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尉然(編撰)
出生于北平,籍貫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同里鎮(zhèn),祖籍廣東大埔。
父親藍公武,與張君勱、黃遠庸并稱梁啟超門下“中國三少年”,譯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追求民主,投身革命。新中國成立后,擔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父親藍公武因在中國大學的課堂上公開宣傳抗日,啟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被日本憲兵隊逮捕,經(jīng)親朋多方斡旋營救,九個多月后獲釋。因不愿孩子接受奴化教育,父親藍公武在家中親自教育少年時代的藍英年先生。
8 月,抗戰(zhàn)勝利,父親藍公武投身革命,在北平中共地下黨的幫助下,舉家奔赴晉察冀解放區(qū)。藍英年先生入學邊區(qū)晉察中學。
先生從晉察中學轉(zhuǎn)入邊區(qū)聯(lián)中(北京101 中學前身),同年11 月,石家莊解放,參加工作。
8 月,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俄語系。
10 月,收到北大中文系錄取通知,但已入學人民大學,遂放棄,繼續(xù)在人大就讀。
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俄語系,分配到北京俄語學院任教。
由北京俄語學院調(diào)至山東大學外文系任教。
到青島郊區(qū)李村鎮(zhèn)勞動鍛煉。同年,帕斯捷爾納克獲諾貝爾文學獎,先生寫信給在聯(lián)合國秘書處任法語譯員的叔叔,次年,叔叔寄來由密西根大學出版的俄文版《日瓦戈醫(yī)生》,這也是帕斯捷爾納克這部小說的最早版本。
10 月,《文學家小故事(三則)》刊于《文學知識》第10 期。
第一篇學術作品《屠格涅夫小說“前夜”人物談》在《外語教學與研究》上發(fā)表。
受韓文佑先生指導,通讀《魯迅全集》,聽先生講解。
與河北大學同事、宋史專家漆俠先生在“勞改隊”一同干活、讀書,結為摯友。
9 月,調(diào)入北京師范大學外國問題研究所,該所是1964 年由周總理提議,我國創(chuàng)立的首批區(qū)域國別研究機構之一。先生在蘇聯(lián)文學研究室,參與編譯由該室發(fā)行的內(nèi)參《蘇聯(lián)文學資料》。
5 月,在福州魯迅譯文序跋注釋研討會,與戈寶權先生談及魯迅對果戈理的研究。聊到《果戈理是怎樣寫作的》一書的譯介,戈寶權先生稱現(xiàn)有中譯本的譯介并不夠準確,而自己有該書的俄文原版,是20 世紀30 年代隨叔父戈公振在莫斯科學習期間購得。會后返京,戈寶權先將此書贈予先生,并鼓勵翻譯此書。
第一部文學譯著《濱河街公寓》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屬于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內(nèi)部發(fā)行”的外國文學出版物,此類書的封面或封底印“供內(nèi)部參考”或“內(nèi)部發(fā)行”字樣,并統(tǒng)一以沒有圖案的黃色膠版紙作為封面,并因此得名“黃皮書”。
北京師范大學蘇聯(lián)文學研究所成立,先生與研究所同事共同籌辦《蘇聯(lián)文學》刊物。該研究所是我國高校系統(tǒng)唯一專門從事俄蘇文學研究的單位,具有二十多人的專職科研編制,亦是我國俄蘇文學研究的一座重鎮(zhèn)。
2 月10 日,北京師范大學蘇聯(lián)文學研究所主辦期刊《蘇聯(lián)文學》(季刊)創(chuàng)刊。該刊“編輯者”是北京師范大學蘇聯(lián)文學研究所所屬的“蘇聯(lián)文學編輯部”;該刊“出版者”,即“掛靠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最初刊物“限國內(nèi)發(fā)行”?!短K聯(lián)文學》得到我國文學界前輩、俄蘇文學教學研究工作者的支持和廣大讀者的歡迎。茅盾先生受編輯部邀約,特地為刊物創(chuàng)刊作詞《西江月》一首。巴金、梅益、姜椿芳、戈寶權、蔣路、草嬰等文學界與翻譯界的前輩也為刊物賜稿贈輝。創(chuàng)刊頭年,《蘇聯(lián)文學》的征訂讀者就突破10 萬。先生在《蘇聯(lián)文學》編輯部負責組稿、寫稿、約稿等工作。
2 月10 日,譯作《石榴石手鐲》刊于《蘇聯(lián)文學》創(chuàng)刊號。
4 月,譯著《阿列霞》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列入橘色花紋本“文學小叢書”之一。該譯本收入俄國作家?guī)炱樟值膬善≌f《阿列霞》和《岡布利努斯》。該版首發(fā)印數(shù)高達8.5 萬冊。
