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聽香”這個詞,絕不是在開始學著附庸風雅的年代,更不是知道文人雅士的書房取名“聽香齋”之類的,自然也不是在蘇州園林獅子林看過“聽香”的題額。
清代畫家張問陶有詩:“早聽時務夜聽香,鎮(zhèn)日茶瓜習送迎。洗耳已無清澗水,到門恰喜賣花聲?!闭f的是每天早晨聽當世的事務,夜晚聽著賣花聲,好似聞到花香,整天喝茶吃瓜,習慣過著迎來送往的生活??墒遣辉敢饴犇切┦浪纂s事,想用清水洗洗耳朵,卻已經(jīng)沒有清澗水,可喜的是賣花聲送到家門口。
對詩中“聽香”的解釋,我是參考了資料的,就我個人而言,還是寧愿將其理解為一種生活姿態(tài)。不論是花香,還是墨香,能讓人心悠然從容、不理世事,沉浸于自我的世界之中。這時的香,一縷縷在飄著,仿佛耳朵能聽見一般。
明代“吳中四杰”之一的張羽,為涼亭取名“聽香亭”,題詩云:“人皆待三嗅,余獨愛以耳。”查得此資料時,覺得這樣的想法甚是可愛。這樣的亭,人坐其中,聽一壺茶香,或一池荷香,該是如何的逍遙自在。
我覺得對“聽香”的理解,應該有此二類:
一是聽到與香有關的聲音,比如開花聲、賣花聲,就會因美而產(chǎn)生美好的聯(lián)想,耳朵里聽到這樣與花有關的聲音,自然而然會感覺聞到花香。
二是香本身好似有聲音,因為靜謐,因為心存美好,能聽到那香在飄動,雖然看不見,耳朵卻又似聽得著。試想,那些個夜晚,你案頭一枝荷也罷,一枝梅也罷,靜靜守著你,你在一抬眼間,看到不知什么時候,花已初綻,你是不是仿佛聽到花香在屋子里飄著的聲音?你是真的能聽到香的。
香到骨頭里,鼻子能聞見,耳朵能聽見,眼睛也能看到,我相信是這樣的。
聽香,原來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長了耳朵,那一聲香,讓你的耳朵有了一場別有韻味的遇見,帶著溫慈的美。
從一枝冬窗下的枯枝上,能聽到香的夢囈;從初春綻出的第一縷香瓣上,能聽到香的私語;從一幅畫的山河里,能聽到香的淺笑;從一縷墨的走筆里,能聽到香的腳步聲……
這樣的人,心上長著耳朵,細膩而美好。
(本文入選2020年四川省宜賓市中考語文試題,文章有刪減)
白音格力,曾用筆名潘炫。發(fā)表作品近百萬字。著有《喜歡你,是一首詩的樣子》《與你在最美的詞上坐一坐》。
《意林》:您是如何構思此文的?
白音格力:動筆寫《聽香》最大的機緣,就是有一段時間,夜里常看月光和窗臺上的花。有一天夜里,正在伏案寫作,突然聞到一縷花香,若有若無,剎那間讓我精神一振。書案上只有蘭花一盆,蘭花未開花,哪來的香?是書房門外的窗臺上傳來的嗎?那時我凝神之間,仿佛聽見花香躡手躡腳地在我書房里的走動聲,細細碎碎。文章的構思,多是有著這類機緣的。一篇文章,寫時一揮而就,但其實可能幾個月前就起了構思之意。
《意林》:想象如此之美,您覺得想象力最需要什么?
白音格力:簡單說,需要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和一顆細致的心。舉個例子,作家蔡珠兒寫櫻花初開,竟然形容它如“嘴”。說櫻花先吐露一兩?!叭檠浪频挠桌佟?,那幼蕾“呢喃含糊咬著輕淡的緋色”。這十一個字,想象綺麗,又曼妙得無邊無際,讓人防不勝防。先是這“呢喃”,好理解,那幼蕾似與人語,加一個“含糊”,就有意思了,那櫻蕾似與你說話,卻輕聲輕氣,或者羞羞答答,總之與你“含糊”起來,叫你想聽又聽不著,真撓心。這樣的想象已然堪稱絕妙了??墒?,蔡珠兒寫蕾色,不是直接著筆,而是說那緋色是被“咬”著的,那么輕那么淡的,一抹色彩。真是絕了!沒有好生觀察一番,沒有細致地去體會,是難有蔡珠兒筆下那么美妙的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