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鵑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關于傳記文學之“真實性”的問題,中國當代學者趙白生先生曾指出:就傳記文學而言,無論是自傳,抑或是他傳,它們的“真實”,所遵循的都是一種“一致的一貫論”[1]230;它們的“虛構”,所遵循的則是一種“死象之骨式”[1]230的還原。我們認為,就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作家們而言,盡管“真實性”是他們在自傳文與他傳文創(chuàng)作之中所一致強調的,自傳書寫之中所遵循的“真實性”與他傳書寫之中所遵循的“真實性”,就它們的本質而言,還是有所不同:現(xiàn)代中國作家們在自傳書寫之中所遵循的“真實性”,更多的是一種“我說是真實的便是真實”的“主觀式的真實”;他們在他傳書寫之中所遵循的“真實性”,則是有著一定客觀事實的“客觀式的真實”。換言之,就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作家們而言,自傳之中所謂的“真實”,更多的是一種“主觀之真實”,又或者說是“主觀式的真實”;較之于自傳之中的“主觀式的真實”,他們在他傳書寫之中所謂的“真實”,則更多的是一種“客觀之真實”,又或者說是“客觀式的真實”。實際上,在自傳與他傳書寫之中,所遵循的“真實性”之所以會存在著如此大的差異性,主要是由“自傳”與“他傳”這兩種文類自身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何為“主觀之真實”?簡單而言,是指沒有客觀依據(jù),由自傳作者們主觀所認可的一種真實。實際上,關于這一點,法國學者菲力浦·勒熱訥曾有過非常明確的解釋與說明——寫自己的歷史,便是試圖去塑造自己。總之,這一意義,要遠遠超過認識自己。[2]81另外,“自傳”所意圖揭示的,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歷史的真實”,而是一種“內心真實”的再現(xiàn)??梢哉f,也正因如此,“自傳”所追求的,從來都不是資料的“完整性”,而是一種“意義”,以及“統(tǒng)一性”[2]81-82。菲力浦·勒熱訥還非常明確地指出,“自傳”之中的“真實”,明顯不同于“歷史”之中的“真實”。于自傳作家們而言,盡管對于真實性、坦誠性以及歷史精確性的渴望,曾一度是他們進行自傳創(chuàng)作的基礎,他們亦非常清楚地知道,在歷史的精確性方面,他們的嘗試,注定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們之所以能夠忍受這些局限性,大概是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地清楚,他們所追求的“真實性”,明顯不同于歷史學家們所追求的“真實”。[2]81實際上,“主觀之真實”,又或者說“主觀式的真實”,恰恰是“自傳”這一文類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深受中國作家以及中國讀者歡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一,于自傳作者們而言,自傳是一種非常便利的表達自我的方式,因為它只需要遵循自傳作者主觀所認可的真實。也恰如中國當代學者趙白生先生所指出的,自傳作家們往往會強調,寫作自傳之時,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同時,他們亦會強調,沒有人會比他更了解自己內心的各種沖動。[1]14-15奧地利作家茨威格亦表示,表現(xiàn)自我,必定是每個藝術家最為本能且最為輕松的任務。試問,還有誰會比作者本人更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呢[3]3-4?梁啟超在《三十自述》(寫于1902年)中指出:“若必不獲己者,則人知我,何如我之自知?”[4]言外之意便是說,最了解自己的人,還是自己。倘若從這個角度而言,寫自己,肯定會比寫別人要容易得多。
