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廉
(香港紙藝軒出版社 文化部,香港 999077)
西晉歷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是于三國時代完結不久后寫成的中國斷代史紀實書[1]。《三國志》所載之史由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后開始,直至西晉統(tǒng)一三國結束,也就是記述了從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九十六年間的中國歷史。《三國志》有四個部分,總共六十六卷,其中包括:《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和敘錄一卷,惜敘錄在后來傳播時散失[2]。南朝劉宋時,獲史學家裴松之作注[3],得宋文帝盛贊為“不朽之業(yè)”[4]。《魏志》《蜀志》《吳志》原是各自為書,北宋時才合而為一,并被時人稱作《三國志》[5]。陳壽時時審視其蒐集用以成書的材料,若真確性存疑,寧愿棄之,決不收錄在冊[6]。他的治學態(tài)度極為嚴謹,使《三國志》成為后世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7],像劉勰于《文心雕龍·史傳》也曾言:“唯陳壽三志,文質(zhì)辨洽,荀、張比之于遷、固,非妄譽也?!盵8]至于《三國演義》則是出自元末明初的通俗小說家羅貫中之手,乃經(jīng)過整合《三國志》及《三國志注》的思想內(nèi)容后[9],以直白易明的遣詞用字簡述而成的小說作品?!度龂萘x》涉及大量杜撰、無關史實的描寫,故事情節(jié)子虛烏有,然大受讀者歡迎,而且廣泛流傳、影響深遠[10]。有見王溢嘉先生曾就《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兩個諸葛亮的文化內(nèi)涵加以論證[11],文風清奇,故此,筆者今欲彷效前人,嘗試對比《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的王朗形象,略陳己見,以供斟酌。
《三國志·魏書十三·王朗傳》:“王朗字景興,東??と艘病R酝ń?jīng),拜郎中,除菑丘長。師太尉楊賜,賜薨,棄官行服。舉孝廉,辟公府,不應。徐州刺史陶謙察朗茂才?!盵12]406-413王朗因精通經(jīng)書、才高八斗,被封為郎中,后更被躍升為菑丘縣長,而后王朗的老師楊賜去世,王朗毅然辭官,為逝世的恩師居喪守孝。春秋時期,孔子云:“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13]提出須為離世的父母守孝三年,以盡為人子女之孝道,后來孔子身死,眾弟子皆為這位萬世師表服喪三年[14],表示對孔子的尊敬。東漢延熹三年(160年),亦有劉焉辭官為其逝世的老師祝恬守喪[15]。至于王朗為老師守喪,感動了時人,眾口舉薦王朗為孝廉,可謂替他在官場上開辟了一條捷徑。然而,王朗沒有就此應公府之命,由是觀之,王朗的孝義之舉乃發(fā)自真心為之,而非工于心計去博取官運亨通的伎倆。王朗無心插柳之孝行,反為他積累好名聲,有益于其官宦生涯,使他在官場上步步高升。王朗之名顯于賢,其所行之善舉一直不絕于耳。任會稽太守期間,王朗以“無德之君不應見祀”為由,除掉廟內(nèi)秦始皇的木像,且積極打擊區(qū)內(nèi)無仁德之事;其“居郡四年,惠愛在民”,不吝對人民施與惠愛。即使王朗之后被孫策所俘,過著“流移窮困,朝不謀夕”[12]406-413的生活,也不改其仁心,處于苦況的他仍堅持“收卹親舊,分多割少,行義甚著”,身體力行實踐仁愛之道。
