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強烈建議所有爸爸媽媽和小朋友們都認真閱讀這個繪本故事——《爸爸媽媽變成了大怪物》。它能讓爸爸媽媽們看到父母吵架時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和變化,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吵架這件事,也提醒爸爸媽媽們重視吵架這一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爸爸媽媽變成了大怪物
故事的脈絡(luò)很簡單但充滿了想象和隱喻。它描繪了一個孩子在爸爸媽媽吵架過程中的心路歷程——當爸爸媽媽吵架時,爸爸和媽媽就變成了兩個大怪物,他們吵得越兇,聲音越大,怪物就會變得越大。在面對爭吵時,恐懼占據(jù)孩子的內(nèi)心,他首先想到的便是逃離。他想象著自己逃到了大海上,但吵架的聲音太大了,震起海浪,掀翻了孩子乘坐的輪船;他想象自己抓住一根羽毛逃去天上,可吵架聲更大了,引來電閃雷鳴;他想象自己逃進了森林,然而吵架聲已經(jīng)惹得樹木都咆哮了起來;他又躲進書里,想從書中尋找安寧,可那可怕的吵架聲很快就撕碎了書籍……最終在孩子的一聲“別吵了”的訴求中結(jié)束了爸爸媽媽的爭吵,大怪物終于又慢慢變回了爸爸媽媽……
從情緒中滋生的“大怪物”
《爸爸媽媽變成了大怪物》讓我們看到,在爸爸媽媽的一場普通的吵架中,孩子視角里的爸爸媽媽不再是爸爸媽媽,而是變成了眼紅嘴大、長著犄角和獠牙的怪物。這個怪物是從父母的憤怒情緒中滋生出來的,也是從孩子的恐懼情緒中滋生出來的。當孩子面對父母的憤怒情緒和自己的恐懼情緒時,如果沒有正確引導,他們就會首選逃避。更或者,孩子會認為這樣的怪物是因為他而生,只要他們逃走,怪物就會消失。大海、天空、森林、書籍是孩子們對于平靜祥和的向往,救生圈、羽毛、飛毯、故事是孩子自救的工具,然而這些都會在父母的爭吵聲中輕而易舉碎裂,讓孩子無處可逃。
“剪裁”與情緒的巧妙配合
故事的畫面巧妙運用了剪貼畫的風格,配合著故事中的情緒線索,用不同的“裁剪”方式和色彩來表達當時的情緒情感。當你在閱讀中關(guān)注到這樣的細節(jié),就能更加體會到故事中孩子在面對父母吵架時的復雜心情。
比如,吵架前,畫面的每一處“裁剪”線條都是平滑流暢的,色彩也是鮮艷亮麗的。但隨著吵架的進行,孩子的世界在吵架聲中變成了灰色,和父母的色彩形成鮮明對比,因為此時孩子是被忽視的。同時,“剪裁”的線條變成了不平整的撕裂線條,紙張撕裂的露白也讓撕裂感更加明顯,內(nèi)心的破碎感油然而生。在孩子想象的幾次“逃離”中,畫面也隨著爭吵的愈演愈烈,從平整的邊緣和鮮麗的色彩變成撕裂的邊緣和灰色調(diào)。這種撕裂與灰色正是孩子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是恐懼、沮喪、渺小、脆弱的象征。
認識怪物,原諒“怪物”
一個好的繪本故事絕不會只展現(xiàn)問題而不幫助解決問題。就像《爸爸媽媽變成了大怪物》這本繪本,對孩子心理世界的呈現(xiàn)更多的是在引導孩子直面父母的爭吵。一是學會識別爭吵背后的憤怒情緒,或許這種情緒如同怪物一樣可怕,可當情緒消失,爸爸媽媽還是那個愛你的爸爸媽媽;二是要勇于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大膽喊“?!?,告訴爸爸媽媽自己在這種爭吵中感受到的負面情緒及影響;三是學會接納與包容,爸爸媽媽也是平凡的人,有時也會控制不住情緒而產(chǎn)生爭吵,當他們能夠停止爭吵并道歉時,原諒他們“曾經(jīng)變成怪物”,這也是一種愛的表達。
用愛治愈壞情緒
《爸爸媽媽變成了大怪物》也是給陪伴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故事的父母們上了一課。我們不必強求自己一直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當情緒出現(xiàn)時,可以有爭吵,但請盡量留出幾分理智去看看孩子的感受,尤其是當孩子鼓起勇氣喊“?!钡臅r候。認真反思、積極道歉,用真誠的“愛”去治愈壞情緒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道歉與原諒不正是父母和孩子在平凡世界中互相治愈的過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