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帆,李培生
(1.鄭州輕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鄭州 450002;2.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鄭州 450046)
《本草綱目》(以下簡稱《本草》)是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在多年實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的基礎(chǔ)上,匯聚平時所撰札記而成的醫(yī)藥學著作。該書體大思精,包含植物、動物和金石等多方面內(nèi)容,其中又以植物為多。在植物的本草研究中,除了介紹各個植物的藥物功能和相關(guān)藥方外,李時珍還對植物進行釋名,并搜集與植物形態(tài)、性質(zhì)等有關(guān)的文獻材料匯入“集解”中?!搬屆焙汀凹狻笔抢顣r珍《本草》解釋藥物命名緣由、介紹藥物形態(tài)及其性質(zhì)特征等的重要文獻材料,不僅為了解古代藥物提供了豐富的文獻材料,而且為相關(guān)的名物訓釋、語言研究以及民俗社會研究等提供了便利。
與先前的本草書籍相比,《本草》確實改正了不少藥名混雜的情況,但考證和訓釋并非李時珍所長,所以《本草》中“釋名”和“集解”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蕓香”和“山礬”本不是一物,卻被李時珍歸入一物進行解釋。《本草·木部》“山礬”條:
【釋名】蕓香(音云),椗花(音定),柘花(柘音鄭),玚花(音暢),春桂(俗),七里香。時珍曰,蕓,盛多也。老子曰“方物蕓蕓”是也。此物山野叢生甚多,而花繁香馥,故名。按周必大云,柘音陣,出《南史》。荊俗訛柘為鄭,呼為鄭礬,而江南又訛鄭為玚也。黃庭堅云,江南野中椗花極多。野人采葉燒灰,以染紫為黝,不借礬而成。予因以易其名為山礬[1]。
《本草》金陵本、江西本以及合肥張紹棠味古齋重校刊本《木部·山礬》“釋名”內(nèi)容基本一致。李時珍以“蕓香”建首,將“蕓香”歸入“山礬”的別名,認為“蕓香”和“山礬”是異名同實的關(guān)系,顯然是將“蕓香”等同于“山礬”。但現(xiàn)代植物學卻將“蕓香”和“山礬”分別立目,歸入不同的科、屬。那么“蕓香”和“山礬”究竟是否為異名同實的關(guān)系?二者分別有什么樣的特質(zhì)?下文將通過考證“山礬”“蕓”“蕓薹”“蕓香”嘗試求解。
山礬(學名Symplocos caudata Wall.)是山礬科山礬屬喬木,嫩枝褐色,葉子邊緣具淺鋸齒或波狀齒,結(jié)子青黑色,花期在二月至三月,果期在六月至七月。它的根、葉、花均有藥用功能,其中葉子還可用作媒染劑。在性味上,山礬味辛、苦,性平。在功能主治上,山礬有清熱利濕、理氣化痰的功效?!度珖胁菟巺R編》載“山礬”條,“辛、苦,平。清熱利濕,理氣化痰。主治黃疸,咳嗽,關(guān)節(jié)炎。用量根9~15 g,花6~9 g。葉治急性扁桃體炎,鵝口瘡,用鮮品適量,搗汁含漱”[2]809。山礬的具體形貌見圖1。
圖1 《中國植物志》第60卷第2分冊“山礬圖”[4]23
山礬之名,始自宋代黃庭堅的《題高節(jié)亭邊山礬花二首》,其《序》中有文載,“江湖南野中,有一種小白花,木高數(shù)尺,春開極香,野人號為鄭花。王荊公嘗欲作詩,而陋其名,予請名曰山礬。野人采鄭花葉以染黃,不借礬而成色,故名山礬。海岸孤絕處補陀落伽山,譯者以謂小白花山,予疑即此花爾。不然,何以觀音老人端坐不去耶”[3]?黃庭堅改“鄭花”為“山礬”,“山礬”之名由此而來。
