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馮萍
我是獨自一人前往華沙留學的,作為一個工薪家庭的孩子,我深深地感到留學生活的不易。剛到華沙,我便感受到這里淡淡的憂傷,尤其是冬季,幾乎見不到太陽,整個城市被鍍上一層灰暗的色彩。這種淡淡的憂傷總能觸發(fā)我的淚腺,讓我莫名地流淚。聽著熟悉又不熟悉的波蘭語,看著不茍言笑卻溫柔優(yōu)雅的波蘭人,我常常感嘆道:“這就是華沙呀!”
有一次與在波蘭生活了很多年的華人聊天,他說對華沙的感覺也是淡淡的,而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也許與華沙的歷史有關。這座城市從10世紀建立起便戰(zhàn)火不斷,幾經(jīng)戰(zhàn)爭摧殘又幾次被重建,在“二戰(zhàn)”期間,95%的城市被夷為平地。我猜想,華沙令人落淚的故事感也許就來自這些沉重的歷史。
我在西班牙、意大利、希臘等歐洲南部國家游玩的時候,發(fā)現(xiàn)那邊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仿佛沒有任何煩心事,這與華沙人的嚴肅感截然不同——他們不茍言笑,靜默無言,城市里靜得仿佛可以聽到對面人的呼吸聲,讓你不由得好奇對方在思考什么。
留學期間,我感到國外教育和國內(nèi)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在國內(nèi),每個學生都在“象牙塔”里生活,而對于國外的學生來說,讀大學意味著已經(jīng)成人,大多數(shù)學生在上完課后就去工作,頗具社會感。在波蘭語中,也只有上了大學的學生才可以被稱為“student”(學生)。
我的本科專業(yè)是英語,之所以研究生會選擇在華沙學習國際關系專業(yè),是因為華沙地處歐洲中心,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學習國際關系的好地方。華沙大學的國際關系專業(yè)在波蘭乃至中東歐排名都很靠前,學校的很多教授是外交官,或是在政府擔任公職。
我平時喜歡讀歷史和哲學,在入學前已通讀了《伯羅尼撒的戰(zhàn)爭》《理想國》等書,但上第一節(jié)課的時候依然忐忑不安,生怕聽不懂老師在講什么。不出所料,第一節(jié)是國際關系中最復雜的國際安全課,由當時的總統(tǒng)顧問授課,據(jù)說他曾經(jīng)代表波蘭在聯(lián)合國任公職,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噼里啪啦講了很多,我聽得云里霧里。
來華沙前,我有一本小說想出版,直覺告訴我,教授一定會幫我實現(xiàn)這個夢想。雖然他的課講得很快,我沒怎么聽懂,但我還是鼓起勇氣告訴他我寫了一本英文小說。令我吃驚的是,他非但沒有拒絕,還幫我找了一家當?shù)氐某霭嫔纾槲业臅鴮懥诵蜓?。由此,我的第一部英文處女作得以面世?/p>
經(jīng)過了這件事,我以為教授會對我很寬容,然而我錯了。國際安全不愧是最嚴格的課程,研究生第一年,我的其他課程都得到了不錯的成績,唯獨國際安全掛科了。當然,不只是我,班里幾乎2/3的同學都掛了科。教授既嚴厲又仁慈,說可以給掛科的人好幾次補考的機會,直到我們完全通過。隨后我勤奮學習,考了三次,最終通過了考試。
華沙大學的課堂形式多樣,但很多時候都是由學生自己展示,之后大家一起討論,發(fā)掘知識。我不甘心落后于他人,每一次展示前我都會查閱大量資料,并且有意識地選擇國外同學作為搭檔,他們來自印度、白俄羅斯、美國……在和他們合作的過程中,我的英語熟練了起來。同時,我學習他們?nèi)绾谓M織材料,如何準備答辯,漸漸地,我在課堂里活躍起來。因為是學術討論,有些不喜歡中國的同學偶爾會提出反對的聲音,我總會和他們進行辯論,而且越辯論越興奮,我喜歡上了這樣的學習方式。一位猶太人曾毫不客氣地對我的同伴說:“我希望聽聽馮萍的觀點。”我好奇地打量著他的鷹鉤鼻子,他是那么容易驕傲,又那么不容易接近。當我覺得自己足夠強大的時候,我再一次選擇和中國同學做搭檔,比如在模擬聯(lián)合國的會議中,我在小組中作為代表發(fā)言,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就這樣,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畢業(yè)論文。但因為我覺得碩士研究生學習的知識有限,加之還想多了解波蘭,于是毅然地遞交了博士學位的申請書。
