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國大典》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萬丈豪情,到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再到改革開放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再到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接續(xù)奮斗……在國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指引下的民族復興進程生動上演。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新紀元。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創(chuàng)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fā)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次全會實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小康社會建設目標,創(chuàng)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開拓創(chuàng)新,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2023年5月9日,國博西大廳“逐夢寰宇問蒼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中,可步入艙內參觀的天和核心艙1:1模型和空間站組合體1:4模型吸引了眾多觀眾。 攝影 董芳/人民畫報
2023年5月6日,一位小朋友在國博“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中觀看《開國大典》油畫。 攝影 董芳/人民畫報
油畫《開國大典》
董希文(1953年)
縱230厘米,橫402厘米
19 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北京30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敝腥A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歷史新的篇章。油畫《開國大典》描繪了開國大典盛況。畫家在進行嚴謹?shù)膶憣嵜枥L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tǒng)工筆重彩的表現(xiàn)手法,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形成強烈的對比,并增加了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
2023年5月6日,觀眾在國博內參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攝影 萬全/人民畫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清華大學建筑學專家梁思成、林徽因,中央美術學院畫家張仃、周令釗等專家學者參加了國徽設計工作。專家學者們博采眾長,擬出以天安門和國旗為主要圖案,周圍環(huán)繞綬帶連接的齒輪和麥稻穗的國徽方案。最后由清華大學教授高莊完成設計加工與塑造國徽模型。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印章
1949年
印面邊長7厘米,章體厚2厘米,柄長9.3厘米
方形圓柄,銅胎鑄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被稱為新中國的“開國大印”。這枚銅鑄開國大印由篆刻大師張樾丞制作,印面9厘米見方,大印字體被毛澤東確立為宋體。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同時成立了國務院作為執(zhí)行機關。至此,“開國大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攝影 徐訊/人民畫報
2023年5月6日,觀眾在國博內拍攝“開國大印”。 攝影 萬全/人民畫報
中國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風洞系統(tǒng)
1958年10月—20世紀90年代
通高700厘米,通長4450厘米,通寬700厘米
木、金屬質
北京大學風洞實驗系統(tǒng)創(chuàng)建于19 58年10月1日,由錢學森參與設計、周培源主持建造,是中國第一座較大型低速風洞,記錄著1976年前多機種低速空氣動力試驗的數(shù)據,為當時飛機設計的唯一主要資料來源,是中國航空史上使用時間最久、效率最高、對飛行器低速空氣動力特性的設計貢獻最大的風洞之一。攝影 萬全/人民畫報
姚桐斌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999年
獎章直徑8厘米,重約515克
背板縱28.5厘米,橫20.5厘米
金、鈦金、紅木質
姚桐斌(1922—1968年),江蘇無錫人,中國航天材料工藝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為表彰在我國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wèi)星研制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而頒發(fā)“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土地改革法的命令
1950年6月29日
縱26.5厘米,橫37.5厘米
紙質,打印、鉛印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總結了過去土地改革的經驗教訓,為適應建國后的新形勢確定了新政策(即由過去征收富農多余的土地財產改為保存富農經濟),成為指導土改的基本法律根據。 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毛澤東為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題詞的奠基石
1953年7月15日
高70厘米,長120.5厘米,厚5.5厘米
漢白玉質
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lián)援建的重要建設項目之一。1951年春,中央確定在長春建廠。1953年7月15日,鐫刻毛澤東親筆題詞“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紀念”的奠基石被植入黑土中。1956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生產能力為年產4噸解放牌汽車3萬輛,是我國第一個汽車生產基地。 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實驗記錄
1965年9月13日—10月9日
縱267厘米,橫19.3厘米
紙質,鋼筆、毛筆寫
19 65年9月17日,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首次成功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學方法合成一種具有生物活力的結晶蛋白質。 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結構星
1970年
高250厘米,長300厘米,寬300厘米
鋁、鐵質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fā)射,由此開啟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并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國家。
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華羅庚演算數(shù)學公式時用的折扇
20世紀80年代
高24厘米,寬44.2厘米
紙質,鋼筆、鉛筆寫
華羅庚(1910—198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新中國成立后不久,華羅庚放棄了在美國的優(yōu)厚待遇回國。他一生致力于應用數(shù)學研究,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qū),用數(shù)學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稱為“人民的數(shù)學家”。1985年6月1日,他在出席中國電子計算機學會成立大會的間隙,在這把“中國民航·CAAC”扇子上記下數(shù)論方面的感悟。 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包干到戶合同書
1978年
縱16厘米,橫19厘米
紙質,鋼筆寫
