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輝,趙春霞,來俊達,劉曉欣,程苗苗
(河北大學a.化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河北大學),化學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b.河北省濕地近自然修復技術重點實驗室,生態(tài)環(huán)境學院,河北保定 071002)
隨著全球氣候異?;统鞘谢目焖侔l(fā)展,淡水資源匱乏成為焦點,而綠色高效的工業(yè)廢水深度處理技術成為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減少水環(huán)境污染的重要途徑。
印染廢水中含有大量復雜的溶解性難降解有機污染物,多采用高級氧化技術進行預處理以提高其生化降解性能[1-3]。光催化、電催化、超聲、微波和臭氧等技術均可以產(chǎn)生具有強氧化性的自由基團[4-5],其中,光催化技術可與太陽能有機結合,從而實現(xiàn)低耗高效、綠色可持續(xù)的應用前景[6-7]。
水中有機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效率與光催化劑的表面性能、光生空穴和電子復合,以及光反應器的傳質效率密切相關[8]。懸浮態(tài)光催化劑在分離時容易流失,固定式光催化膜則易受污染而降低降解效率[9-10]。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驗提出采用氨鐵雙滴法合成納米Fe3O4-TiO2(nFT)復合光催化劑,異質結的結構避免了光生空穴-電子復合[11],提高了光降解效率。采用自制新型磁場光反應器(MPR),過流式間隙流設計增強了傳質效率,磁性nFT光催化劑受外磁場影響附著在MPR 內表面,避免了分離和流失,且方便補充或更換。實驗以亞甲基藍(MB)作為目標染料污染物,驗證nFT-MPR體系對MB的光催化降解效果。
Zhen等[8]發(fā)現(xiàn)采用鈦酸丁酯以微波-溶膠凝膠法制備的Fe3O4@TiO2光催化劑的晶型為銳鈦礦,而商品二氧化鈦(P25)屬于銳鈦礦和金紅石混晶型,前者通過增加晶格缺陷提高了載流子濃度,具有更強的光催化特性[12-13]。本實驗設計在P25 上負載Fe3O4制備nFT光催化劑,如果采用共沉淀法合成磁性Fe3O4,雖然簡單高效,但該方法中反應原料過量,且P25 表面大量的氫氧基團會影響Fe3O4的負載。因此,提出氨鐵雙滴法精準合成Fe3O4并負載于P25 表面形成nFT光催化劑,實現(xiàn)高效光降解水中亞甲基藍的目標。
材料:納米二氧化鈦(德固賽P25,平均粒徑21 nm,BET表面積(50 ±15)m2/g,銳鈦礦∶金紅石=80∶20)購自紹興市利潔化工有限公司,六水合氯化鐵、四水合氯化亞鐵、氨水、亞甲基藍等均為分析純試劑。
儀器:超聲波分散儀(Scientz-750F,寧波新芝),場發(fā)射透射電鏡TEM(Tecnai G2 F20,F(xiàn)EI),掃描電鏡SEM(Regulus 8100,日立,5 kV),X 射線衍射儀XRD(D8 ADVANCE,Bruker,Cu Kα,λ 0.154 06 nm,40 kV,5°~80°,0.05°/step),綜合物性測量系統(tǒng)(PPMS-9,Quantum Design),紫外可見智能多參數(shù)測定儀(LH-3BA,北京連華)。
鐵混合液(3.75 mol/L):將Fe2+∶Fe3+mol 比1∶2的FeCl2·4H2O(15 g)和FeCl3·6H2O(40.8 g)溶于60 mL去離子水中,攪拌20 min。
