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蓉蓉
基于小說作品的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改編,既是不同文化相互審視的結果,也是多種媒介互相借鑒的產物。從小說《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書寫的內容到電影《生無可戀的奧托》(馬克·福斯特,美國)的敘事轉變,是小說文本充滿吸引力、生命力驅動下的結果,其改編力量源自創(chuàng)作者堅持的現(xiàn)實主義美學理念。小說原本講述的是瑞典的人物故事,其中塑造的是相對疏離、冷峻的敘事氛圍,而在電影改編過程中,導演通過堅持“本土化”敘事策略,把握大眾的審美心理與欣賞需求,在發(fā)展敘事性的基礎上,有力保障了影片的整體品質。
一、改編前提:從跨文本到跨媒介
美國學者詹金斯將跨媒介敘事的核心原則歸納為:延展性與探勘性、連續(xù)性與多樣性、沉浸感與萃取性、世界構筑、主觀性、展演性等“七項核心原則”。[1]跨媒介敘事是對以“忠實性”為內核理念的繼承與發(fā)展,強調從不同媒介形式、傳播渠道來共同推進敘事文本,構建契合大眾審美需求的“超文本”空間。小說《一個叫歐維的男人》的故事文本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其中所詮釋的故事內核、搭建的敘事架構,具備跨媒介改編的基礎。電影《生無可戀的奧托》在汲取本土文化的基礎上,通過融入大眾審美語境,實現(xiàn)了從跨文本到跨媒介的升級。
(一)文本內容具有延展性與萃取價值
美國學者凱思·柯恩在《從電影技巧到小說技巧》一書中寫道:“敘事性是連結小說和電影最堅固的中介,文字和視覺語言最具有相互滲透性的傾向?!盵2]文學作品賦予影視藝術獨有的審美意蘊和精神品質,優(yōu)秀的文學劇本為激發(fā)影片創(chuàng)意活力、塑造經典影視作品創(chuàng)造了良好基礎。[3]電影《生無可戀的奧托》在改編過程中,既強調影片與小說文本的先天關聯(lián),也注重將社會語境、大眾審美附加、移植到電影創(chuàng)作之中。奧托的故事情節(jié)本身具有較強的情感張力,具備情感共通的現(xiàn)實可能。妻子索尼婭是奧托生命里最溫暖的陪伴,她不僅給奧托帶來了有溫度的愛情,也直接改變了奧托的個人生活。因此,當妻子索尼婭離開人世后,奧托就失去了情感寄托。突然沒有任何依靠的奧托,害怕與任何人交往,更難以接受各種分離,甚至無法與周圍人建立起應有的情感連接。但是,在鄰居朋友的溫暖相伴中,奧托最終與自己成功和解。小說文本內容具有重述的價值,在改編過程中,奧托故事散發(fā)的思考與精神理念,具有受眾普遍接受和認同的價值。
(二)文本內容具有連續(xù)性與關聯(lián)價值
美國學者亨利·詹金斯在《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一書中提出:“沒有一部特定作品會再現(xiàn)電影中的全部元素,但是每一部作品都必須包含足夠的內容,以讓人一瞥就能夠辨認出這些作品都屬于同一故事王國?!盵4]在跨媒介敘事語境下,做好不同媒介文本的改編、轉化,需要對構建故事世界的各項敘事元素進行整合、集聚,在拓寬故事世界的同時,挖掘不同媒介文本的關聯(lián),構筑“想象共同體”。[5]從審美角度看,電影《生無可戀的奧托》講述的故事具有連貫性,從敘事沖突、主題表達到藝術價值都具有可看性,其中表達的情感理念具有社會價值。在對“奧托的故事”進行改編時,通過再現(xiàn)親情場景與核心故事環(huán)節(jié),關照不同文化受眾的接受情況,選擇改編者、接受者都能理解的敘事語言,在注重表達溫馨情感的同時,成功喚醒受眾的心理認知,使得奧托的故事具象化。與原著所描述的冷峻場景不同,經過改編后的影片融入了“本土化”特征,雖然故事情節(jié)與小說敘事文本形成了對話、呼應的關系,但整個敘事過程更加溫暖,更容易喚醒受眾內心的情感體驗。
