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浩
古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有些教師在講解古文時通常采用先疏通文義,之后再講解內(nèi)容,進而總結中心的教學方法。但我認為要真正教好文言文,就必須從基礎抓起,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鑒賞能力。
一、抓基礎,教學生掌握文言文朗讀方法
讀熟課文應是講解文言文的重要前提。字音讀準確,是誦讀的起碼要求。文言課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讀字、古音字等,如不首先解決這些字詞的語音問題,那就根本談不上誦讀。要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朗讀興趣,應改變以往老師教一句學生讀一句的方法,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選一個組長,在要講文言文之前的一周,先教各組的小組朗讀,之后,各小組長利用課余時間教其他組員讀,同時,應采取小組競爭的機制。可以先讓學生試讀一遍,或全班齊讀,或個別朗讀,從試讀中發(fā)現(xiàn)他們讀字讀音中出現(xiàn)的問題,然后一一板書糾正,并由老師再范讀一遍全文。同時通過讓學生反復誦讀,利用文言構詞造句的特點以及語音停頓、邏輯重音、語氣聲調(diào)等誦讀要訣來深化詞義句意的理解辨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重在積累,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要培養(yǎng)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能力,就必須要求學生熟讀甚至背熟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文,正所謂“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熟讀古文是掌握古文精髓的基礎。在沒有背熟的基礎上,老師大講特講文章的段落、中心、思想感情等,學生可能無法理解。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老師單向的灌輸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不利于學生能力的鍛煉與情感的發(fā)展。我們要求每位學生都準備一個筆記本,建立“文言知識庫”。此外,進行積累不是機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聯(lián)系、歸類、比較。
三、敢于質(zhì)疑,培養(yǎng)學生賞析文言文的能力
一篇文章之所以能流傳干古,不只是優(yōu)美的文字與華麗的辭藻,不只是巧妙的結構與精美的修辭,也在于其深刻的內(nèi)涵與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文言文教學就是要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的思想、精神,陶冶情操,并領悟語言的邏輯力量等。我國宋代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須疑,學貴善疑?!眰魇谖膶W作品,極易見仁見智,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通過改革教法、加強學法指導等手段,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努力使文言文教學更加高效,實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