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詩雯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了政治課程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指明了政治課程的核心目標——培養(yǎng)學生政治素養(yǎng)。同時,《課程標準》建議以學生為本,轉變教學方式,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支架式教學契合《課程標準》理念,是《課程標準》建議的實踐性詮釋。支架式教學是指教師依據(jù)教學需要,搭建恰當?shù)闹Ъ?,將學生帶入一定的學習情境中,促使學生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繼而與小組成員合作解決問題,最后借助恰當?shù)男Чu價方式助力學生鞏固學習內容,由此建構有意義的教學活動[1]。在體驗支架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僅通過解決問題掌握知識、技能,還因此形成良好的思維認知、價值判斷、政治認同、法治素養(yǎng)等,切實提高了政治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因此,為了實現(xiàn)政治課程的核心目標,落實政治課程的根本目標,高中政治教師應實施支架式教學。以“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為例,實施支架式教學的策略如下:
搭建支架是指在課前階段,通過分析教學內容、學生學情、教學目標,搭建不同的支架。有效搭建支架有利于教師建立系統(tǒng)的教學認知,有準備地實施課堂教學。
教學內容分析:“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統(tǒng)編教材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學與生活》第二單元第六節(jié)課的第二框題,重在讓學生了解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征、標準,學會在生活實踐中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學生學情分析:高中二年級學生能主動關注社會中的熱點話題,對熱點話題有一定的敏感度。同時,他們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了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信息,感知了價值、價值觀的基本含義及其導向作用。學生已有生活經(jīng)歷和政治認知為探究本節(jié)課奠定了基礎。然而,大部分高二學生受社會多元因素的影響,存在著一些價值判斷、價值選擇方面的分歧,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積極地面對價值沖突。針對此情況,教師要以現(xiàn)實生活為落腳點,利用恰當?shù)姆绞揭龑W生遷移認知,認同價值標準,掌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方法。
教學目標分析:在本節(jié)課上,學生要體驗多樣活動,不斷解決問題,逐步明晰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應當遵循社會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培養(yǎng)科學精神;掌握正確的作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方法,能夠站在社會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和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和判斷,形成政治認同,樹立公共參與意識。
綜合種種分析,教師緊扣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相關知識點,搭建工具支架,利用《長津湖》電影片段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堂。之后,教師以情境為依托,依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搭建范例支架、問題支架,引導學生思索楊思根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促使學生進入課堂。接著,教師圍繞不同的議題,繼續(xù)創(chuàng)設情境,搭建問題支架,促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相關問題。與此同時,教師搭建圖表支架、建議支架等,給予學生探究輔助,促使學生深度探究。如此,在不同支架的作用下,學生不斷體驗情境,積極探究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相關內容,有利于在建構認知的過程中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進入情境是指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搭建適宜支架,讓學生在具體場景中進行思考的活動[2]。眾所周知,教學情境的核心作用是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般情況下,學生會在學習興趣的支持下,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學生會因此做好學習知識、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準備。
在“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電子白板來搭建工具支架,向學生播放電影《長津湖》片段。動人的畫面吸引學生跟隨電影鏡頭走進具體的場景,認識不同的英雄人物,了解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受到心靈的觸動。在電影片段播放完畢后,教師鼓勵學生談論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學生彰顯個性,表達自己的感受。在學生分享后,教師進行引導:“電影片段的最后一幕出現(xiàn)了一個人,他獨自堅守陣地,準備與敵人同歸于盡。大家知道他是誰嗎?知道他為什么作出這樣的選擇嗎?”教師的話語引發(fā)了學生的深思。教師把握時機,在黑板上板書本節(jié)課的總議題:吾輩青年當如何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在進入情境的過程中,學生有所思、有所想,初步地感受了不同英雄人物的價值選擇,受到了他們高尚精神品質的熏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道德認知。
獨立探索是“學生要學”的具體表現(xiàn)[3]。在獨立探索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遷移已有認知和經(jīng)驗,積極思維,使用恰當?shù)姆椒ń鉀Q問題,不斷豐富認知和經(jīng)驗,還可以真正轉變學習方式,積累學習經(jīng)驗,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支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學生進入情境后,再次利用電子白板,呈現(xiàn)與楊思根有關的材料和圖片?;诖耍處煷罱▎栴}支架,引導學生思考:“在戰(zhàn)爭年代,楊思根同志的價值判斷是什么?價值選擇是什么?”學生主動閱讀材料,觀察圖片。在此過程中,他們開動腦筋,設想楊思根同志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與此同時,大部分學生產生疑問:“什么是價值判斷?什么是價值選擇?”帶著如此疑問,他們主動進入政治教材中,采用批注式閱讀法,圈畫相關內容,反復閱讀、剖析關鍵字詞,初步認知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在學生解決問題后,教師組織講評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積極表達,解讀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含義。教師認真傾聽,依據(jù)具體的解讀內容,繼續(xù)搭建問題支架,促使學生深入探究。
