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修養(yǎng)對書法創(chuàng)作十分重要,其與傳統(tǒng)文學藝術中的“書卷氣”異名同質,是書法創(chuàng)作的基礎。宋人的書法崇尚“意”,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自帶一種獨特的氣息,非筆墨技法所能模仿,非臨摹描繪所能觸及,卻能以獨特的“意”統(tǒng)攝全局,震懾人心。宋代文人中,書法造詣高超、獨具特色者甚多,其中,蘇軾的書法作品頗能透出一股“書卷氣”。對蘇軾書法作品中的“書卷氣”展開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探究新時代“書卷氣”對藝術發(fā)展產(chǎn)生的新的影響,以期為書法創(chuàng)作者帶來新的思考。
關鍵詞:蘇軾;書卷氣;文學修養(yǎng);書法藝術
一、“書卷氣”之于書法藝術
一般而言,分析書法的藝術特點需要從筆墨章法、運筆技巧等方面著手,或根據(jù)書法作品中的氣息、格調等品評書法藝術。如評價書法具有“書卷氣”“金石氣”“篆籀氣”等特點,則表明書法作品的水平較高,更具有藝術價值。不同書家的書法作品所發(fā)散出的氣息各有不同,但都是書家創(chuàng)作的精神風貌和個人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xiàn)。
書法自古以來就被文人士子視為風雅之事。在書法創(chuàng)作方面,士大夫的作品總是具有自內而外散發(fā)的“士氣”。清人劉熙載在其《藝概》一書中提及:“凡論書氣,以士氣為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傖氣、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蔬筍氣,皆士之棄也?!盵1]不同的書法作品中,所顯現(xiàn)出的書氣是不同的,其中士氣為最上等。文人士子具有的士氣與“書卷氣”在本質上等同,均是氣質與氣息的表征,將此延伸至書法藝術中,就是對優(yōu)秀書法作品最中肯的評價。氣息統(tǒng)攝繪畫的“六法”和書法的“八法”,通過氣息評定書法作品的優(yōu)劣,則高下立分。即使是尺寸很小的名家之作,其所散發(fā)出來的氣息也足以震懾人心,引觀者駐足久看,讓賞者流連忘返。
歐陽中石曾指出:“我們必須把書法置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中來考察,才能看清楚她的意義,否則便會似是而非,或根本不著邊際。” [2]書法藝術要放置于傳統(tǒng)文化中欣賞、考察,其創(chuàng)作、發(fā)展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同樣也離不開書家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和由內散發(fā)出的“書卷氣”。
歷代書法名家大多自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擁有深厚的傳統(tǒng)文學修養(yǎng),對于儒家、道家、禪宗等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有著廣泛的涉獵和深入研究。若考證歷代書法名家的知識結構和理論來源,會發(fā)現(xiàn)“書卷氣”在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力。歷朝歷代凡識文斷字者,多為仕人。他們或是通過科舉考試入仕,或是通過家族封蔭入仕。科舉出身者,都有極高的儒學修養(yǎng)和豐富的知識儲備,才能夠從眾多文人之中脫穎而出;家族封蔭者,由于家學淵源,也有條件和能力獲得學問。且歷代著名書家,如王羲之、王獻之、歐陽修、柳公權、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等人,都曾步入仕途,具有頗高的學識,皆是文人士子。
文人無論寫文章還是吟詩作賦,都離不開書寫記錄,并且古人多追求著作等身,看重著書立說,這也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他們對于書法的研究創(chuàng)作。他們將自身具備的學識修養(yǎng)轉化為獨特的“書卷氣”,以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為根基,加上刻苦研習前人的書法作品,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因此,不是所有具有“書卷氣”的文人都是優(yōu)秀的書家,但優(yōu)秀的書家一定首先是個具備“書卷氣”的文人。
二、腹有詩書氣自華
文學修養(yǎng)是書法創(chuàng)作的基礎,“書卷氣”是進行優(yōu)秀書法創(chuàng)作的先決條件。文學修養(yǎng)達到一定程度,知識儲備足夠豐富,才能夠創(chuàng)作出別具一格的書法作品,作品中才能顯現(xiàn)“書卷氣”。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曾寫道:“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盵3]此中的“氣自華”便是貫穿于蘇軾作品中的“書卷氣”。
