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昆山高新區(qū)南星瀆幼兒園 牛方穎
當今社會,教育行業(yè)與網絡技術相結合早已普遍存在。幼兒學前教育過程中,除集體活動以外的學科類教育方式較為單一,教學資源也相對匱乏,這就導致幼兒難以對學習產生興趣,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需及時開發(fā)全新的教學方式,將網絡技術應用于幼兒教學,使課堂充滿活力,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接受教育,以此提高教學的實際效果。
網絡技術與幼兒教學的結合為幼兒教育提供了諸多便利。幼兒的年齡太小,對“學習”的認知不夠充分,很難對一件事物保持長時間的熱情與積極性,若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死板,就會更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但幼兒過于活躍的天性也能夠為教學工作帶來便利,這個時期的幼兒對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有著極其強烈的好奇,也可以將“好奇”發(fā)展成為個人的愛好及興趣并認真鉆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把握住幼兒的這一特性,結合網絡技術,引入豐富、有趣的教學資源,讓課堂更符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創(chuàng)建以幼兒為主體的高效課堂,使幼兒可以沉浸在教師構建的學習氛圍、課堂環(huán)境中,以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作渲染,強化幼兒的學習能力。網絡技術的兩大特點便是直觀性與趣味性,直觀性可以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復雜知識,而趣味性便能夠調動幼兒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幼兒教學過程中有效利用網絡技術,不僅可以降低學前教育的難度,也降低了幼兒“學習”的門檻,同時也能夠提升幼兒學前教育的質量。
幼兒教學是為學生后續(xù)的學習打基礎,也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首要途徑。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該為幼兒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以此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使幼兒更快建立起學習思維,以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在幼兒教學過程中引入網絡技術后,教師所選用的教學資源可以不再受課本、環(huán)境和時空的限制。教師能在互聯網平臺中搜集大量符合當前學情的學習資源,也可以尋找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教案作為參考,提高課堂內容質量的同時,也能夠優(yōu)化教學成果。在網絡技術的輔助下,豐富了教學資源,也擴展了幼兒的知識面,有利于幼兒快速掌握學習方法,讓幼兒在眾多知識中發(fā)展個人愛好、找到個人興趣,從小養(yǎng)成穩(wěn)定學習的習慣,在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在從前的課堂中,教師能利用的教學材料的種類較為單一,教學形式也不夠豐富,依照現代化的眼光來看,教學模式相對落后,也不符合新時代的社會發(fā)展進程。網絡技術的引入能夠讓幼兒教學課堂與時代接軌,在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等多元化的科技支持下,教師能夠發(fā)展出更加多元化的趣味課堂,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優(yōu)化教學方式,可以激活幼兒教學的課堂活力。教師應該變更個人的教學觀念,利用科學、高效的方式發(fā)揮出網絡技術的優(yōu)勢和價值,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使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釋放天性,領略學習的快樂,從而推動教學活動有序開展,并以此提高課堂效率。
現如今已經有許多幼兒園加設了多媒體設備,為提高幼兒教育質量做了充足的準備。但很多園區(qū)內的應用效果并不好,這主要是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不足所導致的。許多教師在引入網絡技術后,只是單純地改變了講授方式,將眾多的知識點以多媒體形式呈現后,教學觀念以及主要課堂結構并沒有發(fā)生改變,沒有發(fā)揮出網絡技術的應用價值。教育事業(yè)必須圍繞幼兒開展,但教師作為引導人與主要發(fā)起人,也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師沒有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更新教學觀念,單純將網絡技術當作一種“電子展示區(qū)”或是作為一種“教學材料”應用,不能發(fā)揮出網絡教學優(yōu)勢是當前網絡技術與幼兒教學結合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網絡技術引入的本意是輔佐教學活動順利開展,教師要靈活應用該技術為課堂帶來全新的改變。但部分教師并沒有把握好應用尺度,如果在教學工作中對網絡技術過度依賴,也會嚴重影響幼兒的正常發(fā)育。如在教學過程中,原本需要教師結合自身的肢體動作、語言、表情等為幼兒傳達的某樣知識,卻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幼兒播放視頻,利用電子設備代替了“人”的表達,這樣的教學方式將會讓幼兒失去與教師的互動機會,也可能會讓幼兒對電子產品產生依賴。直觀性是網絡技術的優(yōu)勢,但過度依賴則必然會轉變成劣勢,長期利用過于直觀的方式進行知識點演示,會阻礙幼兒的思維發(fā)展,幼兒思考、分析的過程也可能會被電子課件取代,而教師站在成年人的視角上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往往會導致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缺失探索與鉆研的過程。
