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斌 王嘯江 孔 玲
河南科技大學附屬許昌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 (河南 許昌 461000)
影像學檢查是目前臨床診斷和鑒別乳腺良惡性病變的常用方式,傳統(tǒng)方式多采用乳腺X線攝影,這種技術對于檢出微鈣化效果良好,而這種方式在良惡性乳腺疾病鑒別診斷中效果較差,隨著近年動態(tài)增強MRI、擴散加權成像檢測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乳腺疾病尤其是乳腺癌的檢出率,相關統(tǒng)計表明,在乳腺癌的診斷中,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聯合ADC的陰性預測值甚至可以達到百分之百[1]。為進一步分析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聯合ADC對乳腺良惡性病變的臨床診斷價值,本文選取我院的78例乳腺病變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導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收治的78例乳腺病變患者。
本組患者納入標準:患者均經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聯合ADC檢查,且患者的影像檢查結果資料完整;患者完成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聯合ADC檢查之后迅速實施立體定位核心針穿刺活檢;排除標準:患者檢查期間由于脂肪抑制不均勻對病灶的觀察產生了影響;患者的影像檢查圖片清晰度較差;本組患者在本次檢查前接受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患者在本次影像檢查之前接受過隆胸而無法對診斷結果進行評估;患者在檢查期間由于運動或金屬異物產生偽影;本組患者經病理檢查結果確診為囊性病變。本組患者年齡最小21歲,最大70歲,平均年齡(44.35±6.41)歲。
1.2 檢查方法對所有患者實施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聯合ADC檢查,核磁共振檢查所用的儀器為GE discovery mr750w 3.0T超導核磁共振掃描儀,檢查期間患者保持俯臥,保持雙乳自然懸垂于乳腺表現線圈之中,對患者行軸位快速反轉恢復T2 FSEIDEAL ASSET序列進行掃描,本次檢查的各項掃描參數為TE 76、TR 4700、層厚4mm、層間距 1mm、FOV30-35。進一步實施雙側乳腺橫斷面掃描,本次掃描檢查的各項參數為:TE 2.1,TR 4.4,層厚1mm,FOV 30-35。本組病例均掃描6期,第一期掃描方式選擇平掃,掃描時間38~53 s,后面的5期掃描方式均選擇增強掃描,掃描時間38~53 s,注射0.1mmol/kg釓噴酸葡胺,注射儀器為高壓注射器,注射部位為經肘正中靜脈。本次檢測獲得的圖像通過Functiontool軟件后處理,對測得的數據進行記錄,同時對患者,持續(xù)型判定為l型:持續(xù)型、平臺型判定為2型、廓清型判定為3型。影像學掃描圖像結果圖片讀取由兩名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yī)師完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軟件對本次研究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繪制ROC曲線以對兩種影像學檢查數據結果進行分析。采用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以卡方χ2檢驗計數資料,對本次動態(tài)增強曲線聯合ADC的診斷結果應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之后對動態(tài)增強曲線、ADC的診斷價值繪制ROC曲線進行分析,P<0.05時提示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良惡性病變患者掃描檢查結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良性病變組患者的動態(tài)增強曲線結果與惡性病變組患者相比差異顯著(P<0.05),惡性病變組患者ADC值為(6.24±1.42)%,良性病變組患者ADC值為(12.63±2.25)%,惡性病變組患者ADC值與良性病變組相比明顯更低(P<0.05),見表1。
表1 同組乳腺良惡性病變檢查結果對比
2.2 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ADC單獨與聯合診斷敏感度、特異度對比與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ADC單獨診斷相比,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聯合ADC診斷的的特異度和敏感度均明顯更高(P<0.05),見表2。
表2 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ADC單獨與聯合診斷敏感度、特異度對比
