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瑜 丁華東
摘要:隨著人文領域研究范式的巨大轉變和數字技術的快速升級,數字技術為交叉融合趨勢不斷增強的人文研究注入了新的技術活力,為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記憶建構等領域帶來新的工具價值。從檔案記憶再生產的視角解讀“威尼斯時光機”的實踐邏輯,剖析該項目蘊含的檔案記憶形式再生產、內容再生產、意義再生產內涵,闡明“威尼斯時光機”對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啟示,對進一步推進檔案記憶工程、深化社會記憶治理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檔案記憶再生產 威尼斯時光機 實踐邏輯
Abstract: With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paradigm in the field of humanities and the rapid upgrading of digital technology, digital technology has injected new technological vitality in? to the humanities research with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cross-integration, and brought new values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rban memo? ry construction. The practical logic of "Venice Time Machine" is interpre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production of archives memor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production of form, content and meaning of archives memory contained in the project is ana? lyzed,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Venice Time Ma? chine" on the reproduction of archives memory is clarified, which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fur? ther promoting the archives memory project and deepening the governance of social memory.
Keywords: Reproduction of archives memory; Venice Time Machine; Practical logic
“自意大利學者羅伯托·布薩(Roberto Busa)編制《托馬斯·阿奎那索引》以來,人文社會科學數字化引發(fā)了從人文計算到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DH)的嬗變?!盵1]數字人文促進了人文資料及其網絡共享的數字化、人文知識的數字化分析,催生出各類研究和利用的數字場景。學界已形成了以“數字化為手段、人文知識為原料、想象力為驅動”的數字人文研究體系,人類知識快速累積,其“可計算性”也迅速擴展到其他領域。[2]這一時期出現的“威尼斯時光機”“數字敦煌”“中國記憶”“北京記憶”“上海年華”等既是數字人文實踐的產物,也帶有明顯的文化和社會記憶屬性。[3]在各類記憶工程的建設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檔案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衍生出“檔案是社會記憶的載體”或“檔案對社會記憶有建構作用”等觀點,檔案與集體記憶、社會記憶成為重要的研究主題,并逐漸形成“檔案記憶觀”[4]。歷經三十年的發(fā)展,檔案記憶理論成果豐碩,引發(fā)檔案界許多新的思考和認知。今天,檔案記憶再生產理論再次給我們提供新視角,啟發(fā)我們重新思考“威尼斯時光機”的內在實踐邏輯并由此促進檔案記憶再生產開辟新視野和新路徑。
(一)“威尼斯時光機”概況
