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君
作為一類相對小眾的藝術表演形式,舞臺表演藝術對進一步提高我國的文化藝術水平、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意義重大。比較常見的如話劇、歌劇、音樂劇和雜技表演等,受到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愛?,F階段,在我國人民文化水平不斷提升的社會背景下,雖然全民藝術普及和藝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獲得了突出的發(fā)展成果,但是總體來看仍然不夠成熟,這就需要我國相關藝術工作者進一步加強舞臺表演藝術的市場開拓,形成舞臺表演藝術的生態(tài)循環(huán),獲得更多的受眾群體?;诖耍疚尼槍ξ枧_藝術表演的市場開拓和觀眾培養(yǎng)展開研究,并提出策略。
舞臺表演可融合聽覺、觸覺和視覺為一體,是一類特殊的藝術表演形式。近些年,雖然我國的舞臺藝術表演獲得了突出的發(fā)展成果,涌現出大量舞臺藝術表演團體,演出市場看似色彩繽紛、欣欣向榮,但市場仍有擴大空間,觀眾群體仍需培養(yǎng)。通過加強舞臺表演藝術市場的開拓和觀眾培養(yǎng),可以有效提升我國的民族和文化自信,培養(yǎng)國人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也是解決我國文化藝術市場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徑之一。加強舞臺藝術表演的市場開拓和觀眾培養(yǎng),其目標不再簡單地局限于吸引觀眾進入劇場去現場“看熱鬧”,而是需要為他們傳輸更多的表演藝術文化基因,培養(yǎng)國人的表演藝術欣賞能力,使其可以自覺欣賞舞臺藝術表演。
2022 年,我國演出行業(yè)協(xié)會正式發(fā)布《2021年全國演出市場報告》,據報告數據研究調查表明,2021 年,融合話劇、音樂劇、兒童劇、戲曲、舞蹈、音樂會、演唱會、音樂節(jié)、相聲、脫口秀在內的多種舞臺藝術表演門類,演出總體市場規(guī)模達到335.85 億元,與2020 年同期相比增長27.76%,與2019 年同期相比下降41.31%,演出所獲得的票房總收入達到140.28 億元,與2020 年同期相比增長183.11%,與2019 年同期相比下降30%,由舞臺藝術演出所帶來的衍生品和贊助收入共計22.06億元,與2020 年同期相比增長213.8%,與2019 年同期相比降低40.94%。
據報告數據表明,2021 年,我國各地區(qū)在舞臺藝術表演上,演出場次數量排序前10 的分別是上海、北京、江蘇、四川、重慶、浙江、天津、廣東、陜西、河南,票房最高的是江蘇、上海、廣東、浙江、北京、四川、重慶、山東、天津、陜西??傮w來看,報告中排名占據前10 名的地區(qū)在全國份額中占比超過65%,因此演出場地存在嚴重的區(qū)域發(fā)展不均衡問題。
據數據研究表明,年輕消費力是舞臺藝術表演的主要受眾群體,主要集中于18 歲到39 歲,購票占比達到了76%;女性消費者數量與男性相比要更多,占比達到了66%。與此同時,據連續(xù)三年的監(jiān)測數據信息顯示,“95 后”以及“00 后”和女性消費者在舞臺藝術表演上的占比數量,正在呈現逐年增長的發(fā)展趨勢。在各種類型的舞臺藝術演出中,最受歡迎的是話劇,2021 年全年話劇的演出共計1.61 萬場,票房收入達到了23.89 億元,平均票價為259 元,最為熱門的話劇題材是紅色和懸疑,最受歡迎的類型為藝術類。
總體來看,在經歷全國公共衛(wèi)生安全事件之后,我國的舞臺藝術表演行業(yè)已經開始呈現回暖趨勢,但是同比2019 年之前,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加強舞臺藝術表演的市場開拓和觀眾培養(yǎng),以盡快恢復之前的向好發(fā)展態(tài)勢,進一步擴大舞臺藝術表演的文化影響力。
近些年,我國電影行業(yè)發(fā)展速度日益加快,主要是由于我國政府對電影市場給予了強有力的政策扶持,除了帶動了影視行業(yè)的發(fā)展,也實現了電影產業(yè)的全面進步。因此,在我國舞臺藝術演出市場的開拓過程中,相關部門也需要積極借鑒電影行業(yè)的發(fā)展經驗,通過機制的創(chuàng)新和政策的大力扶持,全方位擴大對舞臺文藝演出的支持力度,為樂團和劇場運營提供針對性的補貼,同時建立健全公益性演出長效經費保障機制,以政府補貼的模式持續(xù)加大對文藝演出團體的扶持力度,如政策宣傳、重大節(jié)日演出和擁軍慰問等,確保可以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獲得更高的社會效益。
