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旭麗 魏玢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口腔科 (福建 廈門 361000)
內(nèi)容提要: 目的:探究錐形線束CT(CBCT)在上頜前突拔牙矯治過程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20年3月~2022年9月本院口腔科拔牙矯治的98例上頜前突患者,矯治前后均行CBCT三維成像,采集患者牙根長度、牙槽骨高度、厚度及體積相關數(shù)據(jù)。結果:上頜側切牙、中切牙牙根長度矯治后均短于矯治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矯治后上頜中切牙、側切牙、尖牙PH均較矯治前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矯治后上頜中切牙、側切牙、尖牙BT1、BT2、BT3均較矯治前增加(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CBCT測量可靠性較高,能精準觀察上頜前突矯治后牙根、牙槽骨變化情況,便于指導矯治方案進行。
上頜前突是指下頜在頭部位置正常,上頜向前突出于下頜,是常見牙頜畸形,主要表現(xiàn)為唇開露齒,影響患者面部協(xié)調(diào)性,增加患者心理負擔[1]。正畸減數(shù)前磨牙、大范圍內(nèi)收前牙能減輕面部前突程度,改善前牙覆蓋及唇齒關系,恢復患者協(xié)調(diào)性的面部外觀。上頜前牙內(nèi)收期間,牙槽骨是否會隨著牙齒移動而改建及其移動距離一直是臨床醫(yī)生重點關注的問題。近年三維錐形線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逐漸應用于臨床,其能減輕輻射損傷,提供矢狀向、冠狀向及軸向三維立體數(shù)據(jù),能實現(xiàn)頜面硬組織多平面評價,有效彌補常規(guī)二維影像不足,在牙齒矯治領域展現(xiàn)了良好的應用前景。本研究選取本院98例拔牙矯治的上頜前突患者,以CBCT測量對牙根吸收及牙槽骨改建進行量化,為患者治療方案設計提供理論依據(jù)?,F(xiàn)將研究內(nèi)容進行如下報道。
將2020年3月~2022年9月于本院口腔科進行拔牙矯治的98例上頜前突患者納入研究對象,其中男45例,女53例,年齡18~34歲,平均(26.77±3.28)歲;畸形類型:安氏Ⅰ型48例,安氏Ⅱ型50例。測量中切牙、側切牙、尖牙各80顆。
診斷標準:上磨牙向突出下頜之前,磨牙擁擠度>4mm;ANB>5?,SNA≥86?。
納入標準:①入組患者具備拔牙矯治適應證;②均為初次進行拔牙矯治患者;③上下頜牙列、恒牙列完整;④牙周組織健康;⑤患者或家屬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顳頜關節(jié)性疾病或重大外傷史;②認知功能異常無法正常溝通患者;③牙齒缺失患者;④上磨牙嚴重擁擠患者;⑤牙體牙髓及根尖周病變;⑥唇腭裂者;⑦嚴重基礎性疾病。
1.2.1 矯治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由同一正畸醫(yī)生采用正畸金屬自鎖托槽(生產(chǎn)廠家:金華市創(chuàng)新醫(y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證編號:浙械注準20192170464)完成直絲弓矯治技術。矯治第一階段:采用矯治弓絲依次排齊整平;矯治第二階段:逐步增加冠唇向轉矩,關閉拔牙間隙階段;矯治第三階段:精細調(diào)整,直至矯治效果滿意;矯治第四階段:配戴矯治保護器,結束矯治。
1.2.2 圖像采集
由同一影像科醫(yī)師在矯治前后采用Instrumentarium Dental,PaloDEx Group Oy生產(chǎn)的OP300-1型頜面錐形束計算機體層攝影設備(注冊證編號:國械注準20173302407)進行CBCT進行掃描,患者取自然頭位,正中頜位。CBCT參數(shù):掃描時間:18s;電壓:110kV;管電流:20mA。
1.2.3 數(shù)據(jù)采集