“威尼斯時光機”(Venice Time Machine)一詞進入大眾視野始于2013年2月的威尼斯時光機項目?!皶r光機”的創(chuàng)意最初來源于瑞士洛桑聯(lián)邦理工學院的弗雷德里克·卡普蘭(Frédéric Kaplan),“時光機”的主要任務是將館藏檔案進行數字化并轉換成一個在線的開放性信息系統(tǒng),使數字化檔案資源均可免費訪問,服務于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和社會大眾。[5]威尼斯因其獨特豐富的城市人文景觀和較為完整連貫的檔案保存?zhèn)鹘y(tǒng)成為這一試點項目的首選城市,“威尼斯時光機”就此成為“歐洲時光機”項目的重要分支?!巴崴箷r光機”以建構城市記憶為目的,以“時光機”為工具,借助時光機帶領人們穿梭于不同時間下的威尼斯,喚醒沉睡的城市記憶,是城市時空回溯類數字人文項目的典型代表。[6]“威尼斯時光機”的發(fā)展主要歷經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12—2019年以“機器學習為主,人工識別為輔”,實現了檔案資源數字化及其價值內涵的深度挖掘;第二階段:2020—2028年基于威尼斯過去的數據信息,構建與城市歷史原貌重合的“威尼斯鏡世界”4D模型。[7]開發(fā)流程如下:先將威尼斯國家檔案館的紙質檔案館藏資源進行數字化,借助“斷層掃描技術”保存為可長期重復使用的高清圖像;再通過機器學習,自動識別手稿文字并與其他檔案資料中相似的手寫體進行關聯(lián),建立信息網絡、捕捉歷史痕跡,便于研究人員利用海量歷史文獻開展專題分析;[8]最后將非結構化的數據進行結構化,利用數字建模技術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威尼斯城市群落各時期的原始形態(tài)。
(二)“威尼斯時光機”的多學科解讀意義
隨著“威尼斯時光機”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逐步擴大,多個學科都對其內在機理和外在表征進行了解讀。
計算機科學探究了“威尼斯時光機”的計算機基礎設施和技術,如高保真、高性能和高可控的基礎設施實驗平臺;模型驅動網絡仿真方法;機器學習、網絡虛擬化技術[9]、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等。[10]工程學借助該項目研究了威尼斯水上交通使用的柴油船舶推進技術和將其轉變?yōu)殡娏︱寗由婕暗哪茉瓷a、存儲系統(tǒng)、電機和驅動器問題。[11]歷史學方面,引入機器學習技術動態(tài)捕捉威尼斯千年間的歷史記錄,揭開文字中隱藏的政治選舉、宗教儀式、社交網絡和金融貿易等細節(jié)。[12]信息學挖掘了“威尼斯時光機”在文化遺產數字化長期保存方面的優(yōu)秀實踐經驗,認為能夠從資源覆蓋、技術集成、服務模式三個方面完善文化遺產數字化長期保存策略。[13]檔案學關于“威尼斯時光機”的解讀視角豐富,包括數字人文對檔案信息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影響,[14]城市歷史時空回溯對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影響,[15]歷史檔案向歷史大數據轉化的路徑探索,[16]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檔案工作中的運用,[17]涵蓋檔案資源開發(fā)利用、檔案數據開發(fā)工具、檔案信息化、檔案資源長期保存等多方面。
(三)“威尼斯時光機”的檔案記憶再生產性質
作為人類活動的原始記錄,“當時間跨度足夠大時,檔案可能成為反映和描述特定時空范圍內社會活動真實軌跡的唯一憑證,檔案管理部門在規(guī)劃和構建城市記憶系統(tǒng)中占據主導地位”[18]。“威尼斯時光機”基于威尼斯國家檔案館的歷史檔案文獻內容構建大數據模型,是對威尼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檔案記憶的再開發(fā),具有鮮明的“檔案記憶再生產”性質。
從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內涵來看,“檔案記憶再生產是人們對檔案記憶資源進行存儲、提取、加工,使其反復生成、再現、傳播、利用的行為、過程和結果”[19]?!巴崴箷r光機”正是基于人們對檔案社會記憶屬性的本質性認識,把檔案與威尼斯國家、社會、民族、家庭的歷史記憶聯(lián)結起來,借助威尼斯國家檔案館的現存資料,從而認識到檔案是一種社會、歷史、集體記憶的載體或工具,檔案館是社會記憶的保存場所,檔案工作者是社會記憶的保管者,檔案管理活動是一種保存和傳遞社會記憶的行為。這表明威尼斯國家檔案館保存的檔案資料具有記憶的功能。對海量檔案資源的再開發(fā)能重現城市歷史面貌和獲得新的歷史研究線索,“威尼斯時光機”也就具備了檔案敘事的功能。
