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愛
“我兒子不去上學,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沒日沒夜玩手機,怎么叫都不開門,怎么辦?”
“孩子現(xiàn)在越來越無心學習了,情緒、狀態(tài)也不好,跟他說話也不搭理,唉,我真是頭大!”
“孩子這段時間成績下滑厲害,才發(fā)現(xiàn)是早戀了!真沒想到,平時乖巧的兒子怎么一下子變成這樣了?”
“兒子每天早上都哼哼唧唧地不愿起床,1 米8 的大個子,整天起床還這么磨蹭,說不愿去上學,我每天都跟他講道理,可他還是老樣子,唉……”
平時總有媽媽跟我咨詢孩子的問題,問的多數(shù)是男孩,且都在青春期。媽媽們不明白:小時候聽話懂事的兒子,為何越大越讓家長不省心?她們更不明白: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孩子怎么還有這么多問題呢?更讓媽媽們奇怪的是,自己的家庭都是正常家庭,夫妻關系穩(wěn)定,家庭關系和睦,可為何孩子還會出問題?
不少人都看過一個公式:缺席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在很多家庭中,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很多爸爸基本沒參與過。爸爸呢?爸爸們?nèi)ツ睦锪耍亢⒆由砩铣霈F(xiàn)問題,或許跟爸爸缺位有很大關系。那么,孩子的爸爸到底去哪里了呢?他們?yōu)楹螘蔽??在我跟家長的溝通中往往會聽到這樣的解釋:
“孩子爸爸工作很忙,沒時間陪孩子……”
“養(yǎng)孩子是女人的事,男人就負責掙錢養(yǎng)家……”
“我老公管不好孩子,孩子根本就不聽他的!”
“不是我不管孩子,我一管我老婆就說我,那我也就不管了……”
一個人的思維、認知往往決定了他的行動,行動也就決定了最后的結果。爸爸在家庭中真就只是負責工作、掙錢養(yǎng)家就可以了嗎?養(yǎng)育、教育孩子只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嗎?媽媽管教孩子,真的不需要爸爸幫忙嗎?如果這樣認為,可能真就耽誤孩子了。
一般來說,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承擔著不同的使命和責任。
母親:溫暖家庭、養(yǎng)育孩子,意味著擁抱、接納、給予穩(wěn)定的情緒,幫助孩子解決生活的問題。父親:家庭支柱、榜樣力量,意味著秩序、規(guī)矩,給予自信和力量,讓孩子能夠勇敢地面對世界。
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說的男人主外、女人主內(nèi)符合這樣的定位角色,但絕不是說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爸爸可以做“甩手掌柜”。請爸爸們審視一下自己:是否教孩子遵守規(guī)則規(guī)矩、對長輩保持敬畏?是否在孩子遇到困惑和無助的時候,給予孩子向前向上的力量?能否讓孩子想到爸爸時就有信心和力量?
蒙特利爾大學丹尼爾·帕克特教授認為,有一個詞可以貼切地形容父親與孩子之間的依戀關系——“激活”。他認為,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更多是撫慰;而父親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在引領孩子走向世界的部分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
良好的父子、父女關系有助于激發(fā)和喚起孩子的積極情緒,幫助他們超越極限,勇于面對危險,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無所畏懼,敢于獨立生存。睿智的媽媽們要多鼓勵爸爸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發(fā)揮父親的角色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多鼓勵和信任爸爸們用自己的方式與孩子相處,而不是要求爸爸完全按照媽媽的方式照顧、管教孩子。
現(xiàn)實中有不少媽媽,她們的強勢導致爸爸們失去了參與養(yǎng)育孩子的積極性,慢慢地就形成了所謂的“喪偶式育兒”?!皢逝际接齼骸钡谋澈螅邪职謱⒆咏逃J知的偏差,也有來自于媽媽的控制。
前面的幾位媽媽,她們都有這樣的特點:要求爸爸按自己的標準做,爸爸如果沒做到,就覺得爸爸不行、不會教育孩子,就不要他參與教育。爸爸沒有了積極性也就樂得清閑,最后自然就缺位了。
沒有哪個人天生就會做爸爸、媽媽,媽媽會照顧孩子,也是經(jīng)過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的練習,才練就了一身過硬的育兒本領。如果媽媽不給爸爸機會,爸爸永遠學不會管教孩子,學不會如何跟孩子相處,而孩子問題則會慢慢積累,往往在青春期時集中爆發(fā)。
不少媽媽在有了孩子后就把孩子放第一位,總是想著孩子,孩子的事放在家庭第一位,卻忽視了丈夫。丈夫的感受需求經(jīng)常放在最后,甚至視而不見,也就是把夫妻關系放最后了。
曾經(jīng)有位爸爸跟我吐槽:“在我們家,兒子第一、老婆第二,就連老婆養(yǎng)的貓都比我的地位高……”父母愛孩子的心可以理解,但這樣的序位違反了家庭運行的正確法則。一個家庭中,正確的關系序位是:夫妻關系第一位,親子關系第二位,即夫妻關系永遠重于親子關系。
當夫妻關系成為家庭核心時,雙方都能在這段良好關系中獲得滋養(yǎng),相互都能體驗到對方對自己足夠的愛,也就都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力量。因為孩子既需要從媽媽這里獲取家庭的溫暖、內(nèi)心情感的撫慰,又需要從爸爸這里獲取榜樣和男性陽剛的力量。所以,每當父母帶著孩子的問題前來,我首先會帶他們調(diào)整家庭關系,帶他們修復夫妻關系:明確彼此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了解對方的特點和心理需求,以及如何在彼此的情感銀行里存款,如何正確表達愛并給予對方需要的愛;當孩子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發(fā)生沖突時,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如何讓夫妻雙方的愛成為助推孩子的動力……
父母錯誤的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所以,愛是一種能力,也是需要學習的。孩子的問題往往只是表象,背后是家庭關系問題的縮影。如果看到孩子有問題只去管孩子,就好比整個家庭生病了,卻只讓孩子一個人去吃藥,那絕對治標不治本。只有家庭中的關系理順了,愛才能夠正向流動起來,孩子的教育之路也就順了。
在孩子健康成長路上,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支持者。如何讓彼此成為孩子最好的支持者,取決于父母雙方。孩子從父母的愛中體會到什么叫幸福快樂,看到幸福家庭的榜樣,日后他也會帶著這份愛去經(jīng)營自己的家庭。所以,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夫妻雙方應摒棄互相指責與批評,應尋求更好的合作,這才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正確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