P25 懸液(0.25 mol/L):將Fe3O4∶TiO2mol 比為1∶2的P25(1.205 g)分散于60 mL 去離子水中,超聲分散5 min。
如圖1 所示,分別取6 mL 鐵混合液和6 mL 濃氨水(13.3 mol/L),通過蠕動泵(0.66 mL/min)同時滴加至分散均勻的P25 懸液中,機械攪拌反應,當懸液由白色經(jīng)灰色轉為黑色時停止滴定。合成過程加熱指控制滴定過程的懸液溫度為70 ℃;合成后加熱是將得到的懸液在70 ℃下攪拌反應15 min。最后,磁分離nFT光催化劑并用去離子水多次清洗,待用。Fe3O4合成反應式如下:
圖1 nFT合成及MPR反應器光降解廢水示意圖
共沉淀法制備nFT:將鐵混合液全部加入P25 懸液中,70 ℃下攪拌,同時滴加濃氨水,后續(xù)步驟同上。
過流式磁場光反應器(MPR)的構成和運行原理見圖1,外磁場B由柔性磁片包覆在反應器外壁提供,MPR由不銹鋼外管、石英套管和UV 燈(15 W)構成,外管和石英套管間隙5.0 mm,通過待處理的染料廢水。
運行前,通過蠕動泵以上進下出和下進上出兩種方式循環(huán)nFT懸液,在MPR不銹鋼外管的內壁上附著nFT光催化層,處理250 mL 廢水,換算投量為1.5 g/L。然后,采用下進上出過流操作,將MB 模擬廢水以不同的速度通入MPR,先在黑暗中循環(huán)吸附20 min,再開啟UV燈光輻照一定時間。在不同反應時間取儲液池中的水樣于664 nm波長下測定吸光度,計算出水的MB 濃度,本文數(shù)據(jù)均為2 次平行實驗的平均值。
圖2 為nFT光催化劑納米顆粒的XRD衍射譜圖,圖2(a)顯示P25 同時具有銳鈦礦晶相特征峰25.3°(101),37.8°(004),48.1°(200),53.9°(105),55.1°(211),62.7°(204);以及金紅石晶相特征峰27.5°(110),36.1°(101),54.3°(211),64.0°(310),nFT 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活性[11-14]。此外,nFT 衍射譜圖同時具有Fe3O4的特征峰[15]35.5°(311),53.5°(422),62.6°(440),表明P25 表面成功負載了Fe3O4,具有較好的磁性(圖2(b))。
圖2 nFT光催化劑晶相和磁性分析
圖3 為納米光催化劑的形貌特征圖像,圖3(a)和3(b)分別為P25 和nFT 的場發(fā)射透射電鏡TEM 圖像,前者為約20 nm的棱形晶粒,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些10 nm以內的Fe3O4晶粒。圖3(c)的晶格間距證實了20 nm的棱形晶粒為暴露101 晶面的TiO2,10 nm的小顆粒為暴露311 晶面的Fe3O4。圖3(d)為nFT的掃描電鏡SEM圖像,因磁性導致了團聚現(xiàn)象,但仍可見顆粒狀形貌,表面積巨大。
圖3 nFT光催化劑形貌分析
優(yōu)化Fe3O4合成條件,使其成功負載于P25 表面以提供磁力和摻雜元素,但不可遮蔽UV輻照。分別考察了反應加熱方式、氨水與鐵離子溶液的初始濃度,以及Fe3O4和P25 的mol 比。將不同條件下制備的nFT通入MPR,處理10 mg/L的MB模擬廢水300 mL,流速78.6 mL/min,以MB 的光降解效果來判斷nFT的光催化性能。
圖4(a)通過MB 光降解效果對比了共沉淀法和不同加熱方式的氨鐵雙滴法。雙滴法明顯優(yōu)于共沉淀法,主要是共沉淀法要求鐵離子過量,產(chǎn)生了部分未負載的獨立的Fe3O4顆粒,導致相同投量的有效nFT 減少。雙滴后加熱優(yōu)于雙滴過程加熱,原因是合成過程中加熱會使還未形成Fe3O4的Fe2+被氧化,從而減少有效nFT 的合成;而滴加后加熱,則是促進已形成的Fe3O4顆粒進一步成熟,提高磁強度。當進水MB 濃度為10 mg/L,nFT 投量為0.2 g/L 時,光催化40 min后,出水中MB去除率為96.4%。
