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
[按]一直想寫一篇關于顏回的文字,可又不知道該從何處落筆?!墩撜Z》中的顏回,一直以來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以孔子為首的相關人士都在夸他,可是,除了各種花式夸贊顏回的話語之外,卻很少能夠找到有關“顏子曰”的東西,這不免使人一頭霧水,既然所有人都把顏回夸得一朵花似的,怎么找不見他本人的高論呢?
0
“且慢!”
只聽孔子大喝一聲,子路高高揚起的斧頭停在了半空。
“夫子!”只見顏路(顏回的父親)跪在地上泣不成聲,“夫子?。∥疫@可怎么活???”
“我的車!不能砸……”孔子此時熱淚盈眶,“車是政府按照級別配給我的,怎么可以用來給顏回做棺槨呢?對國家沒有實質(zhì)性的貢獻,是得不到相應的厚葬規(guī)格的。我的兒子前年死了,也是按照平民的標準來安葬的!”(據(jù)《禮記》記載:大夫以上有棺有槨,級別越高槨的層數(shù)越多,而士只有棺沒有槨。)
言外之意,顏回怎么可以例外呢?雖然他名聲遠播,可并沒有進入公侯大夫系列啊!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論語·先進》)
這時,子路搶先一步站出來,說:“夫子,我們大家商議,雖然顏回沒有公侯大夫身份,但是,他的實際水平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王侯將相,必為后世所敬仰!”回過頭來又對顏路說,“顏路師兄不要難過,這里有我們大家湊來的一錠黃金,本來顏回活著的時候,我們就想贈給他,可是他拒不接受,今天用這一錠黃金為他厚葬,也是大家的一份心意吧!”說著,把一錠黃金交到了顏路手上。
聽到這里,孔子突然走到顏回靈柩前,放聲大哭:“回??!這么多年來,你我情同父子,你把我當作父親看,可我現(xiàn)在卻不能把你當兒子來看了!不是我不愿意,而是我那幫學生們不讓我按照我兒子的標準來安葬你呀!”
(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保?/p>
孔子為什么寧愿砸車也要給顏回做棺???緊接著為什么又要反悔?顏路為什么會對孔子提出厚葬顏回的非分要求?子路一眾人等為什么湊足一錠黃金也要厚葬顏回?面對眾弟子的行為,孔子為什么又會放聲大哭呢?……
顏回的去世,為什么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
1
肆虐了一夜的狂風,吹盡了枝頭最后一片枯葉,魯國古城曲阜闕里旁邊的陋巷里,滿滿地鋪了一地厚厚的落葉。
烏鴉站在稀疏的樹枝間,縮著頭,不時地發(fā)出一兩聲慘叫,俯視著腳下的兩間茅草房。
茅草房外,顏回的妻子戴氏正在清掃院落。她像往常一樣,掃罷院子,去到廚房端出兩碗野菜粥準備喊丈夫起來用早餐。
突然,戴氏“哇”地一聲慘叫,手中的碗“哐啷”一聲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快來人呀!快來人呀……”
當眾人慌慌忙忙地趕到時,顏回已經(jīng)四肢僵直、渾身冰涼,永遠地離開了人世。戴氏痛不欲生,眾人抱頭痛哭。
消息傳到孔子那里,孔子悲慟欲絕,差點昏死過去,兩眼呆滯地凝望著天空良久,“蒼天??!你這是要絕了我的命啊!你這是要絕了我的命??!”(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兩年前,孔子唯一的兒子孔鯉去世,孔子也只是強忍著悲痛,默默地辦理了他的后事。老年喪子,也沒能摧垮這位堅定的古稀老人,可是,顏回的去世,卻徹底把孔子擊垮了。
只見孔子癱坐在地上,老淚縱橫,“回??!你不是說我活著你就不敢死嗎?”(“子在,回何敢死?”《論語·先進》)
恍惚之間,孔子仿佛看到顏回又回來了。
你看,《詩》《書》《禮》《樂》《周易》《春秋》……那一摞摞的書稿還在啊,書稿在顏回就在!