在我國的舞臺藝術演出中,大多數是劇場演出,劇場和舞臺成為傳播舞臺藝術表演文化的唯一載體。個別舞臺院團藝術家認為,運用其他媒介形式進行傳播,會導致演出的商業(yè)和藝術價值降低,因此,長久以來我國的舞臺藝術演出傳播模式十分單一,缺乏完善的表述性媒介,導致其市場演出消費范圍受到嚴重限制。由話劇演出所衍生而來的暢銷書,則是代表對傳統(tǒng)的演出市場的進一步補充,除了可以使話劇演出獲得更多的二次收入,還可以使話劇的票房得到全面增加。這些年,開心麻花、德云社以及表演工作坊,開始持續(xù)探索新媒體文化輸出,如電視、網絡及手機終端,這樣的演出傳播模式涉及范圍更廣,可以使傳播范圍得到拓展,傳播質量得到全面提高,為我國開拓更廣闊的舞臺藝術片市場提供了全新的發(fā)展渠道。尤其是新媒體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對大眾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時尚將會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媒體可成為舞臺藝術表演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劇院和院團應加強對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抖音等平臺的運用,多輸出表演藝術文化,形成對舞臺藝術表演的刺激性消費,并定期推出優(yōu)惠團購票等,確保舞臺藝術表演可以下沉到基層市場,真正惠及大眾。與此同時,劇院和院團需要加強對大眾傳播媒介的合理利用,拍攝短視頻,將院團推銷到大眾群體中,同時可以通過走基層等模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積極開拓城郊演出市場;或是進社區(qū)、進學校,提高消費者對舞臺藝術演出的欣賞能力,讓舞臺藝術演出可以從傳統(tǒng)的劇場走向社會大舞臺,也可以通過慈善演出,擴大市場受眾面;還需要乘上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東風,通過積極學習和借鑒國際演出市場的成熟發(fā)展經驗,進一步開拓國際演出市場,讓我國本土文化可以真正走出去。這些年我國持續(xù)頒布政策,積極和鼓勵對外商業(yè)演出,同時還為外國市場定制了專門表演,這也對我國舞臺藝術演出市場的開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舞臺表演藝術的劇場和劇院需要了解在藝術演出上的功能定位和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基于演出的實際內容、特色及優(yōu)勢,設計獨具特色的戰(zhàn)略發(fā)展路線;同時,綜合劇場和劇院所在地區(qū)的實際情況,適當融入當地文化特色,推出具備一定本土文化藝術的演出劇目。例如,北京地區(qū)的常青樹話劇《雷雨》、上海地區(qū)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烏鎮(zhèn)戲劇節(jié)、山東地區(qū)具有一定紅色文化基因的《沂蒙山》等,都是綜合當地的文化情況,在全國進行巡回演出,受到全國各地觀眾的廣泛好評,成為我國在舞臺藝術演出上的精品內容。與此同時,劇場和劇院也需要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比較具備代表性的如開心麻花和德云社,都有鮮明的文化IP,已經在市場上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粉絲和觀眾。建立健全品牌文化,需要劇院建立健全管理運營體系,吸引大量的優(yōu)秀管理人才,加強藝術人才的引進,如此才可以保證劇場和院團的品牌文化得以有效建設,面向更多的受眾,實現文化的全面輸出。但劇院和院團需要注意的是,在劇院的實際運營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出現和戰(zhàn)略發(fā)展規(guī)劃存在偏差的問題,此時需要基于實際情況和市場發(fā)展現狀,對發(fā)展道路和發(fā)展目標進行調整,并在我國文化政策的引導下,真正實現與時俱進和全方位創(chuàng)新。
