要做的家常菜,然后確定所需食材,學生分別承擔采摘、清洗和切菜的任務,最后進行簡單的烹飪,將美食成果呈現(xiàn)并分享。在這一過程中,中學生下田園、洗蔬菜和進行簡單的美食制作,不僅學會了美食的制作方法,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而且提升了勞動能力,體會到父母每日做飯的辛苦,從而樹立自立自強的勞動意識和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勞動精神。
其次,中小學校、研學服務機構和研學基地創(chuàng)新打造分層級的“核心課程+勞動課程”的一體化課程模式。以廣西巴馬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的課程為例,廣西巴馬是世界著名的長壽之鄉(xiāng),依賴當?shù)鬲毺匮袑W旅行自然資源,加之為滿足當?shù)刂行W校研學實踐的需求,巴馬建立了全域研學綜合實驗區(qū),開發(fā)了適應中小學生心理特點和具有知識深廣度的研學課程,如表1所示。
表1 巴馬研學課程[5][6]
首先,中小學校、研學服務機構充分利用當?shù)鼐皡^(qū)、館所和基地等資源,與博物館、展覽館、生態(tài)種植園、采摘園等達成合作,簽訂勞動教育研學基地協(xié)議,擴充勞動教育研學基地建設,為中小學校開展勞動研學提供場地上的便利。其次,中小學校、研學機構與當?shù)貎?yōu)質企業(yè)合作,充分發(fā)揮企業(yè)場地大、設備齊全、人員配備專業(yè)等優(yōu)勢,為學生提供校外可實踐的勞動教育基地,彌補學校內勞動教育場地有限的不足。隨著勞動教育研學基地的增設,可滿足中小學生勞動研學需求的場所越來越多,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對勞動研學的興趣,而且拓寬了學生的勞動視野,給予學生不同的勞動體驗,增強勞動認知,促進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的歸位。
中小學校和研學服務機構要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勞動教育研學項目。第一,科技類勞動研學項目??萍碱愌袑W項目通過VR、4D等高科技手段為學生呈現(xiàn)真實的實踐場景。學校組織中小學生走進展覽館和科技園區(qū)等實踐基地,研學導師和場館工作人員為學生講解不同展品的特點和性能;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學生動手實踐,制作仿生科技展品,初步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從而提高動手操作能力,淬煉勞動技能。第二,農(nóng)業(yè)類勞動研學項目。農(nóng)業(yè)類勞動研學項目主要以體驗田園文化為主,實踐基地以生態(tài)種植園,采摘園為主。學校組織中小學生參與農(nóng)事種植與采摘,學生在戶外感受農(nóng)民在田間勞作的辛苦,在勞動觀念上完成從輕視勞動到崇尚、尊重勞動的轉變,切身體會“粒粒皆辛苦”的教育內涵。第三,拓展類勞動研學項目。學校定期組織中小學生去戶外拓展場地,體驗拓展項目。在專業(yè)教官的帶領指導下,參與畢業(yè)墻、撕名牌等特色活動,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身體協(xié)調能力,從而為更好地參與勞動錘煉健康的體魄。第四,文化類勞動研學項目。文化類研學項目以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以祖國大好河山為載體,將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與體驗性學習相結合。例如,白銀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先后開展了紅色文化、工礦文化、黃河文化和非遺文化的研學旅行與勞動教育融合項目,將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資源充分融合[7]。通過演紅色話劇,講紅色故事,學生重溫紅色歷史,了解革命前輩簡單樸素的生活起居和革命事跡,感悟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樹立艱苦奮斗、執(zhí)著奉獻的勞動觀;通過整理內務,清洗油煙機,學生了解工礦工人的辛苦勞動,從而培養(yǎng)勇于奮斗、敢于爭先的勞動精神;通過感受黃河文化的波瀾壯闊,學生在保護自然的公益活動中汲取中華文化的道德精髓,堅定勞動信念;通過學剪紙,擊戰(zhàn)鼓,學生感受非遺文化,養(yǎng)成敬業(yè)專注、精益求精的勞動精神。
中小學校與研學服務機構、研學基地合力打造勞動教育網(wǎng)絡研學平臺。研學平臺包括學生、家長、教師、學校、研學機構和研學基地等多方主體,并提供各方的責任標準和服務延鏈,確保職責分明。通過瀏覽平臺上的研學產(chǎn)品展示欄目和研學實踐基地信息,學校和教師為學生挑選符合其身心特點且與學生所學課程內容關聯(lián)度最大的研學產(chǎn)品和實踐基地資源,確保研學產(chǎn)品、基地資源與學校勞動課程的有效融合,使勞動教育的價值發(fā)揮最大化,學校與研學旅行機構溝通協(xié)調,研學旅行機構發(fā)揮承辦與組織的優(yōu)勢,確定活動的時間與行程,確保勞動研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通過瀏覽平臺中研學導師的培訓服務與研學實踐基地的實施與管理服務項目,家長對整個勞動研學實踐活動進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可以更加放心地讓孩子參與其中,調動勞動研學積極性,并給予孩子一定的物質上和心理上的支持,同時在研學結束后,通過觀察孩子的變化與成長,對此次的研學活動進行線上評價并提出建議。此外,研學活動結束后,通過親身體驗,學生在平臺上在線對整個活動進行評價打分,研學實踐基地、研學旅行機構、學校和導師等可根據(jù)學生的反饋與評價對自身服務進行完善與提升。勞動教育網(wǎng)絡研學平臺以這種共享機制確?;顒拥膮⑴c多方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從而保證整個勞動研學實踐活動公開、順利、有效地進行,如下圖所示。
