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龍
面對素養(yǎng)旨歸與情境化、任務化測評特質的不斷深化,新高考試題呈現(xiàn)的諸多面相有所轉變。文本中時代元素的融入、核心素養(yǎng)意識的勾連,讓現(xiàn)在的高考語文試題,越發(fā)以一種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展現(xiàn)在考生面前?,F(xiàn)以2023年新課標全國Ⅰ卷(以下簡稱“新課標Ⅰ卷”)試題為中心進行探討,提出以下認識,以呈現(xiàn)相關多元化的備考策略。
隨著新高考測評落地的不斷深化以及轉向調整,我們對于新高考測查要點、情境載體、典型任務等,都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面對2023年的新高考試題,我們也能夠更加強烈地感受到核心素養(yǎng)育人旨歸下的測評面相?,F(xiàn)以“新課標Ⅰ卷”試題為中心,針對新高考的論述類文本進行如下測評審視。
一、明晰指向:新高考論述類文本的測評審視
1.就文設題:命題中呈現(xiàn)出的反套路傾向
當下語文測評中,越發(fā)難以找到單純考查知識、訓練技能的測試題。相反,問題的設置與答案的呈現(xiàn),越發(fā)強調“就文設題”的理念,從而將測評中所給予材料的內在特質彰顯出來。比如新課標Ⅰ卷論述類文本第4題:
請簡要說明文本中的西方媒體在報道時使用了哪些“競爭性真相”。
這道立足文本信息查找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考查的試題,將材料中的“競爭性真相”概念拋給學生,驅動學生真正去讀懂原文、理念概念,形成思路。那么,單純地遷移套路性知識、應試性技巧,就很難在這種注重文本整體理解的試題中奏效。能夠發(fā)現(xiàn),本道題定位的答題范圍主要在材料第一段,而且需要關注第一段中論述提及的《獨立報》《紐約時報》《衛(wèi)報》等報刊,這樣就能夠得到相關認識:《獨立報》通過片面的事實和數(shù)據(jù),稱藜麥價格的上漲使玻利維亞人吃不起藜麥了;《紐約時報》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麥種植區(qū)的兒童營養(yǎng)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結論;《衛(wèi)報》和《獨立報》使用具有明顯傾向性的標題,強調藜麥價格上漲對藜麥種植者造成的傷害。
再比如,2022年的新課標Ⅰ卷論述類文本的第4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xiàn)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xiàn)象加以分析。
顯然,這道題也注重考查考生對于文本的整體性理解。此道題要求考生“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xiàn)象加以分析”,就更需要立足材料信息進行梳理和闡釋。此外,今年新課標Ⅰ卷中的第5題“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證明關于藜麥的新聞報道結論有誤?請根據(jù)文本概括”,也一樣是在“就文設題”的視角之下考查了論證知識,這就必然要在文本信息梳理與理解基礎之上,去回應以往靜態(tài)的論證知識?!熬臀脑O題”隨之而來的“就題解文”,那么,這種立足原文信息進行梳理、整合、分析、闡釋的能力,就越發(fā)需要我們在讀懂、讀通、讀順原材料的層面上再度耕耘,狠下功夫。
2.勾連關系:命題選項前后邏輯推斷測評
新課標Ⅰ卷論述類文本試題,呈現(xiàn)的一個尤為值得關注的特點,即是命制的3道客觀選擇題,真實地強調了邏輯關系的推斷。在此基礎之上,強加因果、因果顛倒、主觀臆斷、于文無據(jù)、條件不足、以偏概全等常見錯因,就被今年的試題融入其間。以2道客觀題為例,加以闡釋。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藜麥適合素食者和腸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營養(yǎng)均衡,被美國宇航局認為是宇航員食物的理想之選。
B.“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則持保留意見”中的“此”,指的是被國外需求推高的藜麥價格給玻利維亞和秘魯當?shù)厝嗽斐蓚@一說法。
C.藜麥的大面積種植,不僅讓玻利維亞和秘魯?shù)鹊剞r(nóng)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而且改變了當?shù)厝藢见湈в衅缫暤目捶ā?/p>
D.作者認為,盡管一些媒體引導消費者遠離藜麥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發(fā)點卻不是惡意的,他們?yōu)楫數(shù)氐呢毨Ь用窀械綋鷳n。