從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宏觀過程來看,檔案記憶再生產與社會再生產一樣,整體上是生產與再生產不斷重復、交替、循環(huán)的運動過程?!巴崴箷r光機”通過數字化加工、數據化處理、語義化關聯(lián)、智慧化呈現等實現了檔案記憶資源的反復生成和利用,是一種歷史的、動態(tài)的、過程的檔案記憶再生產。從微觀角度而言,“檔案記憶再生產包含文本、內容和意義三個層面的再生產”[20]?!巴崴箷r光機”借助機器學習、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新興技術形成了海量數字資源,挖掘出歷史檔案文獻中蘊含的故事,重現了跨越千年的威尼斯城市記憶,這也是威尼斯檔案記憶的形式再生產、內容再生產、意義再生產的生動表現。
作為檔案記憶再生產,“威尼斯時光機”包含了檔案記憶的形式再生產、內容再生產和意義再生產,這也構成其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實踐邏輯。
(一)檔案記憶的形式再生產
檔案記憶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記憶形態(tài),有著客觀的物質載體,即“檔案”。記憶的“刻寫”特性使檔案記憶能夠不間斷地被生產、加工和傳遞,連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記憶傳播媒介的升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引發(fā)社會記憶全局性變革,記憶形式從單一的文本形式擴展至圖文結合、音頻、視頻、融媒體等多種類型,新的文本形式源源不斷地成為數字記憶的一部分。
威尼斯國家檔案館內保存了威尼斯1000多年來的海量歷史文獻檔案資料,包括書籍、私人手稿、卷軸、城區(qū)規(guī)劃圖、地籍冊等,這些資料多為不耐保存的脆弱紙品。[21]威尼斯國家檔案館長達80千米的檔案記錄是“威尼斯時光機”的資源基礎,這些檔案記錄不僅數量豐富而且相互關聯(lián),為項目的開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信息資源。在此基礎上,“威尼斯時光機”借助數字化掃描、文本識別與自動讀取等數字技術和基礎設施再生產出了海量、完整且相互關聯(lián)的數字檔案,其先將威尼斯國家檔案館現存的資料進行數字化,之后將這些圖片信息轉化為信息網絡并建立信息圖表,最后將信息圖表轉化為一個四維的歷史場景,由此構建出多量化的威尼斯城市模型。這既能重現城市千年的歷史,也構建了一個可以用于歷史研究和教育的大型開放數據庫,讓塵封在歷史檔案文本中的社會記憶重新“活起來”。
(二)檔案記憶的內容再生產
“‘敘事性是檔案內容的重要屬性,把敘事性延伸到檔案開發(fā)過程中,能挖掘到有用的檔案信息,保證檔案內容的完整性和檔案故事的連貫性,利用檔案進行敘事能引發(fā)公眾的情感共鳴,能維系個人與民族、社會等集體的感情,成為充實社會記憶、傳承社會記憶的重要途徑?!盵22]這實際上也是檔案記憶內容再生產的過程。
“威尼斯時光機”對檔案內容的加工和展演表明該項目具有檔案記憶內容再生產的基因。[23]內部加工方面,項目先對數百萬手稿進行精確文本識別和系統(tǒng)的數字化掃描,再對不同的手寫風格和語言進行自動處理和分析,借助大數據進行抽取、選擇、轉錄、考辨、組織,最終從檔案文本中剝離出一條條完整的故事線索。外部展演方面,通過對多源異構檔案資源的全覆蓋和多維關聯(lián),構建了一個巨大的關聯(lián)數據資源庫,將海量分散的檔案信息組織在相互鏈接的語義圖中,從時空維度對資源進行展示。[24]在這種資源匹配和關聯(lián)過程中,相關文化遺產機構、責任者、相關人員等社會主體之間形成偌大的社會關系網絡,匯聚故事線索編織了故事網,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揭示檔案內容中蘊藏的城市社會關系顯性和隱性知識體系結構。“威尼斯時光機”的成果多以文化遺產數據集、影像制品、創(chuàng)意展覽等形式向公眾展現,新媒體的運用使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展演方式更加立體直觀。這種加工展演方式擴充了檔案內容、豐富了檔案敘事形式,給公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檔案記憶的意義再生產
