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素怡
我和交往3年的男友文遠終于要組建自己的家庭了,雙方父母都很開心,兩家人都在為這個新家庭奔忙。
但隨著各項事宜一一確定,我卻并沒有感到輕松,反而有了更多不確定感和擔憂,有時候明明是之前已經(jīng)訂好的事情,卻總是覺得還是要再改改,害怕婚禮上出錯;有時候又覺得準備婚禮太麻煩了,勞心勞力,不如不辦了。
另外,雖然我們感情穩(wěn)定,對彼此也很了解和信任,但兩人之間還是會有不少摩擦。我受不了他每次一遇到矛盾沖突總是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讓我感覺很是憋屈。后來我也盡量避開沖突,要么順著他,要么盡量不提出來。
現(xiàn)在要進入婚姻了,我知道,結(jié)婚跟談戀愛不同,涉及到的事情更多,有沖突矛盾的地方也會更多,難道自己要一直這樣忍受嗎?我的心里不禁打起了鼓:真的就要結(jié)婚了嗎?自己真的能跟他一起經(jīng)營好婚姻嗎?在婚姻這座圍城里愛情會不會變得蒼白無力?結(jié)婚后會幸福嗎?那么多婚姻不幸的例子,自己會不會也變成那樣呢?要是有婆媳矛盾、夫妻不合或是感情淡了,又該怎么辦呢?……想到這些,我的心里就是一團亂麻,感到焦慮不安。
就像曉棠一樣,在婚前感到迷茫焦慮,是很多即將踏入婚姻的新人們共有的體驗,而深陷婚前焦慮的人可能會食欲不振、睡眠不好、難以集中注意力、健忘、易怒、感到絕望、出現(xiàn)強迫行為。那么,結(jié)婚這件事情,為何會給人帶來焦慮呢?
當下的我們對于婚姻有了與過去不同的理解和思考。
過去人們選擇進入婚姻,與繁衍撫養(yǎng)下一代、情感上的依賴和生活上的互助有關。在父輩們的觀念中,結(jié)婚成家既是人生必經(jīng)的階段,又是一個人成熟、人生穩(wěn)定的標志,讓人既有安全感也有掌控感。
而隨著社會發(fā)展,婚姻不再是不可或缺的,或總是讓人心安的存在,反而會引發(fā)出更多的焦慮和恐懼。正如網(wǎng)絡上所說:“原本結(jié)婚是想找個人風雨同舟,沒想到人生的大部分風雨都是另一半帶來的?!?/p>
按照傳統(tǒng)的婚姻觀,女性仍然需要對家庭投入更多精力,在外維持生計,在內(nèi)照料生活。她們會面臨著一種失去自我的恐懼,結(jié)婚后會變成誰誰的家人、誰誰的妻子、誰誰的媽媽,但唯獨沒有了自己。
同樣的,對于男性來說,伴侶、社會上對于他們在婚姻中賦予的責任越來越重,與之相反的是現(xiàn)實生活的困頓:“996”、打工人、房價、大廠優(yōu)化……年輕人的生存壓力對愛情婚姻的影響是真切又具體的。
這種恐懼也許來自于父母的婚姻關系中那些令人不愉快、不快樂、不舒服的體驗。
如果父母曾經(jīng)在自己面前上演過一些不幸的婚姻鬧劇,你的潛意識里就會建立婚姻是糟糕的、不幸福的觀念,恐懼自己的婚姻也會重蹈父母的覆轍。
也許因為目睹過父母婚姻生活里的一地雞毛,你也害怕自己會困于現(xiàn)實的瑣碎;也許因為體驗過父母背叛婚姻帶來的傷痛,你也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與不信任感;也許因為曾經(jīng)成為母親與奶奶之間婆媳問題的夾心人,所以你討厭兩個家庭的糾纏……正是這些對婚姻的心理陰影,讓人對婚姻望而卻步。
例如曉棠,她心中對于婚姻最大的擔憂與不滿是雙方對于沖突的應對模式。男友采取的回避策略,讓她感覺受傷與憤怒,而這種關系模式也往往會演變成一方越回避,另一方越追擊或越被動消極,彼此間體驗到的失望、疏離越來越多,兩人的關系便不斷進入惡性循環(huán)中。
如何去處理戀愛時兩人相處出現(xiàn)的磕磕碰碰,往往影響著彼此對這段關系的信心。此時未能建立起健康的親密互動模式,沒有足夠的親密關系經(jīng)營能力,讓戀人們不敢貿(mào)然進入婚姻。
那么對于恐婚、婚前焦慮,有沒有辦法可以緩解呢?
當我們察覺到這些焦躁不安的情緒已經(jīng)影響到彼此的相處時,我們便需要時間和空間,去認真探索自己心中的焦慮和對婚姻的擔憂。
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婚姻中情感、財務、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復雜性,從而提高應對婚姻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的能力,清晰彼此在婚姻中的各種需求與期待,不斷磨合。
要相信,所有的恐懼會在我們積極行動的那一刻起變成我們成長的動力和進入親密關系的信心。
責編/劉璐
E-mail:76864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