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洋
民族聲樂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豐富的民族情感,對演唱者的能力有嚴格要求。在民族聲樂演唱中,音色質量極為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演唱的效果,因此,演唱者必須掌握正確的音色調控技巧,通過演唱塑造鮮明的音樂藝術形象,將民族聲樂作品的情感更好地傳遞給聽眾,讓聽眾充分感受民族聲樂藝術的魅力。本文首先分析民族聲樂演唱的音色特點,進而探討音色調控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結合民族聲樂演唱實踐,分析音色調控技巧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具體運用,希望為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發(fā)展提供助力。
在演唱民族聲樂作品時,演唱者需要通過聲音的共鳴,修飾美化自己的聲音,更好地滿足演唱的需求。我國地域廣闊,各個地區(qū)的環(huán)境不同,民眾生活習俗不同,聲樂作品的音色特征也不同。在長時間的發(fā)展過程中,各個民族的聲樂文化不斷碰撞融合,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音色審美體系。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民族聲樂在傳承的基礎上,再次進行了大量突破與創(chuàng)新,音色審美也出現(xiàn)了相應的變化。與此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民眾對精神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使聽眾的音色審美觀念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
從當前來看,大部分聽眾更傾向于氣勢磅礴、形象生動的民族聲樂作品。為了更好地展現(xiàn)作品的內涵,在實際的演唱中,很多演唱者都會通過泛音、潤腔等技巧增強演唱的效果。為了獲得更好的音色效果,演唱者需要控制好自己的嗓音,結合演唱的需求,有針對性地修飾聲腔。相較于其他類型的聲樂作品,民族聲樂更清澈、圓潤、明亮。為了更好地展現(xiàn)自身的個性風格,在演唱時,演唱者要注意聲腔技巧的運用,要能夠在準確的位置發(fā)聲,通過氣息控制找到理想的共鳴點,讓音色效果始終保持最佳。此外,我國民族數(shù)量眾多,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經(jīng)典民族聲樂作品,在音色上也存在顯著的差異。例如,土家族民歌音色比較清脆,傣族民歌音色輕柔,如同風鈴。所以,在演唱民族聲樂作品時,演唱者還需要結合各個民族的文化差異和審美理念,把握不同民族聲樂作品的音色特征,通過正確的音色調控技巧,更流暢地演唱作品。
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聲樂作品,音色特點也不同,有的高亢,有的輕柔,有的蒼涼,有的甜美。在演唱民族聲樂作品時,演唱者需要借助音色調控技巧,展現(xiàn)歌曲的風格特色,帶給聽眾美的感受。例如,新疆民歌《新疆好》,節(jié)奏歡快,曲調悠揚,演唱者需要運用清澈的音色,展現(xiàn)“我們新疆好地方啊”的主題。相較于其他民族的歌曲,新疆民歌最大的特點是節(jié)奏性強,演唱速度快,要求演唱者的嗓音有較強的彈性,演唱時要注意突出顆粒感,通過演唱讓聽眾感受新疆民歌的活力。因此,在演唱這首歌曲時,演唱者唯有掌握正確的音色調控技巧,才能展現(xiàn)新疆民歌特有的風情。在演唱其他類型的民族歌曲時也是如此。正確的音色調控技巧能夠幫助演唱者掌握演唱民歌的方法,使演唱獲得最理想的效果。
民族聲樂作品是民族情感的載體,表達了民眾心中最真實的意愿。很多民族聲樂作品本身具有極強的故事性,而豐富的音色效果有助于推動情節(jié),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以藏族民歌《嘎達梅林》為例,這不僅是一首廣為流傳的聲樂作品,也是一個情節(jié)完整的故事。這首聲樂作品講述了藏族英雄嘎達梅林的英雄事跡,整首樂曲跌宕起伏,情節(jié)曲折,感情真摯。演唱者需要通過音色調控技巧表現(xiàn)歌曲情感的變化,塑造嘎達梅林這樣一個英勇無畏的人物形象。很多著名的民族聲樂歌曲同樣也是如此,如陜北民歌《蘭花花》、河北民歌《小白菜》等。在演唱類似的歌曲時,演唱者唯有根據(jù)歌曲表達的需求,控制好自己的音色,才能通過演唱塑造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打動更多聽眾。