需要說明的是玚花和玉蕊的關(guān)系?!稘h語大詞典·卷4·“玚花”條》釋義為“即玉蕊花。一名山礬”。該詞條引錄如下,“宋洪邁《容齋隨筆·玉蕊杜鵑》,‘長安唐昌觀玉蘂,乃今玚花,又名米囊,黃魯直易為山礬者’。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六,‘江南野中,有小白花,木高數(shù)尺,春開,極香,土人呼為玚花。玚,玉名,取其白也’。魯直云,‘荊公欲作詩而陋其名,予請名曰山礬。野人取其葉以染黃,不借礬而成色,故以名爾’。參見‘玉蕊花’”[9]。
周必大認為,山礬之名雖然出自黃庭堅《題高節(jié)亭邊山礬花序》,但其詩文和詩序都不曾涉及玉蕊,玉蕊和山礬應當是兩種不同的植物。與周必大觀點類似,南宋張淏《云谷雜記·卷四·玉蘂花》以及宋代陳景沂《全芳備祖·前集·卷六·玉蕊花》也認為玉蕊和山礬不能混為一物。張淏《云谷雜記》從玉蕊和山礬的分布特征和外部形貌入手,說明二者并非一物的關(guān)系,其文曰“其花在當時自唐昌觀之外,惟內(nèi)署翰苑及集賢院有之,則珍貴可知矣。今程文簡、洪文敏乃云,‘江南凡有山處即有之,甚至彌亙山野,與榛莽相似’。蓋二公俱祖曾端伯之說,而失于致審。且長安,唐都城也。四方之人,輻輳于是,曾無一人識其為山礬,此固可疑。今花木稍異者,必窮幽及遠,百計以致之,豈有長安貴重幸為僅有,而他處彌亙山野,乃與榛莽為比,恐無是理。康駢云,‘其花發(fā)若瓊林瑤樹’。李德裕云,‘每花落空中回旋久之方集’。今山礬花蘂細碎,枝葉麄疎,非可以瓊林瑤樹為比?;湟酂o回旋之態(tài),只詳此數(shù)端,則玉蘂別是一花,非此山礬明矣”[11]。宋代陳景沂《全芳備祖》則根據(jù)招隱寺內(nèi)的玉蕊花,說明玉蕊和山礬的不同,其《玉蕊花》有文載“土人僉言,此花自唐迄今,自天下與此寺只二株,亦猶瓊花之于維揚,千余年聞,凡幾遭兵毀幸存。今唐長安白玉等觀,及御史所居閣前,往往不可稽考,而僅余此寺。雖然,李德裕、沈傅師再謄之詩石如新,自可以究其終始,欲天下皆知此花非山礬、非瓊花,其夐出鮮儔而自成一家也,故詳紀其本末云(愚一子親歷其寺,審書)”[12]。可見,《漢語大詞典》“玚花”條以“玉蕊花”釋“玚花”似有不妥,“玚花”條的釋義和書證應當存疑。
2.“蕓”“蕓”“蕓香”與“蕓薹”的辨證
在訓釋“蕓香”前,我們有必要先梳理一下“蕓”和“蕓”的關(guān)系。“蕓”和“蕓”,現(xiàn)在通行的簡體字都是寫作“蕓”,但是二者所指代的內(nèi)容卻是有差別的?!笆|”,草名,這點無異議。在“蕓”的釋義上,語文性辭書一般根據(jù)“蕓”的氣味特征和食用功能將其劃分為兩個義項。如《王力古漢語字典》“蕓”條下有四個義項:①草名,即蕓香;②通“耘”,除草;③﹝蕓蕓﹞眾多的樣子;④﹝蕓黃﹞雙聲聯(lián)綿字,花草枯黃的樣子?!笆|”的“菜名”義項,被放入“備考”之中。其中,義項①釋義為 “草名,即蕓香。《禮記·月令》:‘蕓始生。’蕓香花葉有強烈香味,放置書內(nèi),可以驅(qū)蠹避蟲。故書籍可稱‘蕓帙’‘蕓編’‘蕓簽’,藏書的地方可叫‘蕓扃’‘蕓窗’‘蕓署’‘蕓閣’‘蕓臺’”[13]。與《王力古漢語字典》處理方法類似,《漢語大詞典》第九卷“蕓”條下有“香草名”和“菜名”兩個義項:當從植物氣味角度解釋“蕓”時,將其等同于“蕓香”;當從食用角度解釋“蕓”時,將其歸入義項二“菜名”[14]?!笆|”的可食用功能,上述兩部辭典均以“菜名”概括,而未指出“蕓”究竟是哪種蔬菜,即是普通的野菜,還是蕓香,抑或是別的菜。與前兩部辭書相比,《現(xiàn)代漢語詞典》直接將“蕓”分立為兩個條目“蕓1”和“蕓2”,并在意義上分別進行處理。其中,“蕓1”本字就是“蕓”,指代蕓香;“蕓2”則是“蕓”的簡體,指代蕓薹,即今天的油菜[15]。
