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單元教學理念能在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跨學科能力水平和課內知識掌握程度方面予以學生深度指導;而項目化學習則是喚醒學生學習本位、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教學模式。兩廂璧合,能產(chǎn)生全面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诖耍恼乱詢?yōu)化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為目的,結合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學案例,以項目化重組為基本教學設計思路,從教材內容和素養(yǎng)本位兩個維度出發(fā),探究以項目化教學重構大單元教學脈絡的有效方式,旨在給一線教師帶來啟發(fā)。
關鍵詞:項目化重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22-0058-03
大單元教學的概念在國內教育領域中蘊含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在于教學轉變之“大”。大單元教學設計能將教學注意力由獨立零散的知識點轉移到學生身上,以學生的學習思路為主脈,有序攻克單元知識內容。第二層含義在于教學目標之“大”。大單元教學目標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融入學科教學體系中,所設任務、活動、學習項目要充分考慮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第三層含義在于學科跨度之“大”。現(xiàn)階段,綜合性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催生了“讓學生學習能力向跨學科方向延伸”這一教育導向。在此背景下的大單元學科學習任務更靈活多元,更符合學生跨學科學習能力的發(fā)展需求。
一、項目化重組教學理念概述
項目式學習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一線教師認可的動態(tài)教學方式,是指通過專項教學議題的設定和評價目標,引領學生協(xié)同合作,自主創(chuàng)設學習計劃,進行組間分工,在創(chuàng)設項目學習成果的過程中領悟知識,掌握學習技能。項目式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而大單元教學則體現(xiàn)了與教材深度匹配、息息相關的教學順序與原則。借助項目式教學流程重組大單元教學內容,以重新編排教學順序的方式優(yōu)化學生學習效果,
能有效提升單元教學質量,啟迪學生綜合學科思維[1]。
二、統(tǒng)編小學語文應用大單元教學的意義與價值
(一)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2014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確立了“立德樹人”這一全學科、全學段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旨在為新時代培養(yǎng)綜合發(fā)展、觀念積極的時代新人才。而項目式學習、大單元教學模式能使學生的學習重點從知識的解讀逐步調整至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上來。積極學習觀念的生成有助于學生形成德育自修體系,助推學生學科德育獲得長遠發(fā)展[2]。
(二)有助于發(fā)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歸納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四個維度。大單元教學設計與項目化重構教學理念的深度融合,能有效突破知識教學局限,助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3]。
三、運用項目化重組理念構建大單元教學策略的有效路徑
(一)以教材為基礎,重組大單元教學模式
無論是大單元教學設計還是項目式學習模式的推行,都需要教師緊扣單元教學目標,結合目標延伸教學思路,創(chuàng)設教學活動。在大單元教學活動中,基礎知識目標為最小單位,分布于每課教學任務中;實用技法目標的實現(xiàn)涵蓋于閱讀教學中,在單元主體課文中形成完整的教學閉環(huán);而學科能力目標貫穿單元教學始終,促進大單元教學所有模塊的整合。在運用項目化重組下的大單元教學策略時,教師可以結合單元課文特點和多層教學目標,有序布置項目學習任務,使教材編排意圖深入落實。
1.著眼于知識目標,課文內重組學習項目
獨立文本是單元教學的基本模塊與單位。落實知識目標需要教師將教學設計著眼于獨立課程,通過每一篇課文內部教學任務的細致搭建落實知識教學的根基,將多課文教學模塊拼湊成完整的單元整體知識內容,深度落實知識目標。教師可以將每一獨立課程的知識目標作為項目設計依據(jù),以目標為引領,對單篇課文進行項目化重組,在傳統(tǒng)教學順序、脈絡的基礎上做靈活變通,使獨立課程結構得到優(yōu)化[4]。