“書圣”王羲之雖擔任武官,卻擁有極高的文學修養(yǎng),他所寫的《蘭亭集序》(圖1)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他的字遒美健秀,筆力雄勁,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被后世奉為珍品。當欣賞《蘭亭集序》時,人們會不自覺被書法本身的魅力所折服。王羲之撰寫的這篇序文筆優(yōu)美,顯示出極高的文學造詣,文章內容和書法字跡一揮而就,隨書者情感而變化,內容逐漸由平靜轉為激蕩,字跡也盡顯波瀾起伏。情感、內容、字跡的完美配合,成就了享有盛譽的“天下第一行書”。由此觀之,腹有詩書、發(fā)之于筆端的氣息自然不同凡響。
(一)書卷氣: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均有極高的造詣,在書法方面,被譽為“宋四家”之一。從蘇軾的詩、詞、散文中不難看出他擁有極高的文學修養(yǎng),其文風豪邁澎湃,是“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蘇軾豪放的個性與文風滲透至各個方面,如他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字體較為豐腴,有人譏諷其為“墨豬”。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擁有不同的審美標準,宋人受到“書貴瘦硬”的影響,更加偏愛瘦硬的字體,因此蘇軾的字并不被當時的世人欣賞。但不可否認,蘇軾書法頗具魏晉之風,造詣極高,受到了后人的廣泛喜愛。宋代推崇書法中的“書卷氣”,黃庭堅曾評價其恩師蘇軾道:“余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郁郁芊芊,發(fā)于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盵4]黃山谷此處所說的“學問文章之氣”,就是現(xiàn)在所稱的“書卷氣”。
正如詩歌在唐朝達到頂峰一樣,楷書在唐朝的發(fā)展也出現(xiàn)了后人難以超越的現(xiàn)象。唐代書法名家輩出,柳公權、顏真卿等書法家所作的楷書成為后世難以企及的高峰。但是,如同宋朝避開詩,轉而開啟詞的新篇章一樣,宋朝在書法上也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被黃庭堅稱為“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的書法大家蘇軾,可以說是尚“意”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蘇軾對“意”極為推崇,曾論斷“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5],并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不斷踐行這一理論,創(chuàng)造出豐腴的字體,終自成一家。其書法中流露出的“書卷氣”,就是宋人尚“意”的一種完美體現(xiàn)。蘇軾能夠發(fā)現(xiàn)一條嶄新的書法創(chuàng)作之路,并不是偶然或運氣,而是以極高的文學修養(yǎng)、豐富的知識積累和自身素養(yǎng)為基礎,善于取法前人,不斷總結、實踐,在沿襲法度的基礎上,開辟出全新的藝術風格,最終開創(chuàng)尚“意”這一理論,使書法散發(fā)出濃厚的“書卷氣”。
此外,宋人尚“意”的發(fā)展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極大的關系。自隋唐實行科舉考試以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門閥世家的壟斷,科舉制選人才的方式培養(yǎng)了一大批士大夫,他們的知識更豐富,文學素養(yǎng)更深厚。趙宋王朝重視文人,宋代尚“意”理論與看重文人書家的文學素養(yǎng)和知識水平的要求相契合。
(二)論書詩: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自唐朝出現(xiàn)論書詩以來,宋代的論書詩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雖然宋詞更為人們所熟知,但宋詩的數(shù)量和質量也十分可觀。雖然論書詩這一風格的詩文數(shù)量并不很多,但也足以體現(xiàn)出文學修養(yǎng)與書法創(chuàng)作之間的重要關系。蘇軾作為“宋四家”之首,在宋代書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詩篇中有不少關于書學的獨到見解。
1.“讀書萬卷”論
蘇軾提倡學習書法要“讀書萬卷”,認為書法應該體現(xiàn)出書法家的文學修養(yǎng)。杜甫曾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句,蘇軾據(jù)此寫出了“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6]。蘇軾提出的這一理論,是建立在一定的筆墨技法基礎之上的,倘若無筆墨技法的訓練,只一味讀書,書法的進步自然不能取得顯著的成效。在熟悉筆墨章法的基礎上練習書法,即使有一日千字的勤練,也不如多讀書效果顯著。書讀得多,文學素養(yǎng)得到提升,書法練習自然如有神助,進步飛速。同時,書法創(chuàng)作和作詩具有一致性,就是都要體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和文學修養(yǎng),使作品呈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形成自己的特色。蘇東坡的字體豐腴,多用側鋒,如其所作的《黃州寒食帖》,用筆老練,字由小變大,徐徐而起,逐漸加快速度,最后戛然而止。詩文的沉郁、凄愴,與書法完美結合起來,品其詩、論其書,都能夠體悟到東坡居士的苦悶之情和悲涼的心境。書法作品能夠傳遞出書者的心境,表達出書者的情感,自有一番氣韻流出。