他平日就坐在那里埋頭工作,手捧著書稿,逐字逐句地潤色修改,一絲不茍,聚精會神,全然不顧外面的世界……
2
顏回給孔子拜了三拜,然后羞澀地抬起頭:“夫子在上,回雖遲鈍,愿終身聞夫子教誨,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兄友弟恭,謹誠守信,博愛親仁,學詩習禮,身體力行……”
孔子揉了揉眼,趕緊站起來,走過去,想把顏回攙扶起來,可是,手一伸,什么都沒摸到。
唉!夫子恍恍惚惚……
這不是現(xiàn)在那個顏回,這是少年時代的顏回!是剛?cè)霂熼T時候的那個顏回!那時的顏回是那么的年輕,年輕得略顯稚嫩!嗯,其實確也稚嫩,因為那時他還不滿十四周歲。
孔子收顏回為徒屬于破格選拔。
為什么呢?
在古代,十五歲是一個男子人生開啟的重要年齡階段,這個階段有一個標志性的儀式,叫作“束發(fā)”,就是把頭發(fā)扎成一束,表示脫離童稚階段,開始走向成年。
兒童不滿周歲叫“襁褓”,二至三歲叫“孩提”;男孩八歲叫“童齔”;十歲以下稱為“黃口”;15歲以前不束發(fā),叫“垂髫”(十歲前)和“總角”(十至十四歲);十五歲開始束發(fā),稱為“志學之年”。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
你看,孔子“志于學”也是十五歲。
有人說,十五歲才開始上學,太晚了吧?
其實,古人所說的“志于學”和我們今天所說的“兒童六歲入學”不是一個概念,古人所說的“學”是開悟的意思,“志于學”之前的基礎教學階段,主要是識字斷文,叫作“蒙”,所以,“志于學”有點兒類似于我們今天高考之后的填報專業(yè)。
顏回自幼聰慧乖巧,六歲之后就常常跟著父親拜見孔子,聽父親向孔子請教學問,并且開始隨父識字誦《詩》。
顏回的父親叫顏路,也是孔子的學生??鬃尤畾q那年開辦私塾收徒,顏路小孔子六歲,卻很敬慕孔子的才學,二十四歲的他主動拜孔子為師,成為孔子的早期弟子。說來也巧,顏回就是在父親拜孔子為師的那一年出生的。
顏回十一歲那年,就能夠?qū)Α对姟防锏拇蟛糠制率熳x成誦了。那時,孔子看著顏回滿心歡喜,顏路當時就想讓顏回拜孔子為師,孔子以顏回年齡尚小為由拒絕了。顏回也有自知之明,認為還不具備拜孔子為師的資格,這件事情就這樣擱置下來了。
由此可以看出,顏回屬于早慧兒童,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神童”。
“神童”有什么特征呢?
在某一方面有特異表現(xiàn)或認知遠遠高于同齡人水平的少年兒童,我們稱為“神童”。按照這個標準,李賀、王勃、莫扎特、貝多芬等都屬于“神童”。
孔子曾拜過一個七歲的老師叫“項橐”,也是神童,《三字經(jīng)》中還有“昔仲尼,師項橐”的記錄,傳誦至今。
另外還有《史記》中記載的“甘羅十二歲拜相”,《三國志》中記載六歲的曹沖竟想到利用水的浮力稱大象,還有王安石記載的“方仲永”,等等,都屬于神童。
但是,這只能說明一個人幼兒時期智商比正常兒童高,既不代表他以后就能優(yōu)于常人、異于常人,也不代表其情商水平,更不等于說他在方方面面上都有正確的認知,比如貝多芬,生活被他自己處理得一塌糊涂,其他像甘羅、王勃、李賀、曹沖等不是早亡就是被殺,結(jié)局都不好。
因此,“早慧”并不見得是好事,主要還得看后天的培養(yǎng)。
顏回能得到孔子的培養(yǎng),應該算是他成長之路上的一件幸事。
然而,明天和意外永遠都不知道哪個會什么時候到來!拜師儀式仿佛還在昨天,可今天一睜眼,誰也想不到師徒二人竟然陰陽相隔,永世不得相見了!
突然,滿架的書籍簡冊轟然倒塌,竹簡散落了一地!
“蒼天啊!你還不如殺了我呀!你還不如殺了我呀!”
……
“趕快套車,我要親自去看看顏回!”
