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雨
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明確提出了要重視素質教育,把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思想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以往基礎教育過于偏重應試教育,學生在知識學習上只為應付考試。而真正的學科基礎,是對學習能力發(fā)展不理想的問題提出科學的教育思想。通過觀察以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可以看出,在語文閱讀教學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學方法急功近利,只追求提升考試成績,而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成長發(fā)展關注度不夠的問題。而如何才能讓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獲得有效的發(fā)展和提高?如何才能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上擺脫應試教育的弊端和不足?本文認為,引入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更多重視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基礎建立,是實現(xiàn)上述目標的一個可行路徑。而何為群文閱讀教學法?如何將其應用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上?在方法應用上教師要注意哪些問題?以下本文就結合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一些實務,對這一系列問題進行探討與解析。
群文閱讀是一種現(xiàn)代新興的閱讀學習方法,主張在閱讀學習活動中,不僅要針對需要閱讀的目標進行有關知識的探究和學習,同時也要對跟學習目標具有關聯(lián)性的其他語文知識進行拓展性的了解和學習,從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掌握系統(tǒng)化的知識內容,了解跟閱讀目標相關的多項知識,對文章知識形成系統(tǒng)性的認知和了解。把群文閱讀應用到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所具有的意義大致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群文閱讀本質上是一種閱讀學習方法,而并非教學方法,因而教師使用群文閱讀進行教學,實際上是教授學生如何使用群文閱讀法實施閱讀學習。如果學生掌握了群文閱讀的學習方法,在很多閱讀活動中,使用這一方法進行閱讀學習,那么學生就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把跟目標文章相關的大量語文知識都納入到閱讀學習的范疇當中。這樣,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中所遇到的知識點的涵義,并通過關聯(lián)性的拓展學習,對各個知識點在語文知識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更清晰的認知了解;另一方面,通過關聯(lián)性的閱讀學習,也能了解文章的很多周邊知識,從而在閱讀學習上形成一個相互關聯(lián)的知識系統(tǒng),提升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性、整體性。學生如果掌握了群文閱讀的學習方法,可以在獨立進行閱讀學習時,更好地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掌握其中的知識點,并提升在閱讀學習中的解析能力、理解能力、知識掌握能力。
群文閱讀的學習方法要求閱讀者在閱讀學習上,不僅充分吃透文章中的內容含義,還要具備文章涉及到的其他相關知識,例如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因而通過使用群文閱讀法進行文章的閱讀,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上,形成圍繞文章的知識系統(tǒng)。通過群文閱讀學生不僅了解目標閱讀材料文章的內容,對跟文章相關的語文知識也進行系統(tǒng)性的了解。這可以讓學生學習到相互關聯(lián)的語文知識,形成一個立體化的知識系統(tǒng),從而提升語文知識學習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讓學生更好地形成知識積累,為學生奠定良好的語文學科基礎[1]。
傳統(tǒng)閱讀學習模式,學生在語文閱讀上,只關注于如何弄懂目標文章的含義,怎樣在閱讀后做好習題,而不關注文章的文學價值、歷史價值、在文學史上的影響和地位,以及文章的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時代影響等相關要素,這會導致學生只為了應付考試和做作業(yè)而進行閱讀,其學習的視野會十分狹窄。如果依然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學習模式中,就無法有效提升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更無法增強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而通過群文閱讀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夠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與涵義,對材料的作者、時代背景、文學史地位、創(chuàng)作主旨、相關作品等也都進行了系統(tǒng)化的學習和了解,可以閱讀材料為切入點,拓展視野,了解跟材料相關的大量語文知識。這可以有效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到更多、更全面的語文知識,并對文章在文學領域的地位和作用、意義等進行更深入的認知了解,使學生真正掌握專業(yè)性的閱讀學習模式,從而為學生成長為合格的學科人才奠定基礎。
教師要做好群文閱讀的教學,需要從方法方式上對學生詳細講解群文閱讀。以往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注重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生字生詞、新的知識點,并指導學生做閱讀習題。這容易使學生形成在閱讀上只關注知識點和做題的不良習慣,而對文章真正的主題是什么,寫作目的是什么,文章的價值與涵義缺乏探究。因此,教師在群文閱讀的教學上,首先要讓學生學習正確的閱讀方法,從方法入手開展教學,使學生明白到,閱讀主要是要弄清文章內容,明確文章主題,弄清文章要寫什么,表達什么,達到怎樣的目的。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明確文章主題基礎上,合理選擇群文閱讀的內容和范圍,并通過拓展性的閱讀,更好地了解文章涵義,弄清跟文章相關的系統(tǒng)性的語文知識。這樣,學生才能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在閱讀學習上擺脫那種只為了記憶生字生詞、做閱讀習題而學習的不良習慣。
