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長銀 楊 彤 楊婷婷(北京)
“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觀念中的人才標準。詩書培養(yǎng)儒雅的氣質,武術塑造英武面貌和尚武精神,二者不可缺一。毛澤東從少年時代開始,便既學文又習武。他“早在東山小學求學時,決心努力做到能文能武,實行心力與體力并重,把鍛煉身體與救國救民的宏偉抱負聯(lián)系起來”。在長沙求學期間,他大力倡導“學術的研究和體格的鍛煉”,把歷史上文武雙全的人物“援為同道”。
19 世紀50 年代,曾國藩領導的湘軍興起。韶山毗鄰曾國藩的家鄉(xiāng)湘鄉(xiāng),得風氣之先,出現(xiàn)了一次極大的從軍潮。毛氏家族有很多子弟參加了從湘軍之興到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歷次重大戰(zhàn)役,并在此過程中獲得不同等級的功名。先人們的經(jīng)歷直接感染到同鄉(xiāng)子弟,特別是他們踔厲敢為、勇闖天下的品格,更對少年毛澤東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睹献遄V》對毛澤東的性格有這樣的記載:“南方人重文尚智,北方人重武尚用,而毛澤東這個南方人卻武勇剛烈,意志頑強,這與其家族背景和早年生活環(huán)境有一定的關聯(lián)。毛澤東將歷史上那些尚武的先賢、勇烈的壯士、瀟灑的劍客援為同道,援為老師;極其推崇經(jīng)世致用學派的代表人物顏習齋、李剛主‘文而兼武’的行事風格。故其言曰:‘文武缺一豈道乎?’顧炎武雖是南方人,但好居于北,不喜乘船而喜騎馬。毛澤東說:‘此數(shù)古人者,皆可師者也?!?/p>
1964年6月,毛澤東在觀看人民解放軍北京、濟南部隊軍事匯報表演期間,來到練習場地打沙袋
在喜好讀書的同時,少年毛澤東“師古”的方式還包括習武?!睹献遄V》有準確的記載:“據(jù)韶山老人回憶,毛澤東從小好角力?!?/p>
角力就是兩人徒手相搏,較量武力,這是中華民族最原始、最早的一項武術活動?!胺蚪橇φ撸擞職?,量巧智也?!奔从杏掠兄\,這也是角力的重要特征。在近代史上,湘軍能打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注重武術訓練,并在訓練中講究靈活應變。所以,參加湘軍的毛氏弟子,都是帶著一身武功退伍回鄉(xiāng)的。可以想見,韶山夜間的鄉(xiāng)場上,在退伍族人的指點下,一群少年意氣風發(fā),努力習練摔跤及其配套武功的場景。這種在韶山民間被稱為“打耍架”的角力運動深受少年毛澤東的喜愛。有文獻記載,毛澤東和小伙伴放牛時,“他們有的抱在一起摔跤玩”。毛澤東生平著名研究專家高菊村在《韶山出了個毛澤東》一文中關注到了“與同伴游戲好角力”這個重要的習武細節(jié),他還從韶山地方風尚對毛澤東的熏染方面尋找淵源:“韶山地處湘中咽喉,宋、元、明、清各代,無論官軍、農軍,均混雜于此,更加劇了這里的尚武精神?!薄渡厣降胤街尽穼Ξ?shù)氐牧曃滹L氣也有記載:“清末,境內體育以民間武術為主。民國時期,境內民間有擅長拳、棍、刀、槍的能手?!背缟杏⑿坌袀b仗義的少年毛澤東自然深受影響。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
毛澤東在韶山生活期間,通過角力積累了一身武功。湖南學者文熱心在《毛澤東與故鄉(xiāng)》一書中,這樣描述當年毛澤東在鄉(xiāng)間參加耍龍燈的情景:“大年初一,幾十個耍龍燈的青年農民涌進了三洪峻鄉(xiāng)公所,在大廳里故意高聲呼號,作古正經(jīng)地比起武藝來?!薄吧厣降霓r村風俗,在插秧秋收或逢年過節(jié)時,總要耍龍燈,他常常扮演龍燈前邊的玩珠人,這玩珠人是耍者們的指揮官。”毛澤東總做玩珠人,不光要有指揮才能,還得有武術功夫才能勝任。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還曾當著老同學的面回憶起在東山學校時期的“比武”往事:“那時我人雖然瘦,但個子高,打耍架時一般人還不敢輕易攏我的邊。我和班上力氣最大的某同學交戰(zhàn),他也只占了個平手?!?/p>