3
顏回的家里異常破舊,除墻角處散落的一大堆竹簡以外,家徒四壁空空如也,可謂一貧如洗。眾人都不敢相信,孔子也不敢相信,萬國仰慕,聞名于諸侯的顏回,竟然如此清貧。
顏回的家里為什么如此貧窮呢?
這個問題我們要從顏氏的祖上說起。
據(jù)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顏回第39代孫)《顏氏家廟碑》記載:“其先出于顓頊之孫祝融,融孫安為曹姓,其裔鄰武公,名夷甫,字顏,子友別封郳,為小邾子,遂以顏為氏,多仕魯為卿大夫?!?/p>
“顏氏”的祖先出于顓頊帝之孫祝融,他的后代夷甫,字伯顏,周宣王時期封為公爵,也稱顏公。夷甫有二子,次子名“友”,封于小邾國(今山東滕州境內(nèi))?!坝选睘榱思o念父親,便以父親的字“伯顏”的“顏”為氏,顏友可以說是顏氏第一人。
后來,小邾國被魯國所滅,顏氏后人就成了破落貴族,到了顏回的父親顏路時,家境早已敗落,只剩幾畝薄田艱難度日。
不過,畢竟是貴族出身,顏路的覺悟還是異于常人,所以,他非常努力,總是想著有朝一日能夠東山再起,重整家業(yè)。因此,他在孔子辦學之初,就決定跟年紀大不了自己幾歲的孔子學習,可見他對改變家庭狀況的心情是多么迫切。
要知道,在那個平民教育荒蕪的年代,一個人能主動要求去上學,就相當于現(xiàn)代人能瞄準科技創(chuàng)新最前沿一樣,眼光是很高的。顏路的期望是通過兩三代人的努力,徹底改變顏氏家族的命運。
顏回的出生更讓他如獲至寶,信心百倍,所以,他總是迫不及待地期望顏回能早日跟隨孔子闖出一番經(jīng)天緯地的大事業(yè)。
為了支持顏回上學,他不讓顏回參與任何家務雜事,和今天許多家長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一樣,只要求學生能好好學習考高分,別的啥也不讓干,顏路只希望顏回能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然后能夠飛黃騰達、光宗耀祖,因此,顏回的生活能力可謂極差。
見孔子來到,顏路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夫子??!我這可怎么活???”
顏路說的“怎么活”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顏回突然早逝的失子之痛;二是顏回的去世徹底斷絕了他重整家業(yè)的最后一絲希望。
因此,顏路強烈要求孔子按照貴族等級厚葬顏回,既然顏回活著的時候沒能幫他實現(xiàn)這個愿望,死了也要向自己的夢想再跨近一步。
可是,顏路的要求有兩個難點:第一,顏回家徒四壁,顏路也貧困不堪,根本沒有錢厚葬;第二,貴族等級是有嚴格要求的,就像今天,你要求去八寶山能獲得批準嗎?
顏路說:“我們沒有錢厚葬?夫子乘坐這么高級的車,難道不可以賣掉來買棺槨嗎?”
這就回到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按照孔子對顏回的感情來說,早已超越了師徒,甚至超越了父子,從這個意義上說,砸了車為顏回做棺槨不算什么,可是,轉(zhuǎn)念一想,孔子傾其一生都在恢復“禮制”,顏回也和夫子一樣傾其一生都在推廣“禮制”,可是,顏回的喪葬問題恰恰就違反了禮制,這是孔子不愿意看到的,同樣也是顏回不愿意看到的;而其他弟子此時卻一起反對孔子的觀點,這就意味著現(xiàn)場沒有一個人能理解孔子的想法,這讓孔子更加劇了對失去顏回的悲痛;再看看顏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過分要求,顯露了他對顏回教育的功利之心,更違背了孔子的辦學理念,所以,孔子感覺到這是他教育的失敗,因而放聲大哭。
如果從今天的角度看,顏回之死與顏路的教育功利心不無關系。
也就是說,顏回從一開始出現(xiàn),就背上了無限的壓力,一個十四歲的少年,和一大群長輩包括自己的父親為同學,難道他不壓抑嗎?顏回從最初的“乖孩子”“少年老成”“不違,如愚”,到后來的“無伐善無施勞”“不遷怒不貳過”……所有這些,誰能保證不是顏回無限壓抑自己的結(jié)果?