8 月,第一部學術譯著《果戈理是怎樣寫作的》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反響極大,后陸續(xù)重印四次,在香港、臺灣亦有再版。
4 月,譯著《庫普林中短篇小說選》收入庫普林最受歡迎的小說八篇:《追求榮譽》《摩洛》《神醫(yī)》《阿列霞》《生命的河流》《岡布利努斯》《石榴石手鐲》《神圣的謊言》,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收入庫普林選集第一卷。
4 月,受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室蔣路先生邀約,譯作《岡布利努斯》收入蔣路先生主編的《俄國短篇小說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8 月,《不重內(nèi)行重外行》刊于《蘇聯(lián)文學》1981年第4 期。
8 月,《稿改八次方可休》刊于《蘇聯(lián)文學》1981年第4 期。
12 月,《果戈理創(chuàng)作軼事兩則》刊于《蘇聯(lián)文學》第4 期。
1 月,《舊俄社會底層的真實寫照》刊于《外國文學季刊》第1 期。
2 月,譯著《濱河街公寓》(與王燎先生合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
5 月,經(jīng)北京師范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會議審批同意、報送國務院學位辦通過,先生成為北京師范大學蘇聯(lián)文學研究所首批碩士生導師,此后,在“世界文學”專業(yè)帶碩士研究生數(shù)名(吳俊忠、李莉、沈金波等)。
6 月,受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孫繩武先生和外文編譯室主任蔣路先生委托,開始翻譯《日瓦戈醫(yī)生》。
7 月,譯作《何謂言語》刊于《譯海》第3 期。
1 月,《兩次審判》刊于《當代蘇聯(lián)文學》第1 期。
4 月,學術譯著《回憶果戈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年,獲“花城首屆翻譯獎”,好友董樂山先生的譯作《1984》同時獲獎。
6 月,譯著《亞瑪街》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7 月,《庫普林的〈亞瑪街〉》刊于《譯?!返? 期。
8 月,譯作《一把舊提琴》刊于《蘇聯(lián)文學》1986 年第4 期。
8 月,譯作《婚禮(外二篇)》刊于《世界文學》1986 年第4 期。
10 月,《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yī)生〉》刊于《當代蘇聯(lián)文學》第5 期。
1 月,譯著《日瓦戈醫(yī)生》(與張秉衡合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日瓦戈醫(yī)生》的首個中譯本誕生。該版初印數(shù)就高達10 萬冊,隨即引發(fā)我國學界、文化界對帕斯捷爾納克與其作品的熱烈討論。
6 月,學術譯作《果戈理是怎樣寫作的》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再版。
10 月,譯作《巴別爾是怎樣寫作的》刊于《當代蘇聯(lián)文學》第4 期。
12 月,譯作《格拉寧談〈野?!怠房凇短K聯(lián)文學》1987 年第6 期。
12 月,譯作《野?!房凇短K聯(lián)文學》1987 年第6 期。
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9 月,受國家教委委派,赴海參崴國立遠東大學任教兩年。
7 月,受邀,赴基輔參加作家謝甫琴科紀念會并訪問果戈理故居。
從北京師范大學蘇聯(lián)文學研究所離休,受海參崴國立遠東大學邀請,再赴該校漢學系執(zhí)教兩年,期間繼續(xù)為《蘇聯(lián)文學》寫稿,向中國讀者介紹俄羅斯文學文化。是年3 月,在《蘇聯(lián)文學》1993 年第1 期“熱門話題”欄目發(fā)文,題為《重訪海參崴》。
2 月,自1994 年第1 期始,《蘇聯(lián)文學》改刊名為《俄羅斯文藝》,先生繼續(xù)擔任編委。該刊物是俄羅斯境外唯一一種以譯介研究俄羅斯文學藝術為宗旨的專業(yè)學術期刊,亦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8 月,《試撥塵霧現(xiàn)清輝》刊于《俄羅斯文藝》第4 期。
8 月,譯作《苔菲作品選譯》(與學生李莉合譯)刊于《俄羅斯文藝》第4 期。
