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予驊,陳玉崟,陳美江,彭怡菲,劉芳梅,譚曉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以慢性呼吸道癥狀為特征的常見氣道疾病,由于氣道異常導致的持續(xù)性氣流阻塞[1],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2]。近年來,我國COPD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從4 682.53/10萬上升至4 710.65/10萬[3],COPD疾病負擔不可忽視,應重點防控。2023年最新發(fā)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4]強調COPD穩(wěn)定期的管理,以改善病人癥狀及減少急性加重的風險。雷火灸作為一種用法與成分創(chuàng)新的治療方法,利用藥物燃燒產生的溫熱效應及紅外線輻射力,刺激相關穴位,起到溫通經絡、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等作用。研究表明,雷火灸對COPD病人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降氣化痰等功效[5-6]。此外,穴位貼敷是將藥物和穴位共同作用的一種中醫(yī)外治方法,將中藥制成糊狀或軟膏狀貼敷于人體穴位,具有提升正氣、治療疾病的作用[7],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COPD病人的治療中[8-9]。因此,本研究將探討雷火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兩者結合對COPD穩(wěn)定期病人的影響,為今后開展中醫(yī)特色護理提供新的思路。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1年6月—2022年9月在南寧市某三級甲等中醫(yī)院就診的100例COPD穩(wěn)定期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40~80歲;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21年修訂版)》[10]中穩(wěn)定期的評價標準;無精神疾病、無語言交流障礙;病人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參與其他相關臨床試驗者;操作部位存在皮損者;其他臟器功能出現(xiàn)嚴重障礙者;對研究藥物存在過敏史者。中止或脫落標準:因自身原因退出研究者;研究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事件者;病情加重者;依從性不佳、未按治療方案進行者。根據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試驗組,每組50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該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KY2020-025)同意。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肺功能情況比較
表3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6 MWT、CAT情況比較
1.2.1 對照組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及護理。1)給予病人健康宣教,包括發(fā)放COPD防治健康手冊;囑病人戒煙、限酒,清淡飲食,避免生冷、辛辣、刺激飲食;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心情放松,樹立正面情緒。2)遵醫(yī)囑進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如抗感染、祛痰平喘藥物。3)低流量吸氧,促進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霧化吸入等。
1.2.2 試驗組干預方法
試驗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使用雷火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療法,由接受過省級以上中醫(yī)院培訓并獲得證書的護士操作。1)雷火灸:指導病人取仰臥位,充分暴露病人的治療部位,使用3~4 cm雷火灸將其一端點燃,充分燃燒后放置于灸盒中,調整松緊帶固定。選取的穴位有膻中、定喘、風門、肺俞、脾俞、足三里,穴位定位參考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發(fā)布的《腧穴定位圖》[11]。將灸盒放置于病人相應的穴位,雷火灸距皮膚2~4 cm,以病人感知局部溫熱舒適、無燒灼痛感為宜,在治療過程中使用大毛巾將灸盒及暴露的皮膚蓋住,避免濃煙及受涼,每日1次,每次燃燒20~30 min。2)穴位貼敷:使用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等中藥研磨成粉狀,以姜汁調勻制成糊狀膏藥,攤于穴位貼中間凹槽內,操作前將穴位皮膚進行乙醇消毒,將穴位貼置于天突、定喘、豐隆、肺俞、脾俞、大椎等穴位,每日貼敷1次,每次時間為4 h,4 h后將貼敷取下,觀察皮膚情況。注意事項:在操作過程中注意巡視病人,觀察皮膚顏色情況,詢問病人有無不適,并以防燙傷以及過敏現(xiàn)象,如有不適及時處理。在操作后告知病人及家屬中醫(yī)治療期間,應避免生冷、辛辣飲食;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如皮膚出現(xiàn)疼痛、瘙癢、水皰,不可抓撓皮膚,以免破損感染,應告知醫(yī)護人員給予相應的處理。兩組病人治療均連續(xù)干預1個月。
1.3.1 肺功能
肺功能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
1.3.2 運動耐力
