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水先 戴婷 江潔 景德鎮(zhèn)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
內容提要: 目的:探究在早期肺癌篩查中應用低劑量螺旋CT掃描檢查的臨床效果。方法:納入2021年3月~2022年12月到本院體檢中心進行檢查的肺癌高危人群群體200名,根據(jù)對其螺旋CT檢查所使用劑量差異為準進行分組,其中常規(guī)劑量螺旋CT檢查100名對象設為對照組,低劑量螺旋CT檢查100名對象設為觀察組。對兩種不同劑量螺旋CT檢查所得圖像質量進行評估,同時從病灶篩查情況做評價。結果:對照組患者圖像質量評分高于觀察組(P<0.05),在滿足診斷要求方面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評分與觀察組患者評分差異無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輻射劑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肺癌高危人群群體應用低劑量螺旋CT方式掃描,雖然會影響圖像整體質量,但對于病灶檢出和判斷與常規(guī)劑量CT掃描無明顯差異。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多發(fā)惡性腫瘤疾病,其臨床癥狀表現(xiàn)多樣化,因受腫瘤體積、類型、病情程度、位置是否有并發(fā)癥或者轉移等因素影響,有5%~15%的患者無癥狀,僅在體檢時發(fā)現(xiàn)[1]。其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和生命,當前我國惡性腫瘤疾病致死率最高的即為肺癌,且發(fā)病率、病死率還呈現(xiàn)上升趨勢。由于肺癌具有發(fā)病隱匿,臨床無典型特異性表現(xiàn)的特點,肺癌的早期篩查對于肺癌患者具有重要意義[2]。螺旋CT是對高危肺癌群體的常見篩查手段,但為了提升檢出確診率輔以一定的輻射劑量,對受檢者的健康會造成不良影響。低劑量螺旋CT是指通過低射線來獲取整個胸部CT影像的手段。低劑量掃描所用劑量約為常規(guī)劑量的20%,有相關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相對于X射線影像技術檢查,接受低劑量螺旋CT篩查的肺癌高危人群患者死亡風險要減少20%[3]。因此應用低劑量螺旋CT掃描已經成為了對高危人群篩查的研究熱點。本研究為系統(tǒng)整理應用低劑量螺旋CT在早期肺癌篩查中的臨床效果,為往后篩查肺癌提供更全面的數(shù)據(jù)支持,將到院接受篩查的肺癌高危人群相關資料及檢查數(shù)據(jù)整理報道如下。
納入2021年3月~2022年12月到本院體檢中心進行檢查的肺癌高危人群群體200名。根據(jù)對其螺旋CT檢查所使用劑量差異為準進行分組,其中常規(guī)劑量螺旋CT檢查100名對象設為對照組,低劑量螺旋CT檢查100名對象設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性67名,女性33名;年齡47~83歲,平均(56.05±5.81)歲。觀察組中男性64名,女性36名;年齡46~81歲,平均(57.01±5.79)歲。兩組受檢者在性別和年齡方面分析,提示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術后病理組織確診為肺癌;影像學檢查資料完整且圖像清晰;進行了低劑量螺旋CT檢查和胸部X射線檢查;吸煙時間超過20年或者每天吸煙數(shù)量超過20支;有咳痰咳嗽、咯血癥狀;有肺癌家族史;長期接觸粉塵或者放射性物質;滿足倫理委員會展開研究要求。排除標準:疑似肺部病灶出現(xiàn)轉移;存在精神障礙或者認知障礙,難以理解和配合研究;懷孕或哺乳期女性;甲狀腺功能障礙患者。