“三年拳不如一年跤”。拳術一般是單練,摔跤需要兩個人對練,更具有實戰(zhàn)性,也更長功夫。毛澤東從小就進行過摔跤的習練,由此養(yǎng)成了他愛鍛煉身體的好習慣,以及終生敢“角力”的精神氣質。
從1911年參軍入伍到1917年發(fā)表《體育之研究》這段時間,青年毛澤東曾對武術習練十分迷戀。
辛亥革命爆發(fā)四五天后,不到18 歲的毛澤東決定投筆從戎,“參加駐長沙的起義新軍二十五混成協(xié)五十標第一營左隊,當一名列兵”。按部隊規(guī)程,新兵要接受軍事訓練。毛澤東參加的軍隊雖是湖南新軍,但體能訓練保留了湘軍的武術訓練傳統(tǒng),軍隊里的武術教官也都是武術高手。毛澤東曾回憶說:“我們新兵連,后來雖然沒有開到武漢去打仗,我卻受到了一些基本的軍事訓練?!薄败娛掠柧氶_始后,毛澤東嚴格要求自己,勤學苦練,僅僅一個多月時間,就掌握了軍事基礎知識和戰(zhàn)斗基本技能。正、副目(相當于班長)見他身材魁梧,動作又熟練準確,故經(jīng)常叫他做示范動作,或叫他帶領其他士兵‘開小灶’,幫助他們提高軍事技術?!痹趶能姷陌肽陼r間里,毛澤東接受過正規(guī)的軍體武術訓練并且成績突出,成為新兵中的佼佼者。
在退伍回到學校之后,毛澤東“采取體操、拳術和軍事操練中有鍛煉身體作用的部分,加以變通、綜合,就身體部位分成幾段,試行練習,幾年中邊實踐,邊研究,邊改進,最后創(chuàng)造了一種‘六段運動’”。“六段運動”后來被毛澤東寫進了《體育之研究》一文中。
毛澤東的同窗好友周世釗在談到毛澤東的性格和愛好時,曾說:“他和同學談話的時候,常常喜歡把這樣的話勸告同學:我們不要讀死書,要讀活書;我們不要做白面書生,要做能文能武的新青年。他用自己鍛煉身體的實際行動,帶動同學們,希望大家都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習慣?!?/p>
《毛澤東年譜》記載:“毛澤東在湖南一師期間,十分重視鍛煉身體,依季節(jié)的變化,進行冷水浴、日光浴、風浴、雨浴、游泳、登山、露宿、長途步行以及體操和拳術等各種體育活動。”其中省時、有效的拳術訓練是毛澤東經(jīng)常運動的項目。周世釗對此記憶深刻:“晚自習完畢后,同學都已到寢室睡覺,他常在寢室旁的空坪中練習拳術和六段運動。”還有文獻證實毛澤東還學過棍術、西洋拳擊和西洋劍術等等,拳擊和劍術是當時他們學校的外籍老師教給他的。
此外,毛澤東還曾拜訪過武術名家柳午亭。據(jù)《毛澤東年譜》記載:“1916 年暑假,從楊昌濟談話中得知,離板倉四十多里的高橋塘沖,有一位留學日本的體育運動的愛好者和倡導者柳午亭(柳直荀的父親),隨后便專程訪問?!绷缤な恰翱帐謹辣钡奈淞指呤?,學貫東西,曾擔任日本陸軍士官大學武術教練。大熱天來回跑了近百里路求師學武,可見當時毛澤東迷戀武術的程度。而他不虛此行,此行得到了柳午亭的真?zhèn)鳌!熬驮邳S棠山莊樓上,柳午亭還教了毛澤東幾招‘王拳’(也稱‘八拳’)?!薄鞍巳笔恰拔湫g流派中一支風格特異的純攻擊型拳種,被歷代拳家視為‘絕門’功夫,不肯輕易傳人?!绷缤鹘o了毛澤東,足見他對毛澤東的欣賞和器重。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百忙之中仍然十分牽掛柳午亭。1950 年4 月18 日,毛澤東給柳直荀的夫人李淑一的信中曾請她在“肖聃(指李淑一之父)午亭兩位老先生前乞為致候”。李淑一也回憶1950 年5 月“毛岸英同志回長沙時,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曾去看望直荀的父親午亭先生”。1957 年5月11 日,毛澤東在給李淑一的信中又叮囑:“你如見到柳午亭先生時,請為我代致問候。午亭先生和你有何困難,請告?!泵珴蓶|一直記掛著這位傳授武藝給自己的老師,一生以師禮相待,直到1957 年12月柳午亭去世。