另外,于自傳作者們而言,與“他傳”這一文類相比,它還是一種非常自由的文類,因為它沒有固定的模式與任何特殊的規(guī)定。關于這一點,中國現(xiàn)代作家許欽文的感觸便頗為深刻。在為《欽文自傳》(寫于1934年)所作的《自序》之中,他即指出,自傳書寫,本就是以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為主的。因此,在自傳書寫之中,自傳作家們選擇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表現(xiàn)自己,不妨隨著自己的意愿。因為,這也是自傳作家們“個性”的一種表現(xiàn)。[5]另外,“自傳”這一文類雖然也有對“真實性”的要求,但恰如作家林語堂所言,寫作自傳的意義,只是自傳作者對于自己的誠實計而已。[6]換言之,“自傳”這一文類的“真實性”,最終只需要自傳作者對自己負責。
我們不難看到,與“他傳”之“真實性”不同,“自傳”之“真實性”,并沒有任何客觀的標準。只要自傳作者說它是真實的,讀者就有理由相信它是真實的。同時,與“他傳”之“真實性”相比,“自傳”之“真實性”,其實更容易把握。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曾指出,如同“攝影”并不需要很大的繪畫天賦一般,因為它只是對已經(jīng)安排好了的現(xiàn)實,所進行的毫無想象力的純粹機械性的捕捉而已。表現(xiàn)自我的藝術,原本就不需要以身為一名藝術家為前提,它只需要一個忠實的記錄員即可。可以說,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他自己的傳記作者,都可以將他自身所經(jīng)歷過的各種危險,以及個人命運,藝術地展現(xiàn)出來。[3]4
其二,于自傳閱讀者們而言,由于自傳是作者自敘生平的一種文類,相比于其它文類,顯然更具有吸引力。沈從文的《從文自傳》(寫于1932年)在正式出版之后,一位名叫畢樹棠的讀者還專門寫信給編輯部,對《從文自傳》進行了非常詳細客觀的點評。[7]該文最終發(fā)表在了1936年2月第1卷第10期的《宇宙風》雜志之上。郭沫若的《幼年時代》/《我的童年》(寫于1928年)在發(fā)表之后,也得到了讀者們的廣泛關注。郭沫若的《反正前后》(寫于1929年)之中亦有所提及。[8]瞿秋白在被捕之后,于1935年5月28日給郭沫若的信中亦提到了郭沫若的《創(chuàng)作十年》(寫于1932年)。他表示,自己所看到的,只是《創(chuàng)造十年》的上半部分。至于《創(chuàng)造十年》的下半部分,應該更為有趣。[9]
于自傳閱讀者們而言,“自傳”這一文類的魅力到底何在呢?在《西行的足音》一書之中,中國當代學者董樂山先生即非常明確地指出,一直以來,“自傳”這一文類之所以能深受廣大讀者們的歡迎,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在于:它往往是以傳主個人真實的生活經(jīng)歷來展現(xiàn)自己成長或成才之路的各種艱辛與收獲的??梢哉f,與其它文學形式相比,“它”往往更能感人肺腑、催人奮進,且更能給讀者以積極向上的啟迪作用。[10]另外,20世紀三十年代,《良友》雜志的編輯馬國亮先生亦指出:成功人物的生平,素來就是教育青年后進們的最好的資料。與父兄師長們的耳提面命相比,這些成功人物的奮斗歷程、苦學經(jīng)過,當然更為有趣,同時也更能啟發(fā)青年后進們立志奮發(fā)向上。[11]正如1934年7月14日,上海第一出版社在《人言周刊》上為自己所策劃的“自傳叢書”所做的出版預告之中所指出的:一位作家,之所以能達到成功,其間會經(jīng)歷多少的艱難奮斗與波瀾曲折啊!這些內容,必定是可供給青年讀者們所學習與借鑒的。[12]
關于“自傳”這一文類的魅力,還有一點,卻是董樂山先生與馬國亮先生二人所未曾提到的——“自傳”是屬于“私人”/“個人”的文字。換言之,與其它文類相比,“自傳”這一文類,因其所具有的“私人性”,往往更能滿足廣大讀者們的“獵奇心理”。關于讀者們的“獵奇心理”,身為作家,亦為資深讀者的郁達夫,可以說是感觸頗深。早在發(fā)表于1927年5月1日《洪水》半月刊第3卷第32期上的《日記文學》一文之中,他曾表示:就讀者而言,他們所第一要求的,便是關于旁人私事的探知。與讀那些直敘式的記事文相比,對于閱讀他人的日記,讀者當然會覺得興味更為濃厚一些。[13]287-288同時,在平時閱讀他人著作之時,自己最喜歡讀的,也是他人的日記,其次便是他人的書簡,最后才是他人的散文與韻文作品。[13]288倘若以己度人,進行類推,他相信,無論哪一個文藝愛好者,在閱讀他人著作之時,都和他一樣。[13]288
