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2 年12 月19 日凌晨,經過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近兩周的談判磋商,《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通過“昆明- 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框架”)。各締約方在“框架”目標、資源調動、遺傳資源數字序列信息(DSI)等關鍵議題上達成了一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框架”的達成是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一步。
作為大會主席國,中國的引領和推動為各方達成共識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執(zhí)行主任英厄· 安諾生表示:“中國表現非凡,真正展現出全球領導力,我感謝中國展現的領導力,這在復雜情況下尤為重要,而中國表現始終堅定如一?!?/p>
多年來,中國共產黨深刻總結發(fā)展實踐,將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作為一種執(zhí)政理念和實踐形態(tài),融入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過程中,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愿景中。2005 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發(fā)表短評,首次闡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012 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就此,生態(tài)建設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一道,構成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強調“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在這些理念的指引下,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chuàng)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發(fā)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十年來,中國頒布和修訂森林法、草原法、漁業(yè)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長江保護法等20 多部相關法律法規(guī),修訂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成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不斷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十年來,中國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繼去年10 月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海南熱帶雨林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之后,今年還將在青藏高原、黃河流域等地新設立一批國家公園。就在上月,首個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植物遷地保護進入新時代。
截至目前,全國90% 的典型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74%的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已得到有效保護,300 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得到恢復與增長。
2021 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在云南昆明舉行期間,西雙版納的一群野生亞洲象一路向北,進入昆明市轄區(qū),當地政府與民眾一路精心管護,一時間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也為中國身體力行保護生物多樣性作了最生動的注腳。在本次會議期間,中國特色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同樣贏得多方稱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高級官員詹姆斯· 哈德卡斯爾表示,“中國是世界上為自然保護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之一,其在保護自然領域承諾堅定,在這方面中國正在贏得‘世界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宣布,黃果樹風景名勝區(qū)、神農架國家公園等11 處中國自然保護地入選了更新之后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
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不僅是以自身為樣板,為全球治理貢獻方案和智慧,更讓中國環(huán)保大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全球生態(tài)治理的領導者。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干事馬爾科· 蘭貝蒂尼表示,作為COP15 主席國,中國不斷“與各方接觸,協(xié)調處理和理解不同觀點”,特別是在談判的最后階段,中國為實現人類保護生物多樣性愿景,推動協(xié)議達成發(fā)揮了“關鍵性作用”。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大自然的運行遵循特定規(guī)律,生態(tài)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注定是一場漫長而艱辛的旅程。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成就昭示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只要全人類共同開啟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新篇章,就一定能成功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稿件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