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鳳云
(江蘇省興化市海南中心校,江蘇 興化 225765)
朗讀是初中階段的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技能。而就目前情況而言,大多數(shù)教師沒有將朗讀重視起來,認為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jīng)進行了了解,且因為語文教授的是漢語,所以朗讀對于學生而言并不是什么難事。然而,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培養(yǎng)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可以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與發(fā)展提供保障。所以,教師需要積極轉(zhuǎn)變自己的觀念,通過將朗讀教學重視起來、采用適合的朗讀教學的手段,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充分提升。
理解文章是學生進一步感知知識、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的基礎,是教學活動的效率及質(zhì)量得到提升的前提。而想要使學生理解文章,就需對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培養(yǎng)。由于朗讀能力與理解能力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因此,通過教學活動,能夠使學生進一步地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直接體驗,可以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從而領悟文章中滲透的情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及掌握。
例如,在進行《濟南的冬天》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根據(jù)一篇散文而設置朗讀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濟南的冬景,明確作者在描寫景物時滲透著的思想情感,逐漸領悟這篇文章中滲透的中心思想。
語言運用能力是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語音、詞匯、語法知識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探索,可以使學生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內(nèi)化,從而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qū)ξ恼?、片段、篇章的美進行感知及體驗,可以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變色龍》的相關知識時,首先可以利用信息技術(shù)將課文的重點內(nèi)容進行展示,如作品的背景、人物介紹、作品問世后產(chǎn)生的影響等,讓學生能夠第一時間對于小說有一個初步的概念及了解。隨后,教師可以播放錄音,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做批注。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形成自己的認知,能夠?qū)Ρ酒恼逻M行簡單了解。但后續(xù)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在朗讀過程中貫串剖析文章、理解人物的活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對相關知識的應用的理解,形成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
能夠被收錄到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有著一定的過人之處的。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對這些文章的美進行感知及體驗,可以形成較強的欣賞能力。
例如,在教學《再塑生命的人》時,教師就需要知道,這篇文章以故事的方式展現(xiàn)了海倫·凱勒的一部分生活,生動地展現(xiàn)了其積極面對生活及莎莉文老師深沉的愛,可以帶給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對問題進行思考,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且,教師還可以將一些相應的文章引入,學生基于此,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對比,從而形成較強的欣賞能力。
雖然朗讀教學在時代的發(fā)展下已經(jīng)被提上了日程,但是在一些因素的影響下,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使得學生的各項能力及朗讀水平的提升受到了不良影響。具體而言,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未將朗讀重視起來,使得學生并未意識到朗讀的重要意義,并未形成較強的朗讀能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雖然是為學生提供了朗讀的機會,但評判存在缺乏針對性的問題,使學生無法了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無法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使得整體矯正效果受到了不良影響;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未做到教學目標的巧妙設置,使得朗讀教學的效率及質(zhì)量無法得到充分提升。
雖然初中階段的學生有著一定的學習經(jīng)驗,但是相較而言,其朗讀能力相對較弱,所以,在朗讀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無法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深度分析,導致朗讀教學的效果無法真正發(fā)揮出來。因此,需要在該環(huán)節(jié)中予以針對性指導。
例如,在教學《雨的四季》時,教師就可以先給予學生一些引導,使學生能夠在引導下,與作者產(chǎn)生一些共鳴,之后,再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學生就可以很輕易地感受到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便可以得到提升。就該篇文章而言,教師可以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提出的問題:你們看下雨時會有怎樣的心情?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進行回答,可以逐步走進課文。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對該篇文章進行朗讀,其中,自然而然地就會滲透一些情感,就會對文章進行了解。由此可見,通過做到朗讀與閱讀的有機結(jié)合,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強對文章的理解,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文章中滲透著的思想情感,從而充分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學生之間的差異非常大,但是每個學生都有受教育的權(quán)利與義務,教師應當提升教學活動的整體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然后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朗讀活動、設置朗讀內(nèi)容,使學生能夠在朗讀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并且找到適合自己的朗讀方法。
1.教師進行范讀
范讀是朗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把握朗讀過程中的情感、語速、語調(diào)。
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明確:自己是課堂中接受教育最多的人,是學習能力最強的人,而朗讀教學的有效開展對于學生的學習而言有著積極意義,所以在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時應當充分考慮到自己的影響作用,通過自己的影響與熏陶實現(xiàn)朗讀教學的有效開展。比如,教師可以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抓住機會進行范讀,并且在自己范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示范明確語音、語速、語調(diào)、情感滲透方法,就能夠充滿感情地朗讀文章。
2.學生進行領讀
大多數(shù)學生是很愛表現(xiàn)自己的,很希望能夠得到教師的表揚及鼓勵,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將領讀這一方法利用起來。而且,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領讀有利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誤及不足,可以予以針對性的指導。
