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冀青
(蘭州大學 敦煌學研究所, 甘肅 蘭州 730020)
一
新航線開辟與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后, 伴隨著西方列強向東方的殖民擴張, 與之相適應(yīng)的“東方學” 體系(亞洲與北非研究) 應(yīng)運而生。 世界上第一個東方學會“孟加拉亞細亞學會” (Asiatick Society of Bengal), 于1784 年1 月15 日在英屬印度加爾各答創(chuàng)建。 歐洲境內(nèi)第一個東方學會“亞洲學會” (Société Asiatique), 于1822 年4 月1 日在法國巴黎創(chuàng)建。 世界上最龐大的東方學會“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皇家亞細亞學會”(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簡稱“皇家亞細亞學會” ), 于1823年3 月15 日在英國倫敦創(chuàng)建。 此后半個世紀間, 歐、 美各國的東方學會紛紛建立。①王冀青《近代中國文物外流“傷心史” 》, 《團結(jié)報·文史周刊》 第4537 號·第276 期, 2015 年8 月6日, 第8 版。
隨著東方學的國際化, 各國東方學會的相互聯(lián)系日益緊密, “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Orientalists) 這一國際組織也應(yīng)運而生。 1873 年9 月, 第1 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在巴黎召開。 此后, 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由歐洲各大都市輪流坐莊。②王冀青《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上的中國文物》, 《團結(jié)報·文史周刊》 第4621 號·第305 期, 2016 年3月3 日, 第8 版。伴隨著中亞考古學(絲綢之路考古學) 的突飛猛進, 以及中國西北文物的大規(guī)模外流, 19-20 世紀之交, 在歐洲召開了中亞考古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3 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 即1897 年9 月在巴黎召開的第11 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以下簡稱“1897 年巴黎大會” ), 1899 年9 月在意大利羅馬召開的第12 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以下簡稱“1899 年羅馬大會” ), 以及1902 年9 月在德國漢堡召開的第13 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以下簡稱“1902 年漢堡大會” )。 在這3 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上, 新疆文物登上了國際會議的“大雅之堂”, 成為大會重點討論的對象。
“1902 年漢堡大會” 于1902 年9 月4-10 日在德國漢堡召開, 大會的最后一天(9月10 日), 經(jīng)全會表決的方式, 通過了14 個決議案。 其中第3 號決議案、 第5 號決議案和第14 號決議案, 與中亞考古學密切相關(guān)。 第3 號決議案涉及英國考古學家奧萊爾·斯坦因(Aurel Stein, 中文名“司代諾”, 1862-1943) 在中國新疆進行的第一次中亞考察(1900-1901 年, 以下簡稱“一考” ), 第5 號決議案涉及搜集印度系統(tǒng)文物的“印度考察基金會” (India Exploration Fund), 第14 號決議案決定正式成立“中亞與遠東歷史學、 考古學、 語言學和民族學探險國際協(xié)會”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pour l’exploration historique, archéologique, linguistique et ethnographique de l’Asie centrale et de l’Extrême Orient, 以下簡稱“國際中亞探險協(xié)會” )。 關(guān)于“印度考察基金會” 和“國際中亞探險協(xié)會”, 筆者另有專文詳說, 在此不述。 因篇幅所限, 本文只聚焦于第3 號決議案。
“1902 年漢堡大會” 上通過的第3 號決議案, 我們今天能看到兩個完整版本(以下簡稱“原本” )。 一是法文本, 由法國參會代表、 印度學家阿爾弗雷德·查爾斯·奧古斯特·福色爾(Alfred Charles Auguste Foucher, 1865-1952) 提供。③第13 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第3 號決議案原本, 法文本見A.Foucher, “Congrèss international des Orientalists de Hamburg”, in “Chronique: Allemagne”, Bulletin de l’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 (BéFEO), T.2, N.4, Octobre-Décembre 1902, pp.427-428.另一是英文本,由英國參會代表、 印度學家查爾斯·詹姆斯·李敖爵士(Sir Charles James Lyall, 1845-1920) 提供。④第13 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第3 號決議案原本, 英文本見Sir Charles James Lyall, “Report to the Under-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 Affairs, 6 December 1902”, Proceeding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PASB), April 1903, p.69.法文本和英文本基本內(nèi)容相同, 我們在此首先根據(jù)英文原本, 將第3 號決議案中譯如下:
在漢堡召開的第13 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印度分會、 中亞分會和遠東分會的聯(lián)合會議提出要求, 表示要向印度總督閣下和印度政府致謝, 因為印度總督閣下和印度政府向馬·奧·斯坦因博士提供了必要的時間和資金, 使斯坦因博士最近得以在中國新疆(Eastern Turkestan) 實施了他的探險考察, 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東方學的學術(shù)研究。 第13 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同樣要感謝印度政府駐喀什噶爾的政治代表、 “印度帝國之友” 勛章獲得者(C.I.E.) 喬·馬繼業(yè)先生(Mr.G.Macartney), 以及中國新疆(Chinese Turkestan) 省政府的官員潘大人(Pan Darin)和韓大老爺(Khan Daloi)。 斯坦因博士在和闐周圍進行的考古學、 地理學考察過程中, 曾得到他們非常有效的幫助。 他們還要感謝駐喀什噶爾的俄羅斯帝國總領(lǐng)事彼德羅夫斯基先生(Mr.Petrovsky), 斯坦因博士搜集的文物得以從新疆(Turkestan) 安全地運輸?shù)綒W洲, 是和他提供的有價值的幫助分不開的。 同時, 這幾個分會還急切地表示, 他們贊賞印度政府挑選的這位學者通過自己的勞動而獲得的極為重要的成果。 由于斯坦因博士所從事工作的實用性質(zhì), 這些成果在回報所用經(jīng)費方面綽綽有余。 他們還冒昧地表示, 希望斯坦因博士能得到各種便利條件, 以完成他所獲成果的詳盡闡述與出版工作。 希望印度政府樂意批準斯坦因博士為此目的而提出的必須將現(xiàn)在的執(zhí)行任務(wù)期延長的請求。 最后, 他們還冒昧地表示, 希望在條件許可的時候, 考古學研究應(yīng)該從斯坦因博士的特殊經(jīng)驗和他以前的知識中受益, 他的經(jīng)驗和知識很可能會使進一步的探險工作變得極為方便。 為了印度的利益, 期盼再度委派斯坦因博士進行更多的探險。
可以看出, 第3 號決議案雖然簡短, 但內(nèi)容豐富, 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感謝英屬印度總督喬治·納薩尼爾·寇松勛爵(Lord George Nathaniel Curzon, 1859-1925) 和英印政府, 因為他們選派斯坦因赴中國新疆省進行了一考; (2) 感謝英國駐喀什噶爾政治代表喬治·馬繼業(yè)(George Macartney, 1867-1945), 因為他自始至終為斯坦因的一考提供全方位的幫助; (3) 感謝中國新疆省和闐直隸州知州潘震(1850-1925)、 于闐縣知縣韓瑤光(1852-1905), 因為他們在轄境內(nèi)為斯坦因的一考和考古挖掘提供了幫助; (4) 感謝俄國駐喀什噶爾總領(lǐng)事尼古拉·費多羅維奇·彼德羅夫斯基(Николай Федорович Петровский, 1837-1908), 因為他協(xié)助斯坦因?qū)⒁豢妓@文物途經(jīng)俄國運往英國倫敦; (5) 希望英印政府能延長斯坦因在歐洲逗留的假期, 以便讓他完成一考報告書的撰寫和出版; (6) 希望英印政府今后再派斯坦因進行更多的中亞考察。
在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上大張旗鼓地“表彰” 潘震、 韓瑤光這樣的中國新疆地方官員, 應(yīng)該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因此, 筆者主要圍繞斯坦因與潘震、 韓瑤光等中國官員的交往過程, 擬對“1902 年漢堡大會” 上通過第3 號決議案的前因后果及其過程進行初步研究。
二
斯坦因于1898 年9 月10 日正式向英印政府呈交一考申請書, 計劃赴新疆和闐直隸州一帶進行考古學考察。 其中的第11-12 段, 提出如下請求:
(11) 除了以上幫助之外, 我還請求印度政府能通過英國外交部, 為我從中國政府那里獲取必要的護照或許可證, 以便使我得以在中國新疆(Chinese Turkestan) 的土地上進行旅行。
如果一切基本準備工作都能夠在預(yù)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的話, 我打算在1899 年的夏天進行我的旅行。 不過, 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情況發(fā)生, 這樣就會耽擱旅行, 或迫使旅行延期。 因此, 我要求申請到的護照可用于1899 年和1900 年這兩年的時間。
(12) 請允許我進一步指出, 擬進行的考察能否取得成功, 和闐地方當局的協(xié)助看來是至關(guān)重要的。 因此, 我希望印度政府能夠設(shè)法讓中國的中央政府或省政府給和闐知州下達命令, 以便使我能夠得到以下許可: (a) 準許我測繪或者探尋和闐境內(nèi)所有的古代遺址; (b) 準許我在這些遺址上從事發(fā)掘工作, 并準許我保留從這些遺址中發(fā)掘出來的具有文物價值的出土物; (c) 準許我在有人出售這類文物時購獲它們。①1898 年9 月10 日斯坦因一考申請書, 英文打字抄件藏牛津大學包德利圖書館(以下簡稱“牛包圖” ),斯坦因手稿第289 號, 第27 張。