將拍攝的CBCT 圖像以DICOM格式進行儲存。采用Siemens Healthcare GmbH生產(chǎn)的syngo.via CTVB20版CT圖像處理和分析軟件(注冊證編號:國械注進20193211692)分析DICOM數(shù)據(jù)并構建三維坐標系統(tǒng)進行測量。編輯功能下打開圖像,在多平面重建界面確定牙位并調(diào)至軸面中心。調(diào)整位置,軸面:矢狀軸穿過顎側中點及牙頸部;冠狀面:冠狀軸垂直于長軸,將垂直軸穿過釉牙骨質(zhì)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矢狀面:牙尖與牙冠中點連線與矢狀軸吻合。三維坐標構建完成后由同一位醫(yī)師于矢量面及冠狀面進行測量,測量包括中切牙、側切牙、上頜尖牙。每個體位均測量三次,求取3次測量平均值。
矯治前后牙根長度比較:測量冠狀面:牙尖點至切端中點、尖牙根尖距離。
矯治前后牙槽骨高度比較:矢狀面:CEJ至牙槽嵴頂距離為PH;冠狀面:CEJ至牙槽嵴頂距離為DH。
矯治前后牙槽骨厚度比較:切牙正中矢狀面將唇腭側CEJ作為測量平面,將CEJ連線沿牙長軸方向移至根頸部、根中部、根尖部,測量牙根表面至唇側骨皮質(zhì)交點的距離,分別計為BT1、BT2、BT3。
將收集數(shù)據(jù)導入Excel表格進行一致性檢驗,確認無誤后采用SPSS25.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經(jīng)方差齊性或K-S檢驗,具備方差齊性且服從正態(tài)性分布,采用±s進行描述,矯治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均為雙側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矯治后患者上頜中切牙、側切牙牙根長度均短于矯治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矯治后上頜尖牙牙根長度較矯治前縮短,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牙根長度矯治前后比較(n=98,±s,mm)
表1.牙根長度矯治前后比較(n=98,±s,mm)
項目矯治前矯治后t P上頜中切牙12.03±0.77 11.07±0.70 9.133<0.001上頜側切牙12.58±0.89 11.10±0.78 12.380<0.001上頜尖牙15.87±1.12 15.58±0.95 1.424>0.05
如表2所示,矯治后上頜中切牙、側切牙、尖牙DH與矯治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矯治后上頜中切牙、側切牙、尖牙PH均較矯治前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矯治前后牙槽骨高度比較(n=98,±s,mm)
表2.矯治前后牙槽骨高度比較(n=98,±s,mm)
項目矯治前矯治后t P上頜中切牙DH 1.73±0.41 1.82±0.29 1.774>0.05 PH 2.49±0.70 5.11±1.04 20.689<0.001上頜側切牙DH 2.26±0.48 2.38±0.51 1.696>0.05 PH 3.11±0.54 4.98±0.82 18.855<0.001上頜尖牙DH 1.89±0.32 1.91±0.36 0.411>0.05 PH 2.58±0.59 3.47±0.52 11.203<0.001
如表3所示,矯治后上頜中切牙、側切牙、尖牙BT1、BT2、BT3均較矯治前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矯治前后牙槽骨體積比較(n=98,±s,mm)
表3.矯治前后牙槽骨體積比較(n=98,±s,mm)