如在《亡羊補牢》這篇文章的閱讀學習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了解該文章是改編自我國古代著名法家典籍《韓非子》的一篇寓言文章,并為學生提供韓非子的歷史人物資料,戰(zhàn)國時期法家理論思想的有關資料,韓非子其他寓言體文章如《買櫝還珠》《智子疑鄰》《自相矛盾》等文章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跟《亡羊補牢》相關的其他韓非子的寓言文章。通過群文閱讀,學生不僅能夠了解這一成語的真正內涵,還能了解韓非子的寓言體法家文章的特點、代表作以及在歷史和文學領域的影響,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了解到系統(tǒng)化的法家寓言體文章知識,并加深學生對先秦文學知識的認知了解,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2]。
近現(xiàn)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比绻麑W生在閱讀學習上充滿興趣,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進行閱讀,那么學生閱讀學習的效果遠遠要好于在教師的監(jiān)督和逼迫下,被動進行閱讀學習的效果。而怎樣讓學生主動進行閱讀學習,在教師不需要監(jiān)督約束的情況下,也能夠進行閱讀學習,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問題。如果教師合理地引入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在閱讀教學上適當放寬監(jiān)督約束力度,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以趣味性去引導學生閱讀,以巧設懸疑的方式吸引學生閱讀,把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激發(fā)起來,學生可以在動力的驅使下,主動進行閱讀,獨立完成閱讀學習過程。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在習慣的動力驅動下,多閱讀,常閱讀,形成豐富的知識積累,為學生奠定良好的語文學科基礎。這要求教師要擺脫對閱讀形式的硬性要求,在閱讀中,引入學生感興趣的一些趣味性元素,以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喜歡上閱讀,并自然地開展閱讀學習活動。這樣學生才能形成充足的學習動力,在動力驅使下,主動做好閱讀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司馬光砸缸》這篇文章的閱讀學習上,教師可以引入一個網絡小段子來激發(fā)學生對文章內容探究思考的動力。一個小朋友質疑家長講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問司馬光為什么不直接推倒水缸,而非要找塊大石頭去砸缸,如果找不到大石頭不就砸不破大缸,救不了小伙伴了嗎?家長解釋說因為石頭很好找,就在旁邊放著,小朋友再追問,那怎么知道缸的厚度有多厚,石頭一定就能砸破大缸呢?家長不得不進一步解釋,石頭剛好不大不小,缸的厚度也不是很厚,所以一定能砸破,救出小伙伴。小朋友繼續(xù)追問,既然缸也不是很厚,小伙伴還能自己爬上去,說明缸也不大,那不是更容易推倒嗎?何必一定要用石頭砸呢?最后逼得家長不得不去查資料,弄清原文原本出于元末阿圖魯所著《宋史》中對司馬光生平的記載。這樣以講段子的方式,激發(fā)學生了解文章內容、思考探究文章內容的興趣和動力,使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進行閱讀學習,從而提高獨立閱讀和思考的能力,并養(yǎng)成自主探究、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這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獨立學習能力的發(fā)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群文閱讀的教學,教師更應當注意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群文閱讀的正確方法,而不是通過把閱讀材料中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讓學生記住固定的語文知識點。因而教師要注意進行群文閱讀方法的教授,并做好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指導和答疑工作。教師要以閱讀材料為例,向學生講解群文閱讀的一般方法:先從材料本身入手,把不明白的知識點、生字生詞搜尋出來,通過查字典,詢問同學和老師,弄清這些知識點和生字生詞的確切含義。進而弄清文章出處,對文章的作者、創(chuàng)作時代和背景進行了解,對文章的文體性質、在文學領域的影響和地位進行拓展知識的探究了解,并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跟這一文章具有關聯(lián)的同類文章等實施了解,這樣才能全面掌握閱讀材料的含義和內容。在此基礎上,觀看該文章的文學評論和其他閱讀者的感受,進而了解文章的主旨、創(chuàng)作思想、寫作風格、文學價值。這樣教師結合多樣化閱讀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學生可以在閱讀學習上掌握正確的路徑,以群文閱讀的方法進行材料文章的閱讀學習后,逐漸把正確的閱讀方法應用到其他的文章材料上,并通過獨立閱讀、自主閱讀,驗證群文閱讀法在解析文章內容含義上的有效性,進而熟悉方法,形成一套自己可以用閱讀方法解析材料的程序。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文閱讀能力,并在掌握方法、理解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多閱讀,常閱讀,獲得大量的語文知識的積累。這對學生學科基礎的建立與鞏固,語文學習能力的發(fā)展都是具有多方面積極意義的[3]。
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在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后,通過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做閱讀習題,觀察檢驗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作業(yè)和習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生字生詞的掌握情況,對材料的歸納能力,并無法有效評估學生的閱讀學習成果和學生的閱讀水平。對此,教師可以調整以習題作業(yè)為主導的閱讀評價模式,而引入綜合性評價、多元化評價。如讓學生對文章作者進行描述,對文章的寫作風格做出描述,對文章的同類文章有哪些進行羅列,等等,通過觀察學生在文章的各個方面內容要素上的判斷理解水平,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方法的正確性、閱讀理解深度、知識學習的系統(tǒng)性給予評價打分,盡量使用評語性的非量化評價,而避免只使用分值評價。通過更多引入多元化的指導性評價,讓閱讀評價不僅可以反映學生的閱讀成果、閱讀能力,也能指導學生糾正閱讀錯誤,改進閱讀學習效果,這樣對學生提升語文閱讀能力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綜上,要做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群文閱讀法的應用,教師就要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只有秉持素質教育理念,開展閱讀教學,把閱讀能力培養(yǎng)放在重要位置,重視學生的觀察和溝通,才能真正讓群文閱讀起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閱讀水平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