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斗偉
《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的作者屠呦呦認為青蒿素是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這一觀點所表達出來的內涵是豐富的:人類既走在征服疾病的道路上,而青蒿素卻只是其中的一小步。這是科學精神的體現(xiàn)。在引導學生解讀本文時,要將文本解讀的重心放在科學態(tài)度與科學精神的體悟上,放在需要進行科學態(tài)度與科學精神塑造的“人”上,突出人的意志,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
屠呦呦是我國本土成長的唯一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醫(yī)學家,她的的科學態(tài)度與科學精神能夠在《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這篇演講稿中凸顯出來。
《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雖篇幅不長,但作為中醫(yī)藥學家站在國際舞臺上的一次擲地有聲的獲獎演講,在教學中我們除了要引導學生在文本中篩選概括出青蒿素的研制過程、中醫(yī)藥學的貢獻外,更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文本、品味句段的能力,使他們深刻體會到青蒿素研制團隊、中國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芭囵B(yǎng)學生分析文本、品味句段的能力”指向語文學科工具性,但這不是本文解讀的重點,而“深刻體會到青蒿素研制團隊、中國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更多的是一種目標闡述,通過怎樣的過程達成這一目標,是本文解讀的重要抓手。
作為一篇演講稿,文中所凸顯出來的“人”自然是作者本人。其實對于很多人而言,屠呦呦的獲獎都有一些意外,頗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意味。事實上屠呦呦在探究的過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只不過在媒體上少有報道而已。作為對課文的解讀,同時基于引導學生精神成長的需要,在教學中應當關注的是作者是怎么走過“十年寒窗無人問”的過程的。這才是本文解讀應當關注的,才是塑造人精神的力量所在。
閱讀課文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演講開篇感覺到自己的“榮幸”,特別感謝評委會對“發(fā)現(xiàn)青蒿素及其治療瘧疾的功效等方面貢獻的肯定”。這種感謝是發(fā)自于內心的,評委會這一肯定意味著更多的人在面臨瘧疾疾病的時候有了更好的治療方法,而這就會讓這些人獲得健康。因此可以認為,作者所感謝的并不是青蒿素獲得肯定本身,而是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效果得到了認同。在課文解讀之始就確立這樣的思路,筆者以為才是真正抓住了文本解讀的關鍵所在。
其實了解屠呦呦探究歷程的人都知道,屠先生的探究歷程是非常復雜的,其中經(jīng)歷的艱難險阻數(shù)不勝數(shù),而其之所以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堅定的意志。閱讀全文后可以發(fā)現(xiàn),青蒿素成為屠呦呦的研究對象并不是偶然的,作者在童年的時候就曾經(jīng)目睹過中草藥治病救人的例子,盡管作者說“自己完全沒有想到自己的生命會和這些神奇的中草藥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同時也說“從沒夢想過有今天這樣的隆重時刻,我的研究被國際科學界稱頌”。這是在闡述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作者的研究其實是沒有任何功利性的,童年時代的耳濡目染,讓屠呦呦認識到了中草藥的價值。從北京醫(yī)學院藥學系畢業(yè)之后,屠呦呦開始了關于中草藥的研究。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她的生命與中草藥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緊密聯(lián)系讓她的研究變得更加純粹。由于種種原因,研究并非一帆風順,對中草藥的認同與否,本質上是對中醫(yī)藥的認同與否。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之下,在中草藥治病的原理與現(xiàn)代醫(yī)學之間有著很大張力的時候,堅持走中醫(yī)藥研究這條道路并不容易。幸運的是,人們看到了一個意志堅強的研究者在她的道路上堅定行走著……
有學生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怎么才能成為屠呦呦?”確實,每一個閱讀此文的學生都會有這樣的問題,只不過這個問題的呈現(xiàn)或明或暗有所不同而已。齊白石先生曾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弊x這篇課文并且產(chǎn)生向屠呦呦學習的心理之后,也必須認識到真正能夠從文中獲得的營養(yǎng),并不在于屠呦呦對中草藥的研究,也不在于發(fā)現(xiàn)下一個青蒿素,而在于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屠呦呦先生在遇到困難之后是如何面對的。這樣的認識才是指向根本的,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而在這些認識形成的過程中同樣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讓研究得以持續(xù)的最大力量在于屠呦呦及其團隊的堅守。這一堅守是由人的意志提供支撐的。那意志又是來自于什么呢?筆者以為來自于作者對中醫(yī)藥的堅信不疑,來自于作者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坦然面對、理性分析。而這正是當下學生乃至于教師自身所需要學習的。
帶著這樣的目的去解讀文本,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去梳理文中作者關于研究思路的闡釋、關于研究困難的描述、關于克服困難的努力。這個過程需要相關資料的輔助,如可以根據(jù)文中作者所說的每一次成果,如確定了青蒿素分子的立體結構之后,相關的成果在1977 年的《科學通報》發(fā)表,并迅速被《化學文摘》收錄;又如在聯(lián)合國相關會議上所作的題為《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的報告等。這些成果的背后都有著艱辛的付出,都有著努力的智慧,其應當成為學生解讀課文的思想動力源泉。
教師在解讀本文時,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是:這篇課文引入教材的目的是什么?僅僅是讓學生知道有屠呦呦這個人嗎?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知道文中相關的事實闡述嗎?并非如此。面對這種科學性和研究性非常強的文本,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應當通過文字描述去看到文章背后的人和事。
這個世界總是由人和事組成的,人在做事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生活,人在生活當中感受到了做事的意義。意義的建構取決于學生的精神世界,一篇經(jīng)典文本只有在向學生的生活進行延伸時,才能充分體現(xiàn)出其經(jīng)典意義。帶著這樣的認識來解讀本文,可以發(fā)現(xiàn)其對當下的學生能夠產(chǎn)生極強的引導意義。這其中既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堅韌,同時也有“文章不寫半句空”的真實,更有面向人類而進一步發(fā)揮中醫(yī)藥作用的期待。正如課文最后所言“我的夢想是:在同威脅人的健康與生命的疾病的斗爭中,中醫(yī)藥學進一步發(fā)揮威力,為維護世界人民的健康與福祉作出新貢獻”。這不僅是屠呦呦的心聲,同時也應當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聲。如果學生能夠在課文解讀的過程中接受并放大這一心聲,本文引入教材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客觀地講,這篇課文中有不少專業(yè)知識,這些知識或許可以成為點燃某些學生興趣的那根火柴。但筆者認為這篇課文中所隱藏在文字背后的人的意志,才應當是本文解讀的重點所在。屠呦呦先生在面向他人進行演講的時候,一定程度上隱藏了自己的努力,呈現(xiàn)在人面前的是一個淡然的研究歷程,然而即使不是一個科學家,也知道科學探究的歷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意識到科學的艱難所在,在面對艱難困苦的時候猶有堅定的意志,應當成為本文解讀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