斯坦因的考察申請于1899 年2 月獲得寇松勛爵及英印政府的批準。 隨后, 英印政府外交部著手按照斯坦因的上述要求, 為其考察做外交準備, 并請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爵士(克勞德·麥克唐納爵士[Sir Claude Macdonald], 1852-1915) 為斯坦因從清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申請到用于一考的中國護照。 竇納樂于1899 年3 月16 日(光緒二十五年二月初五日) 寫給總理衙門的照會中譯本如下: “本國士人司代諾攜帶從人數(shù)名, 擬由印度前往新疆和闐一帶游歷, 探尋古跡, 請給發(fā)護照?!雹?899 年3 月16 日竇納樂致總理衙門照會, 轉(zhuǎn)引自1899 年4 月24 日總理衙門致饒應(yīng)祺咨文, 轉(zhuǎn)錄自1899年5 月3 日饒應(yīng)祺致潘效蘇札飭, 原件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檔案館, 刊布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檔案館、 日本佛教大學尼雅遺址學術(shù)研究機構(gòu)編《近代外國探險家新疆考古檔案史料》,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 2001 年, 第11 頁(照片), 第107 頁??偫硌瞄T接到竇納樂的照會后, 于1899 年3 月20 日(光緒二十五年二月初九日) 向斯坦因發(fā)放了用于一考的中國護照。③王冀青《匈牙利科學院圖書館藏斯坦因第一次中亞考察所持中國護照照片的史料價值》, 《敦煌學輯刊》2019 年第4 期, 第187-192 頁。
總理衙門為斯坦因繕發(fā)中國護照后, 又于1899 年4 月24 日給新疆巡撫饒應(yīng)祺(1837-1903) 發(fā)送咨文, 要求新疆省政府各級官員做好接待斯坦因的準備。 總理衙門致饒應(yīng)祺咨文如下:
光緒二十五年二月初五日(1899 年3 月16 日) 準英竇使函稱: “本國士人司代諾攜帶從人數(shù)名, 擬由印度前往新疆和闐一帶游歷, 探尋古跡, 請給發(fā)護照”等因前來。 除由本衙門繕就護照一紙、 轉(zhuǎn)交順天府蓋印、 并將原照函送英使、 轉(zhuǎn)給該英人收執(zhí)外, 相應(yīng)咨行貴撫查照。 即飭所屬地方官, 于該英人司代諾到境呈驗護照時, 照約認真妥為保護, 并將入境、 出境日期聲復(fù)本衙門備案可也。①1899 年4 月24 日總理衙門致饒應(yīng)祺咨文, 轉(zhuǎn)錄自1899 年5 月3 日饒應(yīng)祺致潘效蘇札飭, 《近代外國探險家新疆考古檔案史料》, 第11 頁(照片), 第107 頁。
可知, 總理衙門對新疆省政府的具體要求, 是將斯坦因的入境、 出境日期逐級上報, 最終上報至總理衙門。
饒應(yīng)祺收到總理衙門的咨文后, 通過新疆鎮(zhèn)迪道兼按察使潘效蘇(1839-1913),向喀什噶爾道道臺黃光達(1844-1901) 下達移文。 黃光達接到潘效蘇的移文后, 又給下屬和闐直隸州知州潘震、 于闐縣知縣韓瑤光等官員下達了接待斯坦因、 上報斯坦因入境、 出境日期的飭令。 新疆省各級政府于1899 年5 月就做好了接待斯坦因的準備, 但因斯坦因要辦理調(diào)動工作等原因, 一考起程時間向后推遲了一年。
1900 年5 月29 日晚上, 斯坦因離開斯利那加, 踏上一考之路。 7 月29 日, 斯坦因到達喀什噶爾, 下榻于馬繼業(yè)在喀什噶爾的官邸。 斯坦因于7 月29 日至9 月11 日在喀什噶爾逗留期間, 在馬繼業(yè)的陪同下, 拜訪了黃光達以下的中國官員, 也拜訪了彼德羅夫斯基。 斯坦因與黃光達交往過程中, 再次請求黃光達給潘震、 韓瑤光等官員下達協(xié)助工作的飭令。
1900 年9 月11, 斯坦因離開喀什噶爾, 于10 月12 日到達和闐直隸州州城伊里奇。10 月13 日中午, 斯坦因拜訪了潘震, 這是斯坦因與潘震的第一次會面。 今牛津大學藏斯坦因檔案中保存有“潘震” 名刺3 張,②“潘震” 名刺, 中文原件藏牛包圖, 斯坦因手稿第341 號, 暫編第31 件、 第33 件、 第60 件。其中至少有一張是斯坦因一考期間于10 月13 日與潘震初次見面時互換的名刺。 (圖1) 斯坦因在這次拜訪期間, 還為潘震及其僚屬拍攝了一張合影照片。③M.Aurel Stein, 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 Personal Narrative of a Journey of Archaeological & Geographical Exploration in Chinese Turkestan, London: T.Fisher Unwin, 1903, p.200.(圖2) 隨后, 斯坦因在和闐直隸州地界進行了一系列考古學、 地理學考察。