據(jù)《三國志·魏書十三·鐘繇傳》所載,魏太祖時,鐘繇倡議“古之肉刑,更歷圣人,宜復施行,以代死刑”,欲彷效圣人,重新推行古法“肉刑”替代死刑,后因議者群起反對,終不了了之。魏明帝時,鐘繇重申復行“肉刑”是仁民的措施,又談到該如何實行刑法:“乃其當棄巿,欲斬右趾者許之。其黥、劓、左趾、宮刑者,自如孝文,易以髠、笞。能有姦者,率年二十至四五十,雖斬其足,猶任生育?!贝篌w意思是以斬右趾代替死刑,以剃去須發(fā)、鞭打身體代替在臉上刺字涂墨、割鼻、斬左趾、閹割的刑罰,對于有奸情的男女,處諸不妨礙生育能力的斬足之刑,從而達至“下計所全,歲三千人”之目的,保全更多子民的性命,是以仁民。魏明帝對鐘繇的建議大為欣賞,稱:“太傅學優(yōu)才高,留心政事,又于刑理深遠?!笨墒?王朗并無因此附和鐘繇,反而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解釋其“未合微異之意”。王朗指,減少殺戮害民的原意是好的,但如今社會上已有律法列明能以“減死一等之法”免去死刑,根本無需多此一舉復行“肉刑”。另外,王朗痛斥“肉刑”乃“慘酷”之形,圣人正是不忍害民才把“肉刑”“廢而不用”,論證復行“肉刑”是舍本逐末的不智之舉。王朗進一步指出,若復行“肉刑”,其“所減之文未彰于萬民之目”,反致使“肉刑之問已宣于寇讎之耳,非所以來遠人也”,令國家背負罵名,未見其益而反變有害。王朗并非紙上談兵,而是舉出具體可行的替代方案:“今可桉繇所欲輕之死罪,使減死之髠、刖。”饒過犯人死罪而改以執(zhí)行剃發(fā)、砍足之刑,以展現(xiàn)王的寬容仁愛;嫌刑罰太輕時,則可“倍其居作之歲數(shù)”,即增加犯人服勞役的次數(shù),以獲“內(nèi)有以生易死不訾之恩,外無以刖易釱駭耳之聲”之利,一舉兩得[12]391-398。須予以留意的是,鐘繇位處“司徒”,據(jù)《后漢書·卷一百一十四·志·百官一》所示,“司徒”的職責是“掌人民事”,也就是“凡教民孝悌、遜順、謙儉,養(yǎng)生送死之事,則議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而王朗位處“司空”,則是“掌水土事”,即“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16]。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大喪則掌將校復土”,可見刑法之推行,原不是王朗的職責所在。但是,王朗為了締造一個無酷刑的仁民社會,無懼與主事者抗爭,這種“務在寬恕,罪疑從輕”的仁愛精神實是可敬。
《三國志·魏書十三·王朗傳》:“時漢帝在長安,關東兵起,朗為謙治中,與別駕趙昱等說謙曰:‘春秋之義,求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12]406三國初期,漢室羸弱,諸侯勢力相繼坐大,漢獻帝的天子地位已然是名存實亡。在王朗看來,投靠諸侯不如為王盡心盡力,特遣使者往西京,向遠在長安的漢獻帝投誠,表達其愿為國家效力的一片丹心。漢獻帝感念王朗的赤誠忠心,任王朗為會稽太守。后孫策壓境來犯,王朗深知“力不能拒”[12]406-413,先采取迴避敵方強勁軍旅之策,其后“自以身為漢吏,宜保城邑”,又舉兵迎敵,惜受連環(huán)狙擊,終成孫策的俘虜。王朗縱面臨如洪水猛獸般的強敵,他依然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儼然有以身殉國的覺悟。