從文字演變上看,“蕓”是“蕓”的后起字。“蕓”的主要義項就是用作菜名的“蕓薹”,即今天十字花科蕓薹屬的油菜(學名Brassica rapa var.oleifera)?!队衿吩啤笆|,蕓薹菜”[16]。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卷三》云“蕓薹,足霜乃收,不足霜即澀”[17]。因此,“蕓”作草名時,語文性辭書一般將其解釋為“蕓香”,而“蕓”則專指蕓薹。蕓薹的具體形貌見圖2。
圖2 《中國植物志》第33卷“蕓薹圖”[4]24
蕓香(學名Ruta graveolens L.),又名香草、臭草、小葉香,是蕓香科蕓香屬植物,落地栽種植株,高達1米,葉子與苜蓿葉相似,種子褐黑色。三至六月開花,七至九月結(jié)果,深秋入冬時葉子如著白粉一般。蕓香植物各部有濃烈的特殊氣味,具有殺蟲的功效,因此古人多以蕓香辟囊,并將其夾在書中,歷久彌香,由此衍生出“蕓編”“蕓人”“蕓香吏”“蕓香閣”“蕓臺”“蕓署”“蕓館”與蕓香氣味和功用等密切相關(guān)的詞語?!墩f文解字》中的“蕓”即“蕓香”,《說文解字》有云,“蕓,艸也,似目宿。從艸云聲?!痘茨献印氛f:‘蕓艸可以死復生’”[18]。蕓香葉子確與苜蓿葉相似,又具有特殊的氣味,可用于提神。苜蓿的具體形貌見圖3,蕓香的具體形貌見圖4。
圖3 《中國植物志》第42卷第2分冊“苜蓿圖”[4]322
圖4 《中國植物志》第43卷第2冊“蕓香圖”[4]90
在性味功能和主治用法上,蕓香味辛、微苦,性涼,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度珖胁菟巺R編》“蕓香”條載“【性味功能】辛、微苦,涼。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主治用法】感冒發(fā)熱,牙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小兒濕疹;瘡癤腫毒,跌打損傷。用量6~15 g,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孕婦忌服”[2]287?!吨袊参镏尽贰笆|香”條,“莖枝及葉均用作草藥。味微苦,辛。性平,涼。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治感冒發(fā)熱、風火牙痛、頭痛、跌打扭傷。又治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黏膜炎。種子為鎮(zhèn)靜劑及驅(qū)蟲劑(蛔蟲)。據(jù)實驗,莖葉的水提液和酒精浸取液對溶血性鏈球菌、尤以黃金色葡萄菌有顯著抑制作用。枝葉外用擦皮膚引起皮膚紅腫。也是一種興奮刺激劑,主要刺激子宮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故孕婦不宜服食”[4]89。
《本草綱目·山礬》“釋名”中李時珍以蕓香建首,將蕓香歸入山礬的別稱,“集解”中李時珍亦是采用同樣的處理方法:
【集解】(時珍曰)山礬生江、淮、湖、蜀野中。樹之大者,株高丈許。其葉似卮子,葉生不對節(jié),光澤堅強,略有齒,凌冬不凋。三月開花,繁白如雪,六出,黃蕊甚芬香。結(jié)子大如椒,青黑色,熟則黃色,可食。其葉味澀,人取以染黃,及收豆腐,或雜入茗中。按沈括《筆談》云,“古人藏書辟蠹用蕓香,謂之蕓草,即今之七里香也。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啜嗅之極芬香。秋間葉上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驗”。又按《蒼頡解詁》云,“蕓香似邪蒿,可食,辟紙蠹”。許慎《說文》云,“蕓,似苜蓿”。成公綏《蕓香賦》云,“莖類秋竹,枝象青松”。郭義恭《廣志》有蕓香膠?!抖抨柧帯吩?“蕓香,草也,出于闐國。其香潔白如玉,入土不朽。元載造蕓暉堂,以此為屑涂壁也”。據(jù)此數(shù)說,則蕓香非一種。沈氏指為七里香者,不知何據(jù)。所云葉類碗豆,啜嗅芬香,秋間有粉者,亦與今之七里香不相類,狀頗似烏藥葉,恐沈氏亦自臆度爾。曾端伯以七里香為玉蕊花,未知的否[1]。