以統(tǒng)編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學活動(以下簡稱為“本單元”)為例,本單元包括三首古詩、三篇獨立課文、習作教學模塊和“語文天地”。教師結合知識目標,可將大單元教學目標分別依據(jù)《古詩三首》及《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四個知識項目分支。以《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為例,本課知識教學目標為:讓學生解析語篇結構,細化掌握語篇敘事結構。本課文語篇段落結構包含總分總、總分、并列三種基本寫作結構。教師設計的核心項目學習任務清單如下:
(1)閱讀課文,比較第3自然段與第5自然段的結構異同。
(2)找到每段總起句,嘗試對總起句進行增減修改,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3)分析第4自然段的段落結構,并體會分述部分的并列關系,探究這樣編排行文結構的應用范圍。
在第一個學習任務中,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第3自然段與第5自然段的結構異同,第3自然段采取并列描寫,第5自然段采取總分結構。兩段在內容編排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學生提供了“并列”和“總分”兩種典型構段案例。在第二個任務中,學生能進一步體會并列和總分兩種形式的應用異同,感受兩種構段形式分別適用于哪些語境。在第三個學習任務中,學生能在“并列”和“總分”兩個構段形式基礎上找到二者的融合體“總分總”構段結構,體會這樣敘寫的好處,進一步加深對三種構段的理解。此類直指中心的學習項目突破常規(guī)性教學順序,使課堂知識目標的落實更快捷、高效。
2.著眼于技法目標,重組學習項目
語文學科的技法目標泛指學生對朗誦、寫作、閱讀等基本學科能力的方法掌握。此類教學目標不能僅靠獨立課堂來完成,還需要階段性練習與實踐的累積。教師在創(chuàng)設以語文實用技法為目標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時,可以在課文與課文之間進行項目化教學重組,以鍛煉學生相關技法為教學脈絡,創(chuàng)設跨課文的學習任務,將任務目標作為項目學習的議題,以多課文為材料,引領學生展開指向性探究。在多語篇教學中訓練實用語文技能,能使學生學習關注度遷移至自身學科掌握程度,建構正確的學習認知[5]。
例如,在本單元教學活動中,教師將“提升學生寫作技法”作為大單元教學的核心目標。在獨立課時中,教師融合習作板塊“這兒真美”及課文《海濱小城》和《美麗的小興安嶺》三項教材要素,創(chuàng)設多課文學習項目“如何寫出景色的層次之美”。課堂項目探究脈絡如下:
(1)閱讀“習作:這兒真美”內容,小組合作討論喜愛的景色。結合前期所學的《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探究說明“什么是景色的層次”。
(2)閱讀《海濱小城》一課的課文,找到課文第1自然段,分析本段的寫景結構,結合課文中呈現(xiàn)的海濱小城美景,展開聯(lián)想,并列結構進行續(xù)寫練習;找到第2自然段中描繪金黃色霞光的畫面,以并列結構展開改寫訓練;閱讀第3自然段,進行總起句補充訓練。
(3)閱讀《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在初讀基礎上自主分析段落結構特征,分析作者描繪小興安嶺美景的編排層次;結合本課寫作結構,設計“這兒真美”寫作框架,并在每段標注段落結構編排方式,以關鍵詞形式說明這樣編排的用意。
此類大單元教學設計將實用教學技法作為獨立課時的教學方向,利用多課文進行有針對性的寫作技法練習。學生在多語篇的跳躍中思維始終鎖定“寫出有層次的景色”這一學習項目主題。
(二)以素養(yǎng)為本位,重組大單元教學模式
素養(yǎng)本位教育理念提倡以發(fā)展學生素養(yǎng)為目的而展開教學活動。從學科角度出發(fā),教師可以在文化、語言、思維和審美方面建立大單元教學脈絡,借助項目化學習模式重構單元教學,凸顯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精專性;從人才培養(yǎng)角度出發(fā),教師可以立足中學生六大核心素養(yǎng)展開教育探究,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1.構建以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標的學習項目
構建以核心素養(yǎng)為教學目標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可以沿著文化、語言、思維、審美四個主脈展開。教師可以將四維核心素養(yǎng)目標融入單元教學的細化活動中,使局部教學服務于整體目標,構建四維素養(yǎng)協(xié)同發(fā)展的教育格局。教師也可以專精于一類核心素養(yǎng),將一種核心素養(yǎng)作為獨立課時的教學目標,圍繞一個核心素養(yǎng)議題設計橫跨多課文的學習項目,將單元教學材料打散重組,為培養(yǎng)素養(yǎng)議題服務。此類單元教學設計能有效凸顯項目化重組教學優(yōu)勢,加快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步伐[6]。
