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人智慧”叢書(全3冊)“閩人智慧”叢書編委會 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23.1-2023.6/364.00元
細細的刀尖游走于薄如紙片的軟木片上,轉折、頓挫、旋轉……如同施展了魔法一樣,不起眼的木片經(jīng)一番巧妙制作,就成了精巧別致的亭臺樓閣、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讓人沉醉的湖光山色,這就是令人不可思議的福州軟木畫技藝。
福州軟木畫又名木畫(工藝木畫)、軟木雕,與壽山石雕、脫胎漆器合稱為“閩都工藝三寶”。福州軟木畫融“雕”“畫”于一體,是傳統(tǒng)福州木雕工藝衍化出的工藝新品種,沉淀著中華民族上千年的雕刻技藝和繪畫藝術精華,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更被海外譽為“東方藝術珍品”。
軟木畫以制作畫境為主,通過“以小觀大,縮龍成寸”的技藝,將大自然的美景濃縮于大至方丈、小至盈尺的掛框或插屏中,達到“叢山數(shù)百里,盡在一框中”的藝術效果。
軟木畫的題材絕大多數(shù)為傳統(tǒng)風格的古建筑和山水畫式的樹木花草,也有人物、走獸、飛禽等。它們在形態(tài)上一動一靜,質感上一剛一柔,相互映襯又參差錯落,組成工而不板、繁而不亂、清秀俊逸的中國畫式生動畫面,富有自然趣味和人文氣息。
1914 年,福建巡按使許世英到官方倡導創(chuàng)立的中國首批工藝傳習機構之一——福建工藝傳習所巡視時,將自歐美帶回的軟木薄片制成的圣誕風景賀卡交給傳習所的木刻(雕)師傅,提議他們研發(fā)新產品。時任福建工藝傳習所木刻科目總教習的陳春潤和學生吳啟棋、鄭立溪等人多方尋找合適材料,經(jīng)過反復試制,最終研發(fā)出了具有中國畫意境的軟木畫工藝品。
由于新研發(fā)的軟木畫更薄更輕巧,拼接模式也使工藝更顯精致,制作精美、款式新穎的軟木畫迅速成為省內外熱銷的手工藝品。福州軟木畫作坊隨之遍地開花,民間傳統(tǒng)工藝傳承所需的收徒傳藝也在坊間日漸興起。
軟木畫師傅中影響最廣、名氣最大的當屬吳啟棋。他所創(chuàng)辦的福州西園村軟木畫作坊不僅吸收了眾多家族成員學習制作軟木畫,還帶動了西園村以及周邊十來個村的眾多工匠參與軟木畫制作,從而大大推動了軟木畫技法的成熟和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吳啟棋和家族中從事軟木畫制作的藝人們響應集體合作生產經(jīng)營的號召,組建了西園軟木畫生產小組,后又先后并入軟木畫生產合作組、福州市軟木畫生產合作社、福州市工藝美術廠,直到1959 年成立了福州工藝木畫廠。
這期間,軟木畫制作技法得到了大幅提升,平面卡片式、半立體掛框型作品制作技藝更加成熟。工匠們還首創(chuàng)了以表現(xiàn)北京古建筑風格的《天壇》為代表的立體軟木畫,創(chuàng)新推出的仿宋軟木畫掛框作品也大大提升了軟木畫作品的藝術品位。
1959 年,軟木畫作品《福州西湖》作為室內裝飾品進入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奠定了軟木畫由民間工藝向高層次藝術品發(fā)展的基礎。
2008 年6 月,軟木畫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8 年5 月,軟木畫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tǒng)工藝振興目錄。
軟木畫技法雖源于木雕工藝,但制作工具、主材選料、生產流程與藝術效果截然不同。軟木畫技法內涵是追求工藝畫藝術,其制作工藝所汲取的寫生、透視、古代建筑、山水園林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更是長期審美與文化積累的體現(xiàn)?!斑\刀如運筆,美景刀下出?!彪m然將軟木畫制作工具刻刀比作繪畫的畫筆是比喻說法,卻形象地道出了軟木畫技法的突出特征。
軟木畫對其主材軟木的選擇十分嚴格,主要采用從葡萄牙等國家進口的栓皮櫟樹的栓皮層。它的材質細密柔軟、富有彈性,有不透氣、不透水、不易燃、抗腐蝕、耐磨等優(yōu)點,且表面有細密的天然紋樣和孔隙大小不等的肌理,比較適合切削成薄片狀材料并進行造型刻畫。
軟木畫制作流程精細繁雜,總共需要幾十道工序,但總體上可分為五個階段 :
第一階段是造型設計,明確作品的型制是平面掛框、立體屏風還是案頭擺件,并清楚標識作品的具體尺寸。
第二階段是繪圖定稿,嚴謹、準確地描繪作品畫面的所有造型,包括標明透視空間層次,畫面題款文字,以及印章圖形的字體、位置等。
軟木畫制作流程精細繁雜,總共需要幾十道工序。圖為國家 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州軟木畫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 大師吳學寶在創(chuàng)作大型軟木畫作品。(張旭陽/ 攝)
第三階段是制作零部件,選擇合適的軟木和通草等主輔材料,制作出作品全部零部件。
第四階段是布景組裝。這是整個流程的關鍵階段,要嚴格按照定稿設計圖將零部件一一組裝完成。