(三)文本內容具備“超文本性”和展演性
法國符號學家朱莉婭·克里斯蒂娃在《詞語、對話和小說》一文中,提出并闡釋了“互文性理論”,指出:“互文性是一個確定的文本與它所引用、改寫、吸收、擴展,或在總體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間的關系,任何文本都是一種互文,在一個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種多少能辨認的形式存在著其他的文本?!盵6]將小說文本改編為電影作品時,借助文本參照、互涉,搭建新的故事網(wǎng)絡,建構新的故事空間,用視聽語言向觀眾傳遞更加復雜的內容。小說《一個叫歐維的男人》講述的故事文本具有“超文本性”,電影《生無可戀的奧托》通過采用視覺符號,再現(xiàn)人物形象,不僅直觀可感,更在具象化進程中,博得觀眾的喜愛與共鳴。從表面上看,奧托是脾氣暴躁、難以相處的“毒舌老大爺”,甚至被社區(qū)鄰居戲稱為“地獄來的惡鄰”,專門找鄰居的麻煩,一旦鄰居不遵守奧托的規(guī)則,他就開始對其進行批評。比如,在超市時,奧托一出場就緊皺眉頭,和店員之間,會因為多收了一尺繩子的錢而吵架。在遛彎過程中,甚至連路過的貓和狗都會被他罵上幾句。為了更好地烘托奧托的人物情緒,影片此處選擇了冷色調,使觀眾更好地帶入故事情節(jié)。本片通過生動展現(xiàn)奧托矛盾、情緒崩潰等心理場景,讓觀眾獲得更為真實、更高層次的情感體驗。
二、改編特征:從情節(jié)共振到情緒共鳴
學者鄭福祥等人在《大眾文化時代的消費問題研究》一書中,提出:“形象的狂歡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儀式,追求視覺消費所帶來的快感成為人們的基本需求”。[7]電影藝術以直觀、立體的視聽形象來“講故事”的藝術媒介,通過對存在心理共振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提取、改編,在塑造鮮活人物的同時,成功引發(fā)受眾情緒共鳴。電影《生無可戀的奧托》對小說文本《一個叫歐維的男人》進行改編,通過補充臺詞、故事細節(jié),讓影像文本充滿靈動生氣、質感美學,為觀眾提供了新鮮、新奇的審美感受。
(一)復雜人物的生動塑造
敘事學家戴維·赫爾曼認為:“敘事不再是被看作一種語言結構,而是被視為接受者的一種認知建構?!盵8]在跨媒體敘事語境下,電影作品需要以敘事“前置”的方式,對人物設計、故事情節(jié)等內容做好溝通,確保受眾能夠建構良好認知。[9]電影《生無可戀的奧托》通過塑造有雙面性格的奧托人物形象,以“沉浸式”共情,引發(fā)觀眾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在人物塑造方面,為更好詮釋奧托“生無可戀”的心理,設計了大量符合敘事邏輯的內容。當奧托教瑪麗索爾學習開車時,被汽車后方的人按喇叭,此時奧托挺身而出,與對方發(fā)生爭執(zhí)。而他回到座位上時,又稱贊瑪麗索爾一家人來到這里生活不容易。當奧托成功幫助麻吉守護家園后,他在回家途中,因為身體不適,而暈倒在路邊。但即使如此,他也會為了友情、正義主動站出來。最終在朋友、鄰居的支持下,奧托成功走出“喪妻之痛”。奧托的人物角色是立體、豐富的,通過展現(xiàn)人物角色變化:從“外冷內熱”的封閉到“開放”擁抱世界,使奧托在放下過去、與自我和解的過程中,成功地接受別人,并將別人容納到自己的世界。影片通過采用來回穿插的敘事手法,將奧托與妻子的點滴回憶逐一穿插融入其中,在展現(xiàn)其善良、助人為樂的同時,讓奧托的人物角色更加生動。
(二)視聽文本的集中外顯