幼兒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專業(yè)素養(yǎng)將會直接影響幼兒教學的效果。網絡技術下,部分教師會直接將網絡平臺的教學資源“搬”到課堂中,直接讓幼兒對該內容進行學習,這種方法過于“生搬硬套”,從教育的角度上看并不可取。在選用網絡資源時,教師必須要結合當前幼兒的實際學習情況及接受能力,對資源與知識進行整理,再考慮到幼兒的個性化特征,以幼兒最容易接受的形式制作教學課件,以靈活的教學方式來帶動幼兒成長與思考,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高效率的課堂教學。網絡技術作為新時代的科技產物,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若教師的思維僵化、教學能力不足,都無法發(fā)揮其價值。所以教師也要不斷學習,提高個人專業(yè)能力,在現代化的教學體系下,優(yōu)化教學的方式方法,定期開展教學反思、評價活動,關注幼兒的發(fā)展現狀,靈活調整下一步的教學目標及教學計劃。
實現網絡技術下的幼兒教學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大部分城鎮(zhèn)幼兒園都具備引入高科技教學設備的能力,可以為幼兒園配置計算機、多媒體等互聯網設備。但就我國的發(fā)展現狀來說,仍存在部分幼兒園無法做到這一點,園區(qū)的發(fā)展資金不足,教學設施不齊全,網絡技術的引入便也遙遙無期。想要改變這一現狀,不能單靠園方的努力,更需要當地的政府以及教育部門適當給予財政方面的支持。
網絡技術的引入為幼兒教育改革事業(yè)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據有關調查顯示,部分教師會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搭建學習情境,讓幼兒在多媒體模擬出來的場景中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固然能夠滿足幼兒成長的部分需求,但教師不能用“虛擬場景”來替代“真實情境”。在幼兒教學過程中,教師及家長對孩子健康與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很多家長不希望幼兒園存有潛在的危險,因此很多教師在結合網絡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就盡可能避免教學時的戶外活動,使用多媒體構建教學情境,讓幼兒在教室中就能感受到“自然”風光。實際上這種模式并不可取,虛擬與現實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真實情境是幼兒認識世界的必要因素,網絡技術只能夠成為教學的輔助工具,絕不能成為代替真實情境的道具。
1.藝術類教學是發(fā)展幼兒天性及天賦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教學。教師將會在課堂中帶領幼兒進行制作手工、繪畫、聆聽音樂等活動,用藝術類的活動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幼兒通過藝術傳達內心情感的能力。網絡技術與藝術類教學結合后,教師能夠在多媒體設備的幫助下,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藝術情境,結合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感官刺激,激發(fā)幼兒的藝術感知能力。另外,網絡技術也為藝術學科的教學內容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能夠選擇生活中常見的美景、美食等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也能夠帶領幼兒觀看我國優(yōu)秀的非遺手工藝術,用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幼兒的思想道德觀念,還可以欣賞國內外的知名藝術品,與幼兒一同感受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以此提高幼兒的藝術賞析能力。
2.科學活動。幼兒階段的科學活動通常沒有什么難度,基本都是在生活中常見的內容中提取而出,或者是讓幼兒了解自然規(guī)律等常識類的科學。這一學科的主要目的是啟發(fā)幼兒對生活與自然的探索欲望,屬于啟蒙類的學科。教師為學生構建的科學活動往往來自生活,當然也能應用于生活,那么教師就可以結合網絡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為幼兒播放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以及自然案例,讓幼兒能夠通過視頻或動畫來了解該現象的成因與在生活中的應用方式,并適當結合有趣的小實驗來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多媒體課件,會使幼兒對科學知識產生好奇,可以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充分調動幼兒在科學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也能夠降低科學教學難度。