9 月,在《隨筆》雜志開設專欄,后在專欄陸續(xù)發(fā)文14 篇。首篇專欄文章《黑色幽默先行者——談俄國作家苔菲》刊于第4 期。
2 月,《俄羅斯詩人曼德爾施塔姆尋蹤》刊于《俄羅斯文藝》第1 期。
4 月,《俄國女詩人茨維塔耶娃之死》刊于《俄羅斯文藝》第2 期。
6 月,受好友董樂山邀請,在《讀書》開設“尋墓者說”專欄,首篇專欄文章《冷月葬詩魂——俄國詩人曼德爾施塔姆尋蹤》刊于第6 期。后陸續(xù)在專欄發(fā)文6 篇,以尋訪蘇聯(lián)作家之墓的象征意蘊,撰寫了一系列揭示蘇聯(lián)作家驚心動魄的身世和遭遇的故事,引起讀者強烈反響。
7 月,《性格的悲劇——俄國女詩人茨維塔耶娃之死》收錄于《外國文學研究(人大復印資料)》第7 期。
8 月,在《博覽群書》開設“鄰里相望”專欄,后在專欄陸續(xù)發(fā)文19 篇。首篇專欄文章《卡普列爾——中國最知名又最不知名的蘇聯(lián)作家》刊于第8 期。
8 月,《話劇〈彼德大帝〉彩排記》刊于《俄羅斯文藝》第3 期。
10 月,《新評貝利亞》刊于《俄羅斯文藝》第4 期。
10 月,《“請讓我申辯”——蘇聯(lián)作家巴別爾最后的日子》刊于《讀書》第10 期。
6 月,《馬雅可夫斯基何以被偶像化》刊于《俄羅斯文藝》第2 期。
7 月,《馬雅可夫斯基如何被偶像化》收錄于《外國文學研究(人大復印)》第7 期。
8 月,《肖洛霍夫的品格》刊于《博覽群書》第8 期。
9 月,《愛倫堡拒絕簽名》刊于《博覽群書》第9 期。
10 月,《三訪海參崴》刊于《北京政協(xié)》第10 期。
12 月,《“天才的小伙子”——拉普總書記阿維爾巴赫》刊于《俄羅斯文藝》第4 期。
6 月,《索爾仁尼琴誹謗肖洛霍夫》刊于《作品與爭鳴》第6 期。
10 月,《人鬼作家謝寧》刊于《俄羅斯文藝》第3 期。
12 月,《高爾基研究中的空白》刊于《書城》第6 期。
1 月,《“第四十一”又回來了》刊于《博覽群書》第1 期。
3 月,學術譯著《果戈理是怎樣寫作的》由遼寧教育出版社再版。
4 月,《狄康卡漫筆》刊于《北京政協(xié)》第4 期。
10 月,譯作《高爾基》刊于《世界文學》第5 期。
11 月,《蘇聯(lián)國歌作者訪談錄》刊于《音樂生活》第11 期。
12 月,第一部學術隨筆集《尋墓者說》由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收錄了1993 年至1997 年在《讀書》《隨筆》《博覽群書》《文匯讀書周報》發(fā)表的部分學術隨筆,董樂山先生為新書作序——《尋墓者不再孤獨》。
1 月,學術隨筆集《青山遮不住》由青島出版社出版。
3 月,撰文《懷念董樂山先生》追憶好友,刊于《中華讀書報》第10 期。
4 月,《關于蘇聯(lián)文學與中國的對話》(與李輝對話)連載于《百年潮》第4、第5 期。
6 月,受邀訪問美國杜克大學。
7 月,學術隨筆集《冷月葬詩魂》由學苑出版社出版。
8 月,學術隨筆集《被現(xiàn)實撞碎的生命之舟》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10 月,譯著《亞瑪街》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再版。
10 月,為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人·歲月·生活:愛倫堡回憶錄》一書作序。
1 月,翻譯家草嬰先生在《文匯讀書周報》第4期發(fā)表《給藍英年的信》,隨后再撰寫信件兩封,談譯介俄羅斯文學的感悟,并鼓勵、支持好友繼續(xù)研究、反思蘇聯(lián)文學。
5 月,《青山遮不住》刊于《知識窗》第5 期。
6 月,北師大蘇聯(lián)文學研究所同事章廷樺撰文《英年學兄》刊于《俄羅斯文藝》第2 期。
8 月,學術隨筆集《苦味酒》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有《“讓大家替我寫作”——〈回憶果戈理〉譯后記》《魯迅先生的遺愿——〈果戈理是怎樣寫作的〉譯后記》等文收錄其中。
10 月,譯著《邪惡勢力》(與谷興亞合譯)由群眾出版社出版。
3 月,《〈肖像〉的故事》刊于《俄羅斯文藝》第1 期。
3 月,《瞻望和回顧》刊于《世紀》第2 期。
8 月,撰文《良師益友:我與人民文學出版社》談與人文社編輯友人們的翻譯交往,刊于《文匯讀書周報》第31 期。
9 月,學術隨筆集《利季婭被開除作協(xié)》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9 月,《得意的謝拉皮翁兩兄弟》刊于《魯迅研究月刊》第9 期。
3 月,在《收獲》雜志開設專欄,首篇專欄文章《海參崴的街道》刊于雜志第2 期,后陸續(xù)在專欄發(fā)文4 篇。
5 月,與李英男、劉文飛等學者對話,對話錄《俄羅斯社會思想風景》刊于《世界知識》第10 期