乳腺疾病的發(fā)生與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情緒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系,而隨著當前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忙碌,所承擔的心理壓力也更大,這種背景下,乳腺癌患者群體也在不斷的壯大,對于乳腺癌患者而言,要提升病人的治療效果和預后,最關鍵的是早期發(fā)現、診斷,從而在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積極治療。當前臨床上對乳腺疾病的診斷技術類型眾多,尤其是影像學診斷檢查的應用,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的篩查率和診斷效果[2]。
對于乳腺病變的影像學診斷,臨床早期主要通過乳腺X線攝影檢查方式,但這種方式的檢出率較低,其檢出圖像主要為微鈣化,在進一步判斷良惡性質方面效果則比較差[3]。國外相關研究表明,乳腺微鈣化包含碳酸鈣羥基磷灰石、草酸鈣,其中,草酸鈣多為良性病變的微鈣化成分,是惡性病變的微鈣化成分,乳腺X攝影的診斷原理也主要是對微鈣化進行檢測,而與乳腺X攝影檢查相比,核磁共振檢查能夠獲得更高的診斷效能、準確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導管原位癌診斷中微鈣化屬于其唯一征象,很多患者僅僅會表現出微鈣化,因此,對這部分乳腺病變患者采用乳腺X線檢查反而能夠獲得更高的檢出率[4]。
宋贛軍[5]等表明,與其它影像學檢查技術相比,采用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可以顯著提升診斷準確率,尤其是通過采用聯合ADC診斷檢查與MRI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診斷方式則可以顯著提升診斷準確性、靈敏度和特異度。尤其是在良惡性病變的鑒別上有著更大的診斷價值,在良性病變與惡性病變中微鈣化形態(tài)與分組組合存在顯著的差異,區(qū)域分布或者彌漫分布的微鈣化多是來自于乳腺導管、間質組織、小葉中的病變,一般均為良性病變[6]。
陽君[7]表明,ADC診斷檢查與MRI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聯合診斷能夠將其它多種影像學檢查無法顯示出來的微小病灶也能夠顯示出來,可以能夠獲得較高分辨率的功能信息和形態(tài),根據相關研究表明,應用核磁共振技術能夠探查到直徑為2mm-3mm的病灶,在對應的微鈣化區(qū)域應用ADC診斷檢查與MRI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能夠將病灶清晰的顯示出來;尤其是對于導管原位癌的診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很高的靈敏度。通過病理研究表明,絕大部分的惡性乳腺病變中均含有導管原位癌成分,ADC與MRI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診斷導管原位癌的準確率很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乳腺惡性腫瘤內毛細血管內皮具有更加良好的通透性,與正常的血管內皮相比差異顯著。
王智慧[8]等表明,在乳腺病變患者的病情診斷中,采用ADC診斷檢查與MRI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聯合診斷方式能夠更好的顯示病灶狀況,具有很高的診斷準確率,在乳腺良性、惡性鑒別診斷中,通過鈣化的形態(tài)判斷往往能夠獲得比鈣化分布判斷獲得更高的價值,如果聯合分析鈣化的分布和形態(tài)則可以顯著的提升病情診斷效果。通過采用ADC診斷檢查與MRI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聯合檢查還可以獲得更高的陰性預測值,以進一步提升病灶的檢出率。
徐阿巧[9]等表明,在乳腺良惡性病變鑒別診斷期間實施3.0T MR掃描方案的時候利用動態(tài)增強掃描方案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臨床診斷價值重大,能夠且可在增強后良惡性乳腺病變病灶出現較大的差異,比如良性病變通常會表現出均勻強化、邊緣光滑、類圓形等。當患者為惡性乳腺病變的的時候則常會表現出強化,而良性病灶則主要表現為衰減速度慢,影像信號與人體正常腺體衰減程度具有較高的相近度。通常情況下,良性病變、惡性病變及正常腺體組織均會表現出明顯異常的信號強度,臨床醫(yī)師便可由此對乳腺病灶的良惡性進行鑒別。采用3.0T MR動態(tài)增強掃描診斷乳腺癌患者中,尤其對環(huán)形強化、不規(guī)則腫塊樣、分支狀強化等類型的患者具有很高的特異度和敏感度,且3.0T MR動態(tài)增強掃描在操作上同樣具備檢查時間短、操作方便的特點,而在降低漏診及誤診等方面的優(yōu)勢則是其它影像學技術無法替代的,所以3.0T MR動態(tài)增強掃描可作為鑒別方式,良惡性病灶的細胞密度存在差異,當細胞密度升高的時候ADC值便會下降,細胞密度下降的時候ADC值便會升高,所以臨床可以通過ADC對乳腺良惡性病變進行鑒別[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良惡性病變的動態(tài)增強曲線結果差異顯著(P<0.05),惡性組為(6.24±1.42)%,良性組為(12.63±2.25)%,差異顯著(P<00.05);與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ADC單獨診斷相比,聯合診斷的特異度和敏感度均更高(P<0.05)。由此表明,3.0TMR動態(tài)增強曲線聯合ADC用于乳腺良惡性病變鑒別診斷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夠獲得較高的特異度、敏感度,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