圖4 不同nFT合成條件對光降解MB的影響
為避免過多Fe3O4遮擋P25 表面而降低光催化活性,降低了鐵離子與氨水的初始濃度(圖4(b)),但MB光降解效果明顯下降,說明3.75 mol/L 鐵離子和13.3 mol/L氨水產(chǎn)生的Fe3O4顆粒不會發(fā)生光遮蔽效應,暗示Fe3O4除了為nFT提供磁性外,還促進了nFT的光催化活性[11]。
nFT中的P25 受UV光激發(fā)產(chǎn)生光生空穴和光生電子,進而產(chǎn)生·OH 和·O2-降解有機物,為提高光生載流子的總量,圖4(c)考察了提高P25 mol比的影響。當Fe3O4∶P25 =1∶4時,處理10 mg/L的MB,光降解20 和60 min 后MB 去除率分別為93.5%和98.9%,表明提高P25 占比可促進氧化自由基產(chǎn)生,從而提升光降解效率,但此時nFT 磁性明顯減弱,易脫落,所以選擇1∶3為佳。
綜上,氨鐵雙滴法制備nFT 的最佳條件為:氨、鐵雙滴后加熱,鐵離子與氨水初始濃度分別為13.3 和3.75 mol/L,F(xiàn)e3O4與P25 mol比為1∶3。
通常,過水流速是影響污染物在液固兩相界面?zhèn)髻|的重要因素,此外,污染物初始濃度對傳質效率和光降解效果的影響也是顯著的。
分析圖5(a),nFT投量為1.5 g/L,處理初始濃度25 mg/L的MB廢水250 mL,在無光時通過MPR反應器,吸附效果不明顯;開啟UV燈(15 W)輻照后,隨著過流流速的增加(28.5、78.6、110、135 mL/min),MB的傳質效率提高,光降解效率明顯升高,但當流速達到135 mL/min 后,部分nFT 催化劑被沖出光反應器,導致MB去除率略有下降,因此,110 mL/min 為最佳過流流速。
圖5 nFT-MPR體系光降解MB運行條件優(yōu)化
圖5(b)考察了相同nFT投量,不同MB進水濃度對光降解效率的影響。隨著初始濃度的增加,MB 與光生載流子和活性基團的接觸機會增加,單位時間降解MB的量(光降解速率)明顯上升;但因高初始濃度MB總量增加,所需氧化活性基團總量相應增加,則需增加UV輻照時間。初始濃度50 mg/L的MB,光降解60 min去除率為99.9%,無光照的吸附作用可忽略。
為探究nFT-MPR 體系對水中MB 光降解的穩(wěn)定性,進行了多次進出水光降解實驗,見圖6(a)。
圖6 nFT-MPR光降解MB穩(wěn)定性測
當nFT-MPR運行條件為:nFT投量1.5 g/L,流速110 mL/min,處理250 mL的MB模擬廢水(50 mg/L),直接進行UV(15 W)光輻照,反應60 min,5 次出水的MB平均去除率為99.2%。圖6(b)為第5 次出水的色度變化照片,隨著nFT使用次數(shù)增加,MB 光降解效果略有下降,第5 次出水去除率仍達98.4%,MB 殘留0.783 mg/L。結果表明nFT-MPR 光催化體系對模擬染料廢水中不同初始濃度的MB(10~50 mg/L)均具有高效穩(wěn)定的光降解效果。
采用氨鐵雙滴法,通過對加熱方式、鐵氨初始濃度和Fe3O4與P25 mol 比進行優(yōu)化,合成了具有異質結和巨大表面積的磁性nFT 光催化劑。將nFT 與自制新型磁場光反應器MPR 聯(lián)合,構建了nFT-MPR 光催化體系。該體系不需分離光催化劑,也避免了催化劑流失,并可方便添加和更換催化劑,防止催化劑污染而導致的光降解效率下降。反應器的間隙流設計也顯著提高了污染物的傳質效率。采用nFT-MPR 光催化體系處理濃度為50 mg/L 的MB 廢水,UV 輻照60 min后,實現(xiàn)了99.9%的去除效果,且體系的穩(wěn)定性能較好。