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井麗,孫雪瑩,李曉敏,孫雪穎,陳 思,張昕茹,許俊杰
(1.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哈爾濱 150025;2.東北林業(yè)大學 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地學院,哈爾濱 150040;3.哈爾濱北方森林動物園,哈爾濱 150322)
大紅鸛(Phoenicopterusroseus)屬紅鸛目(Phoenicopteriformes)紅鸛科(Phoenicopteridae),又名大火烈鳥,已列入CITES附錄Ⅱ,《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lián)盟》紅皮書將其列為無危物種[1-2]。大紅鸛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歐亞大陸西南部、中南部,主要棲息于淺水地區(qū),主要以浮游生物及水中活動的小型甲殼動物、蠕蟲、軟體動物等為食[3-5]。
國內(nèi)對紅鸛目鳥類研究主要有:朱井麗等[6]對哈爾濱動物園13枚古巴火烈鳥卵的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雛進行了探索;郭玉琦等[7]對武漢動物園54只古巴火烈鳥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了性別鑒定;鄧麗玲等[8]對武漢動物園42只圈養(yǎng)古巴火烈鳥進行了血液指標和生理指標的檢測;高喜鳳[9]對福州動物園古巴火烈鳥繁殖行為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掌握了古巴火烈鳥的繁殖特性及規(guī)律,對提高圈養(yǎng)古巴火烈鳥種群的繁殖率有重要借鑒;吳秀菊[10]對長春動植物公園84只火烈鳥的行為習性、繁殖育幼及幼鳥體尺指標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這為圈養(yǎng)火烈鳥的管理提供了參考;孫貴媛[11]在大連森林動物園人工成功繁殖1只古巴火烈鳥;俞錦華等[12]探討了上海野生動物園火烈鳥混養(yǎng)種群的人工孵化條件;王志永等[13]對石家莊市動物園古巴火烈鳥的繁殖情況進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飼養(yǎng)環(huán)境、日糧配制、繁殖行為、自然育幼、人工育幼及圈養(yǎng)條件下的飼養(yǎng)繁殖等方面;胡源勝等[14]對香江野生動物園人工散養(yǎng)條件下火烈鳥的繁殖行為進行了初步觀察研究。
試驗對哈爾濱北方森林動物園(簡稱哈爾濱動物園)圈養(yǎng)條件下大紅鸛人工孵化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以期能對大紅鸛的繁殖和管理提供參考。
試驗用卵來源于哈爾濱動物園2015—2017年人工圈養(yǎng)的大紅鸛所產(chǎn)的25枚卵。卵的處理方式同朱井麗等[6]方法。
孵化條件包括孵化溫度和孵化濕度。哈爾濱動物園有20多年鶴類孵化經(jīng)驗[15-16],在此基礎(chǔ)上,多次反復試驗篩選適合大紅鸛卵孵化的溫度和濕度條件。
孵化期間,為了保證胚胎活動、保持胎位正常,孵化前、中期每隔2 h翻卵1次,每次翻動角度為90°,后期卵落盤后停止翻卵[6]。
為了促進雛鳥發(fā)育,在每次翻卵的同時進行晾卵,晾卵時間根據(jù)室內(nèi)溫度和不同孵化期而定,保持室溫22~24 ℃,孵化前期在孵化器內(nèi)晾卵時間為3 min、中期為5 min,每天取出在孵化器外晾卵2次,分別在08:00和16:00,每次晾8~15 min,并觀察卵動情況;孵化后期(落盤后)卵轉(zhuǎn)移至出雛箱內(nèi),每次取出孵化器外晾卵,并觀察卵動情況[6]。
孵化后期(第22天開始)每2 h進行一次孵化器外晾卵,同時驗卵。驗卵時將卵放置在水平且平滑的玻璃板上,通過哨音和外界空氣的刺激,卵會有明顯左右扭動或前后晃動,卵動的程度反映了胚胎發(fā)育是否正常。叨殼后也要密切注意卵的活動情況,觀察雛鳥喙所在位置,雛鳥在啄破殼后也會發(fā)生轉(zhuǎn)錯胎的可能,一旦轉(zhuǎn)錯胎,雛鳥很難蹬殼,要及時人工助產(chǎn)。人工助產(chǎn)時使用鑷子小心地剝開卵殼,用生理鹽水浸濕卵膜,找到喙的位置,將其輕輕拉出來,注意避開血管豐富的位置。用毛巾包裹住雛鳥放回到出雛器內(nèi),雛鳥會很快自行蹬殼出雛。