4 月,《莫斯科——北京》刊于《俄羅斯文藝》第2 期。
8 月,《聽老歌》刊于《俄羅斯文藝》第3 期。
8 月,譯著《苦難的俄羅斯》(與汝龍先生合譯)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
1 月,《董健先生賞飯并贈書》刊于《粵海風》第1 期。
2 月,讀董健先生《跬步齋讀思錄》,談對知識分子與高等教育現(xiàn)狀的思考,稱該作“像一面鏡子,照見了世相,也照見出我自己”,撰文《跬步齋讀思錄——一面鏡子》,刊于《博覽群書》第2 期。
4 月,譯著《日瓦戈醫(yī)生》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7 月,學術隨筆集《回眸莫斯科》由文匯出版社出版。
9 月,譯著《阿列霞》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
1 月,譯著《塞納河畔》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作者奧多耶夫采娃是俄國白銀時代女詩人,古米廖夫領導下的詩人車間的成員,這部作品記錄了作者本人與白銀時代諸多杰出作家、詩人交往的真實圖景,是一部珍貴的文學回憶錄。
4 月,訪談錄《尋墓者的足跡——藍英年教授訪談錄》(學者張先飛訪談)刊于《文藝研究》第4 期。
5 月,為學生李莉(杭州師范大學教授)的專著《左琴科小說藝術研究》作序。
6 月,學術隨筆集《歷史的喘息》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8 月,《藍公武不講日本話》刊于《博覽群書》第8 期。
1 月,譯著《日瓦戈醫(yī)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列入“名著名譯系列叢書”之一。
5 月,獲俄羅斯作家協(xié)會頒發(fā)的首屆“高爾基獎”。該獎章由俄羅斯作家協(xié)會頒給國外的俄羅斯文學專家,以表彰專家們在俄羅斯文學翻譯、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該年正值中俄文化年,俄作協(xié)主席加尼切夫帶領俄羅斯作家代表團訪華。加尼切夫稱,中俄文學的交流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俄羅斯文學翻譯家,并親自為獲獎專家頒獎。好友草嬰先生亦獲該獎。
8 月,《俄蘇文學在中國:從高峰到低谷》刊于《出版參考》第24 期。
9 月,《海參崴的俄國朋友》刊于《俄羅斯文藝》第3 期。
12 月,《徜徉在俄蘇文學中》刊于《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 期。
2 月,《真實的布寧》刊于《傳記文學》第2 期。
2 月,與北師大蘇聯(lián)文學研究所同儕錢誠先生合譯的索爾仁尼琴小說《杏子醬》刊于《北京文學》第2 期。
4 月,《20 世紀40 年代:“不許家里用汽車接放學”》刊于《高中生》第4 期。
10 月,學術隨筆集《從蘇聯(lián)到俄羅斯》(與好友朱正先生合著)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8 月,與王蒙、孫郁等友人參加“尋找精神的出路——《哥薩克的末日》北京發(fā)布會”。
10 月,《一生榮辱話索翁》刊于《同舟共進》第10 期。
11 月,《蘇波戰(zhàn)爭與〈騎兵軍〉》刊于《同舟共進》第11 期。
11 月,《蘇聯(lián)文學的主流,潛流和逆流》刊于《新文學史料》第4 期。
12 月,學術譯著《回憶果戈理》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5 月,《訪問果戈理故居》刊于《魯迅研究月刊》第5 期。
7 月,學生李正榮(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撰文《二百年的果戈理——讀藍英年先生的新譯作〈回憶果戈理〉》,刊于《俄羅斯文藝》2009 年第3 期。
10 月,《勞動英雄斯達漢諾夫》收錄于《隨筆三十年精選》文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1 月,學生吳俊忠(深圳大學教授)撰文《俄羅斯文學研究的“藍英年現(xiàn)象”》,刊于《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 期。
5 月,《高爾基與列寧、斯大林的關系揭秘》刊于《共產(chǎn)黨員》第10 期。
6 月,《高爾基的價值觀》刊于《歷史教學(中學版)》第6 期。
6 月,撰文《我所知道的張東蓀》,回憶父親與張東蓀先生的故交往事,刊于《各界》第6 期。
11 月,撰文《懷念蔣路》,記述與好友蔣路先生的學術交往,刊于《新文學史料》第4 期。