第五階段是配框包裝,即為作品配好外框和外包裝,整個作品由此制作完成。
由于一幅軟木畫往往是由幾十個甚至成百上千個細小的零部件組裝而成的,所以制作軟木畫是比繡花還要精細的工作,需要幾個人的精心合作才能完成。
在軟木畫開始流水線生產之后,藝人們形成了做亭、做樹等細致分工,這容易造成大部分從藝人員只精于自己負責的亭或樹的制作,對其他零部件的制作或者工序的完成不熟練的情況。因此,盡管軟木畫這門技藝從業(yè)門檻不高,但想要精通技藝很難。要想達到一定的藝術造詣,既需要匠人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也需要個人長期的努力和積累。
福州軟木畫于20 世紀初研發(fā)而成,從業(yè)人數(shù)從最初的幾人發(fā)展到20 世紀80 年代的數(shù)萬人;制作基地從福州本土發(fā)展到鄰市、鄰省,乃至除西藏、新疆外的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隨后福州軟木畫的發(fā)展跌入了低谷,最低潮時從業(yè)者只有寥寥數(shù)十人,后來隨著政府的重視和扶持,狀況才有所好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州軟木畫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學寶是軟木畫創(chuàng)始人之一吳啟棋的次子,從事軟木畫創(chuàng)作已有70 余年,是業(yè)界屈指可數(shù)的能夠獨自一人完成所有制作工序的全能型藝人。
在70 多年的從藝生涯中,吳學寶不斷汲取木雕、石雕、剪紙等各種民間工藝的技法特點,并借鑒現(xiàn)代美術理論,對軟木畫技藝進行傳承創(chuàng)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20 世紀50 年代末,吳學寶、趙權借鑒宋畫技法創(chuàng)作完成了仿宋軟木畫掛框作品《寒汀宿雁圖》《漢宮春曉》等,大大提升了軟木畫作品的藝術品位。通過運用木雕、石雕的圓雕和透雕技法,吳學寶和趙權還創(chuàng)新推出了立體雕、雙面雕軟木畫作品《園林景色》等。
84 歲的吳學寶仍舊每天堅持 創(chuàng)作(張旭陽/ 攝)
好的軟木畫作品除了需要創(chuàng)作者嫻熟的技藝和出眾的巧思,還要考慮畫面的遠近透視和層次深度。1986 年,吳學寶在創(chuàng)作《萬里長城》時,創(chuàng)新利用有機玻璃襯景法,成功地解決了軟木畫作品表現(xiàn)遠山、近景時的多層次布局難題。他還在運刀時采用“拔”的手法,凸顯了山形的千姿百態(tài);并借鑒油畫等門類的藝術手法,用大塊堆砌來體現(xiàn)長城之下的山體,使蜿蜒于群山之中的長城更有質感。
20 世紀90 年代初期,吳學寶帶領眾工匠為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創(chuàng)作了作品《土樓奇觀》。該作品采用高浮雕技法雕鏤,并運用俯瞰式散點透視布局的技法,把群山峻嶺和土樓錯落有致地濃縮在掛框中。同時,在構圖上凸顯樓體,然后根據(jù)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把近景、中景、遠景巧妙地結合起來,以精雕細鏤的工藝展現(xiàn)土樓的獨特和壯觀。
如今已經(jīng)84 歲的吳學寶仍舊刀耕不輟,每天堅持與軟木片們“對話”: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畫圖稿、刻部件、搞創(chuàng)新,有時半夜兩三點有了靈感,也會爬起來開工創(chuàng)作。雖然他的兒女均未繼承他的軟木畫技藝,但令吳學寶欣慰的是,隨著各級政府對軟木畫保護傳承工作越來越重視,以及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復興軟木畫技藝,逐漸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到軟木畫的生產創(chuàng)作中來,軟木畫的制作有了接班人,技法、風格得以延續(xù),薪火得以傳承……
有情懷更有勇氣和擔當?shù)能浤井媯鞒姓邆儑@傳承和創(chuàng)新,有的將軟木畫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書法進行創(chuàng)新性融合,使軟木畫更加貼近現(xiàn)代人的審美取向;有的開拓了軟木畫融入生活的新途徑,將傳統(tǒng)軟木畫與生活用品完美融合,用精致美觀的造型獲得了年輕人的青睞;有的探索輕量化、便攜化的產品設計方向,有效解決了軟木畫作品攜帶不易和價格不菲的困局;有的將軟木畫與壽山石雕、脫胎漆器結合,創(chuàng)新推出了融“閩都工藝三寶”于一體的旅游文創(chuàng)產品。
方寸之間的軟木畫雖只是反映錦繡山河的一朵浪花,卻可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工藝之精美、鏤刻之巧妙……傳承者們正用無悔的執(zhí)著與付出,向我們講述著這門技藝的起起落落和百年堅守,也展現(xiàn)著新時代軟木畫的傳承與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