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Z 公司和T 公司、B 公司糾紛為例"/>
邱 盛 鄧嘉煒
廣州金鵬律師事務所,廣東 廣州 510000
由于商事仲裁立案條件的限制以及無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作為依據(jù),導致商事仲裁案件無法將案外第三人列為該案的被申請人或第三人。因此,在商事仲裁中,根本就無法完成人格混同的認定,進而實現(xiàn)人格否定。遇到上述困境后,如何突破在商事仲裁的局限,揭開法人神秘的面紗,成為實務中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Z 公司是一家專業(yè)從事代加工食品的生產(chǎn)型企業(yè)。2017 年8 月,T 公司和Z 公司簽訂了一年期的《食品加工合同》,T 公司委托Z 公司代加工“大豆肽蛋白”的營養(yǎng)品。2018 年3 月,T 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另外成立了一家B 公司。T 公司與Z 公司的《食品加工合同》到期后,T 公司、B 公司分別與Z 公司簽訂一年期的《食品加工合同》,合同約定T、B 兩公司均委托Z 公司生產(chǎn)同類型、同品牌的“大豆肽蛋白”的營養(yǎng)品,同時合同設定爭議的解決方式為“向某市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合同履行過半,T、B 公司開始拖欠貨款,至合同期結(jié)束,T、B 公司欠Z 公司逾千萬。Z 公司為了追討貨款,遂向某市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就Z 公司而言,T 公司與B 公司具有以下情況足以讓其無法區(qū)分:首先,T 公司和B 公司實際是家族式經(jīng)營的企業(yè);工商登記上,T 公司是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法人是B 公司實際控制人張甲的妹妹;B 公司是有限責任公司,其法定代表人崔某是T 公司法人和B 公司實際控制人張甲的母親。其次,T 公司、B 公司在同一地址辦公,對外使用同樣的電話、網(wǎng)頁、商標,從事一樣的業(yè)務。最后,T 公司和B 公司的下單、對賬人員是同一人、財務人員是同一人,兩公司對Z 公司支付貨款時,也沒有具體區(qū)分是哪個公司的貨款。
經(jīng)某市的仲裁委立案審查后,認為Z 公司與T 公司和B 公司分別訂立了合同,故按照《仲裁法》和《仲裁規(guī)則》,只能根據(jù)它們獨立的合同關系分別立案,不能同案處理。筆者代理本案后,遂提出合并仲裁的要求,也被駁回。即在商事仲裁中,仲裁庭僅能根據(jù)Z 公司與T 公司、B 公司簽訂的合同,來分別審查T 公司、B 公司各自是否欠Z 公司的貨款,而無法審查T 公司與B 公司是否存在人格混同的情況。故遇到的現(xiàn)實困境是,一方面,在合同設定仲裁條款的情況下,Z 公司只能選擇仲裁;另一方面,Z 公司明知道T 公司、B公司實際上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卻無法同時讓T 公司、B 公司承擔連帶責任。最后,Z 公司只能分別以T 公司、B 公司為被申請人,要求T 公司、B 公司對所欠的同一貨款承擔責任。
經(jīng)某市仲裁委員會裁決后,某市仲裁委員會分別做出兩個裁定,第一個裁定是B 公司清償Z公司貨款3 元,第二個裁定是T 公司清償Z 公司貨款逾千萬元。除了證據(jù)因素影響外,可以說,T和B 公司通過在合同中設定仲裁條款,成功地躲避了債務。
《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為本文案件的處理,提供了思路。該紀要指出,人民法院在審理公司人格否認糾紛案件時,應當根據(jù)不同情形確定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債權人對債務人公司享有的債權已經(jīng)由生效裁判確認,其另行提起公司人格否認訴訟,請求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列股東為被告,公司為第三人”。①《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十三條。
在約定商事仲裁的現(xiàn)實條件下,為了保護債權的實現(xiàn),只能是把人格否認訴訟中的“一步走”拆分成“兩步走”,先通過仲裁確定債權后,再另案起訴人格否認。筆者代理Z 公司遂向其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公司人格否認訴訟,以B 公司和張甲為被告,以T 公司為第三人,要求B 公司和張甲對T 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1.案件爭議焦點及各方觀點
本案的爭議焦點為:在經(jīng)過商事仲裁后,本案是否構成重復起訴;張甲是否為B 公司和T 公司的實際控制人;B 公司和T 公司是否人格混同;B公司和實際控制人張甲是否應對T 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1)關于在經(jīng)過商事仲裁后,本案是否構成重復起訴。Z 公司認為:本案并非基于與商事仲裁相同一個事實或理由而提起的訴訟;商事仲裁案的法律關系為Z 公司分別與B 公司、T 公司的加工合同關系,本案是與公司有關的糾紛,二者的法律關系不同;本案并未構成重復訴訟,未違反一裁終局原則。
