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存龍,樊園園,郭慧君△
1 東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秦淮醫(yī)療區(qū),江蘇 南京 210000;2 南京市雨花臺區(qū)鐵心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江蘇 南京 210000
感覺障礙是臨床常見的功能異常表現(xiàn),常見于腦血管疾病,由于受損部位不同,可產生不同的感覺異常,若病變在丘腦區(qū),可出現(xiàn)偏身感覺減退或缺失,伴痛覺過敏,患者往往難以忍受,甚至出現(xiàn)自殺傾向,嚴重降低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治療本病尚無特效方法,常規(guī)營養(yǎng)神經藥物作用效果有限,難以徹底解決患者痛苦。感覺障礙患者通常采用綜合康復措施,由于康復治療是一個漫長過程,患者需要反復就醫(yī),期間病情易反復,從而降低治療依從性[2]。然而隨著治療方式的不斷豐富,中醫(yī)學成為本病治療的重要補充手段。本病屬中醫(yī)“中風”范疇,中風后氣虛血瘀,陰陽驟變,易變生他證[3]。根據中風后患者病情辨證分型,采用扶正祛邪、調整陰陽法,可恢復患者機體正常狀態(tài),而卒中后感覺障礙患者多素體虧虛[4],久則瘀血,治療以益氣通絡為基本治則,本研究探討益氣通絡方對丘腦型腦卒中感覺障礙患者的治療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將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東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秦淮醫(yī)療區(qū)收治的丘腦型腦卒中患者118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9 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查。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經CT 或MRI 證實符合《中西醫(yī)結合腦卒中循證實踐指南(2019)》[5]缺血性腦卒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風氣虛血瘀證,主癥:1)偏身疼痛;2)肢體麻木;3)手足拘攣;4)半身不遂;5)口舌歪斜;6)言語謇澀;7)口角流涎;8)偏身感覺障礙。次癥:1)手足腫脹;2)面色蒼白;3)氣短乏力;4)自汗;5)飲水發(fā)嗆;6)心悸;7)便溏。舌脈:舌質黯淡或紫暗有瘀斑,或舌下脈絡迂曲,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澀。具備主癥1 項和至少其他2項主癥及至少2項次癥,舌脈符合即可診斷。病變區(qū)域在丘腦,患者已渡過急性危險期,并出現(xiàn)感覺障礙。
1.3 排除標準1)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或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2)顱腦外傷或顱腦腫瘤,既往有顱腦手術史;3)昏迷、休克或認知功能障礙者;4)妊娠或哺乳期者。
1.4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干預方法:
1.4.1 生活方式干預 清淡飲食,以高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為主,注意保暖、適量運動,戒煙戒酒,臥床者變換體位和拍背,以預防褥瘡和墜積性肺炎。
1.4.2 藥物治療 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營養(yǎng)神經、疏通血管及改善微循環(huán),高血壓者積極降壓(硝苯地平或厄貝沙坦、卡托普利),降壓目標為<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高脂血癥者調脂(他汀類)。
1.4.3 物理療法 康復治療、高壓氧,并配合肢體功能、感覺訓練,積極下地行走。
1.4.4 其他對癥治療 加強基礎護理,防止發(fā)生并發(fā)癥。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采用益氣通絡方治療,藥物組成:生曬參15 g,水蛭3 g,全蝎3 g,赤芍15 g,蟬蛻10 g,土鱉蟲3 g,蜈蚣3 g,檀香5 g,降香10 g,乳香(制)10 g,酸棗仁(炒)15 g。每日1劑,水煎服,500 mL水煎煮至200 mL。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4周。
1.5 觀察指標
1.5.1 Fugl-meyer、NIHSS 與BBS 評 分 采 用Fugl-meyer 評分法評價患者四肢感覺功能,包括輕觸覺(4 項,8 分)和本體感覺(8 項,16 分),同時參照國際標準0~2 分3 級評分法,最大感覺積分24分,分數越高表明感覺功能越好。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評價平衡功能,包括14個項目,參照國際標準0~4分5級評分法,最大平衡積分56 分,分數越高表明平衡性越好。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評價神經缺損功能。
1.5.2 臨床療效[6]基本治愈:患者各項感覺功能障礙基本消失,NIHSS 評分下降≥90%;顯效:患者各項感覺功能障礙較前明顯改善,NIHSS 評分下降45%~90%;有效:患者各項感覺功能障礙較前好轉,NIHSS 評分下降20%~45%;無效:患者各項感覺功能障礙較前無明顯變化,NIHSS 評分下降<20%。
有效率(%)=(基本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3 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 及甘油三酯、總膽固醇水平 分別收集患者晨起外周肘靜脈血5 mL,4 ℃室溫下常規(guī)放置,離心半徑5 cm,3000 r/min離心分離10 min,將上層血清裝在干燥試管中,低溫保存待測,避免反復融凍;應用酶聯(lián)免疫檢測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assay,ELISA,人ELISA 試劑盒由南京建成生物科技研究所生產)測定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
1.5.4 不良反應 記錄患者不良反應。