CT掃描所使用儀器為德國西門子雙源螺旋CT,對患者的常規(guī)劑量CT掃描具體參數(shù)設置如下:管電壓為120kV,管電流為180mA,層厚及螺距均為5mm。低劑量CT掃描具體參數(shù)設置如下:管電壓為120kV,管電流在40~50mA,其中50mA主要針對體型較為肥胖的患者,層厚及螺距均為5mm。在掃描時囑咐患者肺部位置完全暴露,叮囑患者先深吸一口氣后屏氣直到掃描完成,掃描范圍從鎖骨開始,橫隔處結束,圍繞肺部從多個切面、角度進行掃描,時間控制在11~15s。并將掃描所得圖像上傳到工作站并完成后期處理。
CT掃描儀所配置的相關軟件能夠清晰地將每次掃描所使用到的輻射劑量參數(shù)詳細顯示出來,包括容積CT劑量指數(shù)、劑量長度乘積,對兩組患者的上述參數(shù)記錄下來。
所有患者到院隨訪并接受胸部CT掃描所得圖像由科室2位高年資(>5年)的副主任醫(yī)生進行評價,分析后寫出診斷報告,對CT圖像質量、診斷報告變動等內容進行評價,其相關依據(jù)如下。
1.3.1 圖像質量評分
對圖像質量評價時兩位醫(yī)生均不知道CT掃描方式,以目測方式判斷圖像質量是否能夠滿足診斷需求。判斷的內容包括肺部、心臟、肋骨、大血管等正常組織器官邊緣,含氣肺組織、骨組織、脂肪組織、肺實變組織、肌肉軟組織以及胸腔積液等組織間的圖像偽影、密度差別、圖像噪聲,對上述4個項目進行評價,分數(shù)為0~1分,1分為滿意,0.5分為可滿足評估,0分為完全不滿意。圖像總分評價在>3.5分為優(yōu),3.4~3.0分為良,2.5~2.9分為及格,<2.5分為不及格,滿足診斷需求的閾值需要在2.5分以上[4]。
1.3.2 診斷報告變動評分
步驟如下:①在不知道掃描方式、不進行前次CT資料對照以及相關輔助資料的前提下兩位醫(yī)生進行圖像資料分析,然后寫出CT報告。②讓閱片醫(yī)生審閱上次復診檢查所得CT影像圖片,在不告知其掃描方式且不提供相關輔助資料前提下,對前后兩次CT圖像進行分析,在臨床診斷角度出發(fā)寫出具體診斷報告。對前后CT診斷報告的變動內容并進行評分,分數(shù)為0~4分,其中,診斷報告關于兩次CT圖像在影像描述以及診斷結論沒有變動的為4分,雖然影像描述出現(xiàn)差異但并不會影響診斷結論的情況記為3分,影像描述、診斷結論都出現(xiàn)變動但沒有影像整體判斷的為2分,影像描述、診斷結論都出現(xiàn)變動且對病情判斷產生影響的為1分,前后兩者診斷結論完成相悖為0分[5]。
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轉化后采用±s表示,兩組間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正常組織器官邊緣顯示:兩種CT掃描方式都能夠顯示出來,由于縱隔脂肪間隙的影響導致部分患者縱隔大血管邊緣顯示不清晰;組織間密度顯示:兩種CT掃描方式在鈣化、骨方面的顯示均滿足需求,在軟組織間密度差別兩者存在差異,常規(guī)劑量檢查患者的偽影出現(xiàn)率、圖像噪聲顆粒感方面優(yōu)于低劑量掃描組。兩種CT掃描顯示圖像評分均在2.5分以上,能夠滿足臨床診斷要求。對照組患者圖像質量評分高于觀察組(P<0.05),在滿足診斷要求方面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請見表1。
表1 .兩種CT劑量掃描方式所得圖像質量評價對比(n=100)
對照組患者評分為(3.19±0.95)分,觀察組患者評分為(2.93±0.98)分,差異無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t=1.572,P=0.118)。
觀察組患者輻射劑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請見表2。
表2 .兩種CT劑量掃描方式下輻射劑量對比(n=100,±s)
表2 .兩種CT劑量掃描方式下輻射劑量對比(n=100,±s)
組別容積CT劑量指數(shù)(mGy)劑量長度乘積(mGy·cm)對照組19.21±1.96 177.13±17.05觀察組10.42±1.19 94.51±13.84 t 32.149 31.474 P 0.000 0.000
病例1(見圖1),符合右上肺微浸潤性腺癌,大小1.4cm×0.8cm,未見神經及血管侵犯,臟層胸膜陰性,切緣陰性。
圖1 .右上肺微浸潤性腺癌
病例2(見圖2),符合右上肺原位腺癌,腫瘤大小約0.7cm×0.5cm,未見神經及血管侵犯,臟層胸膜陰性,切緣陰性。
圖2 .右上肺原位腺癌