從這個意義上說,“自傳”這一文類之所以能大受讀者歡迎,并且能始終繁榮不斷的根本原因恰在于:它所具有的“私人性”/“個人性”與“真實性”,使它更能滿足廣大讀者們的獵奇心理??梢哉f,這恰是除如董樂山、馬國亮先生所言的能夠激勵、鼓舞、振奮人心,對讀者進行一定的人格教育之外,“自傳”所擁有的另外一大魅力,也是“自傳”這一文類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何為“客觀之真實”?也就是說,這里的真實需要遵循一定的客觀標準。中國當代學者趙白生先生便發(fā)表過一番見解。他曾指出,倘若從“事實”的角度而言,“小說家言”與“傳記之道”之間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他傳作家們“必須與事實嚴絲合縫”[1]6——他傳作家們所戴的“鎖鏈”既不是戲劇作家們的“三一律”,也不是律詩詩人們的形式規(guī)定,而是一條事實的“鎖鏈”[1]6。換言之,與“自傳”之“真實”相比,“他傳”之“真實”則如同“戴著鐐銬的舞蹈”。無獨有偶,中國當代學者楊正潤先生在《傳記文學史綱》一書中將“小說”之中的“真實”與“他傳”之中的“真實”進行了比較。他指出,兩者之間的區(qū)別恰在于:其一,“小說”之中的“真實”,是以“藝術真實”為準則的“真實”,它終究是忠于生活(true to life)的。“他傳”之中的“真實”則截然不同,它是忠于傳主生平的(true to a life)[14]10。其二,在“小說”之中,通過調動自己對生活的全部認識、對一切人的了解,以及自己的全部個人體驗,再加上自己充分的想象力、聯(lián)想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小說家們可以將各種各樣的材料全然集中在一個,或者幾個小說人物的身上。“他傳”則截然不同。“他傳”所描述的,必須是生活中確實存在,或者存在過的人物,以及確實在他們身上發(fā)生過的事情。[14]10換言之,他傳書寫是必須遵循一定的客觀事實的??傮w而言,趙白生先生與楊正潤先生對他傳書寫必須遵循一定的“客觀之真實”的判斷,還是比較客觀的。僅就筆者目前視野之所及,中國香港學者寒山碧先生[15]、法國傳記學家安德烈·莫洛亞[1]49、英國女作家伍爾芙[1]10-11,以及英國傳記學家斯特拉齊[1]203,便都有過類似的說法。
事實上,與“自傳”之“主觀之真實”相比,“他傳”之“客觀之真實”,恰恰是“他傳”這一文類之所以會難以駕馭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20世紀英國女作家伍爾夫指出:就“他傳”這一文類而言,最為主要的任務便是,將“真實”與“個性”融合起來。然則,所謂“真實”,是如“花崗巖”一般堅硬的東西;所謂“個性”,則是如“彩虹”一般變幻不定的東西。倘若考慮到這一點,我們便不得不承認,“他傳”,是很難駕馭的一種文類。[14]15
關于“他傳”之難以駕馭的特質,不僅是在西方,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學界,幾乎也已成為了一種共識。20世紀三十年代初,針對中山文化教育館向大眾公開征求孫中山先生傳記的活動,郁達夫[16]、茅盾[17]、魯迅[18]、陳西瀅[19](即陳源)等人的諸多感嘆,姑且不談。更早之前,在發(fā)表于1929年5月10日《新月》第2卷第3號的《新傳記文學談》一文之中,中國現(xiàn)代作家梁遇春先生便曾異常犀利地指出:寫“小說”,都比寫“他傳”容易。因為,只有上帝才能夠寫出真正完美,并且毫無瑕疵的他傳作品來。[20]268梁遇春先生為何會有這樣的感慨呢?在該文之中,他更進一步地解釋道:“小說”里面的“人物”,大都是從作者腦子里面跳出來的。對于這些“人物”的心靈構造,小說作者們都是極為雪亮的。也正因為如此,小說作者們才能夠在“小說”之中操縱自如,將這些“人物”寫得生龍活虎的。[20]268“他傳”之中的“人物”則不同?!八麄鳌敝械摹叭宋铩?都是上帝事先做好了的。他傳作者們便只能運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從一些零碎的記錄與這些“人物”的信札之中,畫出一位大軍閥,或一位大政客的影子來??傊?以這樣的方式來刻畫“他傳”之中的“人物”,自然很不容易畫得栩栩如生。[20]268中國現(xiàn)代作家梁遇春先生所抱怨的,便是他傳書寫之中,“文學筆法”與“史學筆法”兼顧之難。