學者彭吉象在《影視美學》一書中寫道:“觀眾正是通過銀幕世界和熒屏天地中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在欣賞影視藝術過程中來直觀自身?!盵10]視聽影像符號為小說文本增添了豐富、多元的視聽景觀,嵌入敘事的關聯(lián)結構,也為影片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借鑒,即在復原敘事場景的同時,將文化差異、情感審美等內容融入其中。[11]在電影《生無可戀的奧托》中,為更好地詮釋奧托“生無可戀”的心理,反思生命本質和情感主題,該片通過對小說文本進行“視聽化”改編,尤其對主人公父母的遭遇、妻子離世等故事內容的閃回畫面進行刪減,增加奧托與鄰居之間的互動場景,講述了奧托更具可看性、戲劇化色彩的心理變化。奧托因為痛失愛妻,只能獨自生活,他將悲傷、孤獨外化為表面上看到的尖酸、刻薄。由于妻子突然離世,他一直沒有走出悲傷,甚至想以結束生命的方式去找尋妻子,而影片一開場,講述奧托買繩子的鏡頭,實際上,這就是其用來“自盡”的繩子。在愛妻索尼婭的墓碑前,奧托才會表現(xiàn)出少有的溫情。他每天去更換妻子墓前的鮮花,和妻子聊天、傾訴,分享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本片在展示奧托復雜心理的同時,立足現(xiàn)代審美語境,將精神情感、生活反思融入其中,使受眾在接受新的影像文本時,在消除間離感的同時,快速融入敘事劇情。
(三)審美體驗的鏡頭展現(xiàn)
學者黃健中在《改編應注入導演的因素》一文中提出:“電影藝術越走向成熟,就越顯現(xiàn)這樣一個美學原理,電影的藝術個性只能是促使整體融匯在個人里?!盵12]電影敘事文本通常以開放式結構為基礎,通過利用聲音、畫面等更加豐富的視聽手段,以獨特的美學特征、藝術形式賦予觀眾更加獨特的審美體驗。[13]電影《生無可戀的奧托》的電影改編,通過合理把握文本轉化原則,為觀眾營造了“虛實相生、身臨其境”的觀賞體驗。在一次“自殺失敗”后,充滿活力的年輕家庭瑪麗索爾一家成為他的新鄰居后,話癆雙胞胎、“馬路殺手”妻子和“傻丈夫”相繼進入他的生活,在充滿趣味又溫馨感人的生活中,重新喚醒奧托對生活的熱愛,也使奧托對生命有了新的期待?,旣愃鳡栆患页錆M活力,不僅情緒樂觀,甚至還有情緒上的“鈍感力”,既不怕給孤僻的奧托增添麻煩,也不怕奧托的冷臉,更是給奧托無私的關愛。甚至瑪麗索爾本人的熱情,也讓奧托無法承受。當瑪麗索爾有了不滿情緒后,并不會對奧托藏著掖著,直接說道:“你一直這么不友好嗎?”?,旣愃鳡枌W托的質疑,也正是奧托改變的開始。此時,影片的敘事基調變得更加明亮、溫暖,象征奧托內心開始融化,他感覺自己被周圍人需要,開始走出自己的“心理圍城”。
三、改編策略:從意義生成到文化認同
法國學者卡爾科-馬塞爾與克萊爾在《電影與文學改編》一書中寫道:“當文學作品開始被改編搬上銀幕時,編者就開始了重新閱讀的過程,被改編也就意味著它與新的圖像媒體之間相互影響,需要一種特定地適合于某種方式的闡釋?!盵14]文學作品不僅為影視改編提供了敘事素材、人物形象,也以藝術“前置”的方式,促進了影片敘事節(jié)奏、創(chuàng)作類型及審美方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電影《生無可戀的奧托》改編過程中,奧托的故事改編形式多樣,其改編過程對故事情節(jié)、人物心理和表現(xiàn)形式等內容進行了改動,將影片的主題、審美傳遞給觀眾,實現(xiàn)了從敘事意義到文化認同的升級。
(一)在情感傷痕反思中表達情感主題
傅明在《電影藝術的“文學性”堅守》一文中寫道:“電影的文學性,不僅僅指吸納文學劇本和文學的時空表現(xiàn)手段,更在于通過這些紐帶,用文學的心靈訴求、理性思索、人性關懷和形而上精神,來彌補視像語言與生俱來的平面性、淺表性,以提高其藝術品位?!盵15]將小說名著改編為電影作品,其中不僅需要盡可能地遵循原著敘事內核,也要選擇合適的改編策略,解決跨文化差異。[16]電影《生無可戀的奧托》注重彰顯溫情、溫馨的敘事主題,以真實情感、立體新穎的人物關系助力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堅持將故事沖突與化解過程作為敘事動力,經過藝術化改編后,詮釋了原著文本蘊含的情緒感染力和思想內涵。該片以“顛覆式”演繹手法,促使觀眾獲得溫暖、浪漫的敘事體驗。觀眾可以從奧托、奧托與鄰居的相處中,尋找到忙碌、沉默、壓抑等情感共鳴的影子。主演漢克斯以質樸的表演,將對愛人的難舍情緒、內心深處的溫暖深情滲透、融入到孤獨、暴躁的外表之下,以潤物無痕的方式,叩動觀眾心靈,引發(fā)觀眾情緒共鳴。