病例3(見圖3),符合右上肺肉芽腫性炎。右肺上葉前段病灶周緣有樹芽征,邊緣有毛刺樣影,是結節(jié)重疊融合改變,符合炎性肉芽腫影表現(xiàn)。
圖3 .右上肺肉芽腫性炎
2012年,約有180萬的肺癌患者,占所有新發(fā)腫瘤患者的13%,死于肺癌的患者約有160萬,占所有腫瘤死亡患者的20%[6]。大多數(shù)肺癌患者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已無手術機會,只能采取以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大多數(shù)患者其化療效率也僅為20%~40%,即使最初對化療有效的患者,最終也會因耐藥問題而出現(xiàn)復發(fā)進展,且化療帶來的副反應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7]。即使在發(fā)展中國家肺癌的生存率也很低,其5年生存率在18%及以下。吸煙,工業(yè)污染(如霧霾)是我國肺癌發(fā)生的主要因素[8]。
射線輻射對人們的健康存在嚴重威脅,CT檢查過程中產生的輻射危害如何降低、有效控制是臨床的重點話題。有相關研究數(shù)據(jù)提示,人體所受到的輻射劑量每增加1Sv則出現(xiàn)癌癥的風險會提升4.1%[5]。CT檢查是當前醫(yī)源性電磁輻射的主要來源。隨著對CT檢查模式了解逐漸深入,低劑量CT概念被提出后應用于臨床的各個領域,其概念在于不影響臨床檢查診斷基礎上劑量的降低檢查過程中CT輻射劑量使用,通過最優(yōu)化輻射劑量的方式來保障患者安全[9]。
低劑量螺旋CT掃描方案是通過優(yōu)化掃描參數(shù),改變管電流,管電壓和螺距,經過薄層重建,突顯出掃描速度快,劑量低(一次低劑量螺旋CT掃描相當于一個人全年自然環(huán)境放射總量),患者屏氣時間短,圖像質量高,檢出率高等優(yōu)勢。
在肺癌的早期篩查中,首要推薦低劑量螺旋CT:低劑量螺旋CT的優(yōu)勢如下:1.CT較胸片敏感,研究表明,CT所發(fā)現(xiàn)的Ⅰ期肺癌是胸片的6倍[10]。在低劑量CT掃描下,肺癌高危群體接受篩查后能夠有效降低肺癌致死風險。肺癌早期篩查、確診對于制定治療方案以及提高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對于各類肺癌高危人群諸如年齡在55歲以上、年齡在50歲以上且每年吸煙超過30包、每年吸煙超過20包且存在諸如職業(yè)暴露/環(huán)境影響/肺部疾病等肺癌誘發(fā)因素等群體展開篩查。
在本次研究中兩種CT劑量下圖像質量評分比較存在差異,常規(guī)劑量CT掃描的評價分數(shù)更高,但兩者所得圖像都能夠滿足診斷評估需求,CT掃描所得圖像的質量和輻射劑量存在密切聯(lián)系,受到了CT掃描過程中的管電流、管電壓影響,前者影響X射線量,后者影響X射線穿透力,調整管電壓雖然可優(yōu)化輻射劑量但也會降低X射線穿透力,導致CT影像質量下降?;诖水斍暗蛣┝緾T掃描大部分是通過調整管電流而保持管電壓的方式來達到調整效果。在表2數(shù)據(jù)中觀察組患者輻射劑量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了降低管電流的方式調整輻射劑量可達到預期效果。
CT圖像質量由管電壓、管電流決定,會影響到圖像的密度分辨率、圖像噪聲和偽影,低劑量CT因圖像質量下降可能會影響在評估微小病灶或者密度較為均勻病灶的正確判斷,因此在收治首診患者時,為了能夠盡量準確、詳細的評估病灶的性質以及侵襲范圍,用常規(guī)劑量CT掃描檢查以保障圖像質量。對肺癌高危人群提倡低劑量CT掃描檢查的原因在于病灶已經完成定性,檢查的首要目的在于觀察病灶變化,對于圖像質量需求也在對應下降。在本次研究中對前后兩次診斷報告進行評價,兩種劑量CT掃描檢查的變動情況并不明顯,說明了在對肺癌高危群體篩查相關數(shù)據(jù)的判斷中兩者并未存在明顯區(qū)別。低劑量CT對肺癌高危人群患者檢查不但能夠滿足臨床診斷需求,也降低輻射劑量所產生的威脅。
綜上所述,對存在肺癌高危因素的群體從檢出有效性、篩查安全性方面均更加符合臨床以及受檢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