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攀
(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湖南 衡陽 421001)
根治手術聯(lián)合化療是現(xiàn)階段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案,但手術后病側上肢的淋巴水腫,是乳腺癌根治手術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1]。乳腺癌根治手術對女性的外形影響極大,術后上肢水腫還可能引發(fā)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憤怒、悲傷等[2]。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對于乳腺癌患者的護理也不僅局限于其所具有的癌癥癥狀,還包括對其術后并發(fā)癥及負性心理的干預。時機理論旨在強調干預時機的一類護理理論,即在實施干預時需充分掌握患者的各階段特征,并結合患者的需求及實際照顧體驗予以動態(tài)調整,是現(xiàn)階段慢性病護理新的理論支持[3]。多維度護理涵蓋心理、行為、癥狀等多個方面,為患者提供內(nèi)容廣泛、方式多樣且個性化極強的護理服務[4]。以時機理論為基礎的階段性多維度護理則是針對不同患者、不同階段特殊需求量身訂制的多層次、多維度護理模式,具有綜合性護理框架,并結合了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領域知識。本研究將時機理論作為理論框架,對患者進行多維度護理,觀察對其術后淋巴水腫、自覺癥狀體驗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擇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4 例,應用電腦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7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病理分期、水腫程度、水腫肢體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納入標準:女性,年齡≥18 歲;確診為乳腺癌,且病理分期在0~Ⅲ期,術后病理學診斷為浸潤性乳腺癌;接受根治手術、化療等治療。
排除標準:交流障礙或認知障礙;合并精神疾病或其他器質性疾病;患者死亡或失訪。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協(xié)議書。本研究經(jīng)院內(nèi)倫理委員會批準。
1.3.1 對照組
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宣教,說明手術和化療方式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或毒副作用;指導患者清淡飲食,少食多餐,多進食新鮮水果蔬菜,每日飲水量控制在3 L左右;結合患者身體情況,指導患者慢跑、散步、太極等相對輕柔的運動;解答患者的相關疑惑,鼓勵其多參與社會活動,及時釋放內(nèi)心壓力。
1.3.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基于時機理論階段性多維度護理干預。以時機理論原型為框架,結合乳腺癌的病情發(fā)展、臨床治療特點等內(nèi)容,向乳腺癌方面的醫(yī)療專家進行咨詢,最終將時機理論的各階段設置為診斷期(出現(xiàn)乳腺癌相關癥狀或患者確診乳腺癌開始)、治療期(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化療等直至病情穩(wěn)定)、出院準備期(患者即將結束住院治療至辦理出院)、調整期(患者出院至乳腺癌發(fā)病3 個月后)、適應期(患者出院至乳腺癌發(fā)病6 個月后)等5 個階段。多維度護理則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精神娛樂、學習行為、社會交往、后續(xù)規(guī)劃等5 個方面,并將此融入時機理論的各個時期,具體措施如下。
診斷期:主要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與相關知識、技能的指導?;颊呷朐汉?護理人員應主動向患者自我介紹,引導患者熟悉病房及院內(nèi)環(huán)境,盡快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向患者及其家屬告知乳腺癌的病情發(fā)展情況,協(xié)助患者盡快適應治療環(huán)境;護理人員應密切注意患者的情感變化,盡可能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的前提下進行干預。
治療期:主要對患者進行乳腺癌疾病及照護方面的健康宣教,并協(xié)助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恢復、肢體康復治療方面的培訓,如根治術的過程、手術風險、術前準備、術中配合技巧、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術后康復鍛煉方式等;護理人員還可協(xié)助患者間、家屬間構建交流平臺,創(chuàng)立微信聯(lián)系群;護理人員應分配好患者間的護理時間,及時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調整健康宣教內(nèi)容;結合患者的個人興趣及特長,在患者間建立文娛組、體育組、書畫組等興趣小組,引導患者加入對應的小組,鼓勵患者進行小組活動;選擇適宜的讀物資料,組織患者閱讀或觀看,引導患者思考出院后的病情發(fā)展、用藥情況、康復自護等情況下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護理人員則及時解答問題。
出院準備期:護理人員應及時提供后續(xù)治療、院外康復治療的相關信息,提前約定復查時間,告知服用藥物的不良反應等;指導患者學習居家運動的相關方式、原則及注意事項,要求家屬跟進患者的護理情況;應用視頻、幻燈片等形式向患者講述出院后的社會交往相關事項,重點講述如何表達個人意愿、如何有效獲取醫(yī)療資源或救助;在患者出院前制訂詳盡的康復方案,并在此階段開始執(zhí)行,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調整方案。
調整期:護理人員應及時為患者提供居家康復的相關知識,通過電話、微信、視頻等方式指導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后續(xù)護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患者家屬監(jiān)督協(xié)助;定期隨訪,做好隨訪記錄,并預約下次回訪時間,及時向上級護理人員反饋隨訪內(nèi)容。
