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子驛
【摘要】游戲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有重要意義和價值?;趦和?,教師的角色會跟隨兒童的需要自如地轉化。走進幼兒游戲,相信每一位兒童都是有能力的學習者,教師在游戲中的角色轉化,也能更專業(yè)地陪伴幼兒成長。
【關鍵詞】兒童立場;幼兒游戲;角色轉化
兒童立場,鼓勵教師從兒童的角度觀察與思考,包含著“以兒童為本”理念,需要教師基于兒童的需求進行思考,并提供教育支持。只有真正了解兒童和走進兒童,才能堅守兒童立場。那么,在基于兒童立場的前提下,教師在游戲中應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基于實踐和思考,筆者認為教師在幼兒游戲中,應該是多元轉化的角色。
一、游戲中,教師是忠實的觀眾——觀察者
游戲中,教師需要將主動權交給幼兒,不過多介入和干預幼兒游戲的創(chuàng)設和發(fā)展,要“站穩(wěn)腳、用心看”。所以觀察是教師完成優(yōu)質教育支持必備的素質和能力。
教師通過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觀察,了解孩子真正的能力水平、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材料)和幼兒的關系、看到孩子經驗背后的發(fā)展需求、了解孩子的發(fā)展軌跡。比如在一次小班戶外建構游戲中,團團和茉莉共同合作游戲,她們先用推車將各式各樣的積木運送到中央空地區(qū)域,接著就開始搭建城堡。茉莉負責搭建城堡的圍墻和矮樓,團團則負責搭建高塔。教師觀察到團團先在最下面平鋪了幾塊長方形積木,接著找來了粗細不一的圓柱形積木開始壘高。第一次嘗試時,團團隨意地擺放著粗粗細細的圓柱形積木,因此當她準備將積木輕輕放上塔尖時,高塔開始晃動起來。團團急忙用手扶住了搖晃的城堡高塔,但當她放開手,城堡搖晃的情況并沒有好轉。團團坐在原地自言自語:“好晃呀,怎么回事。”她想了片刻,把上面幾層的圓柱形積木拿下來,直到剩下的塔體穩(wěn)穩(wěn)地不再晃動后,重新開始嘗試壘高。這次她把圓柱形積木堆疊得非常平整,并不斷調整不同粗細積木擺放的順序,把較粗的圓柱形積木放在最下面,再往上堆較細的積木。并且每擺放好一塊積木都用手碰一碰檢查是否穩(wěn)固。接著她又依法炮制搭了幾座高塔。最終,團團和茉莉共同完成了城堡的搭建。
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能夠觀察到團團和茉莉都對建構游戲非常感興趣。他們在游戲開始后立即被積木吸引,開始開展游戲。教師發(fā)現(xiàn)團團對壘高技能掌握得比較扎實并通過他們對城堡的調整和搭建得知他們對城堡的外形有一定認知。教師以觀眾的身份關注著團團開始建構—遇到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團團也在游戲中發(fā)現(xiàn)了造高樓的秘密。游戲之后教師根據觀察到的內容進行了思考和分析,在教室播放城堡的視頻、照片,和孩子一起討論城堡的外觀,說說城堡里除了高高的塔樓還能有什么?(花園、噴泉等)并在之后的游戲中或游戲后鼓勵幼兒向同伴、老師介紹自己的作品,提升成功的喜悅感。
只有當教師基于兒童立場去觀察、記錄,才能更多地以平等的角度去理解兒童的真正需求。教師在扮演忠實的觀眾(觀察者)時,需要看到幼兒對游戲的興趣和需要(喜歡玩嗎)、幼兒游戲情節(jié)(在玩什么)、游戲角色意識(材料是否對幼兒開展游戲有幫助)、交往合作行為(在說什么、想什么)等,從而判斷游戲是否契合幼兒的興趣點、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游戲場地是否滿足幼兒的游戲需求等。通過觀察,讓教師有機會捕捉每個孩子的閃光點。此刻的觀察不是一味地放手,而是關注孩子的發(fā)展、傾聽孩子的語言、了解孩子的需求,同時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放手讓孩子自主游戲,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也不會因為受到外界的干擾而影響游戲的興趣和開展,他們自主掌握著游戲的主題和節(jié)奏,真正在愉快的游戲體驗中獲得身心健康并和諧發(fā)展。
二、游戲中,教師是溫暖的擁躉——支持者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當幼兒由于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的不足在開展新游戲情節(jié)時出現(xiàn)茫然無措等情況,需要教師適宜地引導和支持。