3.語言教學是幼兒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創(chuàng)建交流環(huán)境,提高幼兒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也要強調幼兒的思維邏輯性,讓幼兒能夠清晰、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愿、訴求與內心想法。在較為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多以認字、聽講故事為主,模式較為固化,教學效果不顯著。網絡技術的引入可以為語言教育發(fā)展出全新的途徑。在開展語言類課堂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類的教育素材,如動畫類的識字視頻、幻燈片格式的兒童有聲繪本等,先播放課件中的內容,之后帶領幼兒進行跟讀,并詢問幼兒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詞和語句,再耐心為幼兒講解。多媒體課件能夠讓幼兒在短時間內對所學知識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與認知,促使幼兒快速發(fā)展。另外教師也要鼓勵和引導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創(chuàng)建看圖說故事的環(huán)節(jié),為幼兒提供一張圖畫,讓幼兒根據畫面的表達想一想其中發(fā)生的故事,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故事和其他的小朋友進行分享。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與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該年齡段的孩子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極快,也是彰顯語言天賦的最佳時機,因此教師要對幼兒進行細致化的引導,結合各式各樣的網絡資源設計語言訓練活動,為幼兒提供交流和互動的機會。
4.社會教育。學前教育工作不僅要讓幼兒掌握基礎知識,提高幼兒對世界的基礎認知,還需要教師培養(yǎng)幼兒的各項品行與情操,鍛煉幼兒與社會環(huán)境接觸以及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也就是針對幼兒的社會教育。部分教師和家長可能會忽略這一環(huán),導致幼兒的情感、思維、心理發(fā)育不全面,缺乏一定的社會認知,影響幼兒未來的發(fā)展。社會教育的覆蓋面十分廣,幼兒與他人的交流、對社會責任和規(guī)則的認知以及面對突發(fā)事件的處理方式等都屬于社會教育的一環(huán)。幼兒園是幼兒脫離家庭環(huán)境的第一關,這時的孩子們會表現出各式各樣的性格特點,教師要對幼兒的個性差異進行分析,并制定出詳細的社會教育計劃,之后在網絡技術的幫助下,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幼兒構建一些社會類問題情境,嘗試讓幼兒解決問題,或者創(chuàng)建一些互動交流的小游戲,拉近幼兒之間的距離,讓幼兒認識到“友誼”的重要性等。
豐富的資源是網絡技術教學的優(yōu)勢之一。教師能夠在互聯網平臺中找到大量與幼兒教育相關的資源,擴寬了教學資源的獲取渠道,能夠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補充課堂的知識體系,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在教學時,教師要結合本課的教學重點,搜尋與之相關的補充資源,再結合幼兒當前階段的特點與興趣,挑選出合適的資源內容,整合成教學課件。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課件的內容對幼兒進行引導教育,延伸了知識內容的同時,也擴展了幼兒的眼界與思維。
趣味課堂是吸引幼兒注意力的最好方式,通常幼兒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會設計一些游戲和活動環(huán)節(jié),使幼兒能夠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而網絡技術就能夠很好地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幼兒營造豐富、形象的活動場景,也能夠結合電子課件為幼兒帶來多元化的課堂體驗。如教師在帶領幼兒認知小動物時,可以引入各種小動物的動畫形象,讓幼兒說出它們的名字。之后教師再播放小動物的叫聲,加深幼兒的印象。最后教師要插入動物真實樣貌的圖片與生活習性的介紹視頻,讓幼兒進一步了解動物的特征。最后教師可以播放一個與多種小動物有關的動畫短片,安排幼兒在課堂中進行角色扮演,為每一個孩子分配適合的動物角色,要求幼兒結合剛才學到的知識表演動畫短片。
交互是幼兒教學中較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幼兒在動態(tài)性的交互環(huán)境下,會產生遠高于普通環(huán)境的學習欲望,對幼兒教育有著顯著促進作用。網絡技術的引入在豐富課堂表現力的同時,也創(chuàng)新了教學模式,教育行業(yè)引入的多種媒體設備都具有交互性的動態(tài)功能,如電子白板可以放大圖片、拖拽白板上的內容等,這些內容都能夠讓幼兒感到新奇,也會使幼兒對教學內容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家校共育是未來教育行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教師與家長都應該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雙方應共同努力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網絡技術的應用真正打破了家庭與園方之間存在的壁壘,使得教師能夠和家長之間建立起即時、高效的交流渠道,便于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在園的學習、生活情況,也有利于雙方共同商討出合適的教學計劃。
網絡技術在幼兒教學中的應用范圍極廣,作用效果也十分顯著。在網絡資源下,教師能在原有的學前教育結構中融入全新的教學手段,降低了學前教育的難度,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以直觀、生動、形象的方式來呈現課堂,既能夠豐富課堂的表現力,也能夠讓幼兒更輕松地理解知識,實現精簡化的學前教育。學前教育是教育事業(yè)的立根之本,是為幼兒樹立學習觀念、思想觀念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必須以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認知規(guī)律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使幼兒教育更加靈活化,注重幼兒的綜合能力發(fā)展,為孩子們的成長、進步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