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育兒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 “要做一個懂謙讓的人”,是我對兒子樂樂的教育信條。
樂樂6歲了,有小朋友來家里玩,我會讓樂樂分享自己最愛的零食,拿出心愛的玩具和別人一起玩兒。
今年過年的時候,表姐的兒子洋洋來家里,他特別喜歡樂樂的小汽車,就直接搶走了樂樂手里的小汽車。樂樂氣得直跺腳,奶奶急忙安慰樂樂說:“你要學會分享,不懂分享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我勸慰他:“樂樂,你要讓著弟弟。你不是喜歡變形金剛嗎?明天媽媽給你買一個,小汽車就讓給弟弟玩吧!”樂樂一臉委屈地說:“這是我最愛的玩具,我不想讓別人玩!”
表姐一聽樂樂這樣說,生氣地說:“哎呀,我們不玩了,不就玩一會兒你的玩具嗎?這么小心眼!”礙于面子,我一急就把樂樂的小車都拿給了洋洋玩,并對表姐說:“不能讓他從小這么自私,慣著他可不行!”
然后我拉著樂樂去玩別的玩具。我看見樂樂皺著眉頭,抿著嘴唇,一臉委屈。第二天我把變形金剛玩具拿到他面前,他居然看也不看一眼,還生氣地說:“我不喜歡這個玩具,我不要!”而且,我還發(fā)現(xiàn)他偷偷藏起其他的玩具。
只有自己充分擁有過,才能在分享中獲得成就感
身為父母,我們往往會從孩子表面的情緒和當下的行為去判定對錯或者應不應該,卻從未真正去思考深層次的原因,這往往就導致我們和孩子站到了對立的兩端。
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jié)果,不僅影響他一生,也決定他一生?!比说恼J知風格、行為習慣、性格特征,都是在童年逐漸形成的。
在內(nèi)心深處,我們真的把兒童看作一個平等的人了嗎?孩子自身獨立的個性,我們有沒有去發(fā)現(xiàn)并嘗試去尊重和理解?通過反思,我發(fā)現(xiàn)自己完全忽略了兒子自身的感受,對幼兒的分享意識有了另一番體悟。
首先,分享的前提是“自愿”。比如分享玩具這件事,表姐生氣了,我礙于“面子”,強行要求樂樂分享小汽車,沒有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共情和理解。
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了孩子,孩子是在進行“不自愿”分享?!澳睦镉袎浩龋睦锞陀蟹纯埂?,孩子偷藏自己的玩具就說明了一切。其次,允許孩子“自私”,有益于更好地分享。
如果樂樂從小習慣媽媽這樣對待他,他潛意識中會覺得通過討好別人能得到媽媽的喜歡,得到周圍人的喜歡。這種“委屈自己的分享”,會讓孩子逐漸形成委屈自己來討好周圍人的交往模式。
慢慢地,孩子會養(yǎng)成“討好型人格”,唯獨忘了“討好自己”。長此以往,孩子會成為心理有匱乏感的孩子,沒有安全感。為了滿足自己的匱乏感,孩子會更不愿意把東西分享給別人。
孩子反而會對很多東西有強烈占有欲,想努力彌補自己享受占有的權(quán)利,甚至可能還會產(chǎn)生破壞別人東西的想法。充分地享受過擁有的快樂,才能真正做到樂于分享。
只有自己充分擁有過,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后,才能慢慢地學會用分享來滿足別人的需要,在分享中獲得成就感。
什么情況下,孩子更愿意主動分享?要滿足這兩個前提條件:
擁有權(quán):首先,物權(quán)概念是很清楚的,他的東西就是他說了算,他有充足的擁有權(quán),擁有權(quán)就代表了你的孩子內(nèi)心已經(jīng)有充足的安全感。他的玩具他說了算,這支筆是他的,連爸爸和媽媽都不可以把它隨便送給別人,要用都要來問孩子,所以孩子是絕對有擁有權(quán)的。
孩子只有體會過真正的擁有權(quán),并可以維護自己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了,他才會往上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人給他分享,拿到人家東西很開心,可能一次兩次三次,甚至更長時間,他才會開始嘗試和別人分享。
很多時候,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因為他擔心這個東西分享之后,就不再屬于他了,所以,要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要讓孩子感受“擁有”,讓孩子充分地體會“擁有”所帶來的安全感。
富足感:如果孩子在生活中體會過匱乏感,孩子很難主動分享自己的東西。比如:家長常常限制孩子吃零食,孩子一旦獲得喜歡的食物,會選擇一下子全部吃完,或者藏起來一個人慢慢吃,不愿意分享給任何人,甚至有的孩子會把每個食物都咬一口,這樣別人就不會吃他的東西。
當孩子這樣做的時候,家長常常會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簽:自私、小氣、白眼狼,殊不知這是孩子內(nèi)心匱乏的表現(xiàn)。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因為孩子平時難得擁有這樣的機會,所以會選擇“獨占”。
反過來,如果一個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足夠的愛、定期能得到喜歡的食物、心愛的玩具,當孩子內(nèi)心富足的時候,他才更愿意分享給他人。
該如何正確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意識呢?