B 公司和T 公司認為:Z 公司在其與B 公司、T 公司的兩個仲裁案中,均申請將兩案合并仲裁且追加張甲為被申請人,但都被某市仲裁委駁回;某市仲裁委認為兩公司是獨立法人,兩者財務獨立,賬目完全分開,應獨自承擔責任;在仲裁案中,Z 公司已經(jīng)提出北方公司與T 公司人格混同、張甲為實際控制人,要求承擔連帶責任,某市仲裁委已經(jīng)明確駁回;本案系重復訴訟,違反一裁終局原則。
(2)關于張甲是否為B 公司和T 公司的實際控制人。Z 公司認為:B 公司和T 公司的工商登記上的人員,全部是張甲的直系親屬,實際上兩家公司是以張甲為核心的家族式經(jīng)營;張甲身為B公司的大股東,曾代表T 公司在《食品加工合同》和對賬單等重要文書上簽字;B 公司和T 公司的對外宣傳網(wǎng)頁,或通過百度搜索的信息,均顯示張甲是其董事長;B 公司與T 公司簽訂合作協(xié)議,T 公司可代B 公司下單及代為發(fā)函,B 公司可代T 公司支付貨款;B 公司、T 公司分別與張甲名下的多家公司存在互相拆借的行為,有多次大額的來往;張甲是B 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同時也通過合作協(xié)議、利用親屬關系實際控制了T 公司,是T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B 公司和T 公司認為:B 公司和T 公司并未交叉持股,也不存在控股關系,二者并非關聯(lián)公司;B 公司和T 公司簽訂的合作協(xié)議并無任何支配與被支配、控制與被控制關系;親屬關系并不代表支配;張甲并非為兩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3)關于B 公司和T 公司是否人格混同。Z公司認為:從B 公司和T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監(jiān)事和股東之間的親屬關系,以及以張甲為核心的運營模式,可見兩公司雖然在工商登記上沒有持股交叉,但實際上是家族式的經(jīng)營,兩公司實際上是關聯(lián)公司。從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報告、百度查詢的信息、企查查查詢的信息等信息,可發(fā)現(xiàn)兩公司具有相同的經(jīng)營范圍,其在經(jīng)營過程中,使用相同的地址(住所)、電話、電子郵箱以及網(wǎng)頁;兩公司使用相同的商標、產(chǎn)品外包裝一致;兩公司的供應商都只有Z 公司,兩公司的會員相同。在對外推廣宣傳上,兩家公司不分彼此。因此,B 公司和T 公司的業(yè)務混同。通過查詢兩公司的工商內(nèi)檔和公賬的交易明細,可發(fā)現(xiàn)兩公司使用相同的人員進行經(jīng)營,包括了公司的財務人員、采購人員和對賬人員等。通過兩公司在仲裁階段提供的證據(jù)、代付款說明以及公賬的交易明細等,可發(fā)現(xiàn)兩公司均通過相同的非公賬的賬戶向Z 公司支付貨款,兩公司實際操控著前述的賬戶,兩公司之間有多筆大額的交易流水。因此,B公司和T 公司的財務混同。B 公司與T 公司簽訂合作協(xié)議,T 公司可代B 公司下單及代為發(fā)函,B公司可代T 公司支付貨款。B 公司和T 公司的行為已經(jīng)達到了《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關于人格混同的認定標準,兩公司存在人格混同。
B 公司和T 公司認為:根據(jù)工商登記,B 公司和T 公司的股東不同,兩公司并未交叉持股,也不存在控股關系,并非關聯(lián)公司;某市仲裁委已查明B 公司和T 公司是獨立法人、財務及業(yè)務等均可區(qū)分,并分別作出裁決;某市仲裁委已經(jīng)明確駁回了Z 公司以兩公司混同、兩公司應承擔連帶責任為由,向某市仲裁委提出的合并仲裁的請求;B 公司和T 公司之間雖有業(yè)務往來,但均有自己獨立賬簿,各自的債權債務清晰可分;兩公司的情況并不符合《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以及司法實踐中人格混同的認定標準。
(4)關于B 公司和實際控制人張甲是否應對T 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Z 公司認為:B 公司和T 公司存在人格混同;實際控制人張甲對B 公司、T 公司存在過度支配與控制;實際控制人張甲濫用權利,致使其名下公司相互拆借,財務混亂,利益相互輸送,造成其喪失人格獨立性;在實際控制人張甲的操縱之下,T 公司為躲避責任,更換公司場地,停止經(jīng)營,將業(yè)務轉(zhuǎn)移到B 公司;B公司和實際控制人張甲的行為,導致T 公司的資產(chǎn)轉(zhuǎn)移,協(xié)助了T 公司惡意逃避債務,導致Z 公司的債權難以實現(xiàn),損害了Z 公司的合法權益;B公司和實際控制人張甲應對T 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B 公司和T 公司認為:B 公司和T 公司并非關聯(lián)公司,張甲并非實際控制人;《公司法》并未規(guī)定實際控制人對公司、關聯(lián)公司的債務應承擔連帶責任;Z 公司申請對T 公司的執(zhí)行程序終結(jié)前,并不存在Z 公司的債權受到損害的事實;B公司和實際控制人張甲不應對T 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2.法院的裁判
