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說那些”經常出現(xiàn)在四川人日常的口語交際場景中,與普通話中的“說那些”不同,且這樣的用法并不是四川某一個地區(qū)特有的,而是四川大部分城市地區(qū)都會使用的一種結構,在意義和用法上相差不大。三個平面理論是從句法平面、語義平面,以及語用平面三個平面進行語法研究的一種理論和方法。[1]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胡裕樹等學者提出,范曉等學者又對其做了更加深入的總結性研究。[2]這一理論的提出為漢語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一經提出就受到了廣泛關注。鑒于此,本文以四川方言中的常用結構“說那些”為研究切入點,基于語用學及其相關知識,從三個平面理論的視角出發(fā),以日常生活口語等作為研究語料,統(tǒng)計歸納其運用的情境,擬探討“說那些”在四川方言中的語法、語義和語用內涵,從而揭示“說那些”表意的間接性特征。
二、“說那些”的語法結構
“說那些”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個述賓式的自由短語,由動詞“說”和代詞“那些”組合而成,“說”表示一種動作支配行為,“那些”表示被支配的對象。但在四川方言中,“說那些”趨向一個固定化的結構,使用比較頻繁,并且有很強的語境依賴性。但其也有變式,結構中的指示代詞并不局限于“那”,也可以說成“說這些”,兩者的用法和意義相同?!斑@”和“那”都屬于指示代詞,但并沒有普通話中近指和遠指的區(qū)別,都是回指前面話語中所談到的那部分信息,通??梢曰Q,具體選擇說什么取決于說話人的個人習慣。如下。
(1)甲:“你說句老實話,你是不是喜歡她?”
乙:“誒,說這些。整得我多不好意思的。”
這里也可以替換成“說那些”,整個句子的意義也并沒有改變,所以本文不再區(qū)分四川方言中的“說這些”與“說那些”。呂叔湘認為,“這”“那”表示上文已說或雖未明說,但說話人、聽話人早有默契的人或事物時,兩者可以通用,類似于中性指稱詞。[3]沈家煊認為在同位結構里,“這些”和“那些”意思不相上下,近指遠指對立消失或中和了。[4]方梅也談到用“這”還是“那”,不再關注空間距離上的遠近,而主要取決于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時,指示詞不再表指別功能。[5]在四川方言里,這個結構中的“那些”和“這些”可以理解成這樣的情況:指稱功能弱化了,更多的是起到篇章承接作用。另外,沈家煊還用標記論來解釋“這”“那”的分布情況,他認為用“這”比用“那”更多。不過據調查發(fā)現(xiàn),四川方言中“說那些”的使用頻率較高于“說這些”。
“說那些”在某些情況下不區(qū)分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即“說那些”等同于“不說那些”,交際時,說哪種形式同樣取決于說話人的個人習慣,不過出于經濟原則的考慮,肯定形式的用法更加常見。并且四川人在說這個結構時,“那”的讀音通常會加重并在語調上拖長,語速變緩。有語氣詞時,語氣詞一般出現(xiàn)在結構的前面而不出現(xiàn)在后面。
三、“說那些”的語義
(一)“說那些”的釋義
在《漢語大詞典》(第2版)中,對“那些”的意思作了兩種解釋,解釋①中作疑問代詞,也說“哪些”;解釋②中作指示代詞或關聯(lián)詞。[6]普通話中,“那些”常作指示代詞用,所以短語“說那些”在普通話中是自由短語,意思是說了……其中的“……”表示某人某事或某句話等,具體的指向依賴語境。但是在四川方言中,它的含義更加豐富,用法也更特殊。(1)表示對客觀事實的否定,或不同意對方所說的情況,帶有不信、輕視的意味,解釋為“不可能”;(2)回答對方的道歉、道謝等,解釋為“沒關系”“不用謝”;(3)表示一種謙虛,回應對方的贊美;(4)用于可開玩笑等輕松隨便的場合,帶有調侃、拉近關系等意味;(5)表示不想聽對方說到的這些話,意為“說這些干什么、不要說這些”。
(二)四川方言“說那些”的詞化與固定化