1.6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總有效率對照組為79.66%(47/59),觀察組為93.22%(55/5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Fugl-meyer、BBS 與NlHSS 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Fugl-meyer、BBS 評分升高,NIHSS 評分降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后Fugl-meyer、BBS 評分升高,NIHSS 評分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BBS及NlHSS評分比較(±s) 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BBS及NlHSS評分比較(±s) 分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例數59觀察組NIHSS評分12.39±3.24 8.49±2.61*12.10±3.16 6.03±2.27*#59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Fugl-meyer評分8.96±3.54 14.03±4.16*9.13±3.41 17.42±4.27*#BBS評分33.15±6.89 40.68±7.51*33.62±7.24 47.82±8.03*#
2.3 TNF-α、lL-6及TC、TG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TNF-α、IL-6 及TC、TG 降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TNF-α、IL-6及TC、TG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及血脂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及血脂水平比較(±s)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TG(mmol/L)1.48±0.21 1.35±0.17*1.49±0.20 1.21±0.15*#例數59觀察組59時間點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NF-α(pg/mL)15.24±3.67 11.05±3.12*14.98±3.81 8.26±2.79*#IL-6(pg/mL)75.96±18.62 58.84±17.10*76.08±19.13 46.98±15.63*#TC(mmol/L)4.59±0.56 4.10±0.43*4.62±0.51 3.68±0.40*#
2.4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均完成治療及隨訪過程,無死亡病例,治療期間未見不良反應出現(xiàn)。
近年來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罹患急性腦卒中的危險性和高危因素明顯增加,導致本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并有年輕化趨勢[5]。臨床缺血性卒中患者即使經過及時、有效救治,依然不同程度存在遺留癥狀,導致無法正常生活。感覺障礙是卒中后常見的后遺癥之一[6],丘腦為深淺感覺的第三神經元所在部位,在大腦功能中有調節(jié)意義,一旦丘腦腦卒中患者病情嚴重,會壓迫神經組織,相關支配功能區(qū)受損,易出現(xiàn)深、淺感覺障礙。感覺功能與運動功能密切相關,感覺喪失、遲鈍、過敏等嚴重影響運動功能[7]。此外,感覺障礙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影響,感覺喪失或遲鈍容易導致燙傷、感染。目前西醫(yī)尚無有效針對性治療方法,綜合康復治療被認為是當前最佳方案,但康復治療周期長、恢復緩慢,患者難以耐受,失去了治療的積極性。中西醫(yī)結合成為中風后遺癥的主要治療手段[8],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輔以中醫(yī)療法可進一步促進感覺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目前中醫(yī)療法包括針刺、中藥湯劑、中藥熏洗、推拿等,中藥湯劑具有服用方便、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等特點[9],應用較為廣泛。
中風后遺癥表現(xiàn)形式較多,屬難治性病癥,其中感覺功能障礙表現(xiàn)為感覺缺失或減退、痛覺過度,病情復雜性高,增加了治療難度[10]。中醫(yī)學認為中風的形成是在氣血虧損基礎上,臟腑陰陽失衡,氣血逆亂,痹阻腦絡[11],“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表現(xiàn)為痛覺過度,“氣不至則麻,血不榮則木”表現(xiàn)為麻木不仁,陽虛水泛,侵淫肌膚,表現(xiàn)為腫脹?!秱s病論中風厲節(jié)篇》載:“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醫(yī)學原理》載:“有氣虛不能導血,榮養(yǎng)筋脈而作麻木者”,指出了感覺障礙的發(fā)生與氣血、榮衛(wèi)不和有關。中醫(yī)學治療丘腦腦卒中后感覺異常,應注意辨證論治[12],中風患者多氣虛血瘀為患,腦絡受損,治療應以補氣活血通絡為主[13]。本研究益氣通絡方中生曬參益氣健脾,大補元氣,為君藥;檀香、降香、乳香(制)行氣通脈,通利關節(jié);酸棗仁養(yǎng)血安神;水蛭、全蝎、蟬蛻、土鱉蟲、蜈蚣活血化瘀而不傷正,赤芍和營養(yǎng)血,均為臣藥,諸藥共用有益氣活血通絡之功。
腦卒中患者存在多種高危因素,如高血脂,可一定程度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影響卒中治療及預后[14]。此外卒中及后遺癥期血清炎癥因子有促進病程作用[15],IL-6、TNF-α是傳統(tǒng)炎癥指標,生理狀態(tài)下含量較低,卒中或卒中后遺癥期其含量處于較高水平。本研究選擇Fugl-meyer、BBS、NIHSS評分及血清TNF-α、IL-6、TC、TG作為觀察指標,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治療后感覺功能、神經功能和平衡功能均改善,血清炎癥因子和血脂降低,觀察組患者上述指標改善更明顯,且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益氣通絡方應用于丘腦型腦卒中感覺障礙患者療效確切,且患者可以耐受,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