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清朗,吳盛榮,李長城,陳藝環(huán)
(1. 南安市醫(yī)院,福建 泉州 362300; 2. 南安市中醫(yī)院,福建 泉州 362300)
肩周炎是指肩關節(jié)囊、滑囊、肌腱以及周圍肌肉等組織發(fā)生的慢性無菌性炎癥,炎癥的發(fā)生導致關節(jié)內外發(fā)生粘連,長期的疾病發(fā)展會對肩關節(jié)的功能造成直接影響,進而引發(fā)肩部疼痛以及關節(jié)活動受限等臨床表現,屬于中老年群體的常見疾病[1]。目前,臨床對該疾病的主要治療目的為促進肩關節(jié)功能的改善,緩解疼痛。但在西醫(yī)治療中,對該疾病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案[2]。臨床多采用穴位貼敷、溫針灸、肩三針、按摩、推拿等方式進行治療,但多為單一應用[3]。有相關學者提出[4],可根據疾病的辯證分型,選用不同作用機制的治療方式對患者進行聯合治療?,F為探究對風寒濕痹型該疾病患者采用肩三針溫針灸配合寒痹散穴位貼敷治療的臨床效果,特對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該疾病患者治療資料總結對比,并做下述匯報。
研究對象為60例風寒濕痹型肩周炎患者,均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間就診我院,以隨機數字表法均分兩組。對照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為(43.92±3.95)歲?;疾r間3~18個月,平均患病時間(10.93±1.22)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為(44.01±3.98)歲?;疾r間3~18個月,平均患病時間(10.98±1.24)個月。組間患者基礎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基本流程已上交至院倫理委員會,倫理批號為180923。
納入標準[5]:①經影像學等綜合診斷符合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制定的《肩關節(jié)周圍炎》中該疾病的診斷標準;②無皮膚過敏性疾病;③臨床資料完整者;④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6]:①合并其他肩周疾病;②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③對本研究治療藥物不耐受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肩三針溫針灸治療,將患者調整為患側在上的側臥位體位,將手臂擺放到身體上方,以肩髎、肩貞肩髃為主穴,以風池穴、陽陵泉穴、阿是穴、手三里穴為配穴,對上述穴位進行消毒。用30號毫針先對主穴進行直刺,以1~1.2寸為推進深度,得氣后,在各穴位針柄上放置1cm的艾條并點燃。每個穴位各灸2壯,半小時后出針。再通過平補平瀉法直刺配穴,得氣后,半小時后出針。
觀察組患者溫針灸后,再加用寒痹散穴位貼敷治療。貼敷治療時間為肩三針溫針灸治療后半小時開始,藥方主要成分為紅花、當歸、草烏、川烏、獨活、赤芍、威靈仙、花椒、姜黃、透骨草、桂枝、五加皮、桑寄生。將研磨上述藥物成粉,加入蜂蜜、開水調制成膏狀,再制成蠶豆大小。取一藥丸放置于5cm×5cm (內圈1.5cm)無紡布貼上,再用微波爐加熱到40℃,在天宗穴以及肩三針上進行2到4小時的貼敷。
所有患者均每日接受一次治療,連續(xù)治療十天為1療程,間歇三天,再進行下一療程的治療。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評定內容包括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生活質量以及疼痛程度改善情況。治愈:可獨立完成日常生活,肩關節(jié)活動不受限、疼痛感消失;顯效:可獨立完成日常生活,但患側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略差于健側,疼痛感基本消失;有效:能勉強完成日?;顒?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有所改善,疼痛緩解;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7]。
對比兩組炎性因子(C反應蛋白)改善情況。
對比兩組肩關節(jié)功能、疼痛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其中,疼痛程度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定,疼痛程度越強,評分越高,10分為最高分;肩關節(jié)功能根據Melle評分量表進行評定,量表滿分15分,分值與肩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度成反比;生活質量根據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進行評定,量表滿分35分,分值與生活能力成正比[8]。
治療后,組間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為觀察組更高(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對比,為觀察組更低(P<0.05)。詳情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炎性因子改善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Melle以及ADL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Melle評分對比,為觀察組更低(P<0.05),兩組患者的ADL評分對比,為觀察組更高(P<0.05)。詳情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疼痛程度、肩關節(jié)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分)
肩周炎的主要病理變化為該部位發(fā)生無菌性炎癥反應,炎癥細胞因子水平上升會導致肩關節(jié)組織發(fā)生粘連,并引發(fā)痛覺過敏以及神經受損,即患者會出現越來越重的肩關節(jié)疼痛感[9]。目前,臨床可通過傳統中醫(yī)中藥、針灸、針刀、拔罐、關節(jié)粘連松解術、手術、康復手法以及西醫(yī)西藥等方式對該疾病進行治療。但手術治療不僅耗費較貴,操作復雜,而且會造成局部組織受損、肩袖以及臂叢神經受損以及關節(jié)脫位等情況出現[10],而西醫(yī)治療更多的是對癥處理,緩解疼痛,無法根治疾病。因此,現臨床多會選用中醫(yī)技術對該疾病進行治療[11]。
本研究表明,治療后,組間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為觀察組更高(P<0.05);兩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對比,為觀察組更低(P<0.05);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對比,為觀察組更低(P<0.05),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為觀察組更高(P<0.05)。這提示了,兩種方案聯合治療該疾病效果較好。這與黃小珊等學者的觀點一致[12],證實了本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分析其原因,風寒濕邪侵襲肩周筋脈是誘發(fā)該疾病的病機,以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麻木、腫脹、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需通過活血舒筋、止痛通絡、驅寒疏風進行治療[13]。肩三針溫針灸是通過灸與針的雙重作用,對肩髎、肩貞、肩髃進行刺激,起到疏風活絡、舒筋利節(jié)的作用,再配以針刺風池等穴,強化活血祛瘀、行散氣滯、通絡消腫止痛、溫經散寒的效果。再配以寒痹散敷貼,能夠對穴位進行刺激,起到對經氣激發(fā)的效果,能夠使經脈功能得以調動,對肩部經絡進行疏通[14]。寒痹散中,以草烏、獨活、川烏為君藥,起到止痛、除濕、散寒的效果,配以紅花、當歸等輔藥,起到祛濕散寒、活血止痛化瘀的效果,以五加皮、桑寄生為佐藥,起到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14]。多種藥物共同作用,起到消腫止痛、通絡行氣活血、溫經散寒的效果。兩種治療方式聯合應用,從不同機制入手,使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等情況得到有效改善。但由于本研究所選擇的患者數量有限,故得出的結論尚存在一定局限性,需在日后增加研究樣本量,擴大研究中心,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可靠的理論依據。
綜上所述,肩三針溫針灸與寒痹散穴位貼敷聯合應用于肩周炎(風寒濕痹型)患者治療療效較好,能夠有效緩解肩關節(jié)疼痛,肩關節(jié)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