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夏輝,趙艷玲,王天恩
1.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耳鼻喉科,河南 鄭州 450000
2.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慢性鼻竇炎多是由急性鼻竇炎反復發(fā)作或遷延不愈發(fā)展而來,臨床表現(xiàn)為鼻塞、流涕、頭面脹痛、嗅覺功能障礙、咳嗽、乏力等。慢性鼻竇炎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肺系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1]。目前指南推薦糖皮質(zhì)激素、抗菌藥物、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抗組胺藥和抗白三烯藥等藥物或手術(shù)治療[2],但由于高度異質(zhì)性和病理機制的復雜性,慢性鼻竇炎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和難治性[3]。中醫(yī)認為,慢性鼻竇炎多是由于病久肺脾氣虛,鼻竅失養(yǎng),痰濁毒邪凝聚鼻竅所致。艾灸是中醫(yī)特色療法,可通過溫通、溫補作用激活施術(shù)穴位,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起到調(diào)節(jié)免疫、改善臟腑功能的作用[4]。本研究觀察在克拉霉素基礎(chǔ)上聯(lián)合艾灸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臨床療效,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1.1 診斷標準 參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5]中的慢性鼻竇炎診斷標準。主癥:鼻塞,黏性或黏膿性鼻涕;次癥:嗅覺減退或喪失,頭面部脹痛。整體病程持續(xù)不少于12 周。
1.2 辨證標準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辨證為肺脾氣虛證。鼻塞,頭昏,鼻涕混濁,時多時少,記憶力減退,少氣乏力,面色萎黃或白,大便溏薄,鼻腔黏膜腫脹未充血,并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舌淡苔白,脈細弱。
1.3 納入標準 年齡18~80 歲;符合診斷及辨證標準;近1 個月內(nèi)未服用過與慢性鼻竇炎相關(guān)的治療藥物;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對阿奇霉素過敏者;治療期間服用與慢性鼻竇炎相關(guān)的藥物者;合并鼻腔解剖結(jié)構(gòu)異常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凝血功能障礙者;需服用不能與阿奇霉素共用的藥物者;依從性差者。
1.5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6 月—2022 年8 月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耳鼻喉科門診就診的慢性鼻竇炎患者140 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0 例。對照組男39 例,女31 例;年齡18~72 歲,平均(37.4±3.9)歲;病程3~34 個月,平均(21.5±2.3)個月。觀察組男38 例,女32 例;年齡19~74 歲,平均(37.2±3.7)歲;病程4~36 個月,平均(20.4±2.1)個月。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每天使用等滲鹽水沖洗鼻腔2 次,克拉霉素片(廣州白云山醫(y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961)口服,每次1 片,每天1 次,療程為4 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加用艾灸療法。取穴印堂、百會、足三里(雙)、肺俞(雙)、合谷(雙)做溫和灸,艾條點燃一端距皮膚2~3 cm,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為宜,每穴10 min,至施灸穴位皮膚表面微微紅暈為度,注意勿燙傷患者,囑患者灸后注意施灸部位避風寒,1 h 內(nèi)勿沐浴,前3 d 每天1 次,后每2 d 1 次,療程為4 周。
3.1 觀察指標 ①中醫(yī)證候評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觀察鼻塞、流涕、嗅覺減退、咳嗽、頭面脹痛等癥狀,按無、輕、中、重分別計為0、1、2、3 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②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以0~10 分量化鼻竇炎的嚴重程度,將其分為輕度(0~3 分),中度(4~7 分)和重度(8~10 分)。③Lund-Mackay 評分。針對鼻竇CT 平掃結(jié)果分別對雙側(cè)鼻竇系統(tǒng)進行評分,鼻竇部分:上頜竇、蝶竇、額竇、前組篩竇、后組篩竇無異常為0 分,部分渾濁為1 分,全部渾濁為2 分;竇口鼻道復合體部分:無阻塞為0 分,阻塞為2 分,每側(cè)0~12 分,總分為0~24 分。④Lund-Kennedy 評分。鼻內(nèi)鏡下檢查是否存在息肉、水腫及鼻漏,息肉:無息肉為0 分,息肉僅在中鼻道為1 分,息肉超出中鼻道為2 分;水腫:無水腫為0 分,輕度水腫為1 分,嚴重水腫為2 分;鼻漏:無鼻漏為0 分,稀薄、清亮鼻漏為1 分,膿性、黏稠鼻漏為2 分,取平均值??偡?~6 分。⑤糖精試驗。主要用于評估鼻黏膜纖毛清除功能,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的纖毛清除速度(MTR)和纖毛清除率(MCC)?;颊呷∽唬谙卤羌變?nèi)側(cè)放一適量大小的糖精顆粒,囑患者每分鐘做1~2 次吞咽動作,記錄從放置顆粒到感覺到甜味的時間(T),并測量放置糖精顆粒的位置至咽后壁的距離(S)。MTR=S/T,MCC=正常成人的T/實際患者的T×100%,取2 側(cè)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 治療結(jié)束后評價2 組臨床療效。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制定療效標準。顯效:癥狀消失,鼻竇CT 未見明顯異常;有效:癥狀明顯改善,鼻竇CT 可見明顯改善,鼻腔檢查見充血、黏膜腫脹等減輕;無效:癥狀和體征均無改善。
4.2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43%,高于對照組72.8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3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見表2。治療前,2 組鼻塞、流涕、頭面脹痛、嗅覺減退、咳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鼻塞、流涕、頭面脹痛、嗅覺減退、咳嗽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鼻塞、流涕、頭面脹痛、嗅覺減退、咳嗽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分
表2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咳嗽1.59±0.65 1.11±0.43①1.61±0.62 0.43±0.20①②組 別對照組觀察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70 70 70 70鼻塞1.48±0.64 1.06±0.53①1.51±0.69 0.51±0.27①②流涕1.57±0.43 1.01±0.49①1.52±0.49 0.53±0.26①②頭面脹痛1.58±0.63 1.14±0.52①1.59±0.64 0.55±0.21①②嗅覺減退1.49±0.52 1.05±0.48①1.47±0.51 0.54±0.28①②