斯坦因于1901 年1 月13 日到達于闐縣縣城克里雅, 立即拜訪了韓瑤光。 今牛津大學藏斯坦因檔案中保存有“韓瑤光” 名刺5 張,④“韓瑤光” 名刺, 中文原件藏牛包圖, 斯坦因手稿第342 號, 暫編第74 件、 第75 件、 第76 件、 第87 件(兩張)。都是斯坦因逗留于闐縣期間與韓瑤光的互換物。 其中第4 張“韓瑤光” 名刺的背面, 有斯坦因的英文注文: “1901 年1 月13 日見到的克里雅行政長官韓大人(Khan Darin, Amban of Keriya, 13, 1, 1901) ”, 系斯坦因與韓瑤光初次見面時所得。⑤“韓瑤光” 名刺, 中文原件藏牛包圖, 斯坦因手稿第342 號, 暫編第87 件之一。斯坦因結(jié)束在于闐縣境內(nèi)的考察后, 于4 月1 日上午最后一次拜訪韓瑤光, 得到最后一張“韓瑤光” 名刺。 斯坦因在這張“韓瑤光” 名刺上用英文注明: “1901 年4 月1 日見到的克里雅(于闐縣) 行政長官韓知縣, 官名為韓瑤光” (Keriya Amban, Khan-tse-thian.Title: Khan-yo-kwan.1, iv, 1901)。①“韓瑤光” 名刺, 中文原件藏牛包圖, 斯坦因手稿第342 號, 暫編第87 件之二。(圖3)4 月1 日, 斯坦因還為韓瑤光及其僚屬拍攝了一張合影照片。②M.Aurel Stein, 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 p.335.(圖4)
斯坦因于1901 年4 月1 日向韓瑤光道別后, 于4 月2 日離開克里雅, 于4 月19 日回到和闐州城。 斯坦因逗留和闐城期間, 多次與潘震見面。 4 月27 日, 斯坦因最后一次去和闐直隸州衙門, 向潘震做告別訪問, 然后于4 月28 日離開和闐。 5 月12 日, 斯坦因到達喀什噶爾, 仍下榻于馬繼業(yè)的官邸。 斯坦因逗留喀什噶爾期間, 于1901 年5月14 日專程拜訪彼德羅夫斯基, 為文物西運過境俄國做準備。 今牛津大學藏斯坦因檔案中保存有“彼德羅夫斯基” 英文名片1 張,③“彼德羅夫斯基” 名片, 英文原件藏牛包圖, 斯坦因手稿第341 號, 暫編第124 件。應(yīng)即當時的遺留物。 這張名片上用英文印刷“尼·彼德羅夫斯基(N.Petrovsky) ” 字樣。 在彼德羅夫斯基的幫助下, 斯坦因?qū)⑺@文物裝進了12 只大箱子中, 然后交俄國駐喀什噶爾領(lǐng)事館代辦托運手續(xù)(主要是海關(guān)檢查)。
1901 年5 月24 日, 黃光達為斯坦因舉辦了歡送晚宴。 斯坦因在宴會上再次向黃光達表示對潘震、 韓瑤光等人的感謝。 5 月29 日, 斯坦因按計劃離開喀什噶爾, 經(jīng)俄國和歐洲大陸, 于7 月2 日抵達倫敦, 結(jié)束了第一次中亞考察。
三
斯坦因在和闐直隸州及所屬于闐縣境內(nèi)考察期間, 饒應(yīng)祺、 黃光達、 潘震、 韓瑤光等新疆官員一直關(guān)注著斯坦因的動向。 饒應(yīng)祺還要求潘震設(shè)法抄錄斯坦因所獲和闐文書。 潘震、 韓瑤光接命后, 隨時向新疆省政府匯報斯坦因的動向。
斯坦因于1901 年4 月28 日離開和闐后, 潘震于5 月7 日給新任鎮(zhèn)迪道兼按察使李滋森申報了斯坦因的入境、 出境日期, 實際上是向饒應(yīng)祺匯報監(jiān)督斯坦因的經(jīng)過。 潘震致李滋森的申文全文如下:
為申報事。
竊照英游歷司代諾, 于光緒二十六年十月(1900 年11-12 月) 赴州屬塔瓦克一帶尋訪古跡, 順道赴于闐縣屬各處游覽各情, 當即隨時具報, 并行縣一體保護在案。
俟該游歷于十一月廿(1901 年1 月10 日) 后出州境, 入縣境, 至大柯里溝坎一帶游歷, 亦由該縣按約保護通報在案。 茲該游歷于本年二月(1901 年3-4 月)初間由縣境折回, 至卑州東鄉(xiāng)阿提讓明所屬至阿克色比及熱哇克地方, 囑卑職代雇人夫, 尋挖古跡。 該處有故城遺址, 及廟宇廢基, 悉為沙壅, 并無人煙。 在彼勾留二十余日, 于三月(1901 年4-5 月) 初事竣回州。
當與面晤, 出示所得泥塑佛像, 及木簡、 韋編殘頁、 敗紙字跡多件。 其中皆印度古字, 并先年佛教字體。 查紙書字跡, 在一千一、 二百年, 若木簡、 韋編, 則將近二千年, 在未經(jīng)造紙之先之物, 蓋上古披蒲削竹之遺。 此間無竹, 故以木代。 其式, 底面二合, 即若合符節(jié)之制。 韋編則用羊草為之, 上書字跡均尚顯亮。 該處沙厚土燥, 故未□(疑為糟) 朽。 詢以所書字跡, 該游歷是否認識, 則稱大略辦(辨) 識, 不能得其全體。 內(nèi)有彼時國王諭飭頭目辦理公事及印度人來往書信各件。
前奉撫憲批飭: “相與酌商抄留一份” 等因, 查此等字體, 不解其書法者, 摹仿終屬無用。 該游歷已允: 到喀用照相之具照印一份, 寄由敝州轉(zhuǎn)呈等語。 卑職擬懇: 即由道憲俟該游歷到喀, 就近詢商, 遂(逐) 件照印, 裝訂成冊, 經(jīng)赍撫憲暨憲臺存閱。
該游歷因去國日久, 不再勾留, 已于三月初十日(1901 年4 月28 日) 起程,取道葉城大道徑赴喀什。 除仍派人保護出境、 并知會葉城縣一體妥為保護外, 所有英游歷出境日期, 理合具文申報憲臺電鑒查考。 除通報外, 為此具申。 俯乞照驗施行。
須至申者。
右申欽命二品頂戴署理甘肅新疆糧務(wù)兵備道兼按察使司按察使李(滋森)。①1901 年5 月7 日潘震為斯坦因在和闐游歷、 考古及入出境日期事致李滋森的申文, 中文原件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檔案館, 轉(zhuǎn)引自《近代外國探險家新疆考古檔案史料》, 第107-108 頁。
我們對潘震這份申文進行初步分析后可知, 饒應(yīng)祺確實曾下令以抄錄方式保留一部分斯坦因所獲文書。 但潘震最終并沒有“抄留”, 理由是“其中皆印度古字, 并先年佛教字體”, “查此等字體, 不解其書法者, 摹仿終屬無用”。 這說明, 斯坦因并沒有向潘震展示其搜集品中的漢文文書。 斯坦因答應(yīng)潘震說: “到喀用照相之具照印一份, 寄由敝州轉(zhuǎn)呈”。 后來的事實證明, 斯坦因并沒有這樣做。 潘震還向李滋森建議, “即由道憲俟該游歷到喀, 就近詢商, 遂(逐) 件照印, 裝訂成冊, 經(jīng)赍撫憲暨憲臺存閱”。 后來的事實證明, 喀什噶爾道臺黃光達也沒有這樣做。
斯坦因于1901 年4 月2 日離開于闐縣后, 因為于闐縣出現(xiàn)了瘟疫, 韓瑤光遲至6月3 日才向李滋森上報申文, 申報斯坦因入境、 出境日期及所獲古物事。 韓瑤光致李滋森的申文全文如下:
為申報事。
竊照英游歷都城掌院司代諾抵于, 業(yè)將入境日期具文通報在案。 查該游歷于去冬十一月二十二日(1901 年1 月12 日) 由縣屬大柯呈滿坎地方來城, 當與晤商禮待。 詢悉, 擬欲東行循尋破城古跡。 比將道里、 程途、 曠野、 戈壁、 四無人煙情形詳細告知, 游歷銳意前往。 遂代雇馱馬, 遴派干役, 沿途妥為護送。 并飭經(jīng)過地方頭目人等, 寬備糧料、 馬匹、 馱只, 悉聽購用, 不得有誤。
即于十一月二十五日(1901 年1 月15 日) 由縣起程。 旋于本年二月二十九日(1901 年4 月17 日), 據(jù)派護差一不拉引稟稱: “十二月初四日(1901 年1 月23日), 游歷官至宜雅莊。 東行九站, 勘有破城一處。 雇夫挖出木板三百余片, 上有字跡。 又挖出紅泥缸十二個, 大小不一, 朽不堪用。 本年正月初二日(1901 年2月20 日), 行抵安地野地方, 尋勘破城一處。 挖出皮紙經(jīng)卷及佛像等物, 又于敗壁中挖出紅土三堆, 其一頗似人形, 該游歷隨繪圖攜之。 初八日(1901 年2 月26日), 由大路旋轉(zhuǎn), 昨十四日(1901 年3 月4 日) 回到縣城” 等語。
卑職隨即接見, 詢其所獲物事, 當據(jù)出示白楊木片多件, 其式長約尺二, 寬約二、 三寸不等, 系兩方合系, 上窄下寬, 解視均有字跡, 形類竹簡。 據(jù)稱: “此系古時印度文字, 非今行用文字, 考書有二千八年之久?!?隨出所攜考注英文唐玄裝(奘) 取經(jīng)西游記本證之, 并言是書所敘較華本多而且詳。 又見皮紙印度經(jīng)文, 蓋系斷簡殘編。 又見一木片, 約長尺二, 約寬六寸, 彩繪六手佛像一具, 絕似準提法身。 又見勾圖佛像一具。 與談, 喜形于色, 頗為寶貴。
小住數(shù)日, 循大河北赴卡拉敦地方。 續(xù)據(jù)護差稟稱: “四無古跡可尋。 二十八日(1901 年3 月18 日) 至古拉喀瑪、 策勒村一帶。 尋勘破城一處, 挖得孔雀花銅一塊。 二月十七日(1901 年4 月5 日), 至三普拉明。 十八日(1901 年4 月6 日)出境, 到州屬玉瓏喀什地方。 游歷官吩示小的回署, 伊赴和闐” 等情。
查該游歷, 于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1901 年1 月2 日) 行抵卑境, 至二十七年二月十八日(1901 年4 月6 日) 西赴和闐出境。 三至縣城, 俱以禮待,所需糧料、 馬匹、 駝只各件, 均經(jīng)寬為備辦, 聽其購用, 未嘗有誤。 察該游歷為人溫文謹雅, 亦是杰者。 其所尋破城古跡, 皆在縣城各莊以北百里內(nèi)外之遙, 為昔由東而西赴印度之故道。 據(jù)稱, 考據(jù)唐玄裝(奘) 取經(jīng)系由此經(jīng), 是說不為無因,不知廢于何時。 所有英游歷都城掌院司代諾出境西赴和闐日期各緣由, 理合具文申報, 仰祈憲臺電鑒, 俯賜查考。 再, 因時疫流行, 均為傳染, 所以具報稍遲, 合并聲明。 除通報外, 為此具申, 俯乞照驗施行。
須至申報者。
右申欽命二品頂戴甘肅新疆鎮(zhèn)迪等處糧務(wù)兵備道兼按察使李(滋森)。①1901 年6 月3 日韓瑤光為斯坦因在于闐游歷、 考古及入出境日期事致李滋森的申文, 中文原件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檔案館, 轉(zhuǎn)引自《近代外國探險家新疆考古檔案史料》, 第108-109 頁。
從這份申文中可知, 當韓瑤光參觀斯坦因所獲文書的時候, 只讓韓瑤光看了印度古文字文書, 并強調(diào)“此系古時印度文字, 非今行用文字, 考書有二千八年之久”, 并未出示漢文文書。 斯坦因這樣做的目的, 是減少中國官員對其所獲文書的興趣。 申文中說斯坦因于1901 年4 月6 日離開于闐縣, 應(yīng)是斯坦因離開于闐縣境的日期。 斯坦因離開于闐縣城克里雅的日期, 是1901 年4 月2 日。
四
斯坦因結(jié)束一考后, 那些幫助過他的中外官員, 也紛紛退出南疆。 韓瑤光于1901年5-6 月(光緒二十七年四月) 調(diào)離于闐縣, 調(diào)往迪化府, 在布政使司衙門擔任財政官員。①饒應(yīng)祺等《委署于闐縣知縣員缺片》 (1901 年5-6 月), 李德龍主編《新疆巡撫饒應(yīng)祺稿本文獻集成》,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08 年, 第12 冊, 第479 頁。黃光達于1901 年10 月6 日(光緒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 在任上病故。②饒應(yīng)祺等《喀什噶爾道道員因病出缺請旨簡放折》 (1901 年11 月8 日), 《新疆巡撫饒應(yīng)祺稿本文獻集成》, 第13 冊, 第378-380 頁。潘震于1901 年9 月11 日(光緒二十七年七月十九日) 交卸和闐直隸州知州一職, 1902年擔任迪化府知府, 兼管省府華商稅務(wù)。③饒應(yīng)祺等《請將候補知府潘震仍留新疆辦理稅務(wù)片》 (1902 年8 月25 日), 《新疆巡撫饒應(yīng)祺稿本文獻集成》, 第15 冊, 第133-136 頁。馬繼業(yè)于1902 年6 月23 日離開喀什噶爾,返回英國休假。 饒應(yīng)祺于1902 年11-12 月(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 由新疆巡撫調(diào)任安徽巡撫, 于1903 年1 月20 日(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行至哈密時因中風去世。④葉昌熾1903 年1 月20 日(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日記, 葉昌熾《緣督廬日記》,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第6 冊, 第3938 頁。彼德羅夫斯基于1903 年8 月從俄國駐喀什噶爾總領(lǐng)事館任上退休。⑤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季中外使領(lǐng)年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年, 第115 頁。