目前在我國的劇場運營和管理工作中,時常出現“建管用”分離現象。個別劇場在其實際的運營過程中,由于未建設專業(yè)院團,同時缺乏針對性的管理人才,只能借助場地出租的模式來艱難維持劇院的生存。院團在進行藝術生產時,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個別劇場過度注重資金投入,砸重金進行創(chuàng)作,但最終只演出了幾場便消失在市場中,也未進行重復排演,導致資源嚴重浪費。因此,劇場作為連接觀眾和舞臺藝術表演人員的重要橋梁,需要進一步促進院團的融合發(fā)展,確保資源得以有效整合,實現優(yōu)勢互補。對于藝術生產相對較多,但缺乏劇場表演的院團,可以通過“以團代場”的模式,選擇音響設備完善的劇場作為專業(yè)的表演和排練場地。對于規(guī)模相對較大,但是缺乏表演團體的劇場,也可以采用“以場帶團”的模式,以此類推,讓更多具備一定表演實力的演出團體進入自己的劇場中,變?yōu)槌qv表演團體,增強自身在整個藝術市場中的生產能力,提高場地的利用率。舉例來說,杭州地區(qū)愛樂樂團就曾與杭州大劇院進行融合,我國國家大劇院也持續(xù)在管弦樂隊上進行人才培養(yǎng)。而針對一些場地較為老舊以及剛剛建好缺乏運營管理經驗的劇場,則可以通過第三方委托運營和進一步加盟院線等模式,彌補目前在運營管理工作上的短板。
在進一步拓寬舞臺藝術表演市場受眾范圍的過程中,劇場和院團需要掌握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上的實際喜好,綜合市場反饋結果,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舞臺藝術表演教育和普及。例如,在票務售賣過程中,應該定期推出低票價活動、團購活動,在會員活動上,除了需要提高收入黏性,還需要改善會員福利,確保舞臺藝術表演可以文化為民。另外,還需要加強對公益性項目的社會層面普及,如可以通過定期開展藝術家訪談、經典藝術講座等活動,讓從未了解過舞臺表演藝術的社會群眾可以在公益類項目中真正了解藝術,喜歡藝術,愛上藝術,并走入劇院。此外,還需要加強對新時期舞臺藝術表演發(fā)展方向的關注和重視,跟上時代的發(fā)展趨勢,了解受眾最喜歡的表演形式。例如,這些年沉浸式、劇本殺、快閃等藝術形式受到年輕群體的青睞和喜愛,各種沉浸式演出、展覽和體驗業(yè)態(tài)也變得越來越豐富,開始逐步占據市場,發(fā)展初具規(guī)模。因此,在舞臺藝術表演形式上,劇場和院團應該盡量貼合受眾群體的興趣愛好,通過適當創(chuàng)新舞臺藝術形式,融入更多的創(chuàng)新體驗項目,讓受眾可以在劇中有身份,參與到演出活動中,突破傳統(tǒng)舞臺藝術表演觀眾和演出者的二維模式,縮短觀眾與演員之間的距離。例如,開心麻花打造沉浸式話劇表演項目《偷心晚宴》,所有到現場去觀看話劇演出的觀眾都是晚宴中的被邀請者,在觀看話劇演出的同時,每個人都有其獨立的身份,演出過程中可以上臺參與互動,這是開心麻花在舞臺藝術演出上的一次有益創(chuàng)新嘗試,并在市場中獲得了不錯的反饋。
高校作為我國藝術類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組織,對培養(yǎng)舞臺表演藝術的觀眾,有非常重要的現實作用。高校可以積極鼓勵在校大學生組成舞臺藝術學院團體,對藝術作品進行自導自演,同時定期舉辦比賽或文藝演出,為他們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平臺和機會,以提高我國校園舞臺表演藝術活動的傳播水平。另外,高校也可以綜合實際情況,開設與舞臺藝術有關的選修課。例如,劇本圍讀、音樂劇藝術史普及以及經典名曲賞析等,對我國現行表演課程結構體系進行完善,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展在藝術領域上的學習廣度和學習深度,激發(fā)其對舞臺表演藝術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近些年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開始注重滿足于個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受眾群體走入劇場中,觀看舞臺藝術表演,感悟其中的文化藝術魅力,舞臺表演藝術市場發(fā)展前景越來越光明。結合實際,劇場和院團需要從市場和觀眾兩個途徑入手,在掌握表演行業(yè)發(fā)展現狀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表演藝術的支持,展現出媒體的引導作用,積極融入本土文化,提高劇場和院團的運營管理能力,同時提高高校大學生的藝術培養(yǎng)水平,提高全民藝術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