顏回身上的壓力太大了,有來自父親振興家族的壓力,有來自貧窮不能持家的生活壓力,有來自孔子和王侯將相們無限夸贊的壓力,有來自廣大同學吹捧的壓力……
比如有一次,子貢和孔子聊到顏回,孔子問:“你覺得你和顏回誰更勝一籌?”子貢說:“我哪敢和顏回比呢?顏回聞一能知十,我聞一頂多能知一二!根本不是一個能量級!”孔子說:“嗯!是比不上,我和你都比不上!”
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玻崤c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
你看,子貢不敢比,連孔子都自嘆不如,其他同學誰還敢說一個不字呢?面對如此高規(guī)格的盛贊,顏回能沒有壓力嗎?
今天看來,所有這些壓力,才是造成顏回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說,顏回是被大家捧殺的!
譬如剛才說的那一錠黃金!
4
關于“天賜顏回一錠金”的故事,不知道起源于何時,也不知道是否真實存在,反正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各種版本的說法數(shù)不勝數(shù),但故事的宗旨大多數(shù)都停留在贊揚顏回自甘清貧、不貪意外之財,能經(jīng)受得住金錢考驗這個角度。假如這個故事真實存在,或者說有存在的可能只不過是被后世傳偏了的話,我們可以試著還原一下當時的場景。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孔子說:“顏回啊!太有賢德了!每天帶盒飯來上班,隨便拿個瓜瓢喝點水,一頓飯就這樣解決了;住的地方呢,在小巷子里,破舊不堪。幾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這樣的生活條件和居住環(huán)境,擱別人誰都忍受不了,可是顏回呢,從沒覺得這是苦,每天都自帶能量,幸福感滿滿!這是只有修身達到至高境界的人才能有的幸福感啊!賢德啊,顏回!”
經(jīng)孔子這么一宣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后經(jīng)同學們摸底調(diào)查,才發(fā)現(xiàn)大師兄竟然如此貧困,物質(zhì)生活條件太差了,遂對顏回的敬仰又拔高了好幾個檔次??墒?,精神世界再高尚,也得先保住身體??!長此以往,大師兄身體狀況堪憂??!
經(jīng)過學生會討論研究,大家決定瞞著孔子和顏回進行一次募捐活動,以此來解決大師兄的生活困頓問題。很快,大家就募捐到了很多錢,并把這些錢換成了一錠黃金。
一錠黃金在當時有多大的購買力呢?
“錠”是個量詞,但不是貨幣的計量單位,“兩”才是,“錠”更接近于口語,“一錠金”就是一塊黃金的意思,一塊黃金有各種規(guī)格,比如一兩的、二兩的、十兩的;不過,根據(jù)歷代文學資料推算,一般說“一錠”,大概就是十二兩。
古代一斤等于十六兩(所以我們俗話說“半斤八兩”),和我們今天的一斤等于十兩不一樣。按照這個來算,十二兩約合現(xiàn)在的重量375克,再結(jié)合當下的黃金價格推算,“一錠金”折合現(xiàn)在的人民幣十五萬元左右。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
這么多錢怎么交給顏回呢?
明給他是肯定不會要的,于是,經(jīng)過反復論證,大家想了一個辦法:制造一個“現(xiàn)場”,讓顏回“撿到”上天賜給他的黃金,這樣,顏回是順從天意得到黃金,兩全其美。
既然大家都沒什么意見,那就開干。
首先,經(jīng)過反復勘查,顏回基本上每天兩點一線,家里到學堂,學堂到家里,除了給孔子當助理講學、編書、校書以外,沒有其他業(yè)余愛好。
其次,做好實地演練,把顏回經(jīng)過的每個路段和時間點都要卡死,確保萬無一失,不然,金子讓別人撿走可就麻煩了。
最后,每個關節(jié)點都要埋伏好人,確保這場看似無意卻是有意的安排能夠天衣無縫。
一切都按照劇本進行,可到了最后一個關節(jié)點,顏回拾起來金子一看,上面鐫刻著一行小字“天賜顏回”,微微一笑,用筆在旁邊添了四個字“君子固窮”,然后把金子放回原地,揚長而去。
故事到此終止,眾人一臉疑惑,他為什么不要?