“讀書萬卷始通神”,文化的滋養(yǎng),使書者的內在修養(yǎng)發(fā)于筆尖,現(xiàn)于筆墨章法之內,氣息發(fā)之于內,自然有懾人之力。像蘇東坡一樣的士夫文人,其書法作品所彰顯出來的“意”,自然帶有一股渾然天成的“書卷氣”。
2.人品與書品論
字如其人,中國歷來推崇人品上佳之人,若一人有才華但人品欠佳,則不能受到人們的尊重。宋代的論書詩中體現(xiàn)出的對顏真卿的推崇頗多,不單因其出眾的書法,還因為他的赤膽忠心和人品。顏真卿創(chuàng)作的《祭侄文稿》不僅內容悲憤,筆墨之間也能流露悲憤之情。歐陽修曾評價顏真卿道:“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盵7]同樣,蘇軾也十分看重書家的人品,認為人品決定書品,人品絕佳之人的作品也是正氣凜然,非一般人所能及。他曾寫“先生可是絕俗人,神清骨冷無由俗”[8],表達他對林逋“神清骨冷”、不流于俗的贊賞。
蘇軾一生歷盡坎坷,雖然攜蓋世之才,但多遭冷遇。蘇軾不僅在詩文中表達自己的憤懣之情,在書法作品中也流露出沉郁頓挫之氣。朋黨紛爭,烏臺詩案,屢遭貶謫,蘇軾始終留有自己的堅持。蘇軾看重士子的品行,以此為準則,嚴于律己,造福一方百姓。從蘇軾的書法之中,不難發(fā)現(xiàn)所隱含的“書卷氣”,即使時代變遷,依舊不能掩其風華。
三、“書卷氣”在新時代的影響
“書卷氣”是否始終一成不變?其實,“書卷氣”的表現(xiàn)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書法家所表現(xiàn)出的“書卷氣”特點各不相同,但都是在“書卷氣”的基礎上進行的演變,因此,從本質上講具有同一性。
古代的文人不僅善書而且能文,他們有較好的文學修養(yǎng)和學識,先有學問的積累和文學的積淀,然后在取法前人的基礎上加以不斷練習,進行思考、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不同于前人的書法風格,自成一家,從而成為書法名家。
時代已經(jīng)給予了我們學習書法極為便利的條件,書法的學習已經(jīng)十分普及。首先,隨著印刷術的快速發(fā)展,墨跡作品和拓片作品的印刷質量大大提高,印刷成本下降,印刷品數(shù)量增加,造就了書法學習的物質基礎條件。其次,博物館經(jīng)常舉行各種書法作品展覽,人們可以更近距離地欣賞書法真跡,參觀十分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得以開闊眼界。最后,各類書法比賽的舉辦,提供了檢驗自身書法水平的平臺,通過參加各類比賽,檢驗自身書法水準,從而準確找到自身不足。古之名家,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時往往能夠達到人、學識、筆墨的統(tǒng)一,把內在的文學修養(yǎng)外化為書法,從而使作品散發(fā)“書卷氣”,流芳千古。然而今之眾人與古之賢者相比,仍有很多欠缺,但勤能補拙,多加練習自然可以夯實基礎,獲得進益。若想取得進一步的成就,需著重提升文學修養(yǎng),將之內化為己所用。由此可見,內在的文學修養(yǎng)可謂書法的根基,是“本”,筆墨技法的訓練可謂書法的表征,是“末”,但若舍本逐末,則難以創(chuàng)作出具有影響力的書法作品?!氨尽迸c“末”二者相通,才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
四、結語
熟練的筆墨技法是書法練習的基礎,在此之上加上文學修養(yǎng)和學識能力的提升,多讀書,汲取傳統(tǒng)文學中的精華,并把自己的學識轉化為對書法的新詮釋,久而久之,書法作品自然流露出“書卷氣”。書家把內在學養(yǎng)轉化為書法筆墨的外在表現(xiàn),故“書卷氣”出現(xiàn),書法的氣息、格調自然得到升華。在當代,我們的書法創(chuàng)作依然需要“書卷氣”的支撐,“書卷氣”依然會一如往昔,給書法愛好者帶來諸多益處。
參考文獻:
[1]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13.
[2]歐陽中石.書法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
[3][6]蘇軾.蘇軾文集[M].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222,543.
[4]吳光田.黃庭堅書論全輯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85.
[5]徐利明.中國書法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107.
[7]歐陽修.六一題跋[M].北京:中華書局,1985:1.
[8]蘇軾.蘇軾詩集[M].王文誥,編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234.
作者簡介:
趙天,碩士,聊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藝術史與藝術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