其后漢室氣數(shù)幾盡,又逢“太祖表徵之”,王朗于是從曲阿趕往江海,投效曹操陣營。至曹丕即位,王朗晉為御史大夫,被封“安陵亭侯”,隨即上疏勸文帝休養(yǎng)生息,意在“育民省刑”[12]406。王朗為魏國的發(fā)展劃出一幅理想藍圖,愿在政策上做到“治獄者得其情”“丁壯者得盡地力”“窮老者得仰食倉廩”“嫁娶以時”“胎養(yǎng)必全”“新生必復”“壯而后役”“二毛不戎”,以達至“無冤死之囚”“無饑饉之民”“無餓之殍”“男女無怨曠之恨”“孕者無自傷之哀”“孩者無不育之累”“幼者無離家之思”“老者無頓伏之患”。簡單來說,也就是務求令審訊公正嚴明、百姓得到溫飽、民眾嫁娶適時、徭役程度降低,人人得以安居樂業(yè)。對應上文,筆者曾論述王朗乃仁政之擁護者,但王朗主張“醫(yī)藥以療其疾,寬繇以樂其業(yè),威罰以抑其彊,恩仁以濟其弱,振貸以贍其乏”,并非僅是提倡行仁政,更是想進一步實現(xiàn)“十年之后,既笄者必盈巷”“勝兵者必滿野”[12]406-413,具深刻的政治意味?!凹润钦弑赜铩?意味著將有更多適齡婦女可以生兒育女,為國家?guī)碓丛床唤^的勞動力,包括農(nóng)事作業(yè)人員和上陣抗敵的“勝兵者”等人力資源,乃富國強兵之先決條件。王朗為了國家的長遠發(fā)展深謀遠慮,確不失為一個心懷國事的棟樑之才。
魏文帝時,“帝頗出游獵,或昏夜還宮”,王朗就此上疏,謂帝王所在之處應有“外則飾周衛(wèi)”“內(nèi)則重禁門”等布置,而侍從則應恪守“設兵而后出幄”“稱警而后踐墀”等規(guī)矩,以“顯至尊,務戒慎,垂法教”;又稱文帝近來喜外出捕虎,?!叭贞径?及昏而反”,不僅違反了原有的侍衛(wèi)警戒制度,更非謹慎之舉,對自身的安?;驑嫵赏{。王朗勸君王謹遵法度,一來為免讓歹人有可乘之機,確保統(tǒng)治者的人身安全;二來勸曹丕做好在上位者之榜樣,樹立法度的澄明嚴正以及無上權威,鞏固政權。王朗的諫言以關心曹丕為出發(fā)點,是對其提點而非指責,不同于鮑勛直斥曹丕“在諒暗之中,修馳騁之事乎”,有責備君王不孝的意味。故此,曹丕接納了王朗的意見,并“詔有司施行”,落實“夜還之戒”[12]406-413;對于鮑勛的諫書,曹丕卻“手毀其表而競行獵”[17],漠然置之?!度龂尽の簳ょ婔韨鳌?“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罷朝,謂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后世殆難繼矣!’”王朗被魏文帝譽為“偉人”,位列三公,身居司空要職,老病時上朝還可享有“朝見皆使載輿車”[12]391-398“虎賁兒上殿就坐”之優(yōu)待,可見文帝對王朗的珍視與器重。王朗為了振興魏室不厭其煩,孜孜不倦地對君主進行勸諫;難能可貴的是,其深明“忠言逆耳”之道理,熟諳說話的藝術與技巧,避重就輕地為國君出謀劃策,體現(xiàn)出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王朗不但擁有政治智慧,其在軍事上也別具巧思。建安末年,“孫權始遣使稱藩”,欲游說魏與吳聯(lián)手,共同伐蜀。就此,王朗獻策:“天子之軍,重于華、岱,誠宜坐曜天威,不動若山?!币簿褪莿窬髑心Q(mào)然行事,不如靜觀其變,方?jīng)Q定下一步行動。王朗治軍謹慎,非懦弱所為,而是經(jīng)深思熟慮后的結果。王朗想到天氣情況惡劣,“雨水方盛”令道路濕滑難行,加上兵士在大雨下渾身濕透,極易受寒染病,對戰(zhàn)斗力產(chǎn)生負面影響,故非起兵的合適時機。