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第一段的內容可以看出,當一起事件超出了我們直接觀察的范圍時,有些人會根據(jù)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結合自己的判斷,生成對該事件的看法。
B.“它的價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為市場對藜麥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麥的種植面積持續(xù)擴大,供給日益增長。
C.“每個新手辯論者”“都知道如何挑選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見有些“溝通者”會選擇有助于推進個人意圖的真相,而這種選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D.從藜麥事件可以發(fā)現(xiàn),一組片面的事實編織在一起引發(fā)了一場良心危機,而這場良心危機對玻利維亞和秘魯當?shù)氐木用裨斐闪苏嬲膫Α?/p>
從以上2道題來看,命題測點將前后邏輯推斷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在第1題的C選項中,能夠發(fā)現(xiàn):“藜麥的大面積種植,……而且改變了當?shù)厝藢见湈в衅缫暤目捶??!边@一論斷明顯缺乏充足證據(jù),也就是由前者“推不出”后者。因為原文的對應信息是:“現(xiàn)在,由于美國人和歐洲人的重視,食用藜麥被視作一種時尚?!币虼?,C選項論斷存在著漏洞。而第2題D選項,也涉及到前后的文本信息理解與邏輯推斷,“……而這場良心危機對玻利維亞和秘魯當?shù)氐木用裨斐闪苏嬲膫??!边@一論斷聚焦了“良心危機”這個概念,但是原文中并未直接將“良心危機”與“真正的傷害”勾連起來,原文的信息是:“不過,這些受到錯誤解讀的真相可能會對當?shù)氐娜藗冊斐烧嬲膫Α!倍遥颂幍谋磉_也帶有保守性的可能猜測意味,并非D選項中肯定確切的態(tài)度。
通過上述的測點審視分析,能夠預測,此種帶有文本信息理解的邏輯推斷試題,必然成為往后命制視角的重要選擇。關注基于原文內容的比對、理解、推斷,也當成為課堂學習的核心點。去挖掘并辨析文本與選項、選項中原因與結果、選項中條件與結果等的內在關聯(lián),也將是我們解決論述類文本客觀題的一把秘鑰。
3.確認解釋:命題證據(jù)有效性的立體評判
從新高考的測評與任務設計來觀察,能感知到“知識本位”向“素養(yǎng)本位”的測評理念的轉變。靜態(tài)的、記憶性的知識點考查,漸漸退出命題人的視野,取而代之的是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測評。論證要素、論證方法、論證結構等的考查有弱化的趨勢,而判斷“證據(jù)有效性”的試題,則越發(fā)被強調和關注。新課標Ⅰ卷第3題,延續(xù)了2022年的同題測點——證據(jù)有效性的判斷。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
A.“糧食優(yōu)先”智庫的工作人員塔尼婭·科森在談到安第斯山藜麥種植者時表示:“坦率地說,他們厭倦了藜麥,因此開始購買其他食物?!?/p>
B.加拿大《環(huán)球郵報》一則新聞標題為“你對藜麥的愛越深,你對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的傷害就越深”。
C.制片人邁克爾·威爾科克斯專門為這個問題制作了一部紀錄片,他說:“我見過一些反對食用藜麥的文字評論,實際上,停止消費才會真正傷害這些農(nóng)民。”
D.英國廣播公司播音員埃文·戴維斯指出:“事實上,說謊常常是沒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謊言的情況下完成許多有效的欺騙?!?/p>
針對這道尋找證據(jù)的客觀題,首先,我們要明確第二段的觀點。從第二段結尾的信息來看,“這意味著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lián)系?!比菀椎弥髡呦胍骄康氖恰稗见溝M量的下降”與“價格的激增”之間的關系。其次,我們嘗試辨析選項與原文之間是否能夠正確匹配。A選項“他們厭倦了藜麥,……”較為符合作者想要探究的要點,并且與原文信息“……只是想換換口味,吃點別的東西”的論述緊密關聯(lián),A選項的證據(jù)有效。B選項加拿大《環(huán)球郵報》標題,指向的是材料第一段的觀點認識,不符合。C選項涉及的紀錄片中的觀點“停止消費才會真正傷害這些農(nóng)民”,與原文“這意味著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lián)系”論述相違背,證據(jù)無效。D選項“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謊言的情況下完成許多有效的欺騙”的證據(jù),應該與最后一段“我們可能不知道這些真相為溝通者提供了多大的靈活性”等論述相關,此處證據(jù)無效。綜合評判,A選項是最合適確鑿的證據(jù)。