9 月,譯著《捍衛(wèi)記憶——利季婭作品選》(與徐振亞先生合譯)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被評為“深圳讀書月2011 年度十大好書”。該書作者利季婭和包括茨維塔耶娃、帕斯捷爾納克、布羅茨基、索爾仁尼琴在內(nèi)的很多著名作家都有交往,并在書中詳細地記錄了與他們交往的過程和自己的所思所想。次年,余一中先生撰文《管轄過去和未來的機構:文學史》評贊該書,刊于2012 年2 月8 日的《中華讀書報》。
11 月,訪談錄《知識分子的驕傲,在于遵從良知》刊于《新京報》11 月5 日C10 版。
1 月,《與果戈理的對話》刊于《文史參考》第2 期。
4 月,訪談錄《只有永恒的著作,沒有不朽的譯文》刊于《文學報》4 月12 日第5 版。
5 月,學術隨筆集《那么遠,那么近》由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深受讀者喜愛,入選“《中華讀書報》2012 年度十大好書”。
9 月,散文隨筆集《長河流月去無聲》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9 月,《異樣的童年時光》刊于《現(xiàn)代閱讀》第9 期。
12 月,為北師大蘇聯(lián)文學研究所同事、好友章廷樺先生的文集《俄羅斯漫筆》作序。
9 月,譯著《濱河街公寓》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該版由先生獨自重譯,并附《世界的中堅是大公無私的人——尤里·特里豐諾夫訪談錄》一文。
9 月,《我的童年才是童年》刊于《文史博覽》第9 期。
6 月,譯著《日瓦戈醫(yī)生》(繁體字版),由臺灣遠流出版社出版。
8 月,學術隨筆集《那些人,那些事》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4 月,獨自重譯《日瓦戈醫(yī)生》,并請谷羽先生譯小說結尾帕斯捷爾納克的詩,譯著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8 月,譯著《也算肖像》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先生曾受北京魯迅博物館文物資料保管部邀,協(xié)助鑒別翻譯家汝龍先生家人贈送的俄文版藏書,在參觀博物館魯迅先生俄文藏書時發(fā)現(xiàn)此書,遂譯之。
10 月,《從〈大學生〉到〈濱河街公寓〉》刊于《名作欣賞》第28 期“本期頭條”欄目。
11 月,《草嬰先生的翻譯啟示》刊于《文藝報》2015 年11 月9 日第7 版。
2 月,學術隨筆集《尋墓者說》由文化發(fā)展出版社再版。
2 月,譯著《塞納河畔》由文化發(fā)展出版社再版。
3 月,《璀璨的白銀時代——〈塞納河畔〉再版后記》刊于《名作欣賞》第7 期。
6 月,《翻譯是戴著鐐銬的跳舞》刊于《書都》第3 期。
1 月,學術隨筆集《冷月葬詩魂》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2 月,《共產(chǎn)國際的收支》刊于《書摘》第1 期。
5 月,譯作《日瓦戈醫(yī)生》(重譯修訂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附譯后記,對帕斯捷爾納克和該小說進行評述,并記敘自己翻譯《日瓦戈醫(yī)生》一書的過程。
11 月,編著《世界名著大師課:俄羅斯卷》(與柳鳴九等合編)由天地出版社出版。
11 月,學生李正榮參加浙江大學舉辦的“紀念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誕辰130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發(fā)表關于藍英年翻譯《日瓦戈醫(yī)生》的“藍英年譯學”論文。
5 月21 日,夫人羅嘯華、遠在美國的女兒藍寧以及老學生為先生慶米壽,印制《蒼松巍然》照片冊,收納先生各個時期的珍貴影像。
12 月,譯著《石榴石手鐲:庫普林中短篇小說選》由東方出版社出版,這是藍譯庫普林小說的新版本,增譯《白毛獅子狗》,并附再版說明。
11 月,在家中,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跨文化學碩博研究生授課,授課題目為《俄蘇文學是怎樣翻譯進中國的?》。先生第一部分講我國自民國以來的百年俄蘇文學譯介傳播史,第二部分講自己譯介俄蘇文學之道路。先生歷數(shù)與曹靖華、戈寶權、葉水夫、草嬰、蔣路等翻譯界前輩、好友的交往,并回憶自己參與北京師范大學蘇聯(lián)文學研究所和《蘇聯(lián)文學》的創(chuàng)立經(jīng)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