勞動教育研學評價要采用科學、多元的評價模式。首先,評價內容多維化。研學實踐結束后,研學導師不僅要對學生的研學實踐效果進行總體評價,還要對學生勞動素養(yǎng)各個方面進行評價。勞動知識技能方面,學生是否習得了新的勞動知識,掌握一定的基本勞動技能;勞動觀念方面,學生對勞動的態(tài)度是否發(fā)生變化,是否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習慣和品質方面,學生是否具有安全勞動、規(guī)范勞動的勞動習慣,是否養(yǎng)成吃苦耐勞,珍惜勞動成果等勞動品質;勞動精神方面,學生是否領會了“勞動是幸福的源泉、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內涵,是否塑造了勤儉節(jié)約、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勞動精神。其次,評價主體多元化。除了研學導師的評價外,學校和教師還要求學生對自己在勞動研學中的知識習得、技能掌握、品德修養(yǎng)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組織班級交流分享會,引導學生認識勞動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意義,調動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同時,鼓勵學生對研學旅行活動方案提出建議,進行補充和完善,引導學生將反思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思維。家長是最貼近學生生活的人。因此,家長要對孩子勞動研學實踐前后的表現(xiàn)進行對比,對其自理能力、勞動習慣、勞動態(tài)度等方面作出一定的評價,發(fā)現(xiàn)孩子的成長,鼓勵孩子繼續(x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將好的勞動習慣一直保持下去。班主任也要對學生在勞動教育研學實踐前后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依據(jù)學生的日常值日情況、參與校園勞動頻次等作出判斷,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當面表揚,提高學生的勞動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勞動中。
依托研學旅行開展勞動教育具有促使勞動教育價值歸位、研學旅行蓬勃發(fā)展和學生勞動素養(yǎng)提升的現(xiàn)實意義。
針對當前部分中小學勞動教育存在“形式化”“走過場”等現(xiàn)象,以研學旅行承托勞動教育保證了勞動教育實施的有效真實化,這不僅創(chuàng)新了勞動教育的實施途徑,而且將勞動教育的育人效果得以充分發(fā)揮,打破了勞動教育囿于困境的局面,使勞動教育“有地可施”,為勞動教育的落地提供了優(yōu)質的“土壤”和“養(yǎng)分”。中小學生“做中學”“學中游”“游中研”,勞動教育的種子在中小學生的心中生根發(fā)芽,學生從心理上對勞動產(chǎn)生敬畏之情,減輕了對勞動的抵觸心理,感悟勞動的價值與意義,促進了學生勞動意識的萌發(fā)、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勞動品質和勞動精神的塑造。
研學旅行繼承和發(fā)展了兩千多年前孔子的游學傳統(tǒng),以旅游為載體,旨在研學,是“詩”與“遠方”的結合。針對當前研學旅行存在的重“游”輕“學”、形式單一、走馬觀花等現(xiàn)象,研學旅行以勞動教育為內容支撐,兩者的融合發(fā)展使勞動教育元素滲透到研學旅行中,不僅豐富了研學旅行主題和研學產(chǎn)品類型,增強了研學產(chǎn)品核心吸引力,促進了研學旅行基地建設,而且使研學旅行擺脫了課堂教學的延續(xù),突破應試教育的藩籬窠臼,達到趣味性與實踐性的雙重目的。研學旅行中學生真正學到了知識,提高了實踐能力,體驗了旅游的樂趣,對研學旅行的興趣和期盼大大增加,促使研學機構開發(fā)更多豐富且高質的研學旅行產(chǎn)品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從而促進研學旅行的健康蓬勃發(fā)展。
依托研學旅行開展中小學勞動教育有利于學生整體勞動素養(yǎng)的提升。第一,勞動觀念方面,勞動研學實踐中中小學生知行合一,動手勞作,感受勞動人民的辛勤,感悟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切身懂得“人人都要勞動、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勞動人民最偉大最光榮”的內涵,從而牢固樹立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勞動觀。第二,勞動能力方面,勞動研學過程中中小學生凡事親歷親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依靠父母和他人,樹立了獨立自強的勞動意識;學會正確使用簡易的勞動工具,動手操作,具備完成日常勞動所需的勞動能力。第三,勞動品質方面,勞動研學實踐中中小學生自覺遵守勞動規(guī)范,積極主動承擔勞動任務,幫助他人一起勞動,養(yǎng)成自覺勞動、誠實勞動和認真負責的優(yōu)秀勞動品質。第四,勞動精神方面,勞動研學實踐中中小學生共同面對勞動任務,團結合作,不怕臟、不怕累,塑造了勇迎困難、積極探索的勞動精神。
勞動教育是中小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是中小學生幸福人生的奠基石,研學旅行是“學+游+研”的三位一體。依托研學旅行開展中小學勞動教育,是“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通過貫穿實踐、舉辦講座、創(chuàng)新課程、建設基地、豐富項目、搭建平臺和完善評價等路徑達到研學旅行對勞動教育的有效承托,促使中小學生在旅行中接受勞動教育元素的滋養(yǎng),接受勞動教育的熏陶,成為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