而在這段時間里, 斯坦因主要在歐洲從事各種活動。 1901 年9 月底, 斯坦因完成其一考初步報告書《去中國新疆(Chinese Turkestan) 從事考古學和地形測量學考察的初步報告書》 (以下簡稱《初步報告書》 ) 書稿, 交付倫敦的愛勒和斯鮑提斯伍德出版社出版,⑥M.Aurel Stein, Preliminary Report of a Journey of Archaeological and Topographical Exploration in Chinese Turkestan, London: Eyre and Spottiswoode, 1901.然后返回印度拉瓦爾品第工作。 12 月中旬, 斯坦因在印度收到英國寄來的《初步報告書》 印成品, 隨后立即開列了一個很長的贈送名單。 因黃光達已死, 斯坦因只給饒應(yīng)祺、 潘震、 韓瑤光贈了書。
1902 年5 月初, 斯坦因再次獲準離開印度, 于5 月23 日抵達倫敦。 從1902 年5 月到1903 年12 月, 斯坦因一共在歐洲逗留了19 個月。 這次逗留歐洲期間, 主要工作是寫作其一考的“個人實記” (游記) 《沙埋和闐廢址記》。 此外, 斯坦因還作為英國印度事務(wù)部臨時派遣的英屬印度一般學者, 參加“1902 年漢堡大會”。
1902 年6 月3 日, 英國印度事務(wù)部下達命令, 派遣印度事務(wù)部秘書李敖作為英印政府的唯一正式代表, 參加“1902 年漢堡大會”。①1902 年12 月6 日李敖致英國副印度事務(wù)大臣信, 轉(zhuǎn)錄自Sir Charles James Lyall, “Report to the Under-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 Affairs, 6 December 1902”, PASB, April 1903, p.67.鑒于斯坦因一考的“成功”, 及其在國際東方學界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 印度事務(wù)部于6 月6 日前后又考慮增派斯坦因參加“1902 年漢堡大會”。②1902 年6 月6 日印度事務(wù)部致斯坦因信, 英文打字原件藏牛包圖, 斯坦因手稿第343 號, 第9 張。6 月22 日, 斯坦因給印度事務(wù)部寫信, 要求再給他調(diào)撥30 冊《初步報告書》, 主要用于在“1902 年漢堡大會” 上以及在其他場合贈書。 6 月24 日,斯坦因給英國印度事務(wù)副國務(wù)大臣寫了一封信, 主要談旅行經(jīng)費事, 也提到參加“1902 年漢堡大會” 的目的, 有關(guān)段落如下:
到了9 月初, 我希望能夠完成我的報告書中的一部分的撰寫工作, 這一部分不必要經(jīng)常參考存放在大英博物院里的搜集品。 接下來, 我打算在你們的批準之下,參加定于9 月3-10 日在漢堡召開的第13 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 參會的目的,是想利用這次機會, 在一流同行學者們云集的大會上, 展示一下從我發(fā)掘出來的文物中精選出來的標本, 從而獲得他們在研究方面的合作意向。 今后, 要想闡釋發(fā)現(xiàn)物及其歷史意義, 他們的合作研究是必要的。③1902 年6 月24 日斯坦因致印度事務(wù)副國務(wù)大臣信, 英文手寫草稿藏牛包圖, 斯坦因手稿第343 號, 第10-12v 張。
做好贈書、 幻燈等方面的準備后, 斯坦因于1902 年8 月赴德國, 參加了“1902 年漢堡大會”。
“1902 年漢堡大會” 共設(shè)8 個分會, 最熱鬧的會場, 照例是第2 分會(印度和伊朗研究分會), 其次是第4 分會(中亞和遠東研究分會)。 1902 年9 月6 日下午, 斯坦因在第2 分會和第4 分會的聯(lián)合會議上, 做了關(guān)于他在中國新疆進行一考的講演, 提交了他的《初步報告書》。 講演期間, 斯坦因還放映了一些幻燈片, 展示和闐附近的古代遺址和文物。 在第2 分會上, 斯坦因還組織了一場展覽會, 展示了一些和闐文物搜集品標本和文書寫本的樣本。 斯坦因的這些活動, 在代表大會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關(guān)于斯坦因在“1902 年漢堡大會” 上的活動, 法國參會代表福色爾于1902 年10月1 日從巴黎寫給遠東法蘭西學院(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 的匯報書中, 在報告第2 分會的活動時說:
第2 分會。 ……
馬·奧·斯坦因先生(拉瓦爾品第) 宣讀了一篇有關(guān)他在中國新疆(Turkestan chinois) 進行考古學探險旅行的游記。 這場卓越的講演, 是面對著第2 分會和第4 分會的聯(lián)合會議發(fā)表的, 還放映了大量的幻燈片加以圖解, 成為本屆代表大會上最轟動的事件之一。 斯坦因博士還組織了一場展覽會, 按照當?shù)氐陌才? 放在印度分會, 展出了他從中亞帶回來的非常奇特的印度文物搜集品的一部分。①A.Foucher, “Congrèss international des Orientalists de Hamburg”, in “Chronique: Allemagne”, BéFEO, T.2,N.4, Octobre-Décembre 1902, p.426.