意義是人對自然或社會事物的認識,檔案記憶的生產和再生產都是為傳達特定意義而存在,這種“意義”具有時代性,代表著特定的觀念和價值,驅動著各類檔案資源在不同時期被源源不斷地再生產出來?!巴崴箷r光機”對具體歷史細節(jié)的分析、還原及可視化就是深度闡發(fā)檔案記憶所含意義的表現,“時光機”的當代價值主要通過歷史社交網絡構建、藝術史研究、歷史事件分析等具體方面得以呈現。因此,本文選擇了社會學、建筑學、金融學、醫(yī)學等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分析該項目的“檔案記憶的意義再生產”內涵。
第一,“威尼斯時光機”擴大了威尼斯的歷史社交網絡,具有社會學意義。每個出現在歷史文獻資料中的人名,都是威尼斯城市社交網絡中的一個節(jié)點,當同樣的人名出現在不同的歷史文獻資料中時,這張城市的社交網絡就得以重構和延展。第二,“威尼斯時光機”展示了威尼斯的歷史建筑發(fā)展,具有建筑學意義。基于檔案館保存的歷史資料所形成的信息網絡,通過3D建模,可模擬出城市中的建筑群落等在一千年間呈現出的不同形態(tài),再通過交叉比較各時期繪畫作品、文字描寫記錄等,甚至可以復原出某時期最為真實的歷史圖景。第三,“威尼斯時光機”重現了威尼斯的歷史貿易情況,具有金融學意義。時光機可以將市民和企業(yè)與威尼斯的歷史地圖聯(lián)系起來,重現了16世紀的城市商貿景觀。第四,“威尼斯時光機”收集了威尼斯歷史上關于鼠疫的歷史文獻資料,具有醫(yī)學意義。通過對威尼斯歷史上的大瘟疫爆發(fā)事件進行數字重建,能夠了解病人的基本信息和死亡情況的細節(jié),建立了樣本充足且翔實的城市疾病研究樣本庫。第五,“威尼斯時光機”推動了信息和通信技術、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研究,具有學科發(fā)展意義?!巴崴箷r光機”將深入影響社會經濟的關鍵部門,如創(chuàng)意產業(yè)、旅游業(yè),為城市規(guī)劃、土地管理和發(fā)展智慧城市提供新視角。
“威尼斯時光機”利用檔案歷史大數據重構城市記憶的過程,同時也是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底層邏輯不斷得到檢驗的過程,其成功經驗也引發(fā)我們對當代檔案記憶再生產深化的思考。
(一)打造“四全”呈現,提高檔案的敘事完整性
全媒體時代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25]“威尼斯時光機”融合了“四全媒體”的特性,將歷史檔案內容以更加生動、直觀、可視的方式呈現出來,提高了檔案敘事的完整性。圍繞全程媒體要求,項目獲取了威尼斯城市歷史大數據,創(chuàng)建一個龐大的分布式數字信息系統(tǒng),映射了城市社會、文化和地理跨時代的演變。檔案記憶再生產應當破除時空壁壘,關注敘事內容的時序和空間特征,才能呈現事件全貌。圍繞全息媒體要求,項目采用視頻、動畫等可視化形式,展現歷史事件全過程的真實場景。檔案記憶再生產應打破形式的局限,注重敘事的場景化和情景化特點,提升受眾的體驗感。圍繞全員媒體要求,項目的資源基礎包括國家檔案館提供的官方檔案記錄和日記、手稿等私人檔案,引導著各類主體進入信息交互環(huán)境,參與城市歷史敘事。檔案記憶再生產要突破主體限制,借助互聯(lián)網平臺增強重構記憶的互動性。圍繞全效媒體要求,項目通過多樣性、立體性、直觀性的傳播技術將富有畫面感的海量檔案內容呈現出來,為各學科的研究提供案例支持。檔案記憶再生產要突破功能約束,探索更多的記憶再生產應用場景,為用戶提供更具個性化和體驗感的記憶內容。
(二)細顆粒度挖掘,增強記憶的歷史層累性
城市是人類集體記憶的場所,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經過不同主體、不斷層累疊加,形成了城市獨特的形態(tài)格局。[26]“威尼斯時光機”構建了巨大的歷史信息關聯(lián)數據庫,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還原不同時間切片下的歷史事件,威尼斯國家檔案館的全部檔案就組成了具有歷史“厚度”的記憶體。如何利用持續(xù)生成和累積的檔案來重現不同時空維度歷史記憶,從而凝聚城市向心力和文明認同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檔案記憶再生產應當加強對檔案內容的細顆粒度挖掘。一是在采集歷史文稿、圖片并進行數字化轉換和數據化關聯(lián)時,要完善元數據要素,全面采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項目,引入“交互元數據”[27]用以記錄數字信息的所有更改情況,保障歷史資源的真實性和處理過程的透明度。二是對歷史檔案記錄進行科學組織和深度關聯(lián)。檔案記憶再生產并非原封不動地將歷史畫面呈現出來,而是能揭示附著在照片和文稿中的名字、身份和互相之間的社會關系,思考留存下來的歷史記錄是否是歷史人物選擇性疊加的產物,建立文字、圖像、視頻等海量信息之間的關聯(lián),并對其層累疊加之后再進行甄別,由此,事件原貌才真正“浮出水面”。