例如,在本單元某獨立課時教學設計中,教師以培養(yǎng)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為目標,創(chuàng)設學習項目議題為“賞析文學作品中的景色之美”。教師圍繞此目標,創(chuàng)設群文閱讀教學,將本單元三篇古詩詞與三篇課文作為基本探究材料,請學生自主設計項目學習計劃,展開小組合作探究。為提升學生小組自主學習質量,教師為學生找到閱讀材料《文學鑒賞的六個層次》,從方法層面予以學生探究方向啟示。學生從拓展材料中獲得賞析啟發(fā),將寫景類文學賞析角度歸納為情感之美、內容之美、畫面之美、時空之美、意境之美、結構之美六個維度,并自主創(chuàng)設賞析表格與文學賞析思維導圖,歸納小組合作探究成果。以賞析文本“畫面”之美為例,學習小組在三首古詩中分別品讀出天門山波瀾壯闊的山水奇觀、水波瀲滟的西湖秀景和洞庭湖風平浪靜的靜態(tài)山水畫面,感受不同流速、不同狀態(tài)下山水呈現(xiàn)的畫面之美,體會到詩作中描述畫面的具體方法。學生又將“寫水句”作為畫面賞析對比的依據(jù),找到《美麗的小興安嶺》中的“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海濱小城》中的“海天交接的水平線上,有棕色的機帆船和銀白色的軍艦來來往往”,《富饒的西沙群島》中的“有深藍的,淡青的,淺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著”,賞析不同景色中水景呈現(xiàn)的畫面之美。學生對比閱讀后總結道:“要呈現(xiàn)畫面的美,可以從直觀描寫、物象描寫、比喻描寫、顏色描寫等角度展開內容建構。”多語篇融合使大單元教學充分發(fā)揮項目化重組優(yōu)勢,為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2.構建以跨學科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標的學習項目
在跨學科教學方面,語文學科具備先天性優(yōu)勢。教師可以設計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能力為教學主體,以鍛煉學生多學科能力為輔助的大單元學習任務群,以明確的任務要求為學生制訂學習項目框架,使學生依照要求自由探究,生成創(chuàng)意項目學習成果。如將地理學科知識與語文學科知識有機融合,以地圖形式創(chuàng)設單元教學思維導圖,在地圖中標注本單元課文涉及的風光所在的地理位置,形成立體語文模型;將信息技術學科與語文學科融合,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組織項目學習匯報活動,優(yōu)化項目學習最終效果,協(xié)同鍛煉學生信息技術運用能力與文學表達能力。跨學科的單元教學設計能有效鍛煉學生綜合學習素養(yǎng)。
例如,在單元學習尾聲,教師可以設置單元學習項目成果匯報環(huán)節(jié),請學習小組整合階段學習成果,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在班級中展示。教師此舉旨在將信息技術學科能力與語文學習成果深度結合,鍛煉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在本單元學習中,學習小組一方面以文字形式整理所學內容,設計匯報模塊;另一方面在課后積極收集與課文、古詩詞有關的畫面資源材料,將文字與畫面搭配設計展示PPT,將個人學習收獲和感悟以思維導圖、圖片、藝術字、視頻等形式插入PPT中。跨學科項目學習任務的設計,能增強大單元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項目化重組教學理念融入大單元教學設計中,能立足教材和素養(yǎng)兩個教學設計維度展開分項目教學,形成富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路徑。教師可以將教材作為大單元項目化教學的基礎,著眼于學生學科知識、學科技能與學科能力目標展開課文內、課文間和單元內學習項目的重組設計,使學生學習收獲呈層層遞進的發(fā)展態(tài)勢。教師還可以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與學科融合素養(yǎng)發(fā)展作為大單元教學的整體目標,結合素養(yǎng)發(fā)展需求重構單元學習項目,使大單元教學質量進一步優(yōu)化。
參考文獻
徐榮磊.小學高段語文學科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與應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
馬麗.基于任務情境的七年級“我和我家”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21.
馬建明.奏響語文課改的新樂章:劉春老師和語文大單元教學實驗[J].小學教學(語文版),2021(6):66-67.
程曦.基于SCS創(chuàng)客教學法的高中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設計與應用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1.
徐鑌.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1.
堵瑞.基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的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1.
作者簡介:袁鈺清(1998.5-),女,江蘇南通人,任教于江蘇省海安市角斜鎮(zhèn)老壩港小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