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認為積極的評價,就是鼓勵、表揚、肯定,這些當然很重要,但是肯定、鼓勵和表揚也未必就是積極評價的全部正確打開方式。
表揚要有內(nèi)容,不能空洞
表揚的內(nèi)容不應(yīng)當是空洞的,應(yīng)當是言之有物的。作為一名老師,我希望聽到的贊美是什么呢?“老師,你上次的公開課我去看了,我覺得你有一點講得特別好”,這樣的贊美讓我心花怒放,讓我感覺到真誠。對孩子的贊美和表揚也是一樣的,我們的表揚一定要有內(nèi)容,當我們的孩子克服了一個對他來說有難度的事情時,我們首先要告訴他,“你以前做不到,現(xiàn)在可以做到了,你真棒。”比如說孩子他第一次獨立洗了一件衣服,第一次給媽媽洗腳,這都是我們要去表揚的。再比如孩子畫了一個歪歪扭扭的蘋果,你可以說:“你很有創(chuàng)意,這個蘋果畫得很有個性”,他給你拿了一雙拖鞋,你可以說:“你真有愛心、真細心”,我們總是能夠通過這些事情發(fā)掘出孩子的閃光點。我想這對于很多家長來說不是難事。
在鼓勵孩子的基礎(chǔ)上,再提一點孩子可以辦到的、有用的建議,讓孩子更有前進動力
在鼓勵孩子的基礎(chǔ)上,我們還可以給孩子提出一些建議,比如針對他做得還不到位的地方,可以說“雖然你畫的蘋果很有創(chuàng)意,但是再加一點顏色是不是會更好?”“100道口算題你算對了95道,那下一次可不可以不要粗心?讓這5道題都不要錯。”當你首先肯定了孩子,然后再指出他的不足時,孩子就更容易接受了。否則,我們帶著挑剔的眼光去看孩子,你慢慢會發(fā)現(xiàn),孩子對你也是充滿挑剔的。
一味贊美,反而會形成一種限制
有些家長受到一些觀點的影響,認為對孩子一定要鼓勵,一定要表揚。其實,一味地贊美反而會形成一種限制?!皩氊惓枵婧寐牎薄皩氊悓懽终婧每础薄皩氊愪撉購椀谜婧谩薄澳阏媛斆鳌薄晃兜刭澝榔鋵嵤莿?chuàng)造了一個殼,沒有門檻,天花板也很低,孩子幾乎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到贊美的天花板。孩子會覺得,只要去做這件事情了,媽媽都會覺得他很棒,這么容易就被肯定,還要進步干什么?但是,孩子一旦離開這個殼就會暴露自己的無能?!拔野堰@首曲子練得很好,我再彈一首新的曲子,老師反而會批評我,我就繼續(xù)彈這首曲子,繼續(xù)享受贊美。”這會讓孩子失去進步的空間。
盲目地批評孩子,一味地肯定孩子都是走了極端,我們真正要做的是找到夸獎和批評中間的平衡點,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既要給予孩子合理的肯定和鼓勵,同時也要能夠誠實地指出孩子的局限與盲區(qū)。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愿意去接受這種坦然指出的不足,也愿意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需要家長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誠實地指出孩子的“局限與盲區(qū)”
家長的角度必須是一個客觀的旁觀者,而不是成為“星星眼”般的孩子的粉絲:“你做什么都對”或者“你做什么我都不滿意”。你如果覺得挑剔會讓孩子進步,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比如孩子考了100分,你會說:“全班不是你一個100分”,孩子考了第一名,你會覺得他又沒有得滿分,當孩子怎么做都不能讓你滿意的時候,他就不愿意再去嘗試,“隨便你好了,反正怎樣你都不滿意”。只有孩子努力了,家長能夠看到孩子的每一點進步,能夠發(fā)現(xiàn)孩子的每一個變化,孩子才愿意每一次都讓你喜悅。當你在這個基礎(chǔ)上再告訴孩子有什么不足,孩子會認同你的想法,也會尊重你的想法,更會在意你的看法,這樣父母的話才是有權(quán)威性的,孩子才愿意聽,這樣的溝通才是有效果的。
家長一定要學會正確地去評價孩子,有贊美、有批評、有期待,甚至有的時候還有指責,這都可以,但是前提是我們對于孩子是完全接納的,有充分的尊重與愛。
王倩蕓,安徽新聞出版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教師,安徽社會心理學理事,從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倩蕓老師敲黑板
有一些父母對孩子的夸獎,只是為了引出背后的不足。比如,媽媽經(jīng)常夸自己孩子很聰明,很有天賦,只要努力一下,就可以有好成績。關(guān)鍵是接下來媽媽的批評隨之而至,開始指出孩子的各種問題,比如學習態(tài)度不好,專注力不夠。到后來,孩子對媽媽說:“你不用夸我了,我知道你夸完后就會開始指責我?!边@個過程中,媽媽其實是沒有看到一個真實的孩子。父母一定要知道,我們要做孩子的支持者、鼓勵者,去理解并接納孩子這個人,任何評價的先決條件是我們能看見孩子的真實需求與感受,這才是最重要的。
親子加油站
父母可以批評孩子嗎?
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可以批評孩子。正確批評孩子分兩步,第一步:只說事實;第二步:提出建議。此外,批評孩子時,有兩種話家長不能說,第一,傷孩子自尊的話。比如“你真沒用”,這樣的話叫暴力溝通。語言暴力的殺傷力不亞于對孩子動手。第二,讓孩子焦慮的話。比如“我們不要你了” “你不好好讀書長大了就要乞討”,焦慮是心理疾病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