另外,“今權之師未動”,即吳國猶未動手,而蜀、吳未嘗交戰(zhàn),身為“助吳之軍”之魏國,又何以“先征”!有見及此,王朗采取“坐山觀虎斗”之軍事策略,持續(xù)觀察蜀、吳的對戰(zhàn)情況,意圖坐收鷸蚌相爭后的漁翁之利。即使蜀、吳已在交戰(zhàn),雙方可謂“智均力敵”,勝負猶未可知,但能肯定的是,這將會是場曠日持久的硬仗,魏唯須留意波譎云詭的戰(zhàn)況,以籌劃有利己方之謀算。對于是否發(fā)兵援吳,王朗乃根據(jù)五方面——戰(zhàn)事形勢、將領能力、敵人要害、氣候條件及地理環(huán)境,來作出考量。戰(zhàn)事形勢方面,最好的情況是吳處于上風,屆時魏便可乘勢施以援兵,一舉殲滅蜀。將領能力方面,須挑選“持重之將”[12]406-413,因為“小不忍則亂大謀”,穩(wěn)重的將領能顧全大局,因勢而謀,再應勢而動。敵人要害方面,我方須掌握敵方的弱點,務求做到一擊即中,不拖泥帶水,不讓對方有死灰復燃的可能。氣候條件方面,須避免在極端天氣下行軍,減少損兵折將,如曾在上文討論過的“雨水方盛”,便非合適的時候。地理環(huán)境方面,易守難攻之地往往是軍旅駐扎的最佳位置,若能借草木等物以起掩護作用、便于偷襲敵人尤佳,要懂得因地制宜,方為致勝之道。
建安時期,孫權答應遣其子孫登入魏為質(zhì),豈料其出爾反爾,致使魏文帝移駕許昌,打算東征攻打吳國。王朗就此上疏,以“吳濞之禍”“隗囂之禍”為例,說明接收質(zhì)子不一定是好事。據(jù)《史記·吳王濞列傳》所載,太宗孝文皇帝時,吳國太子劉賢入京覲見皇帝,得侍皇太子劉啟博弈,然劉賢“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劉啟一怒之下提棋盤將其擊斃。之后,漢太宗把劉賢的尸首直接送回吳國,其置身事外的態(tài)度無疑是火上加油,令吳王劉濞對朝廷心生不滿,開始“稱病不朝”,埋下其日后叛亂的伏線。后劉啟登基,“漢廷臣方議削吳”,劉濞“恐削地無已”,加上與劉啟有殺子之仇,因此借故聯(lián)合膠西、膠東、菑川、濟南、楚及趙,發(fā)動史稱“七國之亂”的戰(zhàn)爭[18]。另外,據(jù)《后漢書·列傳·隗囂公孫述列傳》所載,光武帝欲使隗囂全心全意歸順,多番派來歙游說隗囂“遣子入侍”,隗囂最終讓長子隗恂“隨歙詣闕”。然而,長子被挾持也無阻隗囂想成為天下霸主的野心,他奮然“率步兵騎兵三萬,侵犯安定”,又“令別將下隴,攻擊祭遵于汧縣”[19],一心造反。也就是說,不善照顧質(zhì)子或造成國之潛在危機,而質(zhì)子在手又未必可以對其父有所牽制。既然接收質(zhì)子的好處尚未明朗,那就沒必要為了此等小事冒攻吳之大險。王朗慧眼如炬,且巧妙地利用了輿論壓力,勸“以成軍遂行”的曹丕退兵,他先論若百姓不知孫登不至,攻吳會使人以為魏國不歡迎孫登的來臨,授人以柄;次論若孫登不是不至,而是晚至,攻吳一事則師出無名,定必落人口實;再論若孫登“殊無入志”,強迫其入魏為侍,恐怕會使百姓感到郁悒,為魏室招致強人所難之罵名。王朗言之成理,文帝從之,“車駕臨江而還”。由此可見,王朗高瞻遠矚,治軍始終秉持“坐曜天威,不動若山”“泊然若山,澹然若淵”[12]406-413的原則,遇事不慌不忙、如履如臨。