第一,顏回確實是真君子,對物質(zhì)財富根本就不往心里去,修養(yǎng)達到了常人望而不可即的高度。
第二,顏回看出了這是一出“導演劇”,所以他在金子上留了四個字“君子固窮”,就是說君子應該固于窮,即越是處于窮困的狀態(tài)越能固守住底線,這才是君子的修養(yǎng)功夫。
第三,圣人贊賞顏回有賢德,不僅僅因為顏回能夠忍受如此艱苦的生活,而是因為他對待生活對待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道德高尚與否,終究要體現(xiàn)在人與人、人與事的互動之中,這種“樂”是普通人所體會不到的。
第四,既然大家眼中都認定顏回是最高道德模范了,就是心中一萬個想要也不能要,不然,那可就“人設垮塌”了,既然被樹立為典范,再痛的苦也只能埋藏得更深。
5
俗話說,在金錢面前最能考驗一個人的良知。
如果上述故事中,顏回面對這錠黃金不為所動,那可真是千古第一完人,僅憑這一點,他可以超越孔子,超越老子,史上無可比肩。
這話是不是言過其實了呢?
首先,老子有痛苦,不然,怎么會有“函谷關口,古道夕陽,老聃青牛飄然而逝”的孤獨身影?老子留給世界的,是一部《道德經(jīng)》和道家逃避痛苦的方式——“隱”。
其次,孔子也有痛苦,他的痛苦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孔子說:有賢德的人都選擇逃避這混亂污濁的世界而隱居了,稍次一點的也都選擇一個遠離亂世的清凈之地,再次一點的選擇視而不見、不與小人同流合污,最次的就是裝聾作啞,身處亂世聽而不聞。(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保?/p>
孔子能不能“辟世”呢?
不能!因為孔子的內(nèi)心是很糾結(jié)的,有時他也很羨慕老子的“隱”,但又不甘心“全隱”,所以,子曰:“天下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
顏回則不然,他既不“辟世”,也不“辟地”,更不“辟色”“辟言”,而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既陪孔子一起“為之”,又和老子一樣“無為”,什么富貴貧賤智慧呆癡,于他都無所謂,他活得知足,活得寧靜,活得讓世俗看不懂,活得讓孔子羨慕不已。
所以,孔子佩服他,說:“我不如顏回!真不如顏回,不光我,你們這些人也都不如他!”(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
孔子也希望有一天能實現(xiàn)他的夢想,到時候啥也不想,天高云淡鳥語花香,由得意的弟子陪著,泛著小舟漂于大海(“乘桴浮于?!保?。但是,孔子的夢想注定無法實現(xiàn),他羨慕顏回有著幾乎和他一樣的“慧根”,卻活得安安靜靜心安理得,了無牽掛一無所求。
其實,顏回就是孔子想活成而又達不到的樣子,孔子就是顏回想達到而又欠一點的高度,他倆是同思想共命運。
為什么這樣說呢?
孔子一行周游列國,名揚四海,回到魯國以后,幾乎所有的弟子都火了:有的從政,被各國聘去做高官;有的講學,東南西北弟子云集;有的經(jīng)商,順風順水富甲一方……可是顏回呢?既沒去當官,也沒去講學,更沒有去經(jīng)商,而是甘愿默默無聞,幫助孔子整理古籍,編撰“六經(jīng)”,顏回把智慧和心力默默傾注到這些著作之中,不求名不求利,甚至沒有留下自己任何的署名之作,一生無怨無悔。
這是多么多么偉大而純粹的心靈??!
我們今天翻開古籍,歷數(shù)經(jīng)典,無不感慨中華文化的輝煌燦爛、源遠流長,無不贊嘆孔子至圣先師、文明之光,可是,有誰想過,這里面應該有一半是顏回的功勞?可以說,孔子是“德”之先師,顏回是“行”之模范。
因此,后世才會尊顏回為“復圣”。也就是說,顏回就是孔子的“影子”,我們今天看到的孔子,應該是孔子和顏回的復合體。
顏回就是孔子的鏡子,孔子看到了,所以不吝表揚,逢人就說,遇場合便講。顏回對孔子是一生的忠實陪伴,這種陪伴遠遠超出了對他的父親顏路。顏回幾乎是把自己的一生全都獻給了他的老師孔子,獻給了儒家信仰和儒學著作,這是一種至高的精神信仰,它超出了師生之情,超出了父子之義,超出了一般人的認知世界,因此,才會有顏路對孔子提出的過分要求。
6
“魯公駕到!”