經(jīng)過一、二審兩級法院的審理,均支持了Z公司的訴求,主要如下:
(1)案件并未違反一裁終局,亦不構成重復起訴。Z 公司與B 公司及T 公司之間的仲裁案件系加工合同糾紛。Z 公司主張B 公司、張甲作為T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通過控制關聯(lián)公司逃避債務,侵害了Z 公司作為債權人的權益。Z 公司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三款的規(guī)定提起訴訟,請求B 公司、張甲對T 公司欠Z 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故本案屬于股東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責任之訴,與兩個仲裁案件不屬于同一法律關系。
(2)B 公司和T 公司系關聯(lián)企業(yè),構成人格混同。首先,兩家公司存在人員交叉任職的情況。B公司占股99%的股東張甲與T 公司占股100%的法人股東張某系兄妹關系,張某在T 公司任執(zhí)行董事和經(jīng)理、在B 公司任監(jiān)事,B 公司法定代表人崔某與張甲系母子關系;T 公司官網(wǎng)對外宣傳中稱張甲為董事長,張甲代表T 公司與Z 公司對賬,簽訂《食品加工合同》。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六條第三項規(guī)定:“實際控制人,是指雖不是公司的股東,但通過投資關系、協(xié)議或者其他安排,能夠?qū)嶋H支配公司行為的人”;第四項規(guī)定:“關聯(lián)關系,是指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與其直接或者間接控制的企業(yè)之間的關系,以及可能導致公司利益轉(zhuǎn)移的其他關系”。上述事實,足以認定B 公司和T 公司雖沒有交叉持股,但是兩家公司系關聯(lián)企業(yè);張甲能夠通過兩家公司間的合作協(xié)議及親屬關系實際支配T 公司的行為,系T 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其次,兩家公司在業(yè)務上亦存在混同的情況。兩家公司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的經(jīng)營范圍均涉及食品銷售,且存在其他多種重合的經(jīng)營范圍。包括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報告,百度查詢的信息,企查查查詢的信息,Z 公司與B 公司、T 公司往來的法務函,兩公司的網(wǎng)頁截圖,兩公司委托被Z 公司加工的產(chǎn)品,兩公司的公賬流水等系列證據(jù)顯示,兩公司在經(jīng)營過程中,使用相同的地址(住所)、電話、電子郵箱、網(wǎng)頁(主頁),具有相同的經(jīng)營范圍,使用相同的商標、產(chǎn)品外包裝一致,兩家公司使用相同的與B 公司名稱相同的某“B”標識、服務電話、企業(yè)誓言、宣傳片等,即對外宣傳兩公司亦未進行有效區(qū)分。
再次,兩家公司財務混同。仲裁案件查明事實顯示,T 公司與B 公司與Z 公司的訂單統(tǒng)一由T公司下單,兩家公司對賬和付款過程中并未對欠付Z 公司的款項進行區(qū)分。兩家公司財務對賬均由同一人負責,兩家公司的財務人員為同一人,張甲簽名對賬函對兩家公司均具有約束力。兩家公司對外付款均使用張甲等人的個人賬戶支付,對外付款無法進行區(qū)分。
(3)張甲對B、T 公司的債務應承擔責任。張甲及其控股的B 公司與其實際控制和支配的T 公司,在人員、業(yè)務、財務方面存在混同,對外無法區(qū)分,致使B 公司、T 公司喪失公司人格獨立性。兩家公司均通過公司賬戶及張甲等人的個人賬戶,對B 公司的債務進行全部清償,對T 公司的債務進行部分清償,意圖逃避T 公司債務。
(4)結(jié)論。Z 公司證據(jù)充分,已達到民事訴訟蓋然性的證明標準,法院對具有關聯(lián)性的B 公司和T 公司的公司人格予以否認,并依法認定B 公司以及張甲個人對經(jīng)生效仲裁裁決書認定的T 公司欠付Z 公司的包括貨款、律師費、審計費、仲裁費等合計逾千萬元的債務向Z 公司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一、二審法院均對Z 公司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
關聯(lián)公司之間存在人格混同的情形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務界都存在很大爭議。[2]實踐中遇到法人人格混同又約定商事仲裁的情況,為了保護債權的實現(xiàn),可行的辦法是通過“分步走”的形式,通過商事仲裁確定債權,再通過訴訟人格否認。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提出商事仲裁的時候,應該分別對所有的混同主體均提起仲裁,否則在訴訟時無法進行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