不難看出,《三國志》中的王朗是個仁愛孝廉、忠國愛君、沉著冷靜的謙謙君子;奇怪的是,《三國演義》中的王朗,竟是一個完全與上述優(yōu)點背道而馳、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參考《三國演義·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xiāng)侯罵死王朗》的情節(jié),魏明帝太和元年,夏侯楙為大都督,惜不敵勇悍的蜀兵,“失三郡”后更落荒而逃,故魏室急于派遣精兵良將趕到戰(zhàn)場支援。王朗提議請曹真出山,曹真義不容辭,同時舉薦郭淮為副將。大都督曹真、副都督郭淮和軍師王朗,于時年十一月正式領大軍出師。曹真領兵行至長安,在越過渭水西下寨時,與王朗、郭淮共商退兵之策,王朗此時道:“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zhàn)自退?!盵20]748王朗對說降信心十足,自詡只需其一番說話,不費一兵一卒便可令諸葛亮降得心服口服,使蜀兵節(jié)節(jié)敗退,可見王朗自視甚高,甚至可說已達到目中無人的地步;這與在《三國志》記載的那位“稱疾”退位讓賢、不喜矜功自伐的王朗,可謂大相逕庭。到了王朗初見諸葛亮之日,王朗先夸贊亮“知天命、識時務”,其后話鋒一轉(zhuǎn),質(zhì)問其“何故興無名之師”?諸葛亮回應道:“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直呼魏軍為“賊”,完全不給王朗面子。王朗隨后說了一連串褒揚魏國的話——自漢桓帝、漢靈帝以來,董卓、李傕、郭汜、袁術、袁紹、劉表、呂布等“盜賊奸雄”崛起,導致黃巾之亂等禍事發(fā)生,幸得“神圣文武”世祖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救“生靈有倒懸之急”扶“社稷有累卵之危”,使“萬姓傾心,四方迎德”,故魏膺大統(tǒng)“非以權勢取之”,而是“自然之理”“天命所歸”。此際之王朗大言不慚、強詞奪理,一個是非不分、指鹿為馬的小人形象躍然紙上。王朗進而以“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20]等說辭恫嚇諸葛亮,妄圖恃強凌弱、逼良為娼,與《三國志》中不勉強孫登侍魏、樂于成人之美的王朗迥然不同。
其后諸葛亮的一番言論,則更為立體生動地點出王朗的負面形象??酌魇紫确Q王朗為“漢朝大老元臣”,諷刺他身為漢室臣子卻不“匡君輔國,安漢興劉”,反而“反助逆賊,同謀篡位”,后來更怒斥王朗為“天地不容”、人神共憤的“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不齒王朗自甘墮落淪為貳臣。諸葛亮甚至把王朗形容為“茍圖衣食”的“諂諛之臣”,換個角度來看,王朗這般利欲薰心,當初“舉孝廉入仕”許是一場騙局,“孝廉”只是一種用來換取功名利祿的手段,而非出于真心之舉。當“茍圖衣食”的王朗遇上對“封侯之位”不為所動的諸葛亮,王朗自慚形穢,又因之前曾夸下???對拿下孔明志在必得,而今卻是無功而還,頓時感到無地自容,于是《三國演義》中的王朗迎來了唯一的結局——自行了斷,一死以謝天下。在《三國演義》中,王朗的形象可以說是負面到極點,由自吹自擂、顛倒黑白、仗勢欺人的奸臣形象,進而“退化”成打錯算盤、顏面掃地、愚不可及的小丑形象,最后落得“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于馬下”[20]756、令人哭笑不得的悲劇收場,王朗所說的“逆天者亡”果然一語成讖。
《三國志》中的王朗仁愛孝廉、忠君愛國、沉著冷靜,稱得上是個不可多得、出將入相的儒雅之士,無怪能得漢獻帝、魏文帝之青眼,備受萬流景仰;相反,《三國演義》中的王朗狂妄自大、以大欺小、有勇無謀,對諸葛亮使盡威迫利誘的渾身解數(shù)也是徒勞無功,可惡、可恨又可恥,受盡千夫所指。根據(jù)兩者文中的時間背景設定、人物周邊互動、朝廷職稱對應,可知里面所描寫的王朗,是同一個人。既然描寫的是同一個人,何以彼此間的差異會存在天壤之別?