(二)在現(xiàn)實敘事中生成人文關懷
學者葉志良在《當代中國電影改編的文化闡釋》一文中提出:“文學文本向影像文本的轉換,不僅是兩種不同文本在形式上的變化,而且明顯體現(xiàn)出一種文化上的轉型?!盵17]電影作為敘事藝術,既要講好故事,也要選擇合理的敘事技巧,設置可看性強的敘事沖突,使改編理念更加貼近現(xiàn)實的人文關懷。[18]在新的創(chuàng)作語境下,電影改編要通過將創(chuàng)作鏡頭對準微觀、真實場景,將焦點放在敘事內容的可看性、趣味性和親和力上,在現(xiàn)實敘事的基礎上,努力體現(xiàn)對人物命運的人文關懷。電影《生無可戀的奧托》借助奧托的人生抉擇、生活經歷,向觀眾講解了“如何坦然面對失去”“如何與愛人告別”“如何應對人生的至暗時刻”等一系列主題,在溫暖喜劇的敘事外殼下,使觀眾獲得省思。當奧托因為失去妻子,而變得冷漠之后,又被熱情的鄰居喚醒生活的希望。影片通過講述溫暖、人性化的故事內容,在直擊觀眾心靈的同時,使觀眾的內心情感得到洗禮。奧托與普通大眾一樣,象征著一旦進入中年,不僅會變得缺少生活熱情,也容易陷入毫無希望的生活,較難相信未來會有美好生活的中年群體。湯姆·漢克斯以舉重若輕的表演風格,塑造了自然真實、內心復雜的人物角色,也讓觀眾產生了較為深刻的情緒共鳴。影片中“鄰居”“生命的意義”等話題作為具體的能指,隱喻了社會大眾的生活難題。通過采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敘事策略,實現(xiàn)從表層敘事到本質追溯的生動表達,實現(xiàn)了“有意味的敘事”。
(三)在影像文本轉化中探尋生命敘事
美國電影研究者瑪莎·金德在《電影、電視與游戲中的權力游玩》一書中提出“超級系統(tǒng)”的概念,將其稱為“跨媒介互文性”,認為可以描述“不同敘事媒介之間的互文關系”。[19]將小說改編為電影,首先需要考慮文本轉換問題。對白是展現(xiàn)電影內涵的關鍵元素,不僅有更加強烈的情感表達,也通過刻畫立體、豐富的人物形象,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深刻的情緒共鳴。電影《生無可戀的奧托》將傷感表達與喜劇敘事相融合,采用了大量反差敘事策略,奧托自己上吊、飲彈及跳軌等沒有成功,卻在火車站站臺上,本來想要自盡的奧托,無意中救下了別人,成為英雄。該片根據(jù)故事主題、人物形象等要求,設計了一系列對白,在升華敘事主題的同時,補充了小說文本的對話盲區(qū)。奧托與妻子相愛、妻子突然離世、奧托陷入恐慌、與鄰居發(fā)生沖突、鄰居溫暖奧托等主要故事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通過構建“溫暖—失望—孤獨—矛盾—溫暖”等多次翻轉的復雜敘事結構,挖掘其中散發(fā)的敘事意義和豐富內涵,以及對生命價值本質的追溯,既是普遍存在的永恒命題,也更容易引發(fā)受眾的情感共鳴與主題思考。
結語
現(xiàn)實題材是展現(xiàn)時代精神的藝術類型,堅持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已成為電影創(chuàng)作主流。電影《生無可戀的奧托》以小說文本為敘事基礎,遵循藝術真實的創(chuàng)作基礎,將藝術性與商業(yè)性相融合,通過塑造具體人物、合理編制故事情節(jié),為觀眾提供經得住考驗的優(yōu)質作品。面對大眾新的消費語境,在電影創(chuàng)作、改編過程中,應以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為導向,通過關注現(xiàn)實問題、關心普通人的命運變遷,彰顯人文關懷,在增強敘事能力的同時,為觀眾提供更合適的銀幕內容。
