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強
一、深鉆文本,抓好文本語言的切入口
(一)從修辭角度去理解文本
我們可從比喻的角度來理解文本。例如,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斗折蛇行”“其岸勢犬牙差互”。這兩句寫得好,好在前一句用斗折蛇行作比喻,寫出了小溪曲折流動的形狀;后一句用參差不齊的犬牙作比喻,寫出了兩岸高低錯落、凹凸不平的形態(tài)。形象生動,美不勝收。
(二)從語氣(句式)的角度理解文本
指導學生通過對特定句子的語氣(句式)進行理解,體會語句中語言運用的巧妙。例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一句,作者運用反問的語氣,表現(xiàn)出一種對死亡泰然處之的鎮(zhèn)定氣度,一種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豪邁氣概。
(三)從作者寫作意圖角度理解文本
文本存在多元性主題,切入不好,容易陷入瑣碎的迷陣。例如魯迅的《風箏》一文,針對“人物關(guān)系”,提出“兄弟情深”的見解;針對“主體事件”,可提煉“游戲正當”的看法;針對“心理感受”可提煉“自身精神”的觀點。為了真正領(lǐng)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我精心設計了一個探究的切入口:文章的最后三段刪除,替換成“我沉重著的心終于輕松了,謝謝你,兄弟”,你認為可以嗎?請從文章主題的角度談談你的理解。經(jīng)過討論探究,學生明白了文章的落腳點就是最后三段,“感嘆無怨”就是本文的主題。
二、巧設問題,把握提出問題的有效性
(一)精心設計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主要問題
“主要問題”是經(jīng)過概括、提煉的,是教師仔細閱讀課文與精心思考后的思想結(jié)晶,是一種對課文從整體上進行閱讀后提出的問題;“主要問題”對課文內(nèi)容和教學過程都有著極強的牽引力,它的每一個問題都將成為閱讀教學活動的一個“板塊”。于是,課堂教學以學生的讀、寫、說、思為主,課堂氣氛隨之變得生動活潑。例如我在教《故鄉(xiāng)》一文時,學生在了解了課文的背景后,我便提出了一個問題:故鄉(xiāng)產(chǎn)生了哪些變化?在學生邊讀邊準備發(fā)言要點的15分鐘內(nèi),課堂氣氛開始活躍起來。學生思考的結(jié)果是:故鄉(xiāng)的面貌變了,故鄉(xiāng)的人也變了(閏土和楊二嫂)。我以此為基調(diào)進行調(diào)控,要求學生繼續(xù)深入比較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前后的變化,并思考產(chǎn)生變化的原因。分析完畢后我繼續(xù)追問:作者寫這些變化的用意何在?這樣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題——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徹底,一方面對未來滿懷信心。
(二)以曲問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常常采用曲問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執(zhí)教《記承天寺夜游》時,文末的“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人”一詞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學生正確理解“閑人”是教學的難點。注釋中譯為“清閑的人”。我當時這樣反問:蘇軾是一個大文豪,一個有抱負的人,他甘心做一個真正清閑的人嗎?學生思維的大門被打開了。他們真正領(lǐng)悟到蘇軾身遭貶謫卻還有一份閑情逸致的情懷,要做到如此境界,沒有廣闊的胸懷是做不到的,從而輕松地理解了文意——文章正是體現(xiàn)了作者樂觀曠達的胸襟。
(三)在字里行間尋找疑竇
有些文本在字里行間存在著被人忽略的問題。例如,契訶夫的《變色龍》一文中赫留金說的這樣一句話:“不瞞你說,我的兄弟就在當憲兵……”這句話很容易讓學生忽視。結(jié)合上下文,我特意設置了一些問題:文本為什么要插上這一句呢?奧楚蔑洛夫為什么一會兒脫大衣,一會兒穿大衣呢?全文沒有一處提到變色龍,為什么要以它為題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學生討論探究中不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三、凸顯教學之美,提升不同層次的審美能力
(一)挖掘形象美
作為語文老師,應善于挖掘課文中的形象美,去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叩開學生的心扉,使學生有所愛、有所憎。教材中一批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已走進學生的心中:在海邊月夜下手執(zhí)鋼叉看瓜刺猹,天真活潑、機智勇敢的少年閏土;視死如歸、浩然正氣的聞一多;還有見風使舵、奴顏婢膝的奧楚蔑洛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分層引導學生挖掘一個個人物形象的美,使不同層面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到熏陶,言行得到規(guī)范。
(二)挖掘語言美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挖掘、剖析作品的語言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如朱自清《綠》一文的語言很有代表性,“鑲在兩條濕濕的里邊兒的——帶白而發(fā)亮的水便呈現(xiàn)在眼前了”一句,以一個“鑲”字描繪了瀑布處在山澗中的狀態(tài),既準確恰當,又形象逼真,使瀑布有立體感。“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翅膀浮在天空中一般。”這句中的“踞“”浮”化靜為動,把凌空而立、躍然石上的梅花亭形象寫得神采飛揚、惟妙惟肖。
(三)挖掘意境美
作者的情感和客觀的物象相感應而用文字描繪出來的圖景即意境,其本質(zhì)就是情與境的交融。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向我們描述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gòu)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首先,詩人用三個“輕輕地”表現(xiàn)了對康橋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接著寫康橋的美景,表達對康橋的依戀。將“河畔的金柳”想象成“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生動的活物。同時將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的虹”,揉碎之后,竟變成了“彩虹似的夢”。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使客觀生活圖景和主觀思想感情得到了和諧統(tǒng)一,從而顯示了意境美。
總之,我們研討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案,其目的在于提煉出有效閱讀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人文精神,使他們對歷史和文化有熱情,對鄉(xiāng)土和社區(qū)有感情,學會關(guān)懷社會,關(guān)心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