在工具支架、問題支架等的作用下,學生獲得了獨立探索的機會。在獨立探索的過程中,他們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閱讀教材,思考問題,甚至自主質疑、發(fā)問,不斷分析、解決問題,一步步地理清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含義。之后,教師按照同樣的方式,搭建支架,促使他們探究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關系及產生基礎,落實第一個子議題,幫助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了解楊根思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學習小組分為同質小組和異質小組。其中,同質小組是由相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組成的小組,異質小組是由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組成的小組。在同質小組中,學生雖然可以積極地與他人討論,但因為學習水平相當,有時無法解決有難度的問題;而在異質小組中,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可以互幫互助,攜手解決有難度的問題。對此,在實施支架式教學時,教師應組織學生建立異質小組。
在建立異質小組之前,教師要先借助學生成長檔案記錄袋、日常作業(yè)情況、課堂學習表現(xiàn)等,了解他們的學習水平和學習水平差異。接著,教師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將全體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如A 層級學生政治基礎扎實,思維活躍,能遷移已有認知解決問題;B 層級學生政治基礎較為扎實,思維不夠活躍,雖然可以遷移已有認知但難以解決問題,需要他人的幫助;C 層級學生政治基礎不扎實,缺乏思維積極性,主動建構能力不強,需要在他人的指導下解決問題。教師要將不同層級學生納入一個小組中,順利建構出異質小組。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教學重點之一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征和標準。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實踐是形成各種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基礎。社會實踐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有所變化?;诖?,為了使學生掌握教學重點,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子議題二“不同時代下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點”。教師利用電子白板搭建工具支架,播放微課,展現(xiàn)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和平年代不同行業(yè)人的故事。同時,教師搭建圖表支架(見表1),要求學生觀看微課,對比、梳理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和平年代人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表1
在多種支架的助力下,學生邊觀看邊對比、思考,了解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教師趁機搭建任務支架,驅動學生與小組成員共享表格,討論不同時代不同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在異質小組中,每個學生呈現(xiàn)的表格內容不盡相同。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展開激烈的討論,分析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一步步達成共識——隨著時代的變遷,每個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變化。立足于此,教師鼓勵學生合作總結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征和標準。學生再次分析表格內容,提取共同內容,由此得出結論。
在工具支架、問題支架、圖表支架、任務支架的助力下,學生自主探索,協(xié)作交流。在整個過程中,他們不斷分析、判斷、總結,逐步認知重點內容,強化了唯物史觀,形成科學精神。
效果評價是在學生經(jīng)歷獨立探索、協(xié)作學習之后,教師使用形成性評價方式或終結性評價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耐心指導,促使學生強化認知的活動。效果評價具有促進作用,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學習內容。一般來說,效果評價貫穿支架式課堂教學始終。教師應當以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協(xié)作學習為契機,及時進行效果評價。
例如,隨堂測試是重要的形成性評價方式,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據(jù)此調整角度進度、教學策略,推動學生繼續(xù)探究,彌補學習不足。以子議題二為例,在學生建立認知后,教師在電子白板上呈現(xiàn)幾道隨堂測試題目。
測試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離不開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形成基礎是( )。
A.人們對事物價值的認識
B.人們所選擇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
C.社會實踐
D.已經(jīng)形成的世界觀、價值觀
測試二:(多選)要想實現(xiàn)山清水秀、藍天綠地這一中國現(xiàn)代化的基本目標,我們要作出的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是( )。
A.堅信人定勝天,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B.遵循自然規(guī)律,與自然和諧相處
C.有大局觀念,但必要時可以犧牲局部
D.敬畏自然,始終以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
學生遷移課堂認知,思索答案。他們每完成一個測試題,教師就及時地組織講評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要分析題目,介紹關鍵信息,說明解題思路,同時要改正每一個錯誤的選項。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傾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認知漏洞,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在解決了全部的測試題后,教師則要緊扣學生的認知漏洞,再次講解相關內容。學生在評價的作用下,不僅可以加深對所學的理解,還可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總之,高中政治教師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將支架式教學作為“工具”,依據(jù)具體的政治教學內容,沿著“搭建支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xié)作學習—效果評價”這一路徑,搭建不同的支架,使學生在體驗不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