福色爾在匯報書中報告第4 分會的活動時又說:
第4 分會, 涉及中亞、 中國和日本。 在“中亞和東亞” (Central- und Ostasien) 的標題之下, 同場包含有中亞研究、 中國研究和日本研究。 ……
本分會有一場會議是與印度分會一起進行的。 正如我在前文中已經(jīng)向您匯報的那樣, 正是在這場會議上, 馬·奧·斯坦因博士展示了他的那批發(fā)現(xiàn)物。 ——通過閱覽我們的《學報》 (Bulletin), 我們已經(jīng)在別處知道了它們的內(nèi)容。 這是一批如此有前景的發(fā)現(xiàn)物, 它們是從中國新疆(Turkestan chinois) 的佛教寺院的廢墟中重見天日的。②A.Foucher, “Congrèss international des Orientalists de Hamburg”, in “Chronique: Allemagne”, BéFEO, T.2,N.4, Octobre-Décembre 1902, p.428.
英國參會代表李敖于1902 年12 月6 日給英國副印度事務(wù)大臣(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 寫了匯報信, 其中對斯坦因的活動報告如下:
9 月6 日下午, 在印度分會和中亞分會的聯(lián)合會議上, 斯坦因博士作了一場講演, 關(guān)于他在中國新疆(Eastern Turkestan) 的考古學探險旅行。 斯坦因博士還放映了一些漂亮的幻燈片, 展示他探訪過的地方, 以及考察中所發(fā)現(xiàn)的文物。 他還展示了他從帶回來的文物搜集品中挑選出的標本, 以及文書寫本的樣本。 我想我可以這么說吧, 斯坦因博士的這個講演, 是本屆代表大會上最有意義的、 最受到欣賞的講演之一。③Sir Charles James Lyall, “Report to the Under-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 Affairs, 6 December 1902”, PASB, April 1903, p.67.
正是因為斯坦因的活動, “1902 年漢堡大會” 的最后一天, 即1902 年9 月10 日, 經(jīng)全會表決的方式, 通過了由法國參會代表、 漢學家亨利·高第(Henri Cordier, 1849-1925) 首倡, 英國參會代表、 牛津大學梵語教授、 印度學家亞瑟·安東尼·麥克唐奈爾(Arthur Anthony MacDonell, 1854-1930) 協(xié)倡, 第2 分會、 第4 分會聯(lián)合推薦的第3號決議案。
五
關(guān)于“1902 年漢堡大會” 通過第3 號決議案的過程, 法國參會代表愛德華·路易斯·蒙太(Edouard Louis Montet, 1856-1934) 在《漢堡的東方學家代表大會》 一文中, 介紹第2 分會的情況時說:
第2 分會: 印度和伊朗研究分會。 ……斯坦因用一種極端的圖解法, 講述了他在中國新疆(Chinese Turkestan) 進行的那次非常有意義的探險旅行。 他講述的這些信息, 是本次代表大會上聽到的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印度分會、 中亞和遠東分會聯(lián)合表示了他們對印度政府的謝意, 感謝印度政府為斯坦因博士提供了必要的時間和資金, 使他實施了最近在中國新疆(Eastern Turkestan) 的探險, 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東方學的學術(shù)研究。①E.Montet, “The Congress of Orientalists at Hamburg”, The Imperial and Asiatic Quarterly Review and Oriental and Colonial Record, Third Series, Vol.15, No.29, January 1903, p.101.
關(guān)于“1902 年漢堡大會” 上通過第3 號決議案的過程, 李敖匯報信中報告說:
代表大會通過了由巴黎的亨利·高第教授首倡、 牛津的麥克唐奈爾協(xié)倡的一個決議案。 該決議案認為, 印度政府通過對斯坦因博士考察的支持, 從而鼓勵了東方學研究, 代表大會對此表示感謝。 該決議案還說, 對于斯坦因博士所取得的具有高度重要性的考察結(jié)果, 代表大會表示贊賞。 在代表大會結(jié)束的總會上, 這個決議案獲得進一步確證。②Sir Charles James Lyall, “Report to the Under-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 Affairs, 6 December 1902”, PASB, April 1903, p.68.