除了因為陳壽撰《三國志》時身為晉臣,須以魏晉為正溯此歷史背景因素之外,陳壽把王朗描繪成志士仁人之其他原因,我們可從《三國志》及相關史料的字里行間窺探一二。據(jù)《晉書·陳壽傳》所載,“撰魏、吳、蜀《三國志》”的陳壽“少好學,師事同郡譙周”[21]655,而在《三國志·蜀書十二·譙周傳》中,陳壽把譙周形容為“研精六經(jīng),尤善書札,頗曉天文;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視;身長八尺,體貌素樸,推誠不飾”[12]1027-1033,其對老師的敬慕之情洋溢于表;至于據(jù)《三國志·魏書十三·王朗傳》所載,王朗為逝去恩師楊賜辭官守孝,孝義之舉為人稱道,得“舉孝廉”[12]403。陳壽尊師重道,王朗程門立雪,如此志同道合,不難推斷陳壽對王朗的好感會就此油然而生,甚至視王朗是在孝道上惺惺相惜的知音。
另一方面,據(jù)《晉書·陳壽傳》所載,陳壽曾“仕蜀為觀閣令史”,即為蜀漢之官吏,但因宦官王皓“專弄威權”,大臣們“皆曲意附之”,而陳壽“獨不為之屈”,所以“屢被譴黜”[21]655。試問這樣的一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身受朝中奸佞所害之陳壽,怎會喜歡漢室這個烏煙瘴氣、藏污納垢的衰靡朝廷呢!陳壽有志難伸,又親身見證蜀漢由盛轉(zhuǎn)衰,故而果斷棄漢入魏,其后更成為晉臣,身侍三朝。面對“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王朗,陳壽的態(tài)度自然是寬容的,不會求全責備,反而認為這是大勢所趨、理所當然的事。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三國志·魏書十三·王朗傳》中,不乏陳壽對王朗的溢美之詞,除了基于王朗對孝廉同志、仁義君子的偏愛以外,其中更可能涉及心理防御機制之觸發(fā),這一點是前人未曾論及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是指人類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以緩減因難以接受或有害事物而衍生的焦慮或自卑情緒[22]。陳壽或?qū)碛邢嗨平?jīng)歷的王朗看作是另一個自己,主觀地把自身的思緒、動機投射到王朗身上[23],從而為其身侍多朝辯白。陳壽先是合理化王朗棄漢入魏的行為,寫王朗受孫策攻擊時本想避走,后因保家衛(wèi)國大義而奮起還擊,終抵不過孫策壓倒性的攻勢被其虜獲,成為王朗離開漢室的契機;過程中沒有一絲突兀,反而突顯出王朗為守護國土鞠躬盡瘁,符合“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的肌理,不露分亳不忠不義之端倪。此外,于同篇中更存在運用“抵消”機制之痕跡,即做出具補救意義的行為,用來抵消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不愉快事情,以降低自身抱有的罪惡感和內(nèi)疚感[24]。王朗被孫策所俘后,仍“收卹親舊,分多割少,行義甚著”[12]406-413;效忠魏室期間,又力推仁政,惠及萬民,在救濟蒼生如此重于泰山之功德面前,身侍多朝的過失似乎也變得輕于鴻毛。
