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莉
(呂梁市綜合檢驗檢測中心,山西 呂梁 033000)
為貫徹、響應并落實《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有關規(guī)定,保障動物產品質量與安全,對動物產品進行檢驗是必要的。在此過程中,相關檢測部門必須深入基層,對動物產品安全檢測站進行檢測,對食用動物的肉、蛋、奶等進行檢測,對輸入動物的飼料、獸藥、飼料添加劑等進行檢測,對農場、屠宰場、奶站、貿易市場、超市等地方銷售的動物產品品質進行檢測,保障廣大消費者的食品安全[1]。
黃曲霉毒素M1 (AFM1)是由黃曲霉毒素B1(AFB1)經羥基化而形成的衍生物,其主要結構為二呋喃環(huán)氧化萘并酮,具有較高的熱穩(wěn)定性。AFM1為一種在365 nm UV照射下,顯示出藍紫發(fā)光的無色晶體,可溶于極性有機溶劑,但無法溶于非極性溶劑(如乙醚、石油醚、正己烷等)。除此之外,裂解僅在熔融時出現(xiàn),其在中性和弱酸性環(huán)境下會非常穩(wěn)定;在酸性環(huán)境下, pH值在1~3,會略微裂解,pH值在9~10,會很快裂解。AFT與堿性物質發(fā)生快速降解,在 pH值為9~10的情況下, AFT很快降解為基本無毒性鹽類。所以,該化學反應可用于食物脫毒[2]。
世界范圍內,最常用的 AFM分析技術是 HPLC。其基本原理是在對樣本進行一定比例有機溶劑提取后,通過帶有對應填料的純化柱,除去其中雜質,經純化處理后再進行濃縮干燥,進而在弱酸情況下進行衍生,最終通過反轉C18柱進行分離,檢測器進行定量。具體操作程序為取出10 g試樣,用水將試樣溶解并定容至100 mL,然后進行離心處理,將上清液穿過免疫親和柱,再用1 mL甲醇進行洗脫,將洗脫液提取出來,定容到2 mL,混合后,使用 HPLC對其進行分析。該方法采用色譜柱溫度為30 ℃,色譜柱流率為0.8 mL/min,色譜柱的色譜條件為甲醇、水;熒光探測器發(fā)射波長為435 nm ,激發(fā)波長為365 nm ,進樣量為50 mL。
通過對牛奶中黃曲霉毒素M1的測定,其測定值在91.2%~106.4%,測定值最小為0.4 μg/kg。取黃曲霉毒素M1真值為0.085 μg/kg的陽性奶粉標準物質30 g,一式3份平行樣,用該方法進行檢測和分析,得到0.081 2、0.083 7、0.084 1 μg/kg,根據結果可知,3次檢測皆在允許范圍內,與真值近似。利用 HPLC法對其進行檢測和分析,其具有高效、靈敏、快速、準確、檢出限低、特異性強和再現(xiàn)性好等特點。然而,由于樣本處理過程復雜(預處理會導致AFM1丟失)、凈化柱消耗大、檢測成本高,因此需要操作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yè)素質[3]。
其原理為將待測樣本中AFM1蛋白與待測樣本中被測樣本進行特異結合,通過與待測樣本特異作用,在待測樣本上形成一種新的抗原-抗體復合物。在清洗過量抗體組份之后,添加酶標物 II抗,并且與該抗體發(fā)生反應,在酶作用下,使顯色劑顯色,并且能夠根據顯色深度來判斷樣本中含有AFM1的數量。換言之,取50 mL待檢牛奶樣品,將其冷卻10 ℃之下,以3 500 r/min速度進行10 min離心,用吸管吸去表層脂肪層,取下層乳液展開檢測。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一種特殊方法,即將AFM1抗體包裹在一種特殊膜上,并在4 ℃下存放一晚,以達到精確AFM1抗體目的。將AFM1標準液和試樣處理液分別加入每個小孔,然后加入AFM1酶型粘合劑,37 ℃下30 min進行反應;清洗后,將酶底物和顯色劑加入每個孔洞中,在37 ℃下15 min內進行顯色,可通過目視方法或儀器方法進行檢測。由此繪制在試樣中的標準曲線。該檢測方法具有特異性強、靈敏、快速、成本低等特點,其儀器的使用非常方便,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勞動量,而且待檢樣品無需經過特別處理即可對其進行測定。所以,當需要進行大規(guī)模檢測或現(xiàn)場檢測時,皆可使用該方法。