(三)強調記憶本位,激活再生產品牌創(chuàng)造性
“威尼斯時光機”的成功經驗在于立足于獨特的人文地理景觀、利用了商貿往來頻繁的地理位置、認識到海平面上升面臨“城市失憶”的困境、看到了城市優(yōu)良的檔案保存?zhèn)鹘y(tǒng)等現實情況,在檔案資源開發(fā)過程中將實現檔案敘事功能作為目標,并創(chuàng)新了檔案敘事方式,[28]融合上述因素將其作為時光機品牌的特色標識。由此可見,基于檔案記憶本位,形成文化品牌、擴大品牌影響力、激活品牌創(chuàng)造性是檔案記憶再生產要解決的三項重要任務。首先,“記憶”是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原料,也是形成品牌的關鍵。檔案記憶再生產要依托區(qū)域風土人情,形成獨特的記憶標識和提升辨識度。其次,利用現代科技和傳媒的中介作用將區(qū)域內的集體記憶加以凝固和傳播,如通過特色檔案編研、檔案展覽、檔案微電影等方式擴大記憶品牌的社會影響力,形成大眾對區(qū)域文明的認同感。最后,激活檔案記憶再生產品牌的創(chuàng)造性是檔案賦能社會的題中之義。根據《“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的要求,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品牌建設應圍繞“新時代新成就國家記憶工程”[29],打造兼具時代化和中國特色的記憶項目,如開展鄉(xiāng)村振興、區(qū)域紅色文化等檔案記憶項目。檔案資源開發(fā)要突出記憶再生產的品牌特色。
(四)創(chuàng)新生產方式,發(fā)揮保障機制的職能性
“威尼斯時光機”和其他城市記憶工程的共同點在于以歷史檔案文獻為基礎,通過語義數據關聯(lián)融合,在虛擬空間重構城市景觀,模擬人類活動過程,構建城市時空本體數據集,并通過多種形式展現和利用,將城市悠久的歷史文化轉化為“活”的文化、社會和經濟資源。將城市記憶工程的開發(fā)機制映射到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實踐邏輯,可以發(fā)現檔案記憶再生產蘊蓄著社會生產方式的創(chuàng)新。這一新的生產方式關注到人類社會存在精神再生產現象,[30]認識到檔案具有社會記憶屬性,檔案記憶再生產與社會再生產一樣,是生產與再生產不斷重復、交替、循環(huán)的過程。因此,為了維持檔案記憶在活化城市歷史方面的鮮明優(yōu)勢,需要構建覆蓋“人、財、物”的長效保障機制,并將這一機制納入檔案收集、整理、存儲和利用等職能活動的全過程,利用法律法規(guī)、政策規(guī)范等形式保障城市記憶工程的長效開展和檔案記憶再生產的穩(wěn)定運轉。此外,還可以構建檔案記憶工程的績效考評機制,通過評價不同地區(qū)記憶工程和品牌的建設情況,將考評結果作為檔案職能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評價指標,由此帶動各地區(qū)形成檔案記憶自覺,根植區(qū)域深厚文化,打造檔案記憶精品。
本文從檔案記憶再生產的角度對“威尼斯時光機”進行解讀,指出“威尼斯時光機”具有檔案記憶再生產的性質,將其實踐邏輯解讀為檔案記憶的形式、內容和意義再生產。“威尼斯時光機”自誕生至今已近十年,在其影響下世界多國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城市記憶工程,也為檔案記憶再生產向縱深發(fā)展提供了啟發(fā)意義,為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深度挖掘和開發(fā)檔案記憶資源、重現城市歷史面貌、凝聚社會認同、傳承人類文明貢獻檔案記憶的力量。
注釋及參考文獻:
[1]MCCARTY W. Humanities computing as inter? discipline. Is Humanities Computing an Academic Disci? pline? [EB/OL].[2023-08-04]. http: //iath. virginia.edu/ hcs/mccarty.html.
[2]王曉光.“數字人文”的產生、發(fā)展與前沿[M]//全國高校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研究會.方法創(chuàng)新與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207.