1978年11月24日夜,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20戶農民的18位代表聚集在村民嚴立華家,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實行農業(yè)“大包干”。隨后,生產隊的土地、耕牛、農具等按人頭分到了各家各戶,“大包干”由此開啟。18枚紅手印催生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最終上升為中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1977年與1978年高考準考證
1977—1978年
縱15厘米,橫10厘米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恢復高校招生制度,采取自愿報名、統(tǒng)一考試、擇優(yōu)錄取的辦法。1977年12月全國570萬青年參加高考,27.3萬人成為新時期的第一批大學生。1978年,又恢復了招收研究生制度。高考制度的恢復,是教育戰(zhàn)線撥亂反正的一個重要步驟。 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2018年11月13日至2019年3月20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博舉辦。觀眾在展覽所設“時光博物館”的年代照相館里拍照留念。 來源于此。 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攝影 萬全/人民畫報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儀仗隊使用的指揮刀
護手為合金銅制,主刀為鈦合金鋼制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指揮刀有著“天下第一刀”的美譽。軍刀通體筆直,象征著中國人民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鋼鐵意志。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在澳門回歸祖國交接儀式后,當時三軍儀仗隊執(zhí)行隊長使用的指揮刀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簽署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時用的文具
2001年11月11日
通高34.8厘米,通長28厘米,通寬9.7厘米
金屬、木質
加入世貿組織(WTO)是中國改革開放和自身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是世貿組織本身的需要。中國自19 8 6年提出重返關貿總協(xié)定時起,為復關和加入世貿組織進行了長達15年的不懈努力。1995年7月1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在先后完成加入雙邊談判和多邊談判后,2001年11月11日,中國入世簽字儀式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中國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入世文件上用中英文簽下了名字、日期和“須經批準”字樣。 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青藏鐵路建設者使用過的壓力鍋
2002—2006年
通高61厘米,直徑60厘米
鋁合金質
青藏鐵路(西寧—拉薩)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21世紀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修建青藏鐵路的戰(zhàn)略決策。2001年6月29日,青藏鐵路作為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標志性工程正式啟動,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青藏鐵路建設面臨著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tài)脆弱等世界鐵路建設難題的嚴峻挑戰(zhàn)。由于海拔高,用普通的鍋燒不開水,建設者們只能用這種特制壓力鍋燒水做飯。 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
2003年
通高250厘米,直徑250厘米,重3噸
金屬質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fā)射。在繞地球飛行21小時、14圈后于10月16日成功返回。航天員楊利偉自主出艙,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xiàn)載人航天的國家。返回艙是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艙段,艙內安裝的環(huán)境和生命保障系統(tǒng),為航天員提供了一個與地球一樣的生活環(huán)境。 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使用的缶
在遠古時期,缶是人們用來盛酒或水的一種陶器,古人在對酒當歌的時候,常常用它來擊打拍子。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2008名演員演奏了一首氣勢恢宏的《擊缶而歌》,敲響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序曲。演員們使用的缶,其中心位置鼓皮周邊有排列整齊的LED燈,開幕式中所展現(xiàn)的聲光效果便是2018年11月13日至2019年3月20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博舉辦。觀眾在展覽所設“時光博物館”的年代照相館里拍照留念。 來源于此。 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2018年11月16日,觀眾在國博“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所設“大美中國”影像長廊中參觀共建“一帶一路”的相關成果展示。 攝影 鄒毅/人民畫報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模型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被譽為中國“天眼”,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射電望遠鏡,口徑約為500米,球冠張角約為120度,接收面積相當于30個標準足球場,是國際上口徑最大的單天線望遠鏡。
攝影 萬全/人民畫報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模型(1:4)
“蛟龍”號是中國首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實現(xiàn)了中國大深度載人潛水器從無到有的突破。 攝影 萬全/人民畫報
2018年11月16日,觀眾在國博“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所設國防和軍隊建設專題展區(qū)內參觀航母編隊模型。
攝影 鄒毅/人民畫報
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模型
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是中國首座自主設計、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2014年8月18日,“海洋石油981”在中國南海陵水17-2區(qū)塊鉆獲大型氣田“深海一號”,測試收獲高產油氣流。 攝影 萬全/人民畫報
2018年11月28日,觀眾在國博“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中參觀國產大飛機C919模型。 攝影 萬全/人民畫報
①2023年5月6日,國博“逐夢寰宇問蒼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觀眾參觀巡天空間望遠鏡1:5模型。 攝影 萬全/人民畫報
②2023年5月6日,國博“逐夢寰宇問蒼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觀眾參觀月球樣品。 攝影 萬全/人民畫報
③2023年5月6日,國博“逐夢寰宇問蒼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中展出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吸引了大批觀眾。 攝影 董芳/人民畫報
④2023年5月6日,國博“逐夢寰宇問蒼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觀眾在天和核心艙模型內部參觀。 攝影 萬全/人民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