項目矯治前矯治后t P上頜中切牙BT1 0.81±0.21 0.99±0.24 5.588<0.001 BT2 0.98±0.26 1.15±0.33 4.006<0.001 BT3 0.75±0.19 0.89±0.20 5.024<0.001 BT1 1.08±0.31 1.32±0.41 4.622<0.001 BT2 1.27±0.36 1.44±0.58 2.465<0.05 BT3 1.02±0.30 1.34±0.38 6.543<0.001上頜側切牙BT1 1.03±0.18 1.32±0.22 10.100<0.001 BT2 1.44±0.27 1.64±0.28 5.090<0.001 BT3 1.19±0.21 1.35±0.24 4.967<0.001上頜尖牙
隨著醫(yī)學技術不斷進步,既往采用二維影像圖像發(fā)現(xiàn),前牙會出現(xiàn)骨開窗、牙槽骨高度降低等情況,會影響牙齒功能及降低牙列結構穩(wěn)定性,此外還存在影像疊加、放大現(xiàn)象,部分標志物不能精確定位,逐漸不能滿足口腔正畸矯治的需求。近年口腔CBCT得到廣泛應用,在疾病診斷、方案設計及效果評估等方面均具有顯著優(yōu)勢。該項技術借助計算機圖像數(shù)值處理技術,可使患者顱頜面骨骼清晰以及三維立體重建,使測量從二維角度轉變?yōu)槿S角度,為矯治醫(yī)生提供更多的診斷信息,便于制定矯治方案[2]。與二維影像相比,CBCT一次掃描即可獲取三維重建所需數(shù)據(jù),經(jīng)數(shù)字化處理后可形成三維立體解剖影像圖,同時在3D軟件操作可供術者從任意方向及角度觀察解剖平面,可避免組織結構疊加圖像,具有圖像分辨率、精確度高等特點,可提供更為精準的測量數(shù)據(jù),同時輻射量較小,能降低輻射損傷。Li等[3]將CBCT測量結果與頭骨模型對比,無顯著差異,提示CBCT測量正畸矯治過程中具有有較高的可信度。
高娟等[4]研究表明,錯頜矯治中長距離、大范圍移動牙齒可能會造成嚴重牙根吸收。而本研究結果顯示,矯治后患者上頜中切牙、側切牙牙根長度均較矯治前減少(P<0.05),矯治前后上頜尖牙牙根長度無顯著差異(P>0.05),與尹莉等[5]研究基本一致,說明上頜前突采用拔牙矯治均會導致牙根吸收,且以切牙牙根吸收明顯。影響牙根吸收的因素較多,如患者年齡、牙髓活力、牙根形態(tài)、矯治方案等。本研究患者均進行拔牙矯治,矯治期間需大范圍內(nèi)收前牙,會增大切牙移動距離,增加切牙牙根觸碰骨皮質(zhì),造成牙根吸收,可能也是中切牙牙根吸收較大的原因,這與高娟等[4]理論相符合。亦有報道在探究成人安氏Ⅱ1類拔牙后上前牙內(nèi)收前后牙槽骨變化中發(fā)現(xiàn),中切牙牙根吸收程度明顯大于側切牙,與本研究結果存在差異,考慮原因可能是矯治方案的設計與應力大小有關[6]。
正畸過程中隨著牙齒移動,始終都伴隨著牙槽骨改建,槽骨內(nèi)外骨板進行相應吸收和增生,以維持正常的牙槽骨結構及骨量。高娟等[4]研究表明,上頜前突拔牙矯治期間,前牙做傾斜移動,腭側牙槽骨吸收,而唇側牙槽骨增生新骨沉積。本研究結果顯示,矯治后遠中牙槽嵴高度未明顯變化,腭側牙槽嵴明顯減小(P<0.05),這可能與牙槽骨解剖及牙齒移動方向有關。上頜切牙增生量大于尖牙,可能是矯治期間上前牙大范圍向腭側移動,增加腭側牙槽嵴應力,造成腭側骨吸收大于唇側,牙槽骨改建以吸收為主。沈嬌鄉(xiāng)等[7]報道顯示,在測量成年患者矯治前后中切牙唇腭側牙槽嵴頂至CEJ距離中發(fā)現(xiàn),牙齒腭側移動量與牙槽骨高度降低量呈正相關。牙槽骨的厚度是指牙槽骨表面至牙根表面的距離,對評估患者牙齒穩(wěn)定性尤為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中切牙、側切牙、尖牙牙槽骨厚度均較矯治前后增加(P<0.05),由此可見上頜前突患者矯治期間唇側牙槽骨處于增生狀態(tài),分析原因可能是在內(nèi)收時牙移動方式及患者三維影像設立的參考系不同有關。而在周迪等[8]在不同內(nèi)收方式下牙槽骨改建變化的研究中也進一步證實這一觀點。
綜上可知,上頜前突患者拔除上頜磨牙進行正畸矯治,上頜前突切牙強支抗內(nèi)收,壓力側牙根吸收,張力側牙根增生新骨沉積,牙槽骨高改建以吸收為主,骨新生有限。采用CBCT可精準測量牙根及牙槽骨矯治期間三維影像,一方面根據(jù)情況設計合理的牙齒內(nèi)收方案;另一方面可檢測出較薄腭側牙槽骨,指導矯治方案實施,一定程度上降低牙根及牙槽骨吸收,提高牙齒移動安全性。但本研究存在局限性,如未進行分組研究,缺乏參照標準,以期后續(xù)分組進行對比作進一步分析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