需要說明的是, “1902 年漢堡大會” 最后確證的第3 號決議案, 對高第首倡、 麥克唐奈爾協(xié)倡、 第2 分會和第4 分會聯(lián)合推薦的第3 號決議案原本進行了刪節(jié), 形成一個簡本。
在牛津大學藏斯坦因檔案中保存的若干份第3 號決議案打字抄本, 均為簡本。③第13 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第3 號決議案簡本, 英文打字抄件藏牛包圖, 斯坦因手稿第292 號, 第109-109v 張; 第298 號, 第114 張。1903 年4 月出版的斯坦因一考“個人實記” 《沙埋和闐廢址記》 “緒論” 部分引錄的第3 號決議案, 也是簡本。④M.Aurel.Stein, 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 p.xiii.現(xiàn)在流行于世的第3 號決議案簡本中譯如下:
在漢堡召開的第13 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提出要求, 表示要向印度總督閣下和印度政府致謝, 因為印度總督閣下和印度政府向馬·奧·斯坦因博士提供了必要的時間和資金, 使斯坦因博士最近得以在中國新疆(Eastern Turkestan) 實施了他的探險考察, 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東方學的學術(shù)研究。 同時, 他們還急切地表示,他們贊賞印度政府挑選的這位學者通過自己的勞動而獲得的極為重要的成果。 由于斯坦因博士所從事工作的實用性質(zhì), 這些成果在回報所用經(jīng)費方面綽綽有余。 他們還冒昧地表示, 希望斯坦因博士能得到各種便利條件, 以完成他所獲成果的詳盡闡述與出版工作。 希望印度政府樂意批準斯坦因博士為此目的而提出的必須將現(xiàn)在的執(zhí)行任務(wù)期延長的請求。 最后, 他們還冒昧地表示, 希望在條件許可的時候, 考古學研究應(yīng)該從斯坦因博士的特殊經(jīng)驗和他以前的知識中受益, 他的經(jīng)驗和知識很可能會使進一步的探險工作變得極為方便。 為了印度的利益, 期盼再度委派斯坦因博士進行更多的探險。
通過對比可知, 這個簡本中省去了感謝馬繼業(yè)、 潘震、 韓瑤光、 彼德羅夫斯基等人的以下一段話:
第13 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同樣要感謝印度政府駐喀什噶爾的政治代表、“印度帝國之友” 勛章獲得者喬·馬繼業(yè)先生, 以及中國新疆(Chinese Turkestan)省政府的官員潘大人和韓大老爺。 斯坦因博士在和闐周圍進行的考古學、 地理學考察過程中, 曾得到他們非常有效的幫助。 他們還要感謝駐喀什噶爾的俄羅斯帝國總領(lǐng)事彼德羅夫斯基先生, 斯坦因博士搜集的文物得以從新疆(Turkestan) 安全地運輸?shù)綒W洲, 是和他提供的有價值的幫助分不開的。
至于“1902 年漢堡大會” 最終公布的第3 號決議案為何刪除了以上段落, 我們沒有找到具體的原因。 斯坦因之所以在“1902 年漢堡大會” 上促成第3 號的決議案的通過,目的并不是為了感謝他人, 而是為以后延長假期并籌劃第二次中亞考察尋求輿論支持,簡本保留的內(nèi)容已經(jīng)足夠了。
《沙埋和闐廢址記》 于1903 年4 月出版后,①M.Aurel.Stein, 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 Personal Narrative of a Journey of Archaeological & Geographical Exploration in Chinese Turkestan, London: T.Fisher Unwin, 1903.斯坦因于1903 年8 月10 日羅列贈書人名單時, 沒有羅列已故的黃光達和饒應(yīng)祺, 只包括“前和闐昂邦潘大人; 韓大老爺(Huang Daloi) ”。②1903 年8 月10 日斯坦因羅列的《沙埋和闐廢址記》 受贈人名單, 英文手寫草稿藏牛包圖, 斯坦因手稿第343 號, 第125-126 張。應(yīng)該指出的是, 斯坦因不是漢學家, 不懂漢語拼音。 他在“韓瑤光” 的名刺上, 在《沙埋和闐廢址記》 一書中, 將韓瑤光的“韓” 拼為Khon、 Khan、Huang 等, 均不準確, 誘導后世漢譯者的誤譯。 譬如在《沙埋和闐廢墟記》 一書中記錄的“韓大老爺” (Huang-Daloi), 中譯本就將其翻譯成“黃大老爺”。③馬克·奧里爾·斯坦因著, 殷晴、 劇世華、 張南、 殷小娟譯《沙埋和闐廢墟記》,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 1994 年, 第214 頁以下。
斯坦因一考結(jié)束后, 尤其是“1902 年漢堡大會” 后, 便開始籌劃規(guī)模更大的第二次中亞考察。 1904 年9 月14 日, 斯坦因向英印政府呈交了二考申請書, 其中說:
我只花了有限的時間和經(jīng)費, 便在那里完成了工作, 我的工作的科學價值已經(jīng)被最有能力做出判斷的人們所充分地承認。 為了證明這一點, 我提請參見本信附寄的由上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通過的一項決議案, 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是同行學者們最具有代表性的團體。 還請參見附寄的書評摘錄, 對于已經(jīng)出版了的我的勞動成果, 歐洲享有盛譽的學者們在他們的書評中記錄了他們的看法。
我提及這些書評, 還想要說明的是, 印度政府對于與此有關(guān)的研究事業(yè)所做出的貢獻, 已經(jīng)得到了充分地贊賞。④1904 年9 月14 日斯坦因二考申請書, 英文打字抄件藏牛包圖, 斯坦因手稿第292 號, 第96-108 張。
斯坦因提到的“上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通過的一項決議案”, 即“1902 年漢堡大會” 上通過的第3 號決議案。 斯坦因的二考申請書包括4 個附件, 其中第1 個附件便是《在漢堡召開的第13 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于1902 年9 月10 日總會上一致通過的第3 號決議案》。①1904 年9 月14 日斯坦因二考申請書附件1 (第13 屆國際東方學家代表大會第3 號決議案簡本), 英文印刷抄件藏牛包圖, 斯坦因手稿第294 號, 第86-86v 張。
1905 年春, 英印政府和英國政府印度事務(wù)部先后批準了斯坦因的二考申請書。1906-1908 年, 斯坦因按計劃在中國新疆、 甘肅進行了第二次中亞考察。 其間, 斯坦因于1907 年將大批敦煌文物劫往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