民族聲樂作品大多由民眾創(chuàng)作而成,是民族情感的結晶。演唱者演唱民族歌曲,不僅是為了傳承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也是為了更好地將歌曲中包含的情感傳達給聽眾,打動聽眾的心靈,讓聽眾獲得美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音色控制有重要的作用,甜美的音色會讓聽眾覺得歡快、愉悅,低沉的音色會讓聽眾覺得悲傷、痛苦,粗獷的音色會讓人產(chǎn)生奔放、豪邁的感覺。在演唱歌曲時,演唱者可以運用音色調控技巧,讓自己的音色產(chǎn)生相應的變化,并通過音色的靈活轉換表現(xiàn)歌曲豐富的情感。
不同的演唱者生理條件不同,音色特征也不同。例如,男聲演唱者的音色通常比較渾厚,女聲演唱者的嗓音則比較圓潤。此外,男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女低音、女中音、女高音演唱者的音色也不同。與此同時,即使是同一首民族聲樂作品,由不同的演唱者演唱,表達效果也完全不同。在演唱民族聲樂歌曲時,演唱者在結合自身嗓音條件的基礎上,合理地運用不同的音色調控技巧,可以更好地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風格,在生動演繹歌曲的同時,在聽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對音色進行有效的控制及調節(jié)極為重要。演唱者在演唱民族聲樂作品時,需要采取相應的技巧對音樂進行處理,讓聽眾充分感受到聲音的奇妙變化。在演唱實踐中,氣息控制與音色調控有密切的關聯(lián),演唱者通過控制氣息,能夠有效地修飾音色,增強嗓音的表現(xiàn)力。演唱者唯有熟練地控制自身氣息,才能通過相應的音色表現(xiàn)歌曲的情感,使自己的演唱更深入人心。優(yōu)秀的演唱者能夠將自身的天賦與氣息運用技巧結合,獲得相應的音色效果,進而觸動聽眾的心靈,讓聽眾在心中形成相應的畫面,并從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從而深化聽眾對民族聲樂的認知。因此,要想成為優(yōu)秀的民族聲樂演唱者,一定要懂得如何才能通過氣息的強弱變化調節(jié)音色,更好地表達歌曲的情感,讓聽眾通過優(yōu)美的樂音感受民族聲樂藝術的魅力。
以江蘇民歌《茉莉花》為例,這首歌曲本身有極強的抒情性,曲調婉轉,通過動聽的旋律形象地展現(xiàn)了江南清新秀麗的水鄉(xiāng)美景,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在演唱這首歌曲時,演唱者需要將氣息調控到比較平穩(wěn)的狀態(tài),氣息的量要保持適中,演唱時要以軟起音為主,給人甜美、清澈的感覺。而在演唱陜北民歌《趕牲靈》時,音色的調控卻有明顯不同?!囤s牲靈》是一首具有極強地域特色的民族歌曲,音樂的旋律起伏較大,氣息時強時弱,演唱者需要結合情感的變化調控氣息,讓自己的音色顯得既“透”又“亮”,表現(xiàn)出樂曲豐富的內涵。例如,開頭第一句“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兒)喲——”,句末的“喲”字雖然是一個虛詞,但音值極長,音樂旋律不斷上行,演唱時只有保持住氣息,才能給人亮堂、通透的感覺,充分展現(xiàn)陜北民歌粗獷、豪邁的特色。
民族聲樂的色彩效果與演唱者的內心情感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在演唱民族聲樂歌曲時,演唱者會運用多種發(fā)音技巧和吐字技巧,讓聽眾在聆聽的過程中體會聲音的多種變化,幫助聽眾更好地理解樂曲的情感。民族聲樂演唱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是因為科學合理的技巧能夠讓演唱者的音色更完美,從而觸動聽眾的心靈。因此,在演唱民族聲樂作品時,演唱者需要遵循聲樂演唱的規(guī)律,通過正確咬字吐字調控自己的音色,將歌曲的情感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此外,民族聲樂演唱同樣也是一種二度創(chuàng)作,演唱者還需要結合現(xiàn)代聽眾在審美方面的變化,適當創(chuàng)新,通過音色調控對傳統(tǒng)民族聲樂作品進行新的詮釋。