整體看來,新課標Ⅰ卷的論述類文本,在“就文設題”的命制視角層面,在命題選項前后邏輯推斷層面,以及在證據(jù)有效性的立體評判層面,都進行了縱向深化,真實且有挑戰(zhàn)地考查了考生信息理解能力、內在思維品質、綜合研讀素養(yǎng)。這一試題測評指向值得我們細細挖掘,并尋找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
二、應對有方:新高考論述類文本的回應策略
1.精準施策:強化文本信息的比對意識
(1)比對原文與選項之間的限定詞
頻率、程度、范圍等,都當細致比對。比如,上文提及的“這些受到錯誤解讀的真相可能會對當?shù)氐娜藗冊斐烧嬲膫Α敝械摹翱赡堋币辉~,就與選項表述的肯定意味不一致。在具體信息比對中,我們尤為要關注“全部”“都”“或許”“可能”“必然”等多種限定的信息。此外,近幾年出現(xiàn)的時間限定、地點限定的詞匯,也需要加以關注。比如,“在某個時間內”“在江南地域中”等等,都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周全考慮,避免差錯。
(2)比對文本信息前后銜接關聯(lián)詞
文本信息中的關聯(lián)詞,最能引發(fā)我們對前后邏輯關系的思考。在此種觀念之下,條件與結論、原因與結果、現(xiàn)象與本質等諸多前后關系,也尤會成為命題人創(chuàng)設測點關注點。比如,“只要……就”“只有……才”“……就”“因此”“導致”“鑒于”“”“那么”“假設”等,當相關的關聯(lián)詞或者帶有連詞意味的介詞出現(xiàn)時,我們要慎重加以辨析。上文提及的“藜麥的大面積種植,不僅讓玻利維亞和秘魯?shù)鹊剞r(nóng)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而且……”語段中,就尤為要考究“不僅……而且……”銜接起來的信息內容。
(3)比對原文與選項之間的觀點句
觀點句,在論述類文本中的地位尤為重要。典型式和集中化的觀點句,能夠深刻地折射相應段落,乃至整個文本的作者態(tài)度。而原文中的觀點句,也往往會成為命題人出題的選擇。上文提及的第2題D選項,“……而這場良心危機對玻利維亞和秘魯當?shù)氐木用裨斐闪苏嬲膫??!北葘χ?,發(fā)現(xiàn)明顯與原文提及的觀點違背。
還有一個典型案例,是去年鄭敏《新詩百年探索與后新詩潮》文本中的一道題,第一題D選項有一個論斷:“中國古典詩論雖不以體系和邏輯見長,但蘊含詩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論更有生命力?!倍ㄟ^比對材料二最后一段觀點句,發(fā)現(xiàn):作者只是在論述“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倍]有給出誰優(yōu)誰劣的觀點評判,因而能夠敲定答案。因此,有意識地去比對原文與選項之間的觀點句,以及核心態(tài)度句,并且嘗試圈劃、批注,將是我們解題時的有力憑借與支架。
2. 聚焦推理:關注試題選項的前后邏輯
“就文設題”的理念之下,一方面我們要加強文化的比對意識,而后以求能夠整體性、精準性地理解文本信息,特別是論說觀點;另一方面我們要嘗試訓練并提升自身的邏輯推理能力,真正提升自己“就文解題”的文本解讀能力。針對選擇題第3題涉及的邏輯推斷測點,以及主觀題涉及到的測點,現(xiàn)作如下論述。通常而言,試題前后邏輯的推斷,往往要做到“三看”。
(1)細讀試題文本信息,“看”推斷前提是否有依據(jù)
首先,要確認推斷前提是否混淆范圍。比如,原文中表達的是對個別現(xiàn)象的思考,選項則更改成了對全部現(xiàn)象的思考,或者在“整體與部分”這個層面上思考出現(xiàn)了偏差。其次,要把握推斷語氣的具體限定。往往含有“可能”“或許”“估計”等留有空間的推斷詞,能夠使得推斷成立。而多帶有“一定”“必定”“必然”等過于絕對的推斷限定詞,則會使得選項中的推斷過于絕對,難以成立。這一點,在日常閱讀和寫作中,我們需要有效地利用課內教材、課后延展文本,特別地,利用試題材料,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在完成相關推斷性試題測評任務時,更要細心把握、小心求證。
(2)把握推斷中間過程,“看”推斷過程是否有邏輯
當前的新高考測評中,常見的分析推斷,重點涉及4種類型,即:假設推斷、條件推斷、因果推斷、目的推斷。因此,在具體的選項設題時,考生要特別關注選項中的假設復句、條件復句、因果復句,以及目的復句。比如,“之所以……是因為”的復句出現(xiàn),就要注重對這種因果推斷加以判斷,選項中往往出現(xiàn)強加因果、因果顛倒的錯誤,或者是將原文中的“多因一果”偷換成選項中的“一因一果”。再比如,“只有……才”與“只要……就”,分別對應的是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作答是要注意區(qū)分。