[3]楊文.數字人文視閾下的社會記憶構建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9,40(5):38-45.
[4]徐擁軍.檔案記憶觀的理論基礎[J].檔案學研究,2017(6):4-12.
[5]EPFL.VeniceTimeMachine- EPFL[EB/OL].[2023- 03- 31].https://www.epfl.ch/research/do?mains/ venice-time-machine/.
[6][15]趙生輝,胡瑩,黃依涵.打造“時光機器”:城市逆向記憶工程理論與實踐初探[J].檔案學研究,2021(6):114-121.
[7]Ai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AI4SDGs)ThinkTank.VeniceTimeMachine|AI4SDGs[EB/OL].[2023-03-31].https://ai-for-sdgs.academy/case/9.
[8][21]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案例:通過數字人文來制造“威尼斯時光機”[EB/OL].[2023-03-31]. http://nav.dhlab.pku.edu.cn/project/%E6%96%87%E5% 8C%96%E9%81%97%E4%BA%A74/.
[9]LIU J,RANGASWAMI R,MING Z. Modeldriven network emulation with virtual time machine[C]// The 2010 Win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 (WSC).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Win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 Maryland:IEEE,2010:688-696.
[10]ALBERTIN F,PECCENINI E,HWU Y,et al. The Venice“Archivio di Stato”- Innovating Digitization with X-Ray Tomography[C]// 2015 Digital Heritage In? ternational Congress. Proceedings of the 2015 Digital Her? itag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Granada:IEEE,2015:5-10.
[11]MORANDIN M,BOLOGNANI S,CAMPOS? TRINI P,et al. Electric waterborne public transportation in venice:A case study[C]// 2015 IEEE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 Conference and Expo (ITEC). Proceedings of the 2015 IEEE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 Confer? ence and Expo (ITEC).Michigan:IEEE,2015:1-8.
[12]ABBOTT A.The time machine reconstructing ancient Venices social networks[J].Nature,2017(546):341-344.
[13]翟姍姍,張純,許鑫.文化遺產數字化長期保存策略研究:以“威尼斯時光機”項目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9,63(11):140-148.
[14]董聰穎.穿梭千年:數字人文對檔案信息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影響[J].檔案管理,2018(2):11-14.
[16]祁天嬌.從歷史檔案到歷史大數據:基于威尼斯時光機十年路徑的探索[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2,48(5):116-129.
[17]程妍妍,李劍鋒,孫筠.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檔案工作中的運用及啟示:以歐盟“時光機”項目為例[J].浙江檔案,2022(4):33-36.
[18]趙生輝,朱學芳.“城市記憶工程2.0”理論與實踐初探[J].圖書情報知識,2014(5):32-38.
[19]丁華東,張燕.檔案記憶再生產理論創(chuàng)建的構想[J].檔案學通訊,2020(4):12-19.
[20][23]丁華東,張燕.論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實踐特征與當代趨勢[J].檔案學通訊,2017(4):4-8.
[22]張潤蘭.檔案資源的敘事性開發(fā)研究[J].檔案天地,2021(11):30-34.
[24]周林興.價值、認知與社會關系:檔案存在的正當性闡釋[J].檔案學通訊,2018(2):23-27.
[25]曾俊峰.基于“四全”內涵探析主流媒體融合發(fā)展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7):74-76.
[26]鐵鐘,黃薇,沈潔.數字影像與城市記憶的層累效應[J].圖書館論壇,2021,41(11):99-107.
[27]倫敦國王學院.倫敦憲章:關于基于計算機的文化遺產可視化草案[EB/OL].[2023- 03- 31].http:// www.londoncharter.org/fileadmin/templates/main/docs/ london_charter_2_1_en.pdf.
[28]張旭,張斌.“威尼斯時光機”項目檔案資源開發(fā)模式研究與啟示[J].北京檔案,2022(5):16-20.
[29]國家檔案局.中辦國辦印發(fā)《“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EB/OL].[2023-03-31].https://www.saac.gov. cn/daj/toutiao/202106/ecca2de5bce44a0eb55c890762868683. shtml.
[30]吳寶康.檔案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45.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