參考文獻:
[1][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杜永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45.
[2][美]凱思·柯恩.從電影技巧到小說技巧[M] //陳犀禾.電影改編理論問題.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8:98.
[3]王汝蕙.網(wǎng)絡文學IP電影改編的海外傳播與后現(xiàn)代美學景觀的呈現(xiàn)[ J ].文藝爭鳴,2020(07):194-197.
[4][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杜永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32.
[5]秦興華.從文學到IP:比較藝術學視野下的文學改編電影研究[ 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0(06):30-35.
[6][法]朱莉婭·克里斯蒂娃,??塑?,宋姝錦.詞語、對話和小說[ J ].當代修辭學,2012(04):33-48.
[7]鄭福祥,葉暉,陳來儀,等.大眾文化時代的消費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53.
[8]Herman, D.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M]. CSLI Publications, California,2003:68.
[9]任錦鸞,肖丹.跨媒介視角下網(wǎng)絡文學價值評估體系與開發(fā)策略[ J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06):94-99.
[10]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55.
[11]曹文慧.論中國當代新生代小說影視改編的形象重塑[ J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21(09):253-260.
[12]黃健中.改編應注入導演的因素[ J ].電影藝術,1983(08):6-9.
[13]吉莉.戲劇與電影:媒介規(guī)定性下的必然差異——以“開心麻花”IP話劇改編電影為例[ J ].電影評介,2022(19):65-69.
[14][法]卡爾科-馬塞爾,[法]克萊爾.電影與文學改編[M].劉芳,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71.
[15]傅明,琦華.電影藝術的“文學性”堅守[ J ].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02)106-112.
[16]張兵娟,楊美娟.跨媒介敘事傳播中的經典重塑及當代價值——王陽明電視系列節(jié)目改編的啟示[ 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11):44-47.
[17]葉志良.當代中國電影改編的文化闡釋[ J ].當代電影,2007(01)135-141.
[18]王杰.“可見的女性”:形塑新人、婦女解放與“勞動美學”——以《李雙雙小傳》的跨媒介改編為中心[ J ].當代文壇,2022(06):31-37.
[19]施暢.共世性:作為方法的跨媒介敘事[ J ].藝術學研究,2022(03):11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