采用6 min步行試驗(6MWT)評估病人的運動功能、心肺功能以及運動耐力[12]。病人在不吸氧的情況下、在無障礙的30 m走廊上,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行走6 min,測量步行的距離。步行距離越長表明病人運動耐力越好,當步行距離<350 m被定義為運動不耐受,此時應進行肺康復訓練[13]。
1.3.3 生活質量
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CAT)[14]評估病人的生活質量。該問卷共有8個條目,評估內容關于COPD病人疾病的常見癥狀以及日?;顒拥惹闆r,每個條目0~5分,總分0~40分,評分越高表明病人健康狀況受疾病影響越深。柴晶晶等[15]驗證了CAT在我國COPD病人中測得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05,KMO系數(shù)為0.764,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COPD是一種以慢性呼吸道癥狀為特征的常見氣道疾病,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等特點[16],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其病程除穩(wěn)定期外,還可能伴有急性加重期,嚴重影響健康狀況。因此,對COPD穩(wěn)定期病人,及早采取預防措施,防治疾病的加重尤為重要[4]。雷火灸以經絡學說為原理,采用20多種中藥,利用藥物產生的溫熱效應刺激相關穴位、開放皮膚肌理,從而發(fā)揮其療效的一種特色中醫(yī)療法,具有藥力猛,滲透力強等特點。中藥穴位貼敷是選用特制的中藥膏貼敷于穴位,從而發(fā)揮其藥效的一種中醫(yī)外治療法,應用廣泛,具有起效快、簡便效廉的特點。本研究就以經絡學說為指導,采用雷火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療法,探討其可行性,結果證實兩者的結合可明顯提升病人的肺功能、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
肺功能在COPD的價值與意義在臨床中的被肯定,對COPD的診斷、嚴重程度、療效評價及疾病預后上尤為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病人干預后FEV1、FVC、FEV1/FVC值與干預前相比明顯改善且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雷火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療法能提高病人的最大通氣量及肺活量,與范良等[5]采用雷火灸辨證取穴干預COPD穩(wěn)定期病人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雷火灸能疏通經絡,改善微循環(huán),加速炎癥介質的吸收,從而減輕炎癥反應。穴位貼敷將中藥貼敷于相應的穴位,以刺激體表經絡腧穴,使穴位得氣,再通過經絡,使藥效傳導到臟腑,調節(jié)臟腑氣血,使人體陰陽平衡。而雷火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通過雷火灸、穴位、中藥的三重刺激,將療效發(fā)揮到極致,增強其益氣活血、通經活絡、祛痰化濕的功效。
6MWT能夠較好地識別活動能力低下的COPD病人。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病人干預后6MWT明顯提升且優(yōu)于對照組(P<0.05),與王英哲等[17]的結果一致。同樣有研究者[18]將雷火灸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干預后結果顯示試驗組病人6 MWT及心功能有明顯改善。本研究試驗組COPD病人在應用雷火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療法后,其6 min步行距離遠超過350 m,表明其功能性運動不耐受得到改善。分析原因,雷火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療法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之功效,在燃燒時充分發(fā)揮,產生的溫熱效應及紅外線輻射力更具滲透力,調節(jié)人體功能,促進氣機通暢。
CAT是一種評價COPD病人多種癥狀的多維主觀量表,已是評估與健康有關的生活質量最常用的工具。本研究結果提示,試驗組經干預后CAT評分明顯下降且優(yōu)于對照組(P<0.05),與馬璐璐[19]研究結果一致,其對COPD穩(wěn)定期病人進行穴位貼敷輔助治療,可明顯提高療效,改善臨床癥狀。有研究者對44例COPD緩解期病人應用艾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進行干預,發(fā)現(xiàn)其在改善肺部功能、提高生活質量上效果明顯[20]。分析原因,雷火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療法能夠在祛痰化濕、降逆平喘方面發(fā)揮更強的功效,病人在干預后改善了肺功能,提高了肺活量,提高了無效腔利用率的同時其呼吸系統(tǒng)癥狀也同樣得到了改善,改善了病人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雷火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療法應用于COPD穩(wěn)定期病人可有效改善肺功能,增強運動耐力,提高生活質量。但本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如觀察時間較短,研究樣本量較少,僅在1所醫(yī)院進行研究,病人僅COPD穩(wěn)定期,未進行實驗室指標的評估等,在今后臨床工作中可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研究,延長雷火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應用于病人的時間,擴大COPD研究人群,納入實驗室指標,進一步觀察兩者聯(lián)合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