“集解”中李時珍描述的山礬的外部狀貌、花葉和果實的特點以及用作染色的植物功能都是客觀和科學的,但按語處所引的文獻材料則沒有經(jīng)過篩選和比對,把一些本是蕓香的材料歸入到了山礬當中,不僅造成了理解的混淆,而且產(chǎn)生了許多的問題。例如李時珍對沈括稱“蕓香”為“七里香”感到不解,認為這是沈括的臆測,而清代程瑤田于《釋蕓續(xù)考》中對李時珍看法持不同見解,他認為“七里香”作為“蕓香”的俗名沒有問題,其文曰,“惟七里香之名,沈括以為蕓草,謂葉類豌豆,不謂木也。而時珍襲之以為山礬之木,不知今之農(nóng)民,猶呼蕓草為七里香。夫固亙古沿今,世易而名不亡,所謂‘禮失求諸野’者也。況古言蕓似苜蓿,苜蓿似豌豆,沈同古義,安可厚非”[7]163。
《本草·山礬》“釋名”和“集解”中蕓香和山礬并稱,并非《本草》諸多版本抄寫、版刻、校定以及復刊所產(chǎn)生的錯訛,而是李時珍主觀上的混淆?!侗静荨纷悦鞔泻?雖在國內(nèi)外已重版多次,有諸多版本,但金陵本、江西本和合肥本是使用最多的底本。其中,胡承龍刻的金陵本是《本草綱目》最早的版本。1603年夏良心序刊的江西本是明清刻本中使用最多的底本,而以此為底本翻刻的明清刻本大都改動不大。直至1885年,合肥張紹棠味古齋重??咀髁溯^大改動?!侗静荨ど降\》金陵本、江西本以及合肥張紹棠味古齋刻本中“釋名”和“集解”的記載基本一致,均是將蕓香和山礬混為一物,可見《本草·山礬》中記載的蕓香,并非版本訛誤,而是李時珍認為蕓香和山礬是同物異名的關(guān)系,故而將蕓香并入山礬進行解釋。
按照現(xiàn)代植物學的分類,蕓香是蕓香科蕓香屬落地植物,而山礬是山礬科山礬屬喬木。從植物的外部形貌看,山礬是喬木,蕓香是草類,山礬要比蕓香高大;從植物的功能用途看,山礬葉子可以染色,是古代重要的染色劑,而蕓香具有植物的特殊氣味可以用作殺蟲;從植物的功效主治上看,山礬有清熱利濕、理氣化痰的功效,葉治急性扁桃體炎、鵝口瘡,而蕓香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治感冒發(fā)熱、風火牙痛、頭痛、跌打扭傷。無論從植物的外部形貌還是從植物的性質(zhì)功用和功效主治看,“山礬”和“蕓香”都有明顯的差異。因此,李時珍《本草綱目·山礬》將蕓香和山礬看作是同物異名的關(guān)系顯然是不合理的。我們認為山礬和蕓香作為兩種不同的植物,不可混雜在一起。山礬當歸入《本草》中《木部》進行訓釋,而蕓香應列入《草部》進行訓釋。
《本草》中像蕓香和山礬這樣釋名雜糅的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而如何鑒別、說明和解決《本草》中的這些問題,也是我們當前進行《本草》植物研究和語言研究面臨的重要課題。大型語料庫和現(xiàn)代植物學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不僅便于資料的搜集整理和排查,而且為我們研究植物特性提供了直觀形象的材料。我們認為,利用現(xiàn)代植物學的研究成果,并結(jié)合本草文獻,對相關(guān)內(nèi)容進行比對分析,有助于辨證和厘清本草釋名混雜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