方法1:尊重孩子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
著名的幼兒心理學家皮亞杰把兒童心理發(fā)展階段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后)。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具有自我中心性,認為別人和自己所看到的一樣。兒童只能站在自己經(jīng)驗的中心,只有參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別的事物,而認識不到還有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存在。
如果按我們成人的思想強行要求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會導致孩子不明白分享的原因。2歲開始,幼兒才開始有“自我意識”萌芽,對物品慢慢有了所有權(quán)的概念,知道“這是你的,那是我的”。
常聽到大人這樣評價3歲左右的寶寶:“你不愿意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就不是好孩子了。”
另外,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的“吝嗇”傾向在4~6歲達到高峰,之后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弱。我們可以從孩子有“物權(quán)意識”(2歲開始)開始到“吝嗇期”(6歲前),逐步對孩子進行和善引導。
一開始就直接強迫孩子割舍自己的“最愛”分享出去,是不合適的。孩子學會分享是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需要時間。一開始,先嘗試讓孩子分享數(shù)量多的物品,在大人引導下“被動分享”;然后在一定場合下,大人引導啟發(fā)孩子和別人進行“互換分享”;最后讓孩子逐漸學會“主動分享”。
方法2:尊重孩子意愿,引導孩子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分享。
任何人對自己的物品都是有占有欲的,分享需尊重孩子的感受。以樂樂為例,我在尊重兒子意愿的基礎上,允許孩子進行玩具分類:一類是自己最喜歡的不能分享的玩具,一類是可以送給他人的玩具,一類是可以擺放在客廳供他人玩的玩具,一類是可以寄給偏遠山區(qū)小朋友的玩具。
這屬于在大人引導下“被動分享”。如果樂樂想和別人互換東西,這種情況下,我會引導孩子和別人互換東西,進行“互換分享”。
另外,我們還會讓樂樂逐漸理解“輪流玩”的概念,幫助孩子學會等待,慢慢建立起分享的意識。樂樂喜歡玩魔方,我們也會加入其中,讓大家輪流玩。
但樂樂就想自己玩,我會告訴他:“現(xiàn)在輪到爸爸玩,你等一等,待會兒就輪到你了,媽媽和你一起等哦?!痹诟改傅囊龑拢⒆訒饾u在玩游戲中建立分享意識。
方法3:幫助孩子找到愿意分享和不愿意分享的“邊界”,學會適當拒絕。
分享并不意味著一味付出和犧牲,過猶不及。學會拒絕是一門生活的藝術(shù)。所以,分享的另一門功課就是學會拒絕他人,要幫助孩子找到分享和拒絕的“邊界”。
這樣,孩子既學會了愉快地分享,又大方合理地保護了自己的東西。后來,洋洋還想玩樂樂的小汽車,樂樂會告訴他小汽車是自己不愿意分享給別人的,拒絕了他的請求,并邀請他玩其他玩具。
方法4:鍛煉孩子在分享中學會與人交往,解決分享過程中的“沖突”。
分享是孩子的一種權(quán)利,在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學會換位思考、協(xié)商和談判,最終學會在分享中與人相處。比如樂樂和洋洋爭搶玩具這件事,我之前是怎么做的?
“控制”——直接強制孩子去分享,把樂樂的小汽車都拿出來分享。
“賄賂”——為了轉(zhuǎn)移孩子注意力,給樂樂買最愛的變形金剛。
結(jié)果都行不通。我忽略了一點:遇到問題,要先處理事情本身,培養(yǎng)孩子在分享中如何解決問題。后來,洋洋來家里玩,兩人還是會爭搶東西,我就換了一種引導方式:我問:“樂樂,發(fā)生什么事了?”樂樂說:“他要搶我的零食,我不想給他?!毖笱笳f:“我特想吃他手里的零食,他不給我?!庇谑?,我問:“現(xiàn)在你們倆的感受如何?”他倆都說不開心。
接下來,我就對他倆說:“洋洋來找你玩,是因為喜歡你,和你一起玩很開心,是吧?為了我們一起開心地玩,你們有什么辦法來解決你們不高興的問題嗎?”
然后,倆人就一起討論解決辦法,商量說要一起玩游戲來解決這個問題。樂樂說:“我可以分給他零食,但只能分給他一半?!毖笱笳f:“好吧,我還可以把我喜歡的繪本分享給你一本?!?/p>
接著,我就拿出紙和筆,幫他倆記下他們想出的辦法。樂樂看著我手里的紙,認真地問我:“我們說的話都記下來了?”如果他們想的辦法行不通,我會鼓勵他倆繼續(xù)想辦法,直到兩人達成和解,解決了問題。
這個過程就是在幫孩子練習自己去解決分享中的問題。孩子自私并不是壞事,反而可能是一個成長的契機,關(guān)鍵在于看待問題的角度。換個角度,會發(fā)現(xiàn)別有洞天,亦有柳暗花明的驚喜。
拋開孩子情緒和行為表面的假象,不自以為是,遵循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性,蹲下來,多去傾聽孩子的聲音,才是我們追求的教育本質(zhì)。愿我們的孩子,都能在與人互動的學會正確分享,在愛和尊重的沃土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