4.4 2 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 見表3。治療前,2 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VAS 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且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2 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
表3 2 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前7.24±1.21 7.13±1.28組 別對照組觀察組例數(shù)70 70治療后3.94±0.88①1.52±0.47①②
4.5 2 組治療前后Lund-Mackay 評分及Lund-Kennedy 評分比較 見表4。治療前,2 組Lund-Mackay 評分及Lund-Kennedy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Lund-Mackay 評分及Lund-Kennedy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Lund-Mackay 評分及Lund-Kennedy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4 2 組治療前后Lund-Mackay 評分及Lund-Kennedy 評分比較()分
表4 2 組治療前后Lund-Mackay 評分及Lund-Kennedy 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Lund-Kennedy 評分4.24±0.63 2.96±0.57①4.27±0.61 1.83±0.49①②組 別對照組觀察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70 70 70 70 Lund-Mackay 評分18.74±2.36 9.14±1.25①18.93±2.24 3.85±0.82①②
4.6 2 組治療前后糖精試驗結(jié)果比較 見表5。治療前,2 組MTR、MCC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MTR、MCC 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觀察組MTR、MCC 均高于對照組(P<0.05)。
表5 2 組治療前后糖精試驗結(jié)果比較()
表5 2 組治療前后糖精試驗結(jié)果比較()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MCC(%)42.46±4.33 53.74±5.81①42.52±4.47 87.36±7.96①②組 別對照組觀察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70 70 70 70 MTR(mm/min)3.61±0.72 4.27±0.71①3.65±0.69 7.34±0.86①②
4.7 不良反應 對照組出現(xiàn)腹瀉2 例,惡心2 例,發(fā)生率為5.71%;觀察組出現(xiàn)腹瀉1 例,發(fā)生率為1.43%。發(fā)生不良反應后立即停藥,停藥后不良反應消失。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慢性鼻竇炎是一種高度異質(zhì)性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復雜,與解剖結(jié)構(gòu)、環(huán)境、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guān),如竇口鼻道復合體解剖發(fā)育異常、纖毛運動障礙、變態(tài)反應、微生物感染、免疫缺陷等。指南推薦對于慢性鼻竇炎患者可小劑量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長期口服[2],故本研究選用克拉霉素作為治療藥物,使用指南推薦劑量250 mg。
慢性鼻竇炎屬于中醫(yī)鼻淵范疇,《黃帝內(nèi)經(jīng)》:“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中醫(yī)理論認為,鼻淵是由于邪犯鼻竇,竇內(nèi)濕熱蘊積,釀成痰濁,或肺脾虛衰,鼻竅失養(yǎng),運化失職,痰濁邪毒凝聚鼻竅所致,治療多以“通、排、補”為法,即通竅醒鼻、祛痰排膿、補益肺脾。本研究中艾灸療法的選穴為印堂、百會、肺俞、合谷、足三里,其中印堂、百會均位于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可起到調(diào)節(jié)氣血經(jīng)絡(luò)、振奮全身陽氣的作用,且印堂位于鼻根部,上通于腦,下通鼻竅,可通過疏散局部郁熱達到通鼻竅、清頭目的作用;百會為諸陽之會,可通竅醒神以止頭痛、通鼻竅,為治療頭部諸病之總穴,臨床試驗表明,兩穴均可有效治療鼻部疾病,改善鼻部癥狀[8]。肺俞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之背俞穴,可通徹肺氣,治療肺臟之病,肺開竅于鼻,艾灸肺俞通過局部溫熱作用起到開宣肺氣、化痰排膿以改善鼻塞、濁涕等癥狀,且動物實驗[9]表明,肺俞穴可通過活化IL-27/STAT1 通路、糾正Th1/Th2 免疫平衡達到調(diào)節(jié)免疫的作用;大腸與肺相表里,合谷穴位于手陽明大腸經(jīng),且大腸經(jīng)“還出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夾鼻孔”,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故合谷可治療頭面部,尤其是口鼻相關(guān)疾病,陽明經(jīng)多氣多血,故艾灸合谷可達到祛風解表、通經(jīng)活絡(luò)、通鼻止痛的功效[10]。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jīng)之合穴,為強壯保健之要穴,具有調(diào)理脾胃、通經(jīng)活絡(luò)的功效,艾灸足三里可起到培土生金之效[11]。艾灸治療鼻淵的目的在于通過局部溫通、溫熱作用于特定穴位,起到開宣肺氣、通鼻開竅、祛痰排膿、益氣補中的作用。
本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艾灸聯(lián)合克拉霉素治療慢性鼻竇炎療效顯著;研究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VAS 評分、中醫(yī)證候評分、Lund-Mackay 評分、Lund-Kennedy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艾灸聯(lián)合克拉霉素可明顯改善慢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zhì)量。在糖精試驗中,2 組患者的MTR、MCC 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艾灸聯(lián)合克拉霉素可通過改善鼻黏膜纖毛清除功能以達到緩解慢性鼻竇炎的作用。本試驗中,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艾灸聯(lián)合克拉霉素可有效改善慢性鼻竇炎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提高鼻黏膜纖毛清除功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臨床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