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風
人是社會的人,社會化是孩子的必修課。一方面,父母要給孩子時間和空間,鼓勵他與別人交往,參加集體活動,養(yǎng)成活潑、開朗、大方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要不吝對孩子的認可、尊重和肯定。而孩子也會將這種情緒價值給予自己和同伴,從而共同獲得滋養(yǎng),一起健康成長。
有一說一,墨墨到了高年級,學習壓力相較于低年級要大一點。最近,班主任讓大家自愿畫解壓主題海報,準備都張貼在教室,幫助舒緩壓力。那天晚上,墨墨畫到十點多,才滿意地去睡覺。
第二天,畫作被退回來了。
我認真地看了看這幅畫,畢竟墨墨學了這么多年畫畫,畫得還行。解壓之作,班主任會有這么高的要求?
帶著疑惑,我聯(lián)系了班主任。她說,只要交的都會采用,怎么會退回去?待了解情況后答復我。
下午,事情明朗了:負責收作品的幾個女生擅自以質(zhì)量不高為由退回了幾幅畫作。
最終,畫作上墻,墨墨笑了。但我能感覺到,他的笑容里有一絲無奈。
我告訴墨墨,在這件事上,你遇到了“小團體”,應該第一時間去問班主任,而不是聽之任之。不過,你也豐富了經(jīng)歷,而爸爸媽媽永遠支持你,與你共同面對、一起解決。
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團體。在一個班里,學生天然地會因為興趣愛好、職責任務、性格脾氣等,產(chǎn)生不同的團體。有的團體,大家互相取長補短,有益成長;有的則相反。
有一次,墨墨回來說,下課的時候,一個小團體里的幾個同學問他到底跟誰玩。他很困惑,不知道怎么回答。
對墨墨來說,這像一道“送命題”。我想,這幾個孩子希望墨墨只跟他們做朋友,想得到墨墨正向的回應。所以墨墨可以友好地回答:我跟你們每個人都一起玩啊。這樣既不會掃了問話者的興,又可以幫助他們重新定義團體和友誼。一個優(yōu)秀的團體能給予成員歸屬感和認同感,不應讓他們膽怯討好或畏懼為難。
伴隨著生理發(fā)育,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常會感到不安和焦躁,他們迫切需要一個能放心傾訴心事、交流思想的地方,這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一座獨立的、不被打擾的心靈花園。父母往往不會被邀請進入,收到入園邀請的是他們喜歡、信任的同學和朋友。所以,很多小團體的出現(xiàn),其實體現(xiàn)了孩子對于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渴望。
遇到小團體,父母和孩子需要如何應對呢?
對孩子來說,這既是他在成長中必須要自己面對的困境,也是學習必要社交能力的契機。很多時候,孩子把困難告訴父母,并不是想獲得解決方法,而是在釋放情緒。他們更希望父母能耐心傾聽,關(guān)心他們的情緒和感受,并給予理解和支持。當負面情緒被清空之后,他們能夠獲得應對問題的力量和智慧。
有些孩子想證明彼此是“屬于”某個團體的,是“屬于”彼此的,所以迫切追求統(tǒng)一的思想和行動,具有排他性。在養(yǎng)育的過程中,如果父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那么,孩子在應對人際關(guān)系時也會讓“送命題”變得有彈性、有溫度。重新定義問題,就會有完全不同的視角和感受。
同時,家長還要配合老師,通過適當?shù)囊龑?,壯大班集體,消解不良小團體,最終建立起能推動孩子成長的班級氛圍。
在現(xiàn)實中,人際關(guān)系是復雜的,勇敢而智慧地做自己,是一個強大而有魅力的個體應具備的一種能力。想讓孩子成為這樣的人,在家庭中,父母就要給足孩子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
父母也別太緊張,或者,所謂的小團體,也就是階段性的三五成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