例如,在教學《白楊禮贊》時,教師就可以先圍繞教學內(nèi)容出示幾個問題,讓學生自主閱讀、深入思考,使學生能夠?qū)ξ恼逻M行簡單了解,為其進行朗讀提供保障。比如教師可以出示如下問題:該文章創(chuàng)作于什么背景之下?白楊樹的不平凡之處表現(xiàn)在哪里?白楊樹象征著什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qū)υ撈恼逻M行研究、探索,可以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梳理,并且形成一定的核心素養(yǎng)。在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產(chǎn)生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觀點,然后隨機抽取幾位學生進行領讀。學生領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認真傾聽,提出學生的不足,了解其優(yōu)勢并及時予以表揚。
3.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
分角色朗讀也是朗讀教學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一般適用于多個角色的情況。在分角色朗讀時,學生不僅要朗讀對字句,還需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相關活動中,更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與角色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通過多角色扮演的方式,達到身臨其境的目的,使學生明白朗讀不是單獨的誦讀,而是情感的演繹、主題的表達,從而讓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朗讀興趣,激發(fā)自主學習的動力,進而推動教學的高效發(fā)展。
所有的文章皆為作者在經(jīng)歷一件事情之后,獲得了感悟及體驗,通過文字的巧妙使用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在文章中,作者通常會在字字句句中滲透自己的思想及情感,會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所以,教師可以將朗讀與思考進行充分融合,使學生能夠有目的地進行朗讀。
例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教師就可以將該種方法利用起來,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地對這篇文言文進行學習,并且形成自己的看法及意見,從而為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fā)展提供保障。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伊始直接呈現(xiàn)桃花源的圖片和視頻,因為課堂伊始怎么樣通??梢詫處熁顒拥淖罱K結(jié)果造成影響,而且如果能夠在該環(huán)節(jié)中快速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就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所以,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能夠做到及時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被課文中的情景所吸引。之后,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提出一些問題予以指導,使學生展開想象,感受文章內(nèi)容。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充分的思考,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由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便能夠得到充分提升。
朗讀評判相結(jié)合,有利于學生獲得針對性的評價,使其能夠明確自己的優(yōu)缺點,并且做到揚長補短。
具體而言,教師需要正確地對待學生之間的差異,并且將科學可行的手段利用起來,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缺點與優(yōu)勢的同時,給予適當點撥、鼓勵,使學生能夠在朗讀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為其獲得朗讀自信、為其更好地成長與發(fā)展提供保障。例如,在教學《馬說》時,教師就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使其進行自主朗讀。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朗讀經(jīng)驗后,教師可以隨機抽取幾位學生上講臺,逐一對第一自然段進行朗讀。朗讀過后,教師可以邀請其他學生對這幾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評價,說一說自己為什么會給予這樣的評價。在學生說完之后,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予以學生指導,然后使學生基于這些指導再讀一讀。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以獲得針對性的指導與點撥,可以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并且朗讀教學的有效性也能夠得到充分提升。由此可見,通過做到朗讀與評判相結(jié)合,能夠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朗讀自信,能夠充分提高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
讀后評價其實是一種可以激活學生的良好的朗讀體驗的方式,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將多樣化的讀后評價方式利用起來,使學生能夠在這種評價的指引下獲得獨特的體驗,并且對朗讀這件事產(chǎn)生興趣。
例如,在教學《鄧稼先》時,教師就可以結(jié)合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進行思考,然后將自己的答案寫在黑板上,最后予以針對性評價。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鄧稼先是人們最為崇拜的人之一,你知道大家崇拜他什么嗎?他的身上的品質(zhì)有什么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作為一個初中生,你們遲早要走向社會、報效祖國,那么,你在走進社會后會怎么去報效國家呢?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點評、生生互評、自己給予評價的方式,對學生的朗讀及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在該種方式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會變得越來越近,學生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較強的朗讀能力、樹立遠大理想。由此可見,在教學活動中將朗讀后的評價重視起來,可以使學生獲得一定的體驗,可以為學生鍛煉自己及發(fā)展自己提供保障。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fā)展的人才是當下的教學目標,語文在德育教育方面有著一定的優(yōu)勢,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緊抓教學內(nèi)容,通過科學可行的手段,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意識及觀念,從而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與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在開展《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將朗讀這一方法利用起來,通過給予學生引導,使學生進行不斷地、反復地朗讀,使學生能夠明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yè),就需要不斷地磨練自己。在這種方式下,學生既可以加強對該篇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樹立一定的觀念、價值,為其更好地成長與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由此可見,通過朗讀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機結(jié)合,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深化文化底蘊、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朗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朗讀教學重視起來,通過巧妙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升。但是在開展朗讀教學時,教師需要謹遵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需要采用針對性手段,比如:朗讀與引導有機結(jié)合、朗讀與練習相結(jié)合、朗讀與思考相結(jié)合、朗讀與評判相結(jié)合、重視讀后的評價、在朗讀中滲透德育教育等。如此一來,便可以充分提高朗讀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體驗及感悟,并進一步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