(3)審視推斷后的觀點,“看”推斷結論是否夠恰切
作答“聚焦推理”的試題,要由前提而到過程,最后而到結論。比如,當試題選項中出現(xiàn)“說明”“由此可見”“總之”等結論性的詞匯時,我們就要聚焦原文去尋找相匹配的信息,檢查這種結論性的認識合理與否; 再比如,當選項中出現(xiàn)“將會”“應該”等帶有事物發(fā)展趨勢性判斷的詞匯時,就一定要確定該道試題的答題區(qū)間,弄清文本的顯性信息以及隱藏信息,恰切去評判最后的推斷結論,避免“已然”和“未然”之間的混亂。
3.辨析論證:遷移知識技法并系統(tǒng)作答
在論述類文本中,通過將論說角度相似、列舉材料內涵相仿等差別細微的證據(jù)呈現(xiàn)在考生面前,以真實考查考生對核心觀點之下的證據(jù)的深度理解。并且在客觀題第3題與后面2道主觀題中都會涉及說理方法的測查,當然,也會涉及說理層次、說理結構、說理順序等的測查。我們可從3個維度加以應對并訓練。
(1)眼中有“度”:準確審題且把握題干任務
題干中的要求審視與任務把握,是我們能夠有效作答的重要步驟。閱讀原文的基礎之上,要嘗試作答前圈劃題干核心詞。比如,“新課標Ⅰ卷”的第5題:“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證明關于藜麥的新聞報道結論有誤?請根據(jù)文本概括?!蹦敲矗覀兙鸵盐铡澳男┓椒ā薄皥蟮澜Y論有誤”“概括”這3個核心信息,隨后論證方法、證據(jù)有效性、概括作答3個點出發(fā)解題。再比如,常見的一種題型:“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論證的嚴密性?!蹦敲矗安牧弦坏谌巍薄罢撟C的嚴密性”這2個審題核心要點,以及“分析”作答這1個任務,就當成為審題時的“限度”,不可忽視。
(2)心中有“術”:梳理論證相關的知識信息
在論述類文本的測查中,我們必須要明確關系相近又有差別的多種概念及關涉知識。所列如下:
論證方法:指論證技法層面,如,對比論證、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類比論證……
論證方式:說理的式樣層面,如,立論、駁論、立論與駁論結合……
論證結構:說理的推演層次,如,總分式、并列式、對照式、遞進式……
論證嚴密性:①論證結構嚴密,條例清晰;②論點與論據(jù)高度統(tǒng)一,推論嚴密;③論證用詞嚴謹準確,語言凝練……
系統(tǒng)地梳理論述類文本的作答知識圈層,便于我們能夠精準地審題、有方向地作答、多角度地呈現(xiàn)。也便于我們在針對相關“就文設題”的創(chuàng)新命題中,能夠有效遷移,巧妙應對。
(3)筆下有“法”:圍繞文本證據(jù)的系統(tǒng)作答
在論述類文本選擇題第3題作答中,以及主觀題證據(jù)的梳理、比對等題目作答中,我們當有清晰的意識,在簡要分析題、概括題、分析題中,都當具有此種思維。比如,新課
(下轉第12頁)(上接第11頁)
標Ⅰ卷第4題“哪些‘競爭性真相’”的證據(jù)梳理。針對相關試題,我們可依照3個步驟作答:
①“尋”。在文本中尋找相關證據(jù),事件性證據(jù)、人物性證據(jù)、名言性證據(jù)……并且簡單圈劃標注,或者簡單批注,或者將具體題號與選項標注在試卷原文中,便于作答時運用。
②“辨”。當我們在具體的答題區(qū)間中獲得大量相關證據(jù)信息,隨后就要在眾多證據(jù)信息中具體辨別,圍繞證據(jù)有效性、證據(jù)多樣性、論說嚴密性、語言幽默活潑性等題干要求,辨析篩選信息,并做簡要分類。
③“全”。當下考生作答過程中,往往會遺漏重要信息點,因此,在形成具體答案時,需要依據(jù)題目、援引文本證據(jù)、扣住題干任務,有邏輯、多角度、有血肉地作答。如果答題空間允許,完成能夠多寫一個角度的答案,體現(xiàn)一種“1+N”的多維度作答思維。
三、總結
隨著論述類文本逐漸聚焦復合能力的考查,信息的篩選、文本的比對、內容的辨析、邏輯的推斷、證據(jù)的評判等等側面,都考驗著學生的思維層級與語言素養(yǎng)。以2023年新課標Ⅰ卷試題中論述類文本為分析樣本,我們認為:
首先,論述類文本中“就文設題”的傾向越發(fā)明顯,試題評價形式與內容的反套路傾向凸顯,這就需要我們強化文本信息的比對意識,注重信息之間的關聯(lián)。
其次,命題中選項前后的邏輯推斷關系也得到強化,隨之我們可借助日常讀寫互動、細讀文本信息等策略,強化邏輯證據(jù)意識、深化“推得出”的觀念,并且關注推斷前提、推斷過程、推斷結論前后邏輯,精準辨析并推斷。
最后,要遷移知識技法并且嘗試系統(tǒng)化作答。做到:眼中有“度”:準確審題且把握題干任務;心中有“術”:梳理論證相關的知識信息;筆下有“法”:圍繞文本證據(jù)的系統(tǒng)作答。在此基礎上,努力實現(xiàn)有序、有法、有效地完成論述類文本的測評任務。
責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