1917 年4 月1 日,毛 澤 東 在《新青年》公開發(fā)表了平生第一篇論文《體育之研究》。這不禁給人留下疑問:“為什么毛澤東這樣一位后來舉世矚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公開發(fā)表的第一篇文章,卻是體育論文?”其實,毛澤東是借“體育”之名對中華武術進行研究,感悟“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的體育四大作用,借此強調體育對增強民族體質、提倡武風、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性。
從文章的立論來看,毛澤東遵從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傳承的“文武雙全”人才觀,“推崇清初顏元、李塨的‘文而兼武’的思想,贊同‘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主張”,認定“文明是建立在體魄之上”,強調“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他還用“有顏子而短命,有賈生而早夭,王勃、盧照鄰,或幼傷,或坐廢”等史例,論證這些古代才子短命、多病的原因都是缺乏身體鍛煉,想由此點醒世人“一旦身不存,德智則從之而隳矣”。
從文章的論據(jù)來看,不論是“仲尼取資于射御”,還是德國“斗劍之風播于全國”,或是“日本則有武士道”,論的都是各國傳統(tǒng)武術。再看“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涼州”“習齋遠跋千里之外,學擊劍之術于塞北,與勇士角而勝焉”等論據(jù),列舉的也是中華武術、武士或文武雙全的國士在歷史關鍵時刻的作用。而“夫體育之主旨,武勇也!”屬于直接點題——體育的主旨就是勇敢的尚武精神,這也是中華武術文化的核心內容。
毛澤東《體育之研究》
毛澤東編創(chuàng)的“六段運動”示意圖
文章最后,附上了毛澤東自創(chuàng)的“六段運動”。其中的拳術動作,比如“握拳向前屈伸,左右參,三次”“握拳屈肘前側后半圓形運動,左右參,三次”“握拳向前面下方屈伸,右左并,三次”,顯然是化自中華武術中的拳術動作,如果沒有習武實踐及其對武術的領悟,是很難寫出這樣的文字的。
1946年,毛澤東在延安打乒乓球
《體育之研究》用中華武術立論,再用中華武術范例論證,最后又用中華武術健身操推廣理論,當時志存高遠的青年毛澤東濟國救民的重任在肩,寫文章的宗旨也必然是提倡全民健身運動。
一是塑造了毛澤東的斗爭精神。從小習武的毛澤東,其斗爭精神主要源于中華武術的尚武精神。他家鄉(xiāng)的學者高菊村認為:“尚武精神反映到少年毛澤東身上便是叛逆性格、斗爭精神。因此,當他成為革命者時,他積極主張武裝革命斗爭?!眹獾膶W者斯圖特爾·施拉姆也認為:“尚武,無疑是毛澤東個人性格中一個根本特征,這個特征我們在毛澤東一生每個轉折關頭都能看到?!?/p>
走上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斗爭道路后,毛澤東的武術思想也始終發(fā)揮作用。1929 年12 月,他起草《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時,就把“武術”寫進了士兵會的工作中;在瑞金,他還親自領導修建了一個大操場,號召軍民鍛煉身體,保衛(wèi)蘇區(qū);無論在延安還是在轉戰(zhàn)陜北期間,毛澤東對練兵都作出過具體指示,要求之一就是要重視軍事體育,把練兵和體育運動緊密結合,武術這一中華民族的瑰寶也被運用到練兵中。尼姆·威爾斯在《續(xù)西行漫記》一書記述:“在對面四周環(huán)山的平原上,一隊紅軍士兵在練拳術和大刀的吶喊聲也一樣聽得很清楚?!?/p>