至于《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乃元末明初人,行止思維難免受到當時發(fā)展蓬勃的理學所牽動,而其中程朱理學尤其重視君臣大義,為時人植入根深柢固的“忠君”觀念。《朱文公文集·卷十三》:“仁莫大于父子,義莫大于君臣,是謂三綱之要,五常之本,人倫天理之至,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盵24]君臣之“義”是指“君令臣行”[25],強調(diào)為人臣的絕對服從性。《宋史·劉爚傳》云:“宋興,《六經(jīng)》微旨,孔、孟遺言,發(fā)明于千載之后,以事父則孝,以事君則忠,而世之所謂道學也?!盵26]劉爚師從朱熹、呂祖謙,把先秦時期的儒家學說推演成“事父則孝,事君則忠”之學,要求臣子對單一君主忠誠[27]。羅貫中創(chuàng)作《三國演義》時,便經(jīng)常在篇內(nèi)宣揚以忠義為綱的理學思想,狠斥貳臣。像在《三國演義·發(fā)矯詔諸鎮(zhèn)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zhàn)呂布》中,張飛與呂布首次見面,益德便大喊奉先為“三姓家奴”[4],譏諷呂布本拜丁原為義父,后來卻因財失義,受董卓利誘,竟對有知遇之恩的丁原恩將仇報,殺害丁原并加入董卓麾下,還當上了董仲穎的義子,認賊作父。呂布與王朗的出場方式相似得如出一轍,話說劉、關、張興師討董,董卓大驚,呂布即時趨步上前曰:“父親勿慮:關外諸侯,布視之如草芥。愿提虎狼之師,盡斬其首,懸于都門?!盵4]64在此呂布對董卓表現(xiàn)得唯唯諾諾、視三大猛將如弱不禁風的“草芥”,與王朗口出狂言說要勸降諸葛亮的神貌別無二致,又是活脫脫一個諂媚逢迎、自命不凡的小人形象。此后,因為王允使出美人離間計,利用貂蟬挑撥呂布和董卓之間的關系,成功使他們反目成仇,呂布先后兩度背主,其“連環(huán)不忠”與王司徒的“連環(huán)計”簡直是相映成趣。羅貫中這些獨具匠心的設計,與其深受忠義思想啟發(fā)不無關系,他痛恨不從一而終的貳臣,所以便在《三國演義》里把王朗形容得百無一是,罵得他體無完膚。須注意的是,不只是羅貫中,時代大眾也同樣鄙夷不屑貳臣。因此,寫一無是處的王朗敗得一塌糊涂,更可迎合讀者口味,提高讀者對故事的接受程度,使作品有望暢銷;而事實上,《三國演義》中奸人自取滅亡的橋段,看得古今讀者拍案叫絕,取得了空前絕后的巨大成功,以宣揚忠義為賣點的《三國演義》故而成為膾灸人口之經(jīng)典。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的王朗形象可謂判若云泥——《三國志》中的王朗樂善好施,兼?zhèn)淙柿x禮智;《三國演義》中的王朗則無惡不作,人人得而誅之,究此之由也許與編撰者的立場息息相關。文學從來都不存在絕對客觀性,編撰者或因?qū)ψ陨硖幘车目剂?又或受時代背景等因素所影響,多少會就此對內(nèi)容作出增補、刪減或潤色。作品的表達方式往往被編撰者左右,例如陳壽可以在《三國志》中為王朗歌功頌德,而羅貫中又可以在《三國演義》中理直氣壯、擲地有聲地斥責王朗之不是,各執(zhí)一詞。筆者疏懶,未至博古通今,或者古往今來,在文學史上還有第三個,甚至是更多個千差萬別的王朗,是真有其事,抑或是穿鑿附會,向來是見仁見智,同時亦難以稽考。唯恐失諸偏頗,同仁在開展以文學為據(jù)之研究時,不妨廣集史料加以對比,力臻較為全面地進行多方考察,慎防聽信片面之詞,免于鬧出“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笑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史料或批注有欠客觀,未嘗不是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文學批評的一大特色,有時候更可為探討編撰者的思路提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