以歌曲《小河淌水》為例,原曲是一首云南彌渡民歌,本身十分短小,但是旋律變化復雜,唱詞中融入了部分當?shù)厝说恼Z言,十分親切自然,如“亮汪汪”“清幽幽”等。此外,唱詞比較簡單,有時一個字會對應多個音符,時值相對較長,尤其是中間一段旋律,并沒有唱詞,只有一個虛詞“啊”,演唱者不僅要咬準字音,還要恰當?shù)匮娱L字腹,通過“ā”音表現(xiàn)阿妹對阿哥濃郁的思念之情。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動人的音色描繪少女靜靜地坐在河邊,渾身沐浴著溫暖的月光,聽著嘩嘩的河水聲,思念阿哥的景象,讓聽眾深刻感受到年輕女子的似水柔情,深刻感受到年輕女子對心上人純真的愛戀之意,使聽眾獲得美的感受和體驗。
在民族聲樂演唱實踐中,演唱者還可以通過控制自己的音量來調控音色。當演唱者的音量變化時,音色效果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通常情況下,民族聲樂作品大體可分為三個部分,即引子、主體及尾聲。引子是歌曲開頭的部分,主體是歌曲的中間部分,尾聲是最后一部分。大部分民族聲樂作品的高潮都在尾聲部分,因此,當歌曲進入高潮時,演唱者也需要隨之增大音量,而當歌曲即將結束時,需要根據(jù)歌曲的風格,選擇正確的方式處理,如逐漸降低音量,或先增大音量,然后在最高點上突然收束。
以蒙古族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為例,歌曲采用傳統(tǒng)的五聲調式,同時融合了內蒙古民歌的音調,地方特色十分濃厚。作品音樂旋律優(yōu)美流暢,富含激情,表達了草原牧民對祖國、對家鄉(xiāng)無比熱愛的情感。整支歌曲總共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個樂句采用級進旋律,再加上四度跳進,形成波浪式前進的效果,樂句結尾處逐漸高漲,再加上最后的延長處理,顯得十分舒展。演唱者在演唱時需要根據(jù)旋律的變化,不斷增大音量,向聽眾展現(xiàn)大草原遼闊無邊的景象。第二樂句以第一樂句的材料為基礎,形成兩個相互對稱的段落,第二句音樂旋律變化較大,在這一樂句中,全曲的最高音和最低音先后出現(xiàn),歌曲的情緒顯得極其開朗,演唱者的音量也要隨著旋律的變化而調整,時而增大,時而減小,使音色的效果呈現(xiàn)出豐富的變化,進而營造出如詩如畫般的意境,讓聽眾感覺如同在無邊無際的草原中徜徉,從而獲得自由、奔放的情緒體驗。
人體共鳴腔主要包括頭腔、口咽腔以及胸腔,在演唱歌曲時,不同共鳴腔體之間會相互協(xié)調,形成共鳴音響。演唱者所采用的共鳴技巧不同,形成的音色效果也不同。演唱時如果以頭腔共鳴為主,音色就會顯得高亢明亮;如果以口腔共鳴為主,則會顯得親切、單??;如果以胸腔共鳴為主,音色就會顯得渾厚低沉。由此可見,共鳴腔不僅能夠增強音量,還能讓音色呈現(xiàn)出豐富的變化。所以,在演唱民族聲樂歌曲時,演唱者還要注意發(fā)揮不同腔體的功能,確保音色變換靈活自由,完美演繹歌曲。除此之外,在演唱民族聲樂作品時,演唱者還要注意對口咽腔部分的調控,通過改變腔體的形狀及空間,形成各種不同的音色,更好地塑造藝術形象。
以民族歌曲《一杯美酒》為例,該作品是一首新疆維吾爾族民歌,受當?shù)丨h(huán)境、語言等因素的影響,歌曲的發(fā)聲位置較靠后,口咽腔打開程度較大,音色厚實,類似于西方美聲唱法。因此,在演唱這首歌曲時,演唱者需要抬起軟腭,往后擴張口咽腔,確保腔體保持豎立的狀態(tài),聲音的位置盡量靠向腦后,就像是將聲音從后腦勺處拋出。與此同時,還需要降低支點,尤其是每一個樂句的開頭處,小腹與橫膈膜的狀態(tài)要保持對抗,這樣音色才會顯得飽滿渾厚,從而更好地展現(xiàn)維吾爾族民歌的特色。
作為我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聲樂藝術本身有極強的感染力,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審美觀念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再加上西方音樂的影響,民族聲樂的傳播效果日漸式微。因此,在演唱民族聲樂作品時,演唱者一方面要學習掌握傳統(tǒng)的音色調控技巧,另一方面要注意適當借鑒學習其他的演唱方法,通過氣息控制、咬字吐字、音量調節(jié)、腔體共鳴等,調控自己的音色,充分展現(xiàn)民族聲樂作品的風格特色,使民族聲樂藝術得到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