從秋收起義到抗美援朝,毛澤東在各個時期都留下了武術行話,傳遞了他的尚武精神。比如走上井岡山后,毛澤東在講軍事斗爭時常說的一句話是“拳頭越打越多”。在強敵面前,他總舉例:“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氣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鞭D戰(zhàn)陜北時,毛澤東曾對師哲說:“你懂得拳擊嗎?收回拳頭,是為了打出去更有力!”直至抗美援朝,毛澤東仍用“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武術行話總結戰(zhàn)爭,并被廣為傳頌。
尼姆·威爾斯創(chuàng)作出版的《續(xù)西行漫記》
二是毛澤東堅持習練“六段運動”。為了普及全民健身曾“自成一派”,青年毛澤東融合中華武術的精華成分編創(chuàng)了“六段運動”,包括手部運動、足部運動、軀干運動、頭部運動、打擊運動及調和運動6 個部分,其中調和運動又包括深呼吸——即給身體內部做運動的“吐納功”,也是武術界修煉內功的一種源遠流長的方法。
“六段運動”屬于一套降低難度的武術運動。有文獻資料證實,在鍛煉身體方面,毛澤東一直堅持習練自創(chuàng)的“六段運動”。他身邊的衛(wèi)士們也記錄了這個運動場面:“毛主席在院子里甩甩胳膊,左右晃身子,前后換著活動腿,然后深呼吸。后來我才知道這是他自己創(chuàng)造的‘自由操’,用這種方式解乏和鍛煉身體?!薄爱斆飨弥臆娨汛蜻^長江時,高興地站起來,連說:‘好,好!’不一會兒,毛主席輕松地走出辦公室,開始在院內散步,熟練又隨便地做了他的體操?!?/p>
三是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還保持武術愛好。據(jù)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與山東》一書記載:1952 年10 月28 日,吃過早飯后,由山東軍區(qū)司令員許世友和山東省委書記高克亭陪同毛澤東到曲阜參觀。在專列上溝通一些當下問題后,毛澤東把話題轉移到武術上:“你來幾手少林拳,我學一下?!痹S世友站起來,把帽子一摘,外衣一脫,攥緊拳頭,伸胳膊蜷腿踢腳,表演起來。毛澤東站起來也緊緊腰帶,在后面比劃著學。能跟上許世友的拳路,說明毛澤東的拳術功夫還在。后來毛澤東到浙江視察,對浙江省委書記譚啟龍還提及此事:“我喜歡運動,在山東還跟許世友學過少林拳?!?/p>
1959 年4 月13 日,毛 澤東再次來到山東,來到了田間地頭。據(jù)《毛澤東與山東》一書記載,當時“毛主席邊走邊看。沿著南北路繼續(xù)向前走,路東邊一片麥田引起毛主席的注意。他沒有滿足我的匯報,他要親自看看這片麥苗,但路邊一條1 米多寬的水溝擋住了去路,水溝里流著水。這時大家都想向前走,毛主席卻縱身一躍,躍了近2 米遠,跨過了水溝,在水溝邊上深深地留下他的兩個腳印。當時毛主席已66歲了。可他身體是那樣的健壯,身手是那樣的矯健,在場人都為之驚嘆,為之高興”。陪同人員并不知道,這縱身一躍需要的爆發(fā)力,正是來自毛澤東的習武功底。
1959年4月,毛澤東在山東聽取小麥生產情況介紹
從少年好角力到青年迷戀習武再到晚年保持武術愛好,及至不同時期用武術行話指導武裝斗爭,毛澤東深受中華武術的影響,是中華武術塑造了他終生敢“角力”的精神氣質。也正是通過武術習練增強體魄的切身體會,讓毛澤東深諳文武之道,并終讓他成為“既有雄韜偉略之智,又有尚武自強之勇”的歷史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