眾人趕忙列隊迎接。
吊唁完畢,魯公私下里問孔子:“顏回去世了,下一步誰來當你的接班人呢?”
孔子聞聽大哭:“唉!顏回短命啊,不遷怒不貳過,我這所有學生里面再沒有一個能達到他的水平?。 ?/p>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薄墩撜Z·雍也》)
什么是“不遷怒不貳過”?
先說“遷怒”,有兩層意思:一曰給自己的錯誤找理由;二曰怨天尤人抱怨社會。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在外面受了氣回家發(fā)作,把怨氣發(fā)到老婆(或老公)孩子身上;市場競爭失敗了,在單位罵下屬,就是不檢討自己的問題。
遷怒的實質(zhì)就是把問題的矛頭轉(zhuǎn)嫁給比自己弱勢的人,這其實是心里懦弱的表現(xiàn),真正的強者是不會遷怒于別人的,只有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才能解決真正的矛盾。
再說“貳過”,也有兩層意思:一是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二是再犯類似的錯誤。只有善于認識自己的錯誤,才能從根本上改正它,才能找到問題的實質(zhì),才能保證以后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是“好學”?“不遷怒”和“不貳過”為什么在這里被孔子定為“好學”的標準了呢?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學”。
甲骨文的“學”()上面是兩只手抱著一個,下面是一個房子的形狀。
兩只手好理解,關鍵是中間這個代表什么。
查閱資料顯示:在甲骨文中有兩個主要義項,一是代表數(shù)字“五”;二是測量、占卜,兩根木棍兒交叉放在陽光下,根據(jù)日影的移動看交叉點的變化,來確定時間和節(jié)氣,后來發(fā)展為八卦中的“爻”。
到了孔子時代,“學”變成了“”這個樣子,和甲骨文相比,下部多了一個“子”(),上部變成了“爻”()。
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呢?
“學”()以《易經(jīng)》中的代表符號“爻”()來代指“易”。
什么是“易”呢?
要想知道什么是“易”,需要先來了解一下《易經(jīng)》。
《易經(jīng)》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著作,闡述的是天地世間萬象變化的規(guī)律,它包括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博大精深變化莫測,人類只有通過分析這些變化,才能掌握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得出一個準確的結(jié)論,這就是易??鬃釉鰟h補易,把《易經(jīng)》列為儒家六經(jīng)之首。
從字形來看,甲骨文的“學”()側(cè)重于研究人與自然之間的規(guī)律,其中房子代表人與自然相安,兩只手和推算符號表示研究人與自然相安的規(guī)律和方法,這就是“學”的本義。
到了周代金文時期,“學”()的下面多了一個“子”,表示“易”研究方向側(cè)重于人文,也就是研究人與人的關系,“不遷怒不貳過”正是這種人文關系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說文解字》:“學”,覺悟也。
因此,魯哀公所問的“好學”,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書本知識的灌輸”,而是指有覺悟、有擔當、善于改過和完善自己,能自省又能自律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符合“易”的成長規(guī)律的,才可以稱得上是“好學”。
如果從顏回的角度來闡述“好學”,那就是“無伐善、無施勞”,即對自己所擅長的不夸夸其談、不張揚、不外露,對別人不要求、不索取、不打擾,簡單地說就是把對他人的善行作為自己理所當然的行為,并且盡可能少讓自己向社會和他人索取。
顏回因為有這樣的志向,才會安于陋巷,安于貧困,樂于求道,樂于內(nèi)心的本自具足,達到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境界。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墩撜Z·公冶長》)
7
看不懂孔子的人,也看不懂顏回,看不懂顏回的人,更看不懂孔子,孔子和顏回的心靈是息息相通的,所以,在所有弟子當中,孔子的心里只有一個顏回。這一點,孔子從來都不避諱,總是不分場合對顏回大加表揚,而這種表揚,自然也會引發(fā)其他弟子的不滿和嫉妒之心,因此,你也許大概會明白,為什么《論語》之中找不到“顏子曰”了吧。
還有一個小故事:孔子厄于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赍貨,竊犯圍而出,告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于壞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
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jié)乎?”孔子曰:“改節(jié)即何稱于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jié)乎?”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闭兕伝卦唬骸爱犖粲鑹粢娤热?,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睂υ唬骸跋蛴邪D珘欙堉?,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孔子家語》)
大概意思是說,孔子一眾人等被困于陳蔡之間,一連七日粒米未進,大家都餓得奄奄一息。后來,子貢想盡辦法,用大量財物買通圍困他們的士兵,好不容易從老百姓那里買來了一點小米,顏回和子路趕忙用這點米為大家做飯。
米煮得差不多的時候,顏回揭開鍋蓋想看看飯熟透了沒有,這時,屋頂?shù)囊粔K灰土掉進了鍋里,顏回一看,趕緊把沾了灰的飯盛出來,覺得丟了怪可惜的,就順手把帶灰的飯吃了下去,這時,正好子貢從窗外經(jīng)過,以為顏回監(jiān)守自盜,偷吃米飯,心里感覺很不是滋味,就把這事告知了孔子。
孔子聽了也不高興,可轉(zhuǎn)念一想,以自己對顏回多年的了解,他不會是這樣的人,可怎么樣來澄清事實呢?