“說那些”在四川方言中已經不只是一個動賓式短語,而逐漸由自由短語向固定短語轉化,有了一定的詞化傾向。范曉在《三個平面的語法觀》中談道:短語向詞轉化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在未達到根本質變時,其是詞和短語之間的一種中心狀態(tài)的組合,是一種類短語詞,也可簡稱為“短語詞”。[7]而四川方言中的“說那些”就可以看作是范曉所說的“短語詞”,語法上與普通話中的“說那些”相比,有詞化的現(xiàn)象,在形式上更加固定,意義上也更加豐富。
四、“說那些”在四川方言中的語用含義及功能
(一)“那些”的用法及功能
“那些”并不算是“那”的復數(shù)形式,由表指示的“那”和表不定數(shù)量的“些”構成。關于指示代詞“那”的功能,呂叔湘歸納為指示、區(qū)別和替代,并且還提出了承接功能,不過他所提到的承接作用是“那”意義虛化為連接詞的用法。徐默凡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那”有更為廣義的承接功能,即對前文或下文提到的事物進行回指或下指,承上啟下,從而連貫語篇。[8]四川方言“說那些”的“那些”就具有指稱和承接的功能,只不過指稱功能弱化了,一般是前指和回指,從而起到銜接上下文的作用。如下。
(2)甲:“麻煩你咯,為了這件事專門跑一趟?!?/p>
乙:“哎呀,說那些?!?/p>
乙說的“那些”就指代甲所說的麻煩乙專門跑一趟這部分的信息,且只有了解兩個人的對話場景,才能知道乙說的“說那些”到底指稱什么,才能使對話銜接起來。
(二)四川方言“說那些”的語用含義及功能
四川方言中的“說那些”有很強的語境依賴性,在特定語境中使用時,這個短語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有了動態(tài)性,含義也隨之變得豐富。
1.表否定意義
“說那些”在四川方言中有表示否定的意義,但在具體的語境使用中,這一意義也有細微的差別,如下。
(3)①甲:“我今天一定可以喝十瓶啤酒。”
乙:“說那些!”
②顧客:“你這件毛衣得不得買回去穿了起球哦?”
老板:“哎呀,說那些!要是起球你來找我就是了?!?/p>
在①中,是對對方話語(大話)的否定,并帶有輕視的意味。而②中,否定義并沒有①中那么濃厚,主要讓聽話人放心,表明對方擔心的事情不會發(fā)生,并沒有輕視的意思。用“說那些”表否定義,有效地減弱了話語的語力,相比直接否定對方,更容易被接受。
2.感謝語和道歉語的回答
在四川方言中,“說那些”被用來充當一種道謝用語的回答的情況比較常見,在不同的語境中,語義自然也不同。如下。
(4)①婷姐:“謝謝親愛的梅子。”
梅子:“說那些。”
②甲:“喔。那我再去了解下,謝了,珊哥?!?/p>
乙:“說那些?!?/p>
以上兩段對話中,“說那些”都是對“謝謝”的回答,相當于普通話中的不用謝,是一種禮貌用語。但相比直接說“不用謝”,沒有那么生硬,有更親切、熱情的意味。除此之外,“說那些”還可以回答對方的道歉、請求等,如下。
(5)①甲:“撞到你了,對不起,我不是有意的?!?/p>
乙:“說那些,不存在?!?/p>
②甲:“可以請吃飯了撒,就這周吧?!?/p>
乙:“來嘛,說那些?!?/p>
上述例子中的“說那些”類似“沒關系、不用謝”等禮貌用語,形式上更加固定,可用于事前別人的請求,也可用于事后對方的道歉、答謝。這也是其在四川方言中最常見、使用最多的一種語用含義。相比普通的禮貌用語,少了生疏與客套,維護了雙方的面子,有利于拉近關系,語氣也更柔和。
3.表謙虛
四川方言中,對于對方的贊美,常常會用“說那些”“不存在”等話語回答,表示對方過獎了,帶有謙虛意味。如下。
(6)甲:“你家的那位是真有才。”
乙:“哈哈,說那些?!?/p>
這里可以替換成普通話中的“沒有沒有”,表示一種謙虛之意,但又不會因為自己的謙虛讓對方陷入尷尬,使對話更加輕松愉悅。
4.表調侃
“說那些”還有一種表調侃的用法,多用于比較熟悉、關系親密的人身上,如下。
(7)①“喲喲喲,曬幸福你就眼氣我嘛?!?/p>
“哈哈……我們三個說那些。”
②“我可是大好人?!?/p>
“大家都是成年人,說那些,怕別個不懂嗦?!?/p>
這些都是朋友之間的一種玩笑、調侃,既維護了自己的面子,也維護了對方的面子。這里的交際雙方都知道其中的含義,從而遵循合作原則,達到了最佳的交際效果。
5.表不想聽到這些話
四川方言“說那些”在這里的用法類似普通話中的“不要說那些”“說那些干嗎”,值得一提的是,在表示這一含義時,否定形式與肯定形式的意義差別不大,換言之,“說那些”和“不說那些”在語用意義上不區(qū)分,可以互換,通常使用否定形式多一些。如下。
(8)①“你還年輕……”
“大家都年輕,哎呀,不說那些?!?/p>
②“唉,我們家真的難啊?!?/p>
“哎呀!說那些!”