薄層層析法又稱薄層色譜,是一種快速、準確測定樣品的方法。1990年,薄層層析法(TLC)被美國分析化學協(xié)會(AOAC)確立為標準法。用該方法提取、濃縮、薄層分離,用365 nm紫外光照射AFM1,使其發(fā)出藍紫熒光,并以其在平板上所顯示最小熒光探測值,與標準液熒光強度進行比較來測定其強度。具體方法如下:先用三氯甲烷提取黃曲霉毒素M1,再向殘留物中加入四氯化碳及氯化鈉-甲醇,再用三氯甲烷提取,最終用 TLC進行定量分析。結果顯示:奶粉中黃曲霉毒素M1測定的最低限度為0.5 μg/kg,用1∶3硫磺顯色可提高測定最低限度為0.3 μg/kg。以空白樣品為標樣,分別在0.5、2.0、10.0 μg/kg條件下,測定3個條件下的樣品,其測定結果在85.6%~98.6%之間,其相對誤差為11%,符合試驗條件[4]。
20世紀90年代,研究人員開發(fā)出一種新型、高選擇性、高純度的方法——“免疫親和柱”。具體操作為:將含鹽牛奶與含水牛奶混合制成還原奶,用離心法將牛奶中油脂與AFM1乳清相分離。提取上清液,濾出,將特異性單克隆抗體與AFM1經免疫親和柱結合。在此基礎上,用水沖洗法將AFM1從抗原中分離出來,再用甲醇洗滌。將顯色劑添加到甲醇溶液中,用螢光法對其進行測定,其檢出最低限值為0.1 μg/kg。
將黃曲霉毒素M1(0 、0.1、0.5、1.0 μg/kg)定容至50 mL,以測定其含量,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奶粉添加回收率實驗結果表
經上述試驗,本發(fā)明測定方法對奶制品中AFM1的測定,其測定值為0.1~1 μg/kg,其測定值平均回收率為89.6%~96.0%, CV變異系數為0.52%~5.8%,符合國標測定要求。經測定,該方法檢出率為0.1 μg/kg,比國標規(guī)定0.5 μg/kg低。
曹葉中等人將該技術應用于牛奶中 AFM測定,其檢出率為0.05 μg/L,平均回收率為97%。該新檢測技術雖簡化了樣本預處理流程,不需采用參照物AFM1,減少操作者風險,但整個檢測流程較煩瑣、時間較長,且易產生大量試劑造成環(huán)境污染,進而導致其應用范圍有所限制。
上述4種測定法是目前國際上對牛奶和奶制品中AFM1進行測定的主要手段,其具體特征見表2。
表2 檢測結果對照表
黃曲霉毒素是一種致命的真菌毒素,存在于霉變牛奶和乳制品中,不僅會對人體的內臟器官、免疫系統(tǒng)和神經系統(tǒng)造成損傷,還會增加某些癌癥發(fā)病率。因此,我們必須注意食品安全,避免食用過期或泛黃的牛奶和乳制品,特別是嬰幼兒、孕婦和老人等人群,更應選擇無毒素和安全的產品。長期攝入含有黃曲霉毒素的牛奶或乳制品可能會導致如下健康問題。①肝臟損傷:黃曲霉毒素會被肝臟代謝,嚴重的霉菌感染會導致肝臟損傷及肝細胞壞死。②免疫抑制:高劑量的黃曲霉毒素會導致免疫系統(tǒng)的抑制,從而增加感染的可能性。③神經系統(tǒng)問題:黃曲霉毒素可以影響神經系統(tǒng),包括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損傷,腦部發(fā)育的影響以及神經信號傳遞的干擾。④癌癥:一些研究顯示,長期攝入含有黃曲霉毒素的食物,可能增加某些癌癥的發(fā)病率,如肝癌和食道癌[5]。
本文介紹了奶制品中存在的黃曲霉毒素的類型、危害性、產生原因、檢測技術等內容,以及對黃曲霉毒素的檢測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和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其中, HPLC法具有高效、靈敏、快速、準確等特點,需要操作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yè)素質; ELISA法是一種特殊的檢測方法,能夠將待測樣本中AFM1蛋白與待測樣本中被測樣本進行特異結合,通過與待測樣本特異作用,使顯色劑顯色,并根據顯色深度來判斷樣本中含有AFM1的數量。總體而言,這些檢測方法都具有特異性強、靈敏、快速等特點,能夠對奶制品中的黃曲霉毒素進行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