孔子把顏回叫進來,說:“昨晚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了列祖列宗,今天就得到了米飯吃,這是先祖在保佑著我們?。∧惆研轮蟮拿罪埬眠M來,我們應該先祭祀祖宗,然后再吃?!?/p>
顏回后退一步,深施一躬,說:“剛才我在做飯的時候,一不小心,一塊灰土掉進了飯鍋里,把飯污染了;我覺得污染的米飯扔了可惜,就把它吃了,所以,這一鍋米飯就不能用來祭祀了!”
孔子說:“那好吧!既然如此,那我們就一起吃吧!”
顏回出去了,孔子對周圍的學生說:“我對顏回的信任,不是從今日才開始的?!?/p>
眾人面面相覷,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
8
每每想到這一節(jié),孔子都不免深深地自責,顏回的心靈是那么的純潔清澈,我怎么也會對他產(chǎn)生哪怕是一閃即逝的懷疑呢?
從十四歲拜師開始,一直到今天陰陽兩隔,顏回一步也未曾離開過我??!想當年,我傷心地離開故都,都快走出國境了,也沒有一個人跟上來,是你,第一個跟上來,氣喘吁吁地說:“夫子!我處理好家事就來追你了,晚不晚?”
怎么會晚呢?你毅然撇下新婚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跟著我一起出來流浪,生死難料前途未卜,我又怎么會嫌你這一刻來得晚呢?
最難忘的還有在匡地,我們遭到圍困,亂軍沖散了我們的隊伍,大家紛紛逃難,很多人都受了傷,大家拼命地跑了三天三夜,才算到達安全的地方,可是,清點人數(shù)的時候,唯獨缺你。那一刻,不知道你的死活,我萬分焦慮,心如刀割,心中總有不祥的預兆,心想:萬一你死了我該如何活下去???
好在你最后一個趕上來,我當時忍不住淚流滿面,你說:“夫子,我是不會死的!有你活著,我怎么敢先死呢?”(子畏于匡,顏淵后。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論語·先進》)
想著想著,孔子不禁又是淚如泉涌:“回??!你不是說有我在你不敢死嗎?今天怎么先我而去了呢?”
哭著哭著,孔子好像忽然又想起了什么:“來人,找米下鍋,我要為顏回煮一碗飯!”
一碗黃澄澄的小米飯端上來了,孔子端在手里,插上筷子,顫顫巍巍地端到顏回的遺體前,忽然,又想起了什么:“來!給我抓一把鍋灰來!”
子路把鍋灰遞到孔子手上,孔子把灰撒在了米飯上面,此時,他的手已經(jīng)抖得不行了:“回??!吃飽了這碗飯,再上天堂吧!”
所有的人都泣不成聲。
后記
顏回走了,一年多后,孔子也走了,不知道天堂里他們會不會再相聚。
那一碗帶有鍋灰的黃米飯,是孔子對顏回的憐惜和懺悔,直到今天,山東魯國一帶的親人去世,棺材前面都會放一碗帶有鍋灰的黃米飯,這也是對圣賢的一種緬懷和紀念吧。
責編:鄞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