博士生的主要學習任務就是寫一篇300頁左右的論文,同時要完成相應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更加注重理論方面的學習,這不免有些枯燥,很多博士朋友都表示無法堅持學業(yè),要么因為沒有選好導師,要么因為自己沒有好的學術點子。而且大多數(shù)博士生都有工作,多多少少會影響學習的時間。學校為了照顧這些有工作的學生,一般會選在周六日上課,我怕影響學習,沒有找正式的工作,而是找了兼職,比如做報社記者、做翻譯、在中文學校教書等。
國際關系是一門大學科,僅僅了解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起碼要對歷史、哲學有所知曉。有了這個想法,我開始在網(wǎng)上尋找各個大學的視頻公開課,閱讀歷史和哲學等書籍,與此同時,我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和波蘭語水平,這樣的學習生活很充實。
博士的學習和研究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什么是“政治”。事實上,我一直在做中國對中東歐外交政策的研究,時常會覺得自己的思維有些枯竭,直到遇到一位風趣幽默的教授,和我們討論起什么是政治的話題?!笆裁词钦??為什么人們喜歡政治?男性和女性對政治的態(tài)度有什么區(qū)別?”他這樣提問道。
當時我們的回答是政治就是權力,一種影響力,如果國際社會沒有政治的話,就如同盤古開天辟地的一盤散沙,處于混亂的狀態(tài),有了政治就有了秩序。教授微微一笑,說道:“政治其實很簡單,政治就是斗爭,是敏感的,是一種獲得或者失去權力的游戲。很少有人能拒絕政治,無論是什么樣的意識形態(tài)都不重要,因為政治手段都是一樣的。”
聽了教授的話,我醍醐灌頂,與此同時心中也不由得有些落寞。如果政治是一種斗爭的手段的話,那么就難免會有黑暗骯臟的部分,也許這就是女性和男性對待政治的不同態(tài)度吧。
讀博期間,一開始我的論文絲毫沒有進展,總是不能讓導師滿意,后來我得到了一位韓國學長的指點。于是,在一個因為機票太貴而沒有回家的暑假,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像寫小說那樣把自己埋進屋里,一口氣完成了論文,然后交給了教授。我終于松了一口氣,在三年之內(nèi)進入了答辯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年級里最早答辯的學生。
在華沙的第三年,我對華沙的各個角落幾乎都已經(jīng)熟悉了。我喜歡在維斯瓦河河畔散步,這條河是波蘭的母親河,也是波蘭最長的河流。從維斯瓦河河畔吹來的風,吹散了我的心事,吹走了我的孤獨和寂寞。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我突然有種把他鄉(xiāng)當故鄉(xiāng)的感覺。
為了更好地了解波蘭,我決定結(jié)交各個國家的朋友。我的第一位外國朋友是阿莎,她喜歡騎行,做各種戶外運動。我在維斯瓦河河畔散步的時候遇到了她,她主動和我打招呼,于是我們便在河畔的郵輪里一邊觀賞維斯瓦河的夏日景色,一邊喝茶聊天,非常有情調(diào)。
留學期間,我經(jīng)常感到孤獨,有次我看到了這樣一段話——“最好的留學方式首先是在陌生的國度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財富,或?qū)崿F(xiàn)自己的夢想。其次,就是開闊眼界,結(jié)識很多不同國家的朋友。再次,就是獲得學業(yè)上的成功。最后,留學帶給我們的是獨立,我們要忍受著對中國菜肴的渴望,以及沒有朋友幫助時的孤獨和寂寞。我們學會了自己處理各種問題,辦理各種手續(xù),逐步變得堅強起來?!蔽铱傆X得自己的留學生活還缺少什么,它不應該是孤獨的,而應該更豐富多彩,既然沒人走進來,我便大膽地走出去,去尋找樂趣。為了消除無聊的荒廢感,我開始培養(yǎng)下棋的愛好,以棋會友,與此同時,我開始讀書,準備在波蘭出幾本英文作品。
眨眼間,五年的學習生涯結(jié)束了,雖然有遺憾,但總體來說,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華沙流過淚水,被人欺騙過,遇到過危險,但同時也有很多溫暖的回憶。當我要離開時,我選擇把這些美好的回憶以及留學的經(jīng)歷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