適應期:護理人員應定期與患者及其家屬聯(lián)絡,進行持續(xù)性宣教,指導患者如何適應正常生活,并結合患者的個人情況引導其規(guī)劃后續(xù)的工作與生活;向患者灌輸慢性病防治政策及如何利用身邊醫(yī)療資源,引導患者回歸社會、尋求社會支持。持續(xù)干預14 d,并在患者入院時、干預14 d后進行評價指標的數(shù)據(jù)采集。
1.4.1 術后淋巴水腫
乳腺癌患者術后淋巴液回流受阻,繼而引起水腫。測量患者的患肢各處周徑可間接反映淋巴循環(huán)情況,以此評估水腫程度及治療效果。故在干預前、干預14 d后測量并對比兩組患者水腫肢體的虎口、腕橫紋上5 cm、肘橫紋下10 cm、肘橫紋上10 cm、腋下等處的周徑。
1.4.2 自覺癥狀體驗
采用乳腺癌相關淋巴水腫癥狀指數(shù)量表(BCLE-SEI)[5]對患者的自覺癥狀體驗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肩部活動受限、肘部活動受限、腕部活動受限、手指活動受限、手臂活動受限、上肢腫脹、乳房腫脹、胸壁腫脹、沉重、僵硬、緊繃感、皮膚增厚、不靈活、麻木、觸痛、疼痛/隱痛/酸痛、發(fā)紅、皮溫升高、起水泡、燒灼痛、刺痛、針扎樣感覺、患肢無力、患肢疲乏等24 個項目,每個項目為0~4 分(從0~4分分別表示一點也不受限、有一點受限、有些受限、相當受限、嚴重受限),總分0~96 分,評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14 d后肩部、肘部、手腕、手指、手臂處淋巴水腫癥狀指數(shù)量表(BCLE-SEI)評分。
1.4.3 生活質量
干預前后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6]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該簡表分屬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兩部分,共分為生理功能、職能、精神健康、活力等8 個項目,簡表總分為100 分,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干預前,兩組患者水腫肢體的虎口、腕橫紋上5 cm、肘橫紋下10 cm、肘橫紋上10 cm、腋下等處的周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4 d后,觀察組患者水腫肢體相應部位的周徑均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淋巴水腫比較 單位:cm
干預前,兩組患者水腫肢體相應部位的BCLE-SE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4 d后,觀察組患者水腫肢體相應部位的BCLE-SEI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自覺癥狀體驗比較 單位: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F-36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4 d后,觀察組患者的SF-36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單位:分
根治術及化療通常可使乳腺癌患者產(chǎn)生明顯的負性體驗,患者有較大概率出現(xiàn)中度或重度心理問題[7]。相關研究表明[8],對乳腺癌患者進行系統(tǒng)性護理,相較于傳統(tǒng)臨床護理,其生活品質明顯改善。時機理論最初源于腦卒中的臨床研究,即將患者的康復過程劃分為診斷期、穩(wěn)定期、準備期、實施期、適應期,在不同時期給予對應的護理措施,可促使患者及其家屬提升自護及照護能力,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9]。多維度護理模式可針對患者的心理、行為、癥狀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護理干預,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能夠保持相對穩(wěn)定,可有效控制患者的消極情緒[10]。以時機理論為理論框架,融合多維度護理的相關內(nèi)容,是現(xiàn)階段針對乳腺癌患者護理的新思路。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4 d后,觀察組患者水腫肢體相應部位的周徑均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基于時機理論階段性多維度護理能夠有效消除乳腺癌患者的術后淋巴水腫。提示在此護理模式干預下,護理人員能夠指導患者正確認識、理解乳腺癌的相關知識,主動參與護理活動,通過物理方式改變了局部的微循環(huán),配合治療期應用中藥內(nèi)服、外敷及手法引流等方式,促使淋巴液回流,患者組織免疫功能得以增強,患者的術后淋巴水腫情況得到改善,這與佟陽等[11]研究結果類似。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4 d后,觀察組患者水腫肢體的BCLE-SEI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基于時機理論階段性多維度護理能夠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的自覺癥狀體驗。提示在此護理模式干預下,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不同形式的生理、心理干預,可減輕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充分發(fā)揮患者的主動性,在后續(xù)治療時不過分關注自身存在的不適感,患者能夠逐漸淡化乳腺癌所引起的機體疼痛,由此患者的自覺癥狀體驗得到改善,這與辛紅梅和陳茹[12]研究結果類似。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4 d后,觀察組患者的SF-36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基于時機理論階段性多維度護理能夠有效提升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提示在此護理模式干預下,患者能夠在院內(nèi)、院外不同場合獲得不間斷護理,且患者及其家屬能夠提前了解相關家庭護理方法,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后進行定期隨訪,向患者及其家屬傳輸健康知識,能夠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進行個體化指導,在掌握患者基本情況后,及時向上級護理人員反饋,患者對于乳腺癌的認知得以改變,其治療積極性明顯提升,能夠相對主動學習康復知識與技巧,并主動與醫(yī)護人員溝通,以獲得更新的知識信息,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