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物君
千年之前,在距月牙泉27公里的莫高窟,我們的祖先在壁畫上描繪了最早的飛天夢。
二十年前,在距莫高窟400多公里的酒泉,神舟五號成功發(fā)射,楊利偉孤身乘坐飛船,將中國國旗首次帶上高空。
二十年后,神舟十六號載著三位宇航員成功飛天,與同伴會合,打破空間站在站人數(shù)紀錄。
同樣是在今年,C919大型客機首航成功,有人在鏡頭外看覺得只不過是架大飛機,卻不知道航天人從1970年的“運十”,到2022年C919交付,已經(jīng)等了整整52年。
這兩大突破,都和一所大學(xué)息息相關(guān)。它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簡稱北航。
除了“上天”的導(dǎo)師桂海潮和C919總設(shè)計師吳光輝,神舟五號總設(shè)計師戚發(fā)軔、殲十五總指揮羅陽、殲十五設(shè)計師孫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tǒng)總設(shè)計師黃偉芬、神舟九號航天員劉旺、北斗衛(wèi)星總指揮遲軍、北斗衛(wèi)星設(shè)計師王淑芳等無數(shù)航天專家,也都來自北航。
這所既是211和985,又是“國防七子”之一,還是“雙一流”的高校,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筑夢之地,更是中國航天事業(yè)起飛不可或缺的存在。
沈從文曾說“大時代像篩子,很多人如沙粒般從眼里漏下去了,耐磨的沙粒會留在上面”。
在北航,這個“風(fēng)大”“沙多”的地方,皆是“隱姓埋名人”,做的卻都是“驚天動地事”。它或許沒有其他高校那么多精彩的娛樂活動,也因理工基因少了幾分藝術(shù)氣息,但北航人總是在磨礪自己的道路上,朝著“飛天的夢想”前進,矢志不渝。
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今在軌運行的空間站只有兩個——一個是美國聯(lián)合十六國共建的國際空間站,另一個就是中國空間站。
曾經(jīng),美國拒絕邀請中國進入國際空間站,更在國際航空會議上,指名道姓地要求中國人離開會場,認為我們不能掌握這些東西。他們帶著泰國人、韓國人、日本人登上太空,卻對中國人嗤之以鼻。那么,中國人決定自己玩,你不讓我們加入,我們自己也能上天。錢老當年的話語仍然響徹耳邊——“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嗎?”
于是,2021年,中國成功發(fā)射神舟十二號,將3名宇航員送進了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天宮。當時的總設(shè)計師便是北航人戚發(fā)軔,超過三分之一的高級技術(shù)人員,也來自北航。
“蒼穹之下,浩瀚星空”,北航不只老師厲害,學(xué)生也不甘落后。
中國第一架旅客機“北京一號”、中國第一架無人機“北京五號”、打破世界紀錄的“馮如三號”……北航人聚在一起,光芒由此誕生。
正因北航肩負著中國航天的責(zé)任,他們比其他人更有機會接觸前沿機密。
校內(nèi)到處都是飛機,樓層全按編號取名,2001年就被美國列為制裁名單第一位?!吧婷懿簧暇W(wǎng),上網(wǎng)不涉密”,已經(jīng)成了每個北航人的心中要義。
在24小時圖書館里埋頭學(xué)習(xí)的北航學(xué)子,奉行鉆研與專一,避開外部誘惑,只為未來我國的航空建設(shè)筑基。
“斬長鯨、縛蒼龍,將赤旗插遍寰宇,讓宇宙的藍不再遙遠”,不只需要智力,也需要體力。
在北航,美食,成為學(xué)子們生活之余的治愈。大江南北的美食,都集合在了北航食堂。在或酥或糯或咸或甜的風(fēng)味中,感受食物的鮮味。菜色豐富,面食筋道,就連湯也看著不錯,還能吃吃烤鴨和燒烤。學(xué)院路校區(qū)的小籠包、刀削面、麻辣香鍋……琳瑯滿目,香氣撲鼻。面食做到北方人都認可,還有剛出爐的蛋糕,淡淡奶香,表面還帶著溫?zé)帷S昧县S富的夾心雞蛋仔,可以直接用來街拍。還有可供宴請的餐廳,可以偶爾吃頓大餐。
沙河校區(qū)的干鍋、米線、豆花飯,南方人也喜愛。還有豬腳面、番茄魚、鐵板燒任君挑選。
用知識武裝大腦,用美食填飽肚子,還得用運動強健體魄。
走過“體鍛線”的北航人,“翻墻越水”“飛檐走壁”不在話下。
這里還有國內(nèi)首條藍色跑道,它也是中國田徑運動第一條藍色跑道,寓意“志在藍天,勇于探索”的北航精神。
在北航,你還能參觀中國首個航空航天綜合科技博物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
不只能看到世界上僅存兩架的夜間戰(zhàn)斗機“黑寡婦”,還有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鷂”式垂直起降戰(zhàn)斗機、二戰(zhàn)波-2轟炸機等多種機型。
你永遠不知道是誰,會在這里放飛夢想。
北航教授、導(dǎo)師桂海潮升空后,鄰居是這樣回憶他的——
每天黃昏吃飯的時候,都會聽到他在大聲朗讀背誦。小時候貪玩,經(jīng)常被老爸揪著去看他學(xué)習(xí)。
生于大山的桂海潮,想要走出大山,哪個方向都不是坦途。但他放棄了清北,來到了北航,只為兒時的夢想。
隨著神舟十六號升空,實現(xiàn)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夢,也是全體北航人的夢,是全體航天工作者的夢,也是全體中國人的夢。
神舟十六號升空那天,5月30日,正是國家科技工作者日。
一路走來,參與中國航天事業(yè)的,又豈止北航一所高校?全國各地的航天人,同氣連枝,為同一個夢想奔赴,成了時代篩子下,最頑強的沙粒。
他們走了很長的路,也堅持得夠久,許多無名無姓的航天人在身后,才讓飛天的愿景不再遙不可及。
每一次航天任務(wù),我們都叫作“出征”,因為這是一趟不容易的征程,它也需要冒著生命的危險。每一次航天任務(wù),能被看到的仍然是少數(shù),因為背后為這件事努力的人太多太多了。
在酒泉發(fā)射中心,沒有南方的四季濕潤和綠樹綿延,只有無盡的沙地。在訓(xùn)練基地,也沒有聲色犬馬、燈紅酒綠,枯燥甚至有點“土”的生活占據(jù)了大部分。航天人有的,只是對中國在國際上歷經(jīng)封鎖的不甘,以及對浩渺蒼穹的向往。
時代的篩子一直在過濾流沙,但我們可以選擇做最硬的一粒沙。
每個航天人都相信,“人類的勇氣與堅毅,將永刻于星空之下”,他們也如此踐行。正如北航的校訓(xùn)“德才兼?zhèn)?,知行合一”??v千般艱難,吾輩以此為夢;任萬里高空,必將直騁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