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麗君
因為好吃、貪睡,所以豬的運動細胞先天不足,在爭搶生肖排名的時候,屬實跑得不快,慢慢悠悠,自然就排在最后一名了。
別表示大豬、大狗,而“豬”“狗”則表示小豬、小狗。不過到了現(xiàn)代漢語中,豬、狗已基本戰(zhàn)勝了“豕”“犬”,成為漢語中通行的漢字。
“豚”由“月”和“豕”組成,注意這里的“月”是肉的意思,因此“豚”表示可以食用的小豬。豚的個頭小,肉嘟嘟的,經(jīng)常被制作成美食,類似于現(xiàn)代社會的餐桌佳肴——烤乳豬。《論語》這部書就曾記載,有個叫陽貨的人想見孔子,就贈送給孔子一頭烤熟的小豬。當然,像孔子這樣德行高尚的大學者,自然不會隨便接受對方的禮物。但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豚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是饋贈佳品了。
講到這兒,或許你會聯(lián)想到海豚、河豚這些水里的動物,它們?yōu)樯队谩柏i”來起名呢?原來是因為,這些動物的皮膚都很光滑,身體也是圓滾滾的,因此就用同樣身材特征的“豚”來命名了。
在中國的文化中,豬代表著懶惰、愚笨,只吃不做,但實際上有點冤枉它了。豬和雞都是古人食物的主要來源,從詩歌中就可見一斑。比如宋朝詩人陸游的《游山西村》(節(jié)選):“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
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要笑話農(nóng)民冬天自釀的米酒渾濁,酒味雖薄,但待客的情誼深厚。在豐收之年招待客人的菜肴非常豐盛。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疊疊,正在擔心無路可走之時,忽然柳綠花紅中又一個村莊出現(xiàn)在眼前。在這首詩中,詩人就用“雞豚”代表了美食。
在宋朝另一位詩人范成大的詩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祭拜灶神時要燒豬頭,“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祭灶詞》)。其實在先秦時期,豬就已經(jīng)是重要的祭祀物品了。最高等級的祭祀,要上供牛、羊、豬三種動物,被稱為“太牢”。這里的“太”表示程度最高,稍微低一點的叫少牢,只上供羊和豬。
我們經(jīng)常聽說放牛、放羊,很少聽說還有放豬的習俗吧?唐朝詩人王績在他的《田家三首》中講到“小池聊養(yǎng)鶴,閑田且牧豬”,描寫了他歸隱田園之后養(yǎng)鵝、放豬的生活。詩中的“牧豬”就是放養(yǎng)豬。如果追溯歷史,可以看到放豬這事兒在古代很早就有了。東漢時期有位叫梁鴻的隱士,他在結(jié)束學業(yè)之后,曾在皇帝的園林——上林苑中放豬為生。這就有點像孫悟空被玉皇大帝封為弼馬溫一樣,都是大材小用。不過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梁鴻雖然最初只是個放豬的小官,但后來他的學識、人品都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甚至還娶到了一位賢妻——孟光。孟光對他極為敬愛,每次給梁鴻送飯菜時,都把放飯菜的案幾舉到和眉毛一樣高,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后來人們就常用“舉案齊眉”形容夫妻相敬有禮。
至于我們要講的豬嘛,為什么后來就不被散養(yǎng)了呢?據(jù)說因為它們脾氣不好,不如牛、羊溫順好管理。另外,它們主要吃雜糧,不一定只吃新鮮的草,因此慢慢就被圈養(yǎng)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