教師應站在兒童立場,充分尊重幼兒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適時介入、投放材料等方式支持幼兒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如在新年來臨之際,孩子們希望在彩虹小鎮(zhèn)中開展一場舞會(彩虹小鎮(zhèn)是孩子們給戶外游戲場地起的名字),因此有了以“新年舞會”為主題的戶外系列游戲。但是幼兒對“新年舞會”開展的步驟和前期的準備毫無頭緒。于是,教師基于幼兒已有的在戶外開展娃娃家游戲的前期經驗,在游戲分享中問道:“聽說彩虹小鎮(zhèn)過兩天有一場舞會,但我們的鎮(zhèn)長很苦惱,辦一場舞會需要什么呢?”幼兒積極地討論了起來:“需要把我們的帳篷之家布置一下?!薄拔覀兊拇蠡▓@里需要野餐墊?!薄拔钑糜行∥枧_,需要小音響吧?!薄把輪T要穿好看的裙子!”等等。接下來,教師又和幼兒商量一起繪制“我們的家”設計圖,幾名幼兒為一組,討論各自的帳篷或區(qū)域的布置。材料部分則通過家園合作以及教師收集的方式共同尋找所需要的材料。萬事俱備后,教師還帶領幼兒利用散步、自由活動等時間開展了場地的清掃與布置工作。在元旦節(jié)前一天,“新年舞會”順利開展并圓滿落幕。教師在游戲前期步步引導,在過程中充分支持,幫助推進幼兒的游戲發(fā)展。在“新年舞會”中,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思考開展舞會需要的材料,通過實際行動幫助幼兒收集材料,充分利用空余時間帶領幼兒明確方向,做好準備,支持幼兒的想法從萌芽到落實。
三、游戲中,教師是貼心的伙伴—合作者
《幼兒園辦園質量評價指南》中提到“教師要與幼兒建立平等、信任的關系……尊重與傾聽幼兒的想法和需求”?;趦和?,教師并不僅僅是幼兒游戲時的旁觀者,更多地是通過高質量的互動產生共鳴,成為孩子們貼心的伙伴。
游戲中,教師可以化身為一個長大的孩子,用兒童的視角、思維和語言參與到游戲中。試著重新做回孩子,和幼兒一起發(fā)現(xiàn)問題,共同尋找解決方法。如在一次戶外沙水游戲中,雯雯和果果合作運用水管和支架引水入沙。因為有了之前幾天游戲經驗的鋪墊,她們起初搭得很順利。到壓水泵放水環(huán)節(jié),水流沒有如愿留到沙坑而是從管道的接口和邊緣處流出來了。雯雯和果果在漏水處徘徊了很久,多次調整水管,又將水桶放在管道下方漏水處接水,始終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游戲停滯不前。教師觀察到他們的游戲情況上前詢問道:“我也是修理工,可以讓我試試么?”教師故意觀察了一會管道接口說道:“2號管道架在1號管道上面了,接口太高了,水好像不能爬上去呢!”雯雯立馬說:“我們把1號和2號換一換就不高了!”于是教師和果果、雯雯三人一起更換了所有管道的疊放順序,并調整了支架高度,水成功經過管道流向沙坑。沙水游戲對幼兒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幼兒可以通過觸感真切地感受到沙與水的特征,并在這樣新奇的體驗中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在本案例中雖然果果、雯雯已經有明確的目標和一定的前期經驗,對游戲材料也有基本的了解和認識,知道搭管道的方法。但是遇到超出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的問題時,還是會比較迷茫。教師適時地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戲,幫助幼兒抽絲剝繭,用兒童能夠理解的方式和果果、雯雯一起游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知識的共創(chuàng)者”,將漏水問題細化到每一處接口。教師和幼兒共同在游戲中獲得了“水往低處流”“上面的水管要壓住下面水管”等經驗。
幼兒在游戲中時常會遇到困難,相較于直接將答案告訴幼兒,不如把握時機,嘗試加入游戲和幼兒平等對話,共同尋找答案。教師應當以兒童立場為原則,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參與者的角色巧妙地引導幼兒,鼓勵幼兒研究與發(fā)現(xiàn)。
基于兒童立場,在游戲中教師可以是忠實的觀眾、溫暖的擁躉、貼心的伙伴,也可以是智慧的引導者、堅定追隨者……教師的角色會追隨兒童的需要自如地轉化。只有細心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幼兒的需求和游戲材料及場地的不足,從而進行介入,通過支持、引導和參與的方式幫助幼兒;只有充分支持與引導才能更好地觀察到幼兒的游戲水平與身心發(fā)展;只有合適地參與,才能增進幼兒與教師之間的關系,讓教師真正走進兒童內心,了解幼兒的內在需求,完善后續(xù)的觀察與支持。幼兒是游戲的主人,他們多姿多彩的想法都會在游戲情節(jié)中展現(xiàn)。走進幼兒游戲,要相信每一位兒童都是有能力的學習者,教師在游戲中的角色轉化,也能更專業(yè)地陪伴幼兒成長。
【參考文獻】
[1]陳瑞雪.基于安吉游戲模式的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實施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2.
[2]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張小紅.基于兒童立場的戶外游戲園本優(yōu)化之路[J].兒童與健康,2023(02).
[4]成尚榮.兒童立場:教育從這兒出發(f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