實際上,早在作家梁遇春之前,在中國現(xiàn)代他傳文學發(fā)展史上有著急先鋒地位的梁啟超先生,便已意識到了這一點。在《中國歷史研究法》(寫于1922年)一書之中,梁啟超先生即已非常明確地表示:“夫摹體尚易,描態(tài)實難?!盵21]4104他更進一步解釋道:首先,從“時間”方面而言,“態(tài)”也者,往往過而不留。即我們所說的“態(tài)”,可以說是轉瞬即逝的東西:后一剎那之“態(tài)”剛剛呈現(xiàn),前一剎那之“態(tài)”已然失去。[21]4104其次,從“空間”方面而言,凡人作一“態(tài)”,實際上是全身之心理、生理的各個部分所協(xié)同作用的最終結果。不惟如此,它還與環(huán)境密切相關??梢哉f,也正因如此,描“態(tài)”之時,倘若只是做“局部”的觀察,關注其中的一點,而遺漏其它點,則“真態(tài)”很難呈現(xiàn)。另外,倘若任取一人,而試圖去描其一日之“態(tài)”,實際上則更難。[21]4104梁啟超從“時間”與“空間”這兩個維度上談到了他傳書寫過程中的“描態(tài)”之難。
關于“他傳”這一文類之難以駕馭的特質,不僅是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郁達夫、茅盾、魯迅、陳西瀅、梁遇春、梁啟超,即便是胡適,對此也早已有過非常清醒的認識。在寫于1929年的《<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一文之中,胡適便曾呼吁過:許多大學的“史學教授”與“學生”為什么不來這里(即“傳記文學領域”)得一點實地的訓練,做一點實際的“史學”工夫呢?究竟是畏難?是缺乏崇拜大人物的心理?還是缺乏“史才”呢?[22]從上面這段文字之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如下兩點事實:其一,在胡適看來,他傳寫作是需要一定的“史學”功底的,這是對“作傳人”的基本要求;其二,這一呼吁,也恰恰證明了,當時大多數(shù)“史學教授”與“學生們”對“他傳”這一文類的敬而遠之。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傳”這一文類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與功用,由此也略可推之一二。
在檢驗他傳之真實性的問題上,廣大讀者所擁有的權利,也不容忽視。郁達夫的《自我狂者須的兒納》(寫于1923年,初發(fā)表于1923年6月16日《創(chuàng)造周報》第6號上)在發(fā)表幾年之后,大概是1928年,就曾有讀者(即楚狂)致信郁達夫指出,在《自我狂者須的兒納》這篇他傳文之中,其實存在著一些非常明顯的時間出入。[23]155-156盡管在給楚狂的回信之中,郁達夫似乎并不忌諱自己在這一方面的粗疏[23]155-156,但由此也可見讀者在檢驗他傳文之真實性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即便是在廣大讀者們的眼中,“他傳”之中的“真實”,也屬于一種“客觀之真實”——它必須遵循一定的“客觀真實”。
“自傳”,是作者自敘生平的一種文類;“他傳”,是作者敘述他人生平的一種文類。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國,無論是就自傳,抑或是就他傳而言,都曾爆發(fā)過一場寫作熱潮??疾爝@一時期中國作家們的自傳文與他傳文創(chuàng)作,無論是他們的自傳創(chuàng)作,抑或是他傳創(chuàng)作,“真實性”都是其最為基本的書寫原則。盡管如此,在這一時期中國作家們的自傳與他傳書寫之中,所遵循的“真實性”,卻有著截然的不同??傊?就這一時期中國作家們的自傳文創(chuàng)作而言,所遵循的“真實性”,更多的是一種“主觀之真實”,又或者說是“主觀式的真實”;就這一時期中國作家們的他傳文創(chuàng)作而言,所遵循的“真實性”,則更多的是一種“客觀之真實”,又或者說是“客觀式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