選取2015—2017年入孵的25枚卵進行卵重稱量和卵徑(長徑、短徑)測量,并計算每枚卵的卵型指數(shù)(Egg Shape Index,ESI),即鳥卵長徑(long diameter of egg,Eld)與短徑(short diameter of egg,Esd)的比值[17-18]。ESI=Eld/Esd。
記錄每枚大紅鸛卵的人工入孵時間、第一次卵動時間、第一次聽到叫聲的時間、第一次叨殼時間及出雛時間;計算入孵-卵動時長、卵動-叫聲時長、叫聲-叨殼時長、叨殼-出雛時長及人工孵化期時長。
計算25枚大紅鸛的孵化成功率。
25枚大紅鸛卵的卵重和卵徑見表1。
表1 大紅鸛卵重及卵徑
卵為對稱長卵圓形,呈白色或者灰藍色,白堊質(zhì)卵殼;最重的卵達201.0 g,最輕的卵重為140.0 g,平均卵重為161.98 g;卵長徑最大為99.02 mm、最小為85.26 mm,平均為90.16 mm;卵短徑最大為60.94 mm、最小為54.32 mm,平均為56.97 mm;卵型指數(shù)最大為1.72、最小為1.53,平均為1.59。
卵重略高于上海野生動物園古巴火烈鳥和大火烈鳥混養(yǎng)群的卵重均值152.0 g(114~183 g)[12],可能是由于基數(shù)大小不同(上海野生動物園175枚卵)導致,但與北京動物園的智利火烈鳥平均卵重161.94 g(30枚卵,130~185 g)[19]相近。卵尺寸與上海動物園(卵長徑60~100 mm,平均值89 mm;卵短徑51~79 mm,平均值55 mm)也有所不同[12],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基于哈爾濱動物園20多年的鶴類孵化經(jīng)驗,經(jīng)試驗摸索出適合哈爾濱動物園大紅鸛鳥卵孵化前期、中期、后期及室內(nèi)要求的溫度和濕度條件(見表2);對于孵化溫度的要求,孵化前期溫度為37.6~37.8 ℃,略高于孵化中期37.5 ℃,也高于孵化后期37.2 ℃,孵化前、中、后期要求的溫度依次降低,但都遠高于室內(nèi)要求的溫度21~28 ℃;對于孵化濕度,孵化后期要求的濕度為58%~60%,孵化中期要求的濕度為45%~50%,孵化后期要求的濕度為52%~55%,孵化中期最低、孵化后期最高,而這些均被包含在室內(nèi)要求的濕度范圍(40%~60%)內(nèi)。
表2 大紅鸛的孵化條件
孵化的25枚大紅鸛卵最終出雛14只,11枚卵未孵化成功。孵化試驗出殼的大紅鸛鳥雛鳥的健雛率達100%。
11枚未孵化的卵中,9枚卵未受精、2枚受精情況未知。在人工孵化過程中,驗卵時發(fā)現(xiàn)2枚卵已發(fā)臭,可能的原因包括:可能是之前被親鳥孵化過;也有可能在被撿之前受其他因素影響[20]。除去未受精及壞掉的卵,剩余14枚受精卵均孵化成功。
對于孵化成功的14枚卵的孵化各階段時長進行了記錄(結(jié)果見表3),入孵-卵動時長為19 d 19 h 9 min,卵動-叫聲時長為5 d 15 h 51 min、叫聲-叨殼時長為21 h 39 min、叨殼-出雛時長為33 h 26 min、孵化期時長27 d 18 h 4 min。上海動物園的人工繁殖研究也表明,孵化期一般在28 d左右[12],當外界溫度滿足胚胎發(fā)育所需的溫度時受精卵就可以孵化,當溫度達到最適溫度時孵化率將達到最大化[21],孵化時的溫度會對孵化期的長短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表3 大紅鸛卵孵化期
1)大紅鸛卵為對稱長卵圓形,呈白色或者灰藍色,白堊質(zhì)卵殼;卵重平均為161.98 g,卵長徑平均為90.16 mm,卵短徑平均為56.97 mm;卵型指數(shù)平均為1.59。
2)大紅鸛卵整個孵化期適宜的溫度為37.2~37.8 ℃、濕度為45%~60%,孵化期為28 d左右。
3)孵化期應(yīng)定時轉(zhuǎn)動卵。孵化前、中期每2 h翻卵1次,翻動角度為90°,后期卵落盤后停止翻卵。
4)翻卵的同時晾卵、觀察卵的情況,晾卵時長根據(jù)室溫和所處孵化期而定。孵化后期(第22 天開始)每2 h一次孵化器外晾卵,同時驗卵,注意卵動態(tài)。叨殼后應(yīng)注意觀察雛鳥喙所在的位置,若有轉(zhuǎn)錯胎,應(yīng)及時人工助產(chǎn),助產(chǎn)時要避開血管豐富的位置。
5)2015—2017年成功人工孵化出雛14只大紅鸛,健雛率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