以上對話都表達了不想聽對方說的話之意,①更多地表現(xiàn)出了安慰之意,讓對方別再說這些聽了難過的話,②則更多是一種不耐煩、嫌棄之意。這里和前面說的那幾種不太一樣,其和普通話差別不是很大,結構也比較松散。這里的說話人有意違反合作原則,直接告知對方自己不愿意再合作,從而生成會話含義。但又給對方留有一定的余地,維護了對方的面子,同時也避免自己尷尬。
相比較普通話中的“說那些”,四川方言中的語用意義比較特別,用法更加多樣,使用空間、范圍更加寬泛。并且上面提到的這幾種含義并不是完全獨立的,可能有所交叉,在一個語境中,可以同時具有兩種及兩種以上的含義。如例子(7)中的②,是表示兄弟之間的一種調侃,但又帶有否定之意。
五、四川方言“說那些”表意的間接性
前面提到“說那些”在四川方言中的不同語境下產生了不同的效果,這也體現(xiàn)出一種間接言語行為。言語行為理論最先由奧斯汀在1955年提出,賽爾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簡單而言,間接言語行為就是語言形式的字面意思與它真正表達出來的話語意義不一致,也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另外,這里還涉及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列文森、利奇等人從修辭學、語體學的角度提出了與格萊斯合作原則相益補的禮貌原則,列文森還將間接言語行為的動機歸結到交際中的禮貌原則。[9]
四川方言“說那些”并不像字面意思那樣單純回指前面說的內容,而是根據其出現(xiàn)的不同語境,使用了不同的語用策略,表達了不同的語用含義,從而達到了不同的交際目的。前面提到的語用含義并不是其字面的意思,都是在特定的語境中根據禮貌原則照顧對方或自己的面子,表達特定的言外之意。這些用法拉近了社交雙方的距離,以言外之意達到預想的交際效果。另外,“說那些”一般在同輩、同級、同齡人中使用。
六、結語
綜上所述,與普通話相比,短語“說那些”在四川方言中的含義更加多樣,并且形式上也不僅僅是一個自由短語,而是逐漸向固定短語靠攏,有了詞化的傾向。根據使用語境的不同,其表達出了否定、謙虛等多重含義,有較強的語境依賴性。并且在交際中很好地維護了說話人或者聽話人的面子,同時,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說話人用“說那些”這個短語表達恰切,既得體又簡潔,間接地達到了最佳的交際效果。
參考文獻:
[1]胡裕樹.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從“淡化語法教學”說起[J].語文學習,1992(11):36-38.
[2][7]范曉.三個平面的語法觀[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3]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5]方梅.指示詞“這”和“那”在北京話中的語法化[J].中國語文,2002(04):343-356+382-383.
[6]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8]徐默凡.“這”、“那”研究述評[J].漢語學習,2001(05):47-54.
[9